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標題: 浙江萬里學院2023年第二學士學位教育招生簡章 [打印本頁]

作者: 三般朝典    時間: 2023-4-28 14:57
標題: 浙江萬里學院2023年第二學士學位教育招生簡章
浙江萬里學院2023年第二學士學位教育招生簡章


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普通高校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校2023年招收全日制普通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學生。
一、招生計劃
我校2023年招收全日制普通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學生,學制為二年,全日制學習,納入高校學籍管理系統。招生計劃見下表:

招生專業
招生計劃
學費標準
(元/學年)
學科門類
本科專業類
就讀校區
法學
50
33000
法學
法學類
回龍校區
知識產權
20
32000
法學
法學類
英語
30
33000
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類

錢湖校區
網絡與新媒體
30
33000
文學
新聞傳播學類
電子信息工程
30
33000
工學、理學
電子信息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40
33000
工學、理學
計算機類
會計學
40
33000
管理學
工商管理類
環境設計
30
35000
藝術學
設計學類
具體招生計劃在錄取過程中視實際錄取情況可作相應調整。
二、招生對象
1.2023年普通高校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以及2021年或2022年普通高校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且目前未就業的往屆生。
2.學生可報考與原本科專業分屬不同學科門類的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專業;或與原本科專業屬于同一學科門類、但不屬于同一本科專業類的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專業。
三、網上報名
1.報名時間:2023年5月15日至6月30日。
2.報名流程
(1)登錄我校本科招生網https://zsw.zwu.edu.cn/,下載《浙江萬里學院2023年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報名表》,填寫相關信息。
(2)將報名表WORD電子版;報名表、身份證(正反面)、本科階段成績單、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掃描件、中國高等教育學歷證書查詢結果截圖形成一個PDF文檔打包壓縮發送至電子郵箱zsb@zwu.edu.cn。文件命名:報考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專業名稱+姓名。
3.資格審核與專業面試
(1)我校對報名第二學士學位教育的學生進行資格審核,審核結果在浙江萬里學院本科招生網公布。
(2)通過資格審核人數不超過專業招生計劃數時,不進行專業面試;通過資格審核人數超過專業招生計劃數時,我校組織通過資格審核的學生進行專業面試。專業面試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學科特長。
四、錄取辦法
1.根據浙江省有關文件要求及實施細則,在我校招生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招生計劃范圍內擇優錄取。不需進行專業面試的考生,按報考專業直接錄取;進行專業面試的考生,按專業面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在專業招生計劃范圍內擇優錄取。
2.擬錄取名單在浙江萬里學院本科招生網公示,公示無異議后確定為正式錄取。
五、入校管理
1.報到地點
法學、知識產權兩專業報到地點:浙江萬里學院回龍校區(寧波市鄞州區盛莫路1519號);
其余專業報到地點:浙江萬里學院錢湖校區(寧波鄞州區錢湖南路8號);
報到時間為2023年9月8日,開學兩周后未報到者視為放棄入學資格。新生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入學者,應當在開學前七天內向學校請假。未請假或者請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外,視為放棄入學資格。
2.已錄取學生持錄取通知書、身份證,按學校有關要求和規定的期限到校辦理入學手續。在校學習期間檔案關系轉至學校。
3.在學校規定年限內,完成培養方案規定內容,符合畢業要求的,準予畢業、授予畢業證書;經校學位委員會批準,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學校頒發學位證書。達不到畢業要求的,不再延長學習時間。
4.第二學士學位教育畢業學生按當年應屆生身份派遣并辦理相關就業手續。學生如中途退學,對于以應屆畢業生身份入學的,按退學當年應屆本科畢業生身份派遣;以往屆畢業生身份入學的,按現行相關規定辦理派遣手續。
5.每人每學年住宿費為3000元。
六、聯系方式
招生網址:https://zsw.zwu.edu.cn咨*5、0574-88222066
本招生簡章經學校批準之日起執行。本簡章的解釋權屬學校招生辦公室。

附件:浙江萬里學院2023年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報名表.docx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pdf

                   浙江萬里學院招生辦
                          2023年4月28日









歡迎光臨 考研論壇 (http://www.0313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