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做好2024年度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工作的通知》及遼寧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工作的通知》(遼教辦〔2024〕14號)文件要求,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教學資源,經研究,決定2024年面向本校招收第二學士學位學生。
一、招生對象和報考條件
考生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方可報考:
1.大連大學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并可以獲得學士學位的2024年未就業應屆本科畢業生;
2.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紀守法,品德良好;
3.學生可報考與原本科專業分屬不同學科門類的第二學士學位專業;或與原本科專業屬于同一學科門類,但不屬于同一本科專業類的第二學士學位專業。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相關規定。
二、招生專業及計劃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招生計劃 | 學制 | 學費(元/年/生) |
1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25 | 兩年 | 5200 |
2 | 083001 | 生物工程 | 30 | 兩年 | 5200 |
3 | 081302 | 制藥工程 | 30 | 兩年 | 5200 |
4 | 100801 | 中藥學 | 30 | 兩年 | 5500 |
5 | 120103 | 工程管理 | 60 | 兩年 | 5200 |
6 | 080202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60 | 兩年 | 5200 |
7 | 080801 | 自動化 | 20 | 兩年 | 5200 |
8 | 080701 | 電子信息工程 | 20 | 兩年 | 5200 |
9 | 082502 | 環境工程 | 30 | 兩年 | 5200 |
10 | 081301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30 | 兩年 | 5200 |
三、報名方法
1.凡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由個人提出申請,每個考生只允許報考一個專業。
2.報名時間:2024年6月2日—6月5日8:30-19:00
3.報名方式:遼寧招生考試之窗(https://www.lnzsks.com/)進行網上報名。
4.報名材料:
(1)本人身份證掃描件(正、反面)1份;
(2)本人近期上半身免冠白底電子版照片1張;
(3)大連大學學生預畢業證明(見附件1);
(4)大連大學未就業證明承諾書(見附件2)。
四、資格審查
學校對考生報名材料進行初步審核,6月末前在大連大學本科招生網(https://zsw.dlu.edu.cn/)公示通過初審名單和面試相關通知。
五、考核方式
1.我校對符合初審條件的考生經學校本科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后予以公示。
2.對于初審通過的考生,學校將按照學生面試最終成績由高到低依次錄取,如有同分考生按平均績點依次排序,擇優錄取。
3.面試方式:考生憑本人身份證原件及本人簽字后的遼寧省2024年普通高校第二學士學位報名登記表(初審通過后于報名系統處下載)參加面試。
4.面試時間:2024年6月16日
六、錄取辦法
1.學校將認真貫徹教育部有關招生規定,對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經學校本科招生領導小組審議,予以錄取并發放錄取通知書。
2.按學校有關要求和規定的期限到校辦理入學手續。報到時學生需交驗身份證、畢業證、學士學位證書、中國高等教育學位在線驗證報告、教育部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錄取通知書,未獲取第一學士學位者將取消入學資格。
3.新生報到后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體檢,體檢不合格者將取消入學資格。
4.凡屬弄虛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學籍者,一經查實取消其學籍。
5.學校將在大連大學本科招生網公示擬錄取結果,最終錄取結果以錄取通知書為準。
七、培養與畢業
1.第二學士學位學制為兩年,全日制學習,納入我校學籍管理系統,按照學校相關管理規定統一進行管理。
2.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達到所在專業畢業要求者,頒發學校第二學士學位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校學位授予有關規定者,頒發普通高等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證書。達不到畢業要求的,不再延長學習時間,亦不實行留級制度,頒發結業證書。對退學學生,我校可發肄業證書或寫實性學習證明。
3.第二學士學位畢業學生按當年應屆生身份辦理相關就業手續。
4.第二學士學位生在學生資助、收費等方面參照相應專業本科生執行。各專業學費、住宿費標準參照《大連大學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具體以學校相關政策為準。
八、聯系方式
1.聯系電話:
0411-87403668、0411-87403633
(9:00—11:00,13:00—15:30,節假日、雙休日除外)
2.郵政編碼:116622
3.通訊地址:遼寧省大連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學府大街10號
4.學校網址:http://www.dlu.edu.cn
歡迎光臨 考研論壇 (http://www.0313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