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工作的相關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我校2025年繼續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工作。為做好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工作,特制定本簡章。
一、招生專業與招生計劃
我校2025年第二學士學位招生計劃共80人,具體專業及計劃數如下:
序號 | 專業 代碼 | 專業名稱 | 授予 學位 | 招生計劃 (人) | 學費 (元/學年) |
1 | 080501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工學 | 20 | 5800 |
2 | 120102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管理學 | 60 | 5200 |
二、招生對象與報名條件
1.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想信念堅定,思想品德優良,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身心健康。
2.本校202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畢業且獲得學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
3.考生報考第二學士學位專業須與原本科專業分屬不同的學科門類,或雖屬于同一學科門類、但不屬于同一本科專業類。具體專業所屬的學科門類、本科專業類可查詢《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版)》(附件1)。
4.報名條件
(1)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要求考生原本科專業修讀過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課程。
(2)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要求考生原本科專業修讀過高等數學課程。
5.體檢符合要求。體檢標準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等有關規定執行。
三、報名與資格審查
1.報名學生應于6月30日前將報名材料以“姓名+身份證號”命名,[url=]發送至njit_dexw@njit.edu.cn[/url]。報名材料以郵件發出時間為準,逾期申請無效。每個學生限報一個專業。
報名材料包括:
(1)南京工程學院2025年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報名表(附件2),粘貼本人近照,在本人簽字欄簽字,掃描成PDF格式文檔。
(2)畢業證書和原本科學士學位證書原件掃描件(PDF格式)。
(3)本科期間成績單掃描件(加蓋教務部門公章)。
(4)身份證正反面掃描件(PDF格式)。
(5)提供與報名表同版本的本人電子照片,分辨率為300×400像素,大小不超過100KB,以“姓名+身份證號”命名文件,文件格式為JPG。
2.學校對報名考生進行資格審查,考生可在2025年7月15日左右在南京工程學院本科招生網(https://zsb.njit.edu.cn/)查看通過資格審查名單,未通過資格審查的考生,我校不再另行通知。
四、考核與錄取
1.通過資格審查的考生進入考核環節。考核由專業所在學院組織,于7月中旬開展,重點考察考生的學科背景、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等。
2.學校根據考生考核成績擇優錄取。擬錄取考生名單通過學校本科招生網進行公示。公示期滿且無異議的考生,我校予以正式錄取并及時發放錄取通知書。
五、入學與培養
1.第二學士學位學制為兩年,全日制學習,納入學校學籍管理系統。
2.第二學士學位錄取新生應攜帶錄取通知書、居民身份證原件、本科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按時入學報到。具體報到時間及要求以發放的錄取通知書為準。不能提供完整材料或無故逾期兩周不報到者,取消入學資格。
3.第二學士學位學生由專業所在學院負責管理,按照各專業第二學士學位培養方案進行培養。
4.第二學士學位學生凡在修業年限內修完專業培養方案規定課程,符合畢業要求的,頒發畢業證書,畢業證書上將注明第二學士學位的專業名稱、學習時間等內容。符合南京工程學院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頒發第二學士學位證書,學位證書上將標識“第二學士學位”字樣。達不到畢業要求的,不再延長學習時間,亦不實行留級制度。對退學學生,學校發給肄業證書。
5.第二學士學位畢業學生按當年應屆生身份派遣并辦理相關就業手續。學生如中途退學,按退學當年應屆本科畢業生身份派遣。
6.第二學士學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得轉專業。
六、其他
1.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招生錄取工作,接受學校紀檢監察機構全程監督,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2.考生須對提交的所有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一旦發現存在弄虛作假等行為的,將取消其第二學士學位的報名、面試和錄取資格,同時將相關情況通報上級有關部門依規處理。
3.我校第二學士學位招生的報名、審核、考核和錄取不收取費用。
七、聯系方式
學校地址:南京市江寧區弘景大道1號
郵政編碼:211167
咨詢電話:025-86118008 86118009
電子信箱:zsb@njit.edu.cn
監督電話:025-86118333
學校本科招生網:http://zsb.njit.edu.cn
八、附則
本簡章由南京工程學院本科招生辦公室負責解釋。若與國家法律、法規、規章、規范和上級有關政策相抵觸,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規范和上級有關政策規定為準。
歡迎光臨 考研論壇 (http://www.0313v.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