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標題: 獸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 [打印本頁]

作者: mayuhuim    時間: 2010-2-28 20:58
標題: 獸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
獸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名詞解釋答案 返回作業(yè)習題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見的動物、植物等一些較大的生物體外,還有許多形體細小、結(jié)構(gòu)簡單、肉眼不能直接看見,需要借助顯微鏡放大幾百、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后才能觀察的微小生物,這些微小生物,統(tǒng)稱為微生物。


2.細菌 是一類具有細胞壁的屬于原核細胞型的單細胞微生物,其個體微小、形態(tài)簡單,其結(jié)構(gòu)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

3.細胞壁 是菌細胞外層的一層無色透明、堅韌而具一定彈性的膜狀結(jié)構(gòu);具有維持細菌的固有形態(tài)、保護細菌免受損害、對物質(zhì)的進出具有選擇性分子篩的屏障作用。

4.脂多糖 為G-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構(gòu)成為特異多糖、核心多糖、類脂A;多糖部分具有抗原性,類脂A具有內(nèi)毒素活性。
5.間體 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某些細菌的細胞膜向胞漿凹陷折疊成囊狀物,也稱為中介體。與細胞的分裂、呼吸、胞壁合成和芽胞形成有關(guān)。多見于革蘭氏陽性菌。

6.胞膜周圍間隙 指在G-菌的細胞膜與細胞壁之間的空間,此處聚集了若干種胞外酶,主要是水解酶,與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分解、吸收和運轉(zhuǎn)有關(guān);能破壞某些抗生素的酶(如青霉素酶)亦集中在此間隙內(nèi);也是某些外毒素儲存與釋放的位置。

7.質(zhì)粒  是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zhì),為雙股環(huán)狀DNA。分子量比染色體小,可攜帶某些遺傳信息,例如耐藥因子、細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編碼在質(zhì)粒上??瑟毩椭?,失去質(zhì)粒的細菌仍能正常存活。可通過接合等作用將有關(guān)性狀傳遞給另一細菌。
8.莢膜 一部分細菌在其生活過程中,可在細胞壁的外面產(chǎn)生一種粘液樣的物質(zhì),包圍整個菌體,稱為莢膜。

9.鞭毛 大多數(shù)弧菌/螺菌,某些桿菌和個別球菌,有突出于菌體表面的細長絲狀物,稱為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

10.纖毛 某些G-菌和少數(shù)G+菌,菌體上生有一種比鞭毛數(shù)量多、形狀較直、較細、較短的毛發(fā)狀細絲,也稱為菌毛;可以分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與運動力無關(guān),普通菌毛與黏附有關(guān),性菌毛與接合有關(guān)。

11.芽胞 一部分桿菌、個別球菌,在生長發(fā)育的某一階段,可以在菌體內(nèi)形成的內(nèi)生孢子。

12.原生質(zhì)體 指完全除去了細胞壁,只剩下胞漿膜包圍的原生質(zhì)的個體。這類細菌能生長,但不能繁殖(如G+菌失去細胞壁后易形成原生質(zhì)體)。

13.圓質(zhì)體 指除去了細胞壁的硬質(zhì)粘肽成分,而保留細胞壁的其他成分,形成一個疏松的有“外套”的菌體。這類細菌能有限的生長和增大體積,也不能繁殖。(如G-菌細胞壁失去粘肽后易形成圓質(zhì)體)

14.串珠試驗 在有微量青霉素存在時,炭疽桿菌可形成L型菌,菌體呈“串珠狀”,類似“串珠狀菌鏈”;而類炭疽桿菌由于對青霉素不敏感,則不具有此特性。
15.光能自養(yǎng)菌 只能從無機物取得碳源,且只能將光能轉(zhuǎn)變?yōu)榛瘜W能的細菌。

16.化能自養(yǎng)菌 只能從無機物取得碳源,且能從無機和有機物中取得能量的細菌。
17.光能異養(yǎng)菌 凡能從有機物中取得碳源,且只能將光能轉(zhuǎn)變?yōu)榛瘜W能的細菌。
*.化能異養(yǎng)菌 凡能從有機物中取得碳源,且能從無機和有機物中取得能量的細菌

19.生長因子 為某些細菌生長所必需的一類物質(zhì),這類物質(zhì)有維持細菌正常發(fā)育和促進生長的功能,極其微量就能顯示其影響,而足夠份量可促進細菌生長加快數(shù)百倍。
20.Lancefield
  分類法  根據(jù)鏈球菌細胞壁中的多糖抗原的不同,將鏈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 [A—H,K—*]等20個血清群。

21.Strauss反應 鼻疽桿菌的病料或肉湯培養(yǎng)物腹腔或皮下接種雄性豚鼠,在接種后約4~5天可見豚鼠陰囊紅腫、睪丸腫脹,繼而化膿破潰,一般在2~3周左右死亡。
22.L型細菌  是一類沒有細胞壁細菌變異體,呈多形態(tài),且能通過細菌濾器,能繁殖;最早由科學家Lister發(fā)現(xiàn),故稱為L型細菌。

23.培養(yǎng)基
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營養(yǎng)基質(zhì),專供微生物培養(yǎng)、分離、鑒別、研究和保存菌種用的混合營養(yǎng)物制品。

24.菌落 指單個或少量細菌在培養(yǎng)基表面或內(nèi)部生長、繁殖到一定程度時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子細胞群落。它是由數(shù)以萬計相同的細菌集合而成。

25.菌苔 指眾多細菌在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密集生長所形成的細胞群體。

26.生長曲線 如果將細菌接種在液體培養(yǎng)基并置于適宜的溫度條件,定時取樣檢查活菌數(shù),可發(fā)現(xiàn)其生長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以時間為橫坐標,以活菌數(shù)為縱坐標,可繪制出一條曲線,稱為“生長曲線”。

27.胞外酶  在細菌生活過程中分泌到菌體外的酶。
28.胞內(nèi)酶  存在于細菌細胞內(nèi)部的酶類。


29.細菌的呼吸 在生物化過程中,細菌的營養(yǎng)物(如糖)經(jīng)脫氫酶作用所脫下的氫,需經(jīng)過一系列中間遞氫體(如輔酶I、輔酶II、黃素蛋白等)的傳遞轉(zhuǎn)運,最后將氫交給受氫體。以無機物為受氫體的生物氧化過程,稱為呼吸,其中以分子氧為受氫體的稱需氧呼吸;而以無機化合物(如硝酸鹽、硫酸鹽)為受氫體的稱厭氧呼吸。
30.熱原質(zhì) 許多細菌(特別是G-菌)能產(chǎn)生一種注入人和動物體內(nèi)后,會引起發(fā)熱反應的物質(zhì),通常為多糖。

31.滅菌 指殺死一切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及其芽胞或孢子,使物體表面或內(nèi)部無任何存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2.消毒 用化學物質(zhì)殺死病原微生物,而對于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嚴格要求全部殺死的方法。

33.防腐 用化學藥品或其他方法阻止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叫防腐。

34.無菌操作 在微生物研究過程中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研究對象,同時防止研究的微生物污染外界環(huán)境的操作方法。

35.質(zhì)壁分離 把具有細胞壁的細胞浸在高滲溶液中時,原生質(zhì)收縮而和細胞壁分離,此現(xiàn)象稱為質(zhì)壁分離。
36.間歇滅菌法 利用反復多次的流通蒸汽滅菌,以達到滅菌的目的。糖、血清等常使用這種方法。

37.巴氏消毒法 利用不太高的溫度殺死物品中的微生物,同時又不損害物品質(zhì)量的消毒方法;如牛奶、酒類消毒等。

38.共生 指兩種或多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并不相互損害而互為有利。

39.拮抗 是指一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能產(chǎn)生某些對另一種生物呈現(xiàn)毒害作用的物質(zhì),從而抑制或殺死另一種生物。

40.協(xié)同 兩種或多種生物在同一生活環(huán)境中,互相協(xié)助,共同完成某種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單獨達到。

41.寄生 兩種或多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獲取所需的營養(yǎng),賴以為生,并對后者具有損害作用的現(xiàn)象。

42.正常菌群 在動植物體表或體內(nèi)經(jīng)常有一層微生物或微生物層存在,并不致病,反而對機體有益,這一微生物層就是正常菌群。

43.SPF動物 Special pathogen free animal,無特定病原體動物,指沒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體或寄生蟲的動物或禽類胚胎。

44.GF動物 Germ free animal,無菌動物,指不含有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動物;這類動物在整個生活期內(nèi)都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不與外界的微生物接觸。

45.病原微生物 凡是對人和動植物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統(tǒng)稱為病原微生物。
46.毒力 同種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的強弱。

47.侵襲力 指微生物突破宿主機體防衛(wèi)屏障,侵入宿主活組織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和向四周擴散的能力。

48.毒素 某些細菌在生長過程中產(chǎn)生的對動物機體呈現(xiàn)毒性作用的物質(zhì),包括外毒素和內(nèi)毒素。

49.外毒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并釋放或分泌到周圍環(huán)境中的毒素。

50.內(nèi)毒素  是指微生物只有在死亡后細胞破裂時,才釋放出來的毒性物質(zhì)。

51.類毒素 外毒素經(jīng)物理或化學的方法處理后,其毒性喪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將喪失了毒性而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稱為類毒素(或變性毒素)。

52.ID50 median infectious dose,半數(shù)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能對半數(shù)試驗對象發(fā)生傳染的劑量.
53.MID minimal infectious dose,最小感染量;指病原微生物對試驗對象發(fā)生傳染的最小劑量.

54.MLD minimal lethal dose,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動物在感染后一定時限內(nèi)發(fā)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5.LD50 median lethal dose,半數(shù)致死量;能使實驗動物在感染后一定時限內(nèi)發(fā)生半數(shù)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6.傳染 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機體的防御機能并侵入機體,在一定的部位生長繁殖引起機體病理、生理變化的過程。

57.發(fā)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對宿主造成明顯的損害,在臨床上有明顯癥狀;是感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58.帶菌現(xiàn)象 在隱性感染或傳染痊愈后,病菌在體內(nèi)繼續(xù)存在,并不斷排出體外,形成帶菌狀態(tài)。處于帶菌狀態(tài)的動物稱帶菌者(Carrier)。
59.敗血癥  這是在機體的防御功能犬為減弱的情況下,病原菌不斷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釋放毒素,造成機體嚴重損害,引起全身中毒癥狀,如人類的不規(guī)則高熱,有時有皮膚、粘膜出血點,肝、脾腫大等。
60.毒血癥 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長繁殖過程中,細菌不侵入血流,但其產(chǎn)生的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獨特的中毒癥狀,如白喉、破傷風等。
61.膿毒血癥  化膿性細菌引起敗血癥時,由于細菌隨血流擴散,在全身多個器官(如肝、肺、腎等)引起多發(fā)性化膿病灶。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嚴重感染時引起的膿毒血癥。
62.繼發(fā)性傳染 機體感染某些病原體后,機體免疫力低時,導致其他某些病原體的感染。
63.潛伏感染 經(jīng)急性或隱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組存在于一定組織或細胞內(nèi),但并不能產(chǎn)生感染性的病毒子。在某些條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發(fā)作,病毒僅在臨床出現(xiàn)間歇性急性發(fā)作時才被檢出。在非發(fā)作期,用一般常規(guī)方法不能分離出病毒。

64.慢發(fā)病毒 某些病毒感染后潛伏期很長可達數(shù)月、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之久。平時機體無癥狀,也分離不出病毒。一旦發(fā)病出現(xiàn)慢性進行性疾病,最終常為致死性感染。該類病毒稱為慢發(fā)病毒。
65.持續(xù)性感染 病毒可長期持續(xù)存在于感染動物體內(nèi)數(shù)月、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一般不顯示臨床癥狀;或存在于體外培養(yǎng)的細胞中而不顯示細胞病變。
66.水平傳播  指在病原體在不同的動物個體之間如經(jīng)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結(jié)膜、節(jié)肢動物的叮咬、皮膚、注射等途徑的傳播。

67.垂直傳播 指存在于母體的病毒,經(jīng)胎盤或產(chǎn)道侵入子代而形成的感染。

68.轉(zhuǎn)化 兩個細菌細胞間不接觸;活菌吸收周圍環(huán)境中的DN**段,通過基因重組而得到新的性狀。

69.轉(zhuǎn)導 以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菌的部分遺傳物質(zhì)傳遞給受體菌的過程。

70.接合 兩個細菌細胞通過性菌毛相互接觸而暫時溝通,由供體菌(雄性菌)將DNA輸入到受體菌(雌性菌)過程。

71.普遍性轉(zhuǎn)導  通過溫和噬菌體作媒介將供體菌的DN**段包裹在其頭部轉(zhuǎn)移至受體菌。供體菌DNA的任何片段*同等的機會被裝入噬菌體外殼內(nèi),繼而進入受體菌,故稱普遍性轉(zhuǎn)導。

72.特異性轉(zhuǎn)導  溫和噬菌體與供體菌DNA可形成溶原狀態(tài),當其與供體菌分離時,有時會帶走供體菌的部分基因;當此噬菌體侵入受體菌后,可帶入供體菌的基因。

73.S-R變異 就是指菌落的S型與R型之間的變異。

74.*-W變異 新分離的沙門氏菌菌株多有*i抗原,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多次傳代后易丟失此抗原,這種變異稱為“*-W變異”。

75.H-O變異  有鞭毛能運動的細菌喪失其鞭毛形成能力的變異。

76.抗菌素
是由某些微生物產(chǎn)生或人工合成的能夠抑制或殺死細菌的物質(zhì),可用于防治某些動、植物的傳染病。
77.SPA蛋白 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細胞壁表面的一種單鏈多肽;可與IgG的Fc段非特異性結(jié)合,具有抗吞噬、促細胞分裂、引起變態(tài)反應、損傷血小板等特性。

78.IM*iC試驗  是吲哚(靛基質(zhì))試驗、甲基紅(M.R)試驗、維倍(*-P)二氏試驗、檸檬酸鹽利用試驗的總稱。
79.專性厭氧菌  職能在沒有分子氧的條件下才能生長的細菌;專性厭氧菌不能呼吸,只能發(fā)酵。
80.支原體 也稱“霉形體”,是一類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單細胞微生物,是目前已知能營獨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其個體微小、結(jié)構(gòu)簡單、無細胞壁,形體柔軟、體態(tài)具有高度多形性。

81.螺旋體 是一種細長彎曲而柔軟的原核單細胞微生物。雖無鞭毛,但能象原生動物那樣,進行屈曲和自由的運動,被認為是介于細菌和原生動物之間的一類微生物。

82.衣原體  是一類具有濾過性、嚴格細胞內(nèi)寄生,并經(jīng)獨特發(fā)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體的革蘭氏陰性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體病。曾被認為是一種“大型病毒”。革蘭氏染色陰性。
83.立次克氏體 是一類依賴于宿主細胞和專性細胞內(nèi)寄生的小型G-原核單細胞微生物。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繁殖方式與細菌相似,生長要求酷似病毒,因此立克次體是一類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

84.放線菌 是處于細菌和真菌之間的一群單細胞微生物,具有分支的細絲狀菌絲;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別是土壤中;已知的病原菌有牛放線菌和依氏放線菌。

85.病毒  是沒有細胞結(jié)構(gòu)但有遺傳、自我復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以病毒顆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傳染性,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體,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86.亞病毒  亞病毒又稱為亞病毒因子,是衛(wèi)星因子、類病毒和朊病毒的總稱。

87.噬菌體  也是一類病毒,因為它寄生在細菌細胞內(nèi)并能在菌體內(nèi)復制繁殖,最后使菌體崩裂,故稱為噬菌體。

88.包涵體
某些病毒侵入細胞后,??墒顾拗骷毎纬梢环N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的小體,稱為病毒的包涵體。

89.干擾現(xiàn)象 兩種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種細胞或機體時,常常發(fā)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復制的現(xiàn)象,稱為“病毒的干擾”。

90.病毒隱蔽期 吸附的病毒很快侵入細胞,并迅速裂解,從侵入的病毒消失到新的子代病毒出現(xiàn)這一段時間稱為“隱蔽期”;此時,病毒的遺傳信息向細胞傳達,細胞在病毒遺傳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所需的酶類及各種組分,最后新合成的組分裝配成完整的病毒子。
91.病毒復制周期  從病毒靠近宿主細胞,并進入細胞,到復制新的子代病毒再釋放出來的全過程,稱為復制周期,也叫感染周期。

92.減蛋綜合征病毒(EDS76*) 最早分離于1976年,感染后可引起產(chǎn)蛋母雞的產(chǎn)蛋量下降和蛋的質(zhì)量降低;除雞外,家鴨、野鴨及鵝也發(fā)病;屬于腺病毒科/禽類腺病毒屬;無囊膜,20面體對稱核衣殼,線狀雙股DNA。

93.新城疫病毒(ND*) 是新城疫的病原,屬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亞科/腮腺炎病毒屬;成熟的病毒粒子為球形,120-300nm;單分子線狀單股負股RNA,核衣殼螺旋對稱;有囊膜,表面有纖突。
94.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 是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病原,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病毒子常為球形,大小為80~120nm,核衣殼呈螺旋對稱,有囊膜,囊膜上可見梨狀纖突(約20nm長),放射狀排列,使整個病毒顆粒外形如日冕或冠狀。

95.傳染性腔上囊炎病毒(IBD*) 是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屬于雙RNA病毒科/禽雙RNA病毒屬,雙股雙節(jié)段RNA,20面體立體對稱,無囊膜;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結(jié)膜感染,但未有證據(jù)表明經(jīng)卵傳播;感染后可導致免疫抑制。

96.禽流感病毒(AI*) 是禽流感的病原,屬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屬;病毒子常為球形,直徑為80~120nm;單股負股RNA,分8節(jié)段;螺旋對稱核衣殼;有囊膜,表面有10~12nm的纖突。

97.蝕斑 細胞單層接種病毒后再覆蓋一層含營養(yǎng)液的瓊脂層,這樣病毒自感染細胞釋放后不能懸浮于液體中,只能感染鄰近與之接觸的細胞,以致感染區(qū)由原始病灶向四周擴大,形成類似細菌的菌落,該類似菌落的病毒感染灶就稱為蝕斑,也稱為空斑。
98.END試驗 HC*和ND*在豬睪丸細胞上均不產(chǎn)生CPE,但在接種HC*后3天再接種ND*,可產(chǎn)生明顯的CPE,而且提高了ND*的滴度,根據(jù)CPE的有無可間接測定HC*,此試驗稱為“雞新城疫病毒強化試驗”(Exalting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99.朊病毒 是亞病毒中一類重要的感染因子,侵害動物與人類,傳染性極強。不具有病毒結(jié)構(gòu),主要由蛋白質(zhì)構(gòu)成,迄今尚無含有核酸的確切證據(jù)。
100.干擾素 是由病毒或誘生劑刺激人或動物有核細胞產(chǎn)生的糖蛋白,因能干擾病毒在非感染組織的復制,故稱為干擾素。
101.細胞病變效應
毒在細胞內(nèi)增殖引起的細胞變性、死亡、裂解等細胞損傷,稱為病毒的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

102.空斑 細胞單層接種病毒后再覆蓋一層含營養(yǎng)液的瓊脂層,這樣病毒自感染細胞釋放后不能懸浮于液體中,只能感染鄰近與之接觸的細胞,以致感染區(qū)由原始病灶向四周擴大,形成類似細菌的菌落,該類似菌落的病毒感染灶就稱為空斑,也稱為蝕斑。
103.空斑試驗  細胞單層接種病毒后再覆蓋一層含營養(yǎng)液的瓊脂層,這樣病毒自感染細胞釋放后不能懸浮于液體中,只能感染鄰近與之接觸的細胞,以致感染區(qū)由原始病灶向四周擴大,形成類似細菌的菌落,該試驗稱為空斑試驗。

104.內(nèi)基氏小體 也稱為包涵體,指某些病毒感染細胞中,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胞漿或胞核內(nèi)出現(xiàn)嗜酸或嗜堿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數(shù)量不等的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團塊結(jié)構(gòu)。
105.抗原漂移 某些病毒的抗原(如流感病毒的H和N)由于點突變造成的小幅度變異,屬于量變;針對原來抗原免疫反應不能提供完全保護;可造成疾病的零星暴發(fā),局部、有限的流行。

106.抗原轉(zhuǎn)變 某些病毒的抗原(如流感病毒的H和N)大幅度的變異,屬質(zhì)變,可導致新血清型的出現(xiàn);以前的抗體無保護作用;可能發(fā)生大流行。
107.真菌 真菌是一大類具有細胞壁,不含葉綠素,沒有根、莖、葉,營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僅少數(shù)類群為單細胞、其余為多細胞,大多數(shù)呈分枝或不分枝的絲狀體,能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108.菌絲 霉菌菌體是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絲構(gòu)成,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霉菌的細胞呈管狀,肉眼看猶如細絲,故稱為菌絲。

109.孢子 氣生菌絲發(fā)育成繁殖菌絲,能產(chǎn)生出各種孢子;孢子是霉菌的繁殖器官。孢子種類很多,可分為有性孢子和無性孢子:也是霉菌分類鑒定的重要依據(jù)。
110.假菌絲 酵母菌不形成真正的菌絲,但由酵母菌所形成的芽體可依次相互連接,就象是絲狀,我們稱之為假菌絲。
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填空題答案
返回作業(yè)習題
1.中等大小細菌在光學顯微鏡下一般至少放大約 1000 倍時肉眼才可見。

2.既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又是細菌的特殊構(gòu)造的是   鞭毛      。

3.75%酒精消毒的機理是 使細菌菌體蛋白變性,從而失去活性和功能   。

4.紫外線殺菌原理是 能使DNA相臨的嘧啶結(jié)合成二聚體,影響正常堿基的配對,引起致死性突變。

5.細菌的基因轉(zhuǎn)移包括: 接合 、 轉(zhuǎn)化 、 轉(zhuǎn)導 、 溶原性轉(zhuǎn)換  。

6.病原微生物突破機體的防御屏障,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和損傷機體的能力稱為 侵襲力 。

7.在機體黏膜系統(tǒng)合成分泌的參與黏膜免疫反應的抗體種類是 分泌型IgA 。

8.正常哺乳動物血清中含量最豐富的抗體種類是 IgG   。

9.機體受到外來抗原免疫后最早誘導產(chǎn)生的抗體種類是 IgM  。

10.在青貯飼料中起作用的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種類是 乳酸菌 。

11.能從無機化合物中取得能量和碳源的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為 化能自養(yǎng)菌 。

12.常見病毒的遺傳物質(zhì)是 DNA或RNA 。

13.病毒的主要化學組成為 蛋白質(zhì) 、 核酸 、 脂質(zhì) 、 糖類  。

14.口蹄疫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動物主要是 偶蹄獸(如牛羊豬,馬除外 。

15.牛奶的常用消毒方法是  巴氏消毒法              。

16.鴨吃了霉變玉米后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霉菌毒素中毒(如黃曲霉毒素) 。

17.突變按發(fā)生時的外界條件分為自然突變和 人工誘變 。

*.一定菌株或毒株的致病力的程度稱為病原微生物的 毒力 。

19.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主要包括三大類,它們是體液免疫反應 、細胞免疫反應 、黏膜免疫反應。

20.某些細菌只能在沒有分子狀態(tài)的氧存在的狀態(tài)才能進行呼吸生長發(fā)育,這種呼吸方式稱為厭氧呼吸。

21.在細菌繁殖曲線圖中,細菌在 對數(shù)生長 期繁殖速度最快。

22.病毒的 囊膜 成分通常來自于宿主細胞膜。

23.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包括二個方面的組成,即: 侵襲力  和  毒素  。

24.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力包括: 侵襲性酶類 、 莢膜、菌毛 和 其他表面結(jié)構(gòu) 。

25.狂犬病病毒所屬的病毒科名為 彈狀病毒科  。

26.禽霍亂的病原體是  多殺性巴氏桿菌     。

27.雞白痢的病原體是  雛沙門氏菌       。

28.豬瘟的病原體是   豬瘟病毒        。

29.豬丹毒的病原體是  豬丹毒桿菌       。

30.豬肺疫的病原體是  多殺性巴氏桿菌     。

31.仔豬黃痢的病原體是  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   。

32.仔豬水腫病的病原體是 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

33.抗原刺激后,機體最早產(chǎn)生的抗體是 IgM   。

34.動物機體內(nèi),分子量最大的抗體是  IgM   。

35.動物機體內(nèi),含量最多的的抗體是  IgG   。

36.參與黏膜免疫的抗體主要是  分泌型IgA   。

37.細菌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方式主要有: 單純擴散 、 促進擴散 、 主動運輸 、 基團轉(zhuǎn)移 。

38.病毒感染動物后,在宿主細胞內(nèi)形成一種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的小體,稱之為 包涵體   。

39.S→R變異往往伴隨細菌毒力的改變,沙門氏桿菌在發(fā)生S→R變異時,毒力會 減弱  。

40.S→R變異往往伴隨細菌毒力的改變,炭疽桿菌在發(fā)生S→R變異時,毒力會  增強  。

41.完整的抗原通常具有兩種特性,即: 免疫原性 和 反應原性 。

42.能感染細菌的病毒稱為 噬菌體 。

43.禽流感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正粘病毒科 。

44.小鵝瘟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細小病毒科 。

45.豬瘟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黃病毒科  。

46.口蹄疫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小RNA病毒科 。

47.馬立克氏病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皰疹病毒科   。

48.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冠狀病毒科 。

49.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雙RNA病毒科 。

50.細菌的特殊結(jié)構(gòu)主要有: 莢膜 、 鞭毛 、 菌毛 、 芽胞 。

51.革蘭氏陰性細菌內(nèi)毒素的化學成分是 LPS(脂多糖) 。

52.抗體種類有五類,分別是 IgG 、 IgM 、 IgA 、 IgD 、 IgE 。

53.細菌的一般形態(tài)主要有三種,即: 球狀 、 桿狀 和 螺旋狀  。

54.外毒素的化學本質(zhì)通常是 蛋白質(zhì) 。

55.病毒體外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主要有: 雞胚接種 、 細胞培養(yǎng) 和 實驗動物法 。

56.葡萄球菌在革蘭氏染色反應中呈 陽  性。

57.大腸桿菌在革蘭氏染色反應中呈 陰  性。

58.沙門氏菌在革蘭氏染色反應中呈 陰  性。

59.嗜血桿菌在革蘭氏染色反應中呈 陰  性。

60.雞新城疫病毒所屬的病毒科是 副粘病毒科 。
獸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判斷題答案
返回作業(yè)習題
(√)單個細菌是肉眼看不見的,但細菌的群體——菌落是肉眼可見的。
(×)測定細菌大小的量度單位是um和nm。
(×)質(zhì)粒指的是細菌細胞漿中的一些脂類和淀粉顆粒等。
(√)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包括球狀、桿狀和絲狀。
(√)異養(yǎng)菌不能利用CO2或碳酸鹽作為碳素營養(yǎng)。
(√)兼性細菌在有無分子狀態(tài)氧的情況下,均能進行呼吸和生長發(fā)育。
(×)細菌在呼吸作用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被利用于生命活動中。
(×)病原細菌生長發(fā)育的最適溫度在15-25℃之間。
(√)細菌生長到靜止期時菌體大小、形態(tài)染色反應均較典型。
(×)所有微生物都具有核酸結(jié)構(gòu)。
(√)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會發(fā)生形態(tài)變異。
(√)微生物與高等生物一樣,僅有遺傳性而無變異性。
(×)L型細菌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恢復成原有細菌形態(tài)。
(×)所有細菌都具有致病性。
(×)所有革蘭氏陽性菌都能形成芽胞。
(×)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莢膜。
(√)細菌的莢膜成分常常是構(gòu)成細菌毒力的因素之一。
(×)細菌的纖毛比鞭毛數(shù)量更少、形狀更長。
(√)細菌的菌毛常常是良好的抗原成分。
(×)細菌的普通菌毛都能轉(zhuǎn)移質(zhì)粒DNA。
(×)質(zhì)粒的化學本質(zhì)是一種蛋白質(zhì)。
(√)質(zhì)粒是細菌染色體上的一段DNA。
(×)質(zhì)粒的化學本質(zhì)是一種蛋白質(zhì),而不是DNA。
(√)細菌芽胞對外界不良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繁殖體強得多。
(×)用于消毒的化學藥品叫做殺菌劑。
(×)抗菌作用也就是殺菌作用。
(√)濕熱的穿透力比干熱強,濕熱的滅菌效果更好。
(×)因為紫外線穿透力差,所以只用于動物體表及空氣等消毒。
(√)健康畜禽腸道內(nèi)*正常菌群分布。
(×)大多數(shù)病原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長期存活。
(√)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引起動物呼吸道傳染病和外傷感染。
(×)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唯一來源是患病動物的糞便。
(√)大腸桿菌是健康畜禽腸道正常菌群的重要成員。
(√)畜禽腸道內(nèi)的正常菌群對動物的健康有一定作用。
(×)病原細菌的侵襲力主要與其能否形成鞭毛和芽胞有關(guān)。
(×)內(nèi)毒素是病原微生物分泌的一種有毒性的蛋白質(zhì)。
(×)類毒素實際上是一種用外毒素制成的疫苗。
(√)動物和人也可成為傳遞病原微生物的傳遞媒介。
(×)由腐敗菌進入動物血液中生長發(fā)育引起的疫病成為敗血癥。
(√)病原微生物毒力越弱,其病原性也越弱。
(√)病原微生物毒力越大,通常其病原性也越強。
(×)病原微生物病原性與毒力無關(guān)。
(√)動物病原性細菌的培養(yǎng)溫度大多數(shù)為37℃。
(×)對同一個動物個體而言,病毒的致病力比細菌的致病力強。
(√)在動物機體內(nèi),致病性炭疽桿菌是有莢膜的。
(×)在動物體內(nèi)培養(yǎng)的炭疽桿菌帶有芽胞。
(×)肉毒梭菌致病的主要因子是內(nèi)毒素。
(×)肉毒梭菌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和外毒素相比,內(nèi)毒素的熱穩(wěn)定性更好。
(×)大腸桿菌病能垂直傳播。
(×)煮沸消毒能殺死芽孢。
(√)超聲波具有殺菌作用。
(√)消毒劑對動物機體細胞和微生物*毒性。
(√)消毒藥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殺滅作用,而且對機體也有影響。
(×)不同消毒藥均可配合使用,能提高殺滅效果。
(×)破傷風梭菌需嚴格需氧培養(yǎng)。
(√)破傷風梭菌需嚴格厭氧培養(yǎng)。
(√)仔豬黃痢和仔豬白痢都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
(×)放線菌是一群革蘭氏陽性的原核單細胞微生物。
(√)支原體能進行人工培養(yǎng)。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
(√)真菌能在潮濕、偏酸的環(huán)境中良好生長。
(√)真菌既有無性繁殖也有有性繁殖方式。
(×)真菌的細胞核具有核模。
(√)真菌是一大類無根、莖、葉分化的真核微生物。
(×)霉變的青貯飼料仍可飼喂動物。
(×)所有的黃曲霉、煙曲霉菌株均可以產(chǎn)生黃曲毒素。
(×)青霉素是治療禽類支原體病和豬氣喘病的首選藥物。
(×)支原體不能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生長。
(√)豬喘氣病的病原體是一種支原體。
(√)放線菌主要以孢子形式繁殖后代。
(×)酵母菌的細胞無細胞壁,屬真核細胞。
(√)絕大多數(shù)真菌具有需氧呼吸的特點。
(√)核酸是微生物的遺傳物質(zhì)。
(√)病毒只能在活細胞體內(nèi)復制。
(×)大部分病毒既含有DNA又含有RNA兩種核酸。
(×)病毒對高溫的抵抗力較細菌強。
(√)有的病毒有囊膜,有的病毒無此結(jié)構(gòu)。
(×)測量病毒大小的量度單位是mm和um。
(√)病毒囊膜成分來源于宿主細胞膜。
(×)病毒和細菌的個體大小相差不大。
(×)所有病毒都能使所感染的宿主細胞裂解死亡。
(×)所有噬菌體都能使所感染的宿主菌裂解死亡。
(√)干擾素對病毒復制的抑制作用是非特異的。
(√)病毒在寄主細胞內(nèi)形成的包涵體,對傳染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口蹄疫病毒主要感染偶蹄獸。
(×)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豬、牛、羊和馬。
(√)豬水泡病病毒主要感染豬。
(×)狂犬病和偽狂犬病是由同一病原引起的不同癥狀的二類疾病。
(×)禽流感病毒是副粘病科的代表成員。
(√)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成員。
(√)雞馬立克氏病病毒能致雞腫瘤。
(√)禽流感病毒有多種血清型。
(√)雞傳染性貧血病毒能導致感染雞發(fā)生免疫抑制。
(√)雞傳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的感染能導致感染雞發(fā)生免疫抑制。
(√)目前發(fā)現(xiàn)IB*的血清型很多,可引起雞多種不同類型疾病,給養(yǎng)雞業(yè)造成重大損失。
(×)豬瘟病毒可以致豬、野豬和兔子發(fā)生豬瘟病。
(√)口蹄疫病毒只感染偶蹄動物,馬不會受此病毒感染。
(×)新城疫病毒可以引起雞、鴨、鵝和豬、羊等動物的毒血癥。
(×)痘病毒有很多種,不同動物的痘病毒對寄主的感染性嚴格專一。
獸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選擇題答案
返回作業(yè)習題
1.下列描述中不是微生物特點的是(D)。

  A.個體微小    B.種類繁多    C.分布廣泛    D.無變異性

2.下列微生物中屬于真核微生物的是(B)。

  A.細菌      B.酵母      C.病毒      D.霉形體

3.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特有的成分是(B)。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多糖     D.蛋白質(zhì)

4.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特有的成分是(C)。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多糖     D.蛋白質(zhì)

5.肉毒毒素的化學本質(zhì)是(A)。

  A.蛋白質(zhì)     B.糖類      C.脂類      D.脂多糖

6.類毒素的化學本質(zhì)是(B)。

  A.DNA       B.蛋白質(zhì)     C.RNA       D.脂多糖

7.致病性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癤、癰,是一種(A)。

  A.局部傳染    B.全身傳染     C.毒血癥     D.敗血癥

8.微生物遺傳物質(zhì)的結(jié)構(gòu)發(fā)生突然而穩(wěn)定的改變,但與其他個體遺傳物質(zhì)的轉(zhuǎn)移無關(guān),稱為(A)。

  A.突變      B.轉(zhuǎn)化       C.轉(zhuǎn)導      D.接合

9.接合是以(A)為媒介的。

  A.細菌菌毛    B.細菌莢膜     C.噬菌體     D.細菌鞭毛

10.轉(zhuǎn)導是基因轉(zhuǎn)移的一種形式,其所用媒介是(A)。

  A.噬菌體     B.性菌毛      C.其他細菌    D.孢子

11.轉(zhuǎn)導是以(C)為媒介的。

  A.細菌菌毛    B.細菌性纖毛    C.噬菌體     D.細菌鞭毛

12.以溫和性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菌中的部分DN**段轉(zhuǎn)移到受體菌中,從而使受體菌獲得了供體菌的部分遺傳性狀,稱為(C)。

  A.突變      B.轉(zhuǎn)化       C.轉(zhuǎn)導      D.接合

13.光滑型菌落的菌落性狀為(B)。

  A.光滑、濕潤、邊緣不整齊       B.光滑、濕潤、邊緣整齊
  C.粗糙、濕潤、邊緣不整齊       D.粗糙、枯干、邊緣不整齊

14.關(guān)于細菌細胞核描述正確的是(A)。

  A.沒有核膜    B.有核仁      C.有核膜     D.真核

15.細菌的主要繁殖式是(B)。

  A.出芽生殖    B.二等分裂    C.孢子生殖    D.孤雌生殖

16.細菌的主要繁殖式是(C)。

  A.芽殖      B.裂殖      C.二等分裂    D.孤雌生殖

17.細菌主要以(C)方式進行繁殖。

  A.孢子      B.芽胞      C.二等分裂    D.出芽

*.質(zhì)粒是一種編碼特定性狀的(A)。

  A.DNA       B.蛋白質(zhì)     C.RNA       D.糖類

19.質(zhì)粒和細菌染色體的復制是(C)的。

  A.同步連鎖              B.有一定的復制數(shù)量比例
  C.分別獨立復制            D.相互依存

20.細菌的運動器官是(A)。

  A.鞭毛      B.細胞壁      C.莢膜      D.芽胞

21.細菌的運動器官是(A)。

  A.鞭毛      B.細胞壁     C.胞漿膜     D.核體

22.關(guān)于芽胞描述正確的是(C)。

  A.是細菌的繁殖器官          B.是多個細菌的濃縮物
  C.是細菌的休眠狀態(tài)          D.是細菌的死亡狀態(tài)

23.細菌的休眠結(jié)構(gòu)是(D)。

  A.鞭毛      B.細胞壁     C.莢膜      D.芽胞

24.細菌結(jié)構(gòu)中最耐熱的結(jié)構(gòu)是(D)。

  A.鞭毛      B.細胞壁     C.胞漿膜     D.芽胞

25.細胞壁缺陷或沒有細胞壁的細菌稱為(A)。

  A.L型細菌     B.革蘭氏陽性菌  C.革蘭氏陰性菌  D.真菌

26.下列結(jié)構(gòu)中不屬于細菌基本結(jié)構(gòu)的是(A)。

  A.鞭毛      B.細胞壁     C.胞漿膜     D.核體

27.下列結(jié)構(gòu)中不屬于細菌特殊構(gòu)造的是(C)。

  A.鞭毛      B.芽胞      C.細胞壁     D.纖毛

28.革蘭氏陰性細菌常見的黏附結(jié)構(gòu)是(A)。

  A.纖毛      B.芽胞      C.莢膜      D.鞭毛

29.炭疽桿菌喪失莢膜產(chǎn)生能力后,(A)。

  A.毒力減弱    B.毒力增強    C.不影響毒力   D.細菌死亡

30.從雄性細菌向雌性菌傳遞質(zhì)粒的特殊器官是(A)。

  A.性纖毛     B.普通纖毛    C.鞭毛      D.莢膜

31.細胞壁缺陷或沒有細胞壁的細菌稱為(A)。

  A.L型細菌     B.革蘭氏陽性菌  C.革蘭氏陰性菌  D.真菌

32.孢子是(C)的主要繁殖方式。

  A.大腸桿菌    B.真菌      C.病毒      D.衣原體

33.孢子是(A)的繁殖方式之一。

  A.真菌      B.細菌      C.霉形體     D.炭疽桿菌

34.下列描述中最耐干燥的是(A)。

  A.炭疽桿菌的芽胞 B.有莢膜的炭疽桿菌 C.有菌毛的大腸桿菌 D.有鞭毛的沙門氏菌

35.在細菌發(fā)酵過程中,營養(yǎng)物質(zhì)被氧化并(C)。

  A.完全釋放能量  B.完全不釋放能量 C.部分釋放能量   D.吸收能量

36.在細菌有氧代謝過程中,營養(yǎng)物質(zhì)被氧化并(A)。

  A.完全釋放能量  B.完全不釋放能量  C.部分釋放能量  D.吸收能量

37.化能異養(yǎng)菌分別從(B)取得碳源和能量。

  A.無機物、光能  B.有機物、化合物  C.無機物、化合物 D.有機物、光能

38.與常見細菌相比,真菌生長繁殖的基本營養(yǎng)要求(B)。

  A.偏高      B.偏低       C.相同      D.無可比性

39.真菌生長繁殖的pH通常為(C)。

  A.7.2-7.6     B.7.6-8.0     C.5.6-5.8     D.6.4-6.8

40.隱性感染是指(A)。

  A.動物已經(jīng)感染病原但未有臨床癥狀   B.動物在即將感染病原前的狀態(tài)
  C.動物已經(jīng)感染病原并有臨床癥狀    D.動物未感染病原也未有臨床癥狀

41.動物源的致病性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通常在(A)。

  A.37℃      B.4℃       C.55℃      D.任何溫度

42.絕大多數(shù)細菌在(A)環(huán)境里能正常生長繁殖。

  A.等滲      B.低滲       C.高滲      D.任何滲透壓

43.用鹽腌、糖漬等方法保存食品的機理是(A)。

  A.質(zhì)壁分離    B.胞膜破裂     C.胞漿壓出    D.冷凍抑菌

44.熱空氣滅菌法常用溫度和維持時間是(B)。

  A.121℃,15-20分鐘          B.160℃,2-3小時
  C.100℃,15-20分鐘          D.115℃,30分鐘

45.干烤滅菌法常用溫度和維持時間(A)。

  A.160℃,2-3小時           B.121℃,15-20分鐘
  C.100℃,15-20分鐘          D.115℃,30分鐘

46.高壓蒸汽滅菌采用的溫度和時間是(A)。

  A.121℃,15-20分鐘          B.160℃,2-3小時
  C.100℃,15-20分鐘          D.132℃ ,1-2秒鐘

47.下列微生物中,用煮沸的方法不能有效殺滅的是(A)。

  A.炭疽桿菌的芽胞體          B.炭疽桿菌的繁殖體
  C.酵母                D.大腸桿菌

48.下列消毒藥中,屬于重金屬鹽類的是(A)。

  A.升汞      B.高錳酸鉀     C.漂白粉      D.龍膽紫

49.兩種或多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并不相互損害而互為有利,這種現(xiàn)象稱為(A)。

  A.共生      B.寄生       C.拮抗       D.協(xié)同

50.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種生物必須從另外一種生物獲取賴以生存的營養(yǎng),并對后者造成損害,這種現(xiàn)象稱為(B)。

  A.共生      B.寄生       C.拮抗       D.協(xié)同

51.一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能產(chǎn)生一種對另一種生物呈現(xiàn)毒害作用的物質(zhì),從而抑制或殺死另一種生物,這種現(xiàn)象稱為(C)。

  A.共生      B.寄生       C.拮抗       D.協(xié)同

52.兩種或多種生物在同一生活環(huán)境中,互相協(xié)助,共同完成某種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單獨達到的,這種現(xiàn)象稱為(D)。

  A.共生      B.寄生       C.拮抗       D.協(xié)同

53.支原體是(A)。

  A.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無細胞壁的原核單細胞微生物。
  B.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有細胞壁的原核單細胞微生物。
  C.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無細胞壁的原核多細胞微生物。
  D.真核單細胞微生物。

54.典型的支原體菌落呈(B)。

  A.光滑型     B.荷包蛋樣     C.無固定形狀    D.粗糙型

55.典型的大腸桿菌菌落的性狀為(B)。

  A.光滑、濕潤、邊緣不整齊       B.光滑、濕潤、邊緣整齊
  C.粗糙、濕潤、邊緣不整齊       D.粗糙、干燥、邊緣不整齊

56.炭疽桿菌在感染的動物體內(nèi),形態(tài)上通常是(A)。

  A.有莢膜、無芽胞            B.有鞭毛、有芽胞
  C.有莢膜、有芽胞           D.無莢膜、無芽胞

57.霉菌是屬于(B)類。

  A.病毒      B.真菌       C.螺旋體      D.霉形體

58.豬痢疾的病原體屬于(C)。

  A.細菌      B.真菌       C.螺旋體      D.病毒

59.引起斷奶仔豬水腫病的病原體是(A)。

  A.大腸桿菌    B.沙門氏菌      C.多殺性巴氏桿菌  D.輪狀病毒

60.引起雞白痢的病原體是(D)。

  A.禽腺病毒    B.禽流感病毒    C.雞新城疫病毒   D.沙門氏菌

61.引起禽霍亂的病原體是(C)。

  A.禽腺病毒    B.禽流感病毒    C.多殺性巴氏桿菌  D.沙門氏菌

62.下列病原體中,能引起羊流產(chǎn)的是(A)。

  A.布氏桿菌    B.大腸桿菌     C.分枝結(jié)核桿菌   D.嗜血桿菌

63.反芻動物瘤胃中常見的微生物主要是纖毛蟲和(A)。

  A.細菌      B.真菌       C.放線菌      D.霉形體

64.下列細菌中,屬于革蘭氏陽性菌的是(A)。

  A.葡萄球菌    B.大腸桿菌     C.多殺性巴氏桿菌  D.嗜血桿菌

65.下列細菌中,屬于革蘭氏陽性菌的是(D)。

  A.布氏桿菌    B.沙門氏菌     C.大腸桿菌     D.分枝結(jié)核桿菌

66.下列細菌中,屬于革蘭氏陰性菌的是(C)。

  A.葡萄球菌    B.炭疽桿菌     C.多殺性巴氏桿菌  D.豬丹毒桿菌

67.在破傷風梭菌的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A)。

  A.嚴格厭氧    B.兼性厭氧     C.普通需氧     D.嚴格需氧

68.下列微生物中,屬于嚴格細胞內(nèi)寄生的是(D)。

  A.大腸桿菌    B.沙門氏菌     C.巴氏桿菌     D.衣原體

69.下列微生物中,屬于嚴格細胞內(nèi)寄生的是(B)。

  A.細菌      B.病毒       C.真菌       D.酵母

70.下列微生物中,能垂直傳播的病原體是(B)。

  A.大腸桿菌    B.雛沙門氏菌    C.痘病毒      D.嗜血桿菌

71.下列關(guān)于機體內(nèi)的正常菌群,正確的是(D)。

  A.無任何作用             B.具特異性的免疫防護作用
  C.全是副作用             D.能為宿主合成多種有益維生素

72.大腸桿菌是動物腸道的正常菌群成員之一,下列描述正確的是(C)。

  A.具特異性的免疫防護作用       B.全是副作用
  C.能為宿主合成多種有益維生素     D.無任何作用

73.下列微生物中,屬于嚴格細胞內(nèi)寄生的是(B)。

  A.大腸桿菌    B.禽流感病毒    C.霉菌        D.沙門氏菌

74.下列微生物中屬于單細胞微生物的是(A)。

  A.酵母      B.口蹄疫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75.在一定時間內(nèi)能使特定動物發(fā)生半數(shù)死亡的最小微生物量或毒素量,稱為(B)。

  A.MLD      B.LD50       C.MID        D.ID50

76.在一定時間內(nèi)能使特定動物在感染后全部死亡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量,稱為(A)。

  A.最小致死量   B.半數(shù)致死量    C.最小感染量     D.半數(shù)感染量

77.在一定時間內(nèi)能使特定動物發(fā)生半數(shù)感染的最小微生物量或毒素量,稱為(D)。

  A.最小致死量   B.半數(shù)致死量    C.最小感染量     D.半數(shù)感染量

78.絕大多數(shù)病毒必須用(B)才能看見。

  A.光學顯微鏡   B.電子顯微鏡    C.油鏡        D.普通放大鏡

79.觀察病毒的常用方法是(C)。

  A.光學顯微鏡觀察           B.油鏡觀察
  C.電子顯微鏡觀察           D.普通10倍放大鏡觀察

80.絕大多數(shù)病毒必須應用(B)才能看見病毒個體形態(tài)。

  A.光學顯微鏡放大100倍        B.電子顯微鏡放大100,000倍
  C.油鏡放大1000倍           D.普通放大鏡放大40倍

81.病毒大小的計量單位一般為(B)。

  A.微米     B.納米        C.厘米        D.米

82.在1000倍放大的光學顯微鏡下,(C)的個體形態(tài)可以被觀察到。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大腸桿菌      D.新城疫病毒

83.組成病毒的核酸是(C)。

  A.RNA     B.DNA        C.DNA或RNA      D.二者都不是

84.下列關(guān)于病毒的陳述中,正確的是(A)。

  A.病毒只能在活的細胞上生長      B.病毒能在無細胞培養(yǎng)基中繁殖
  C.同一個病毒可同時含兩種核酸     D.絕大部分病毒對干擾素無敏感性

85.病毒復制過程的一般順序是(D)。

  A.侵入、吸附、脫殼、生物合成     B.侵入、脫殼、吸附、裝配和釋放
  C.侵入、生物合成、脫殼、裝配和釋放  D.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裝配和釋放

86.關(guān)于病毒復制過程,描述正確的是(D)。

  A.侵入、脫殼、吸附、生物合成     B.裝配和釋放、吸附、侵入、脫殼
  C.侵入、生物合成、脫殼、裝配和釋放  D.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裝配和釋放

87.無囊膜病毒的主要保護抗原成分是(A)。

  A.衣殼蛋白    B.核酸蛋白     C.脂蛋白      D.脂多糖

88.目前已知動物病毒中形體最大的病毒是(A)。

  A.痘病毒     B.口蹄疫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89.下列病毒中,無囊膜的是(A)。

  A.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B.馬立克氏病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90.下列病毒中,無囊膜的是(A)。

  A.小鵝瘟病毒   B.馬立克氏病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鴨瘟病毒

91.下列病毒中,無囊膜的是(B)。

  A.痘病毒     B.犬細小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92.下列病毒中,無囊膜的是(C)。

  A.雞馬立克氏病病毒          B.雞新城疫病毒
  C.口蹄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93.下列中病原體中,可以引起懷孕豬流產(chǎn)的是(A)。

  A.呼吸繁殖障礙綜合病毒        B.大腸桿菌
  C.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D.傳染性腹瀉病毒

94.在下列病毒中,具有凝集雞紅細胞特性的是(D)。

  A.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        B.雞馬立克氏病病毒
  C.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D.禽流感

95.下列病毒中,屬于是DNA病毒的的(B)。

  A.口蹄疫病毒             B.馬立克氏病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96.下列病毒中,屬于副粘病毒科成員的是( )。

  A.痘病毒     B.口蹄疫病毒    C.新城疫病毒    D.禽流感病毒

97.下列病毒中,以產(chǎn)蛋下降為主要致病特征的是(D)。

  A.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        B.雞馬立克氏病病毒
  C.雞痘病毒              D.雞減蛋綜合征病毒

98.關(guān)于狂犬病病毒描述正確的是(B)。

  A.有囊膜、核酸為DNA         B.有囊膜、核酸為RNA
  C.無囊膜、核酸為DNA         D.無囊膜、核酸為RNA

99.關(guān)于禽流感病毒描述正確的是(B)。

  A.有囊膜、核酸為DNA         B.有囊膜、核酸為RNA
  C.無囊膜、核酸為DNA         D.無囊膜、核酸為RNA

100.干擾素的化學本質(zhì)是(A)。

  A.糖蛋白     B.RNA       C.DNA       D.脂肪

101.干擾素能非特異地抑制(B)的復制。

  A.細菌      B.病毒      C.真菌       D.支原體

102.干擾素通常對(D)的復制有干擾作用。

  A.細菌      B.真菌      C.放線菌      D.病毒

獸醫(yī)微生物學作業(yè)習題庫:問答題
返回作業(yè)習題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種類?
什么是細菌?細菌的形態(tài)、大小?
什么是細菌的衰老型與多形性?
細菌的結(jié)構(gòu)?什么是基本結(jié)構(gòu)?什么是特殊結(jié)構(gòu)?
什么是革蘭氏染色?如何操作?
G+與G-菌細胞壁的比較?
什么是質(zhì)粒?有何功能?
莢膜及其功能?
芽胞及其功能?
鞭毛及其功能?
什么是菌毛?菌毛的種類及功能?
什么原生質(zhì)體、圓質(zhì)體、L型細菌?
細菌的元素組成?
生長因子?
熱源質(zhì)?
抗生素?
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
細菌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幾種機制及其特點比較?
細菌的生長曲線及其分期?
細菌的酶可分為哪幾類?
細菌的呼吸類型?
什么是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配制的原則?
什么消毒、滅菌、防腐(抑菌)、無菌?
什么消毒劑、防腐劑?
巴氏消毒?
無菌操作?
實驗室區(qū)分細菌與病毒的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
簡述溫度、干燥、射線、滲透壓對細菌的影響?
陽光殺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什么共生、拮抗、寄生、協(xié)同?
什么是大腸桿菌指數(shù)、大腸桿菌價?
動物的菌群及其功能?
什么GF動物、SPF動物?
什么病原菌?
什么是感染、發(fā)?。扛腥镜臈l件?
什么病原性、菌株、毒力
簡述毒力的構(gòu)成。
簡述毒素及其分類比較?
MLD、LD50、MID、ID50?
什么是突變、基因重組?二者的區(qū)別?
什么是轉(zhuǎn)化、轉(zhuǎn)導、接合、溶源轉(zhuǎn)變?舉例。
簡述IM*iC試驗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驟。
簡述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多殺性巴氏桿菌、嗜血桿菌、布氏桿菌、李氏桿菌、豬丹毒桿菌、炭疽桿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破傷風梭菌、結(jié)核分支桿菌的染色特性、形態(tài)特點、溶血特性、常用培養(yǎng)基及實驗動物。
Lancefild分類法?
概述大腸桿菌與沙門氏菌的常規(guī)生化實驗結(jié)果。
概述ETEC的致病因子與致病機理。
概述STEC的致病因子與致病機理。
概述沙門氏菌屬基本特性以及目前主要分類情況。
常見的沙門氏菌血清型。
能引起β溶血的細菌有哪些?
能在麥康凱瓊脂上生長的細菌有哪些?
能引起孕畜流產(chǎn)的病原體有哪些?
能產(chǎn)生吲哚的細菌有哪些?
以產(chǎn)生外毒素引起家畜疾病的病原體有哪些?
需氧芽胞桿菌與厭氧芽胞桿菌的區(qū)別?
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特性?
什么是病毒子?病毒的形態(tài)?病毒子的結(jié)構(gòu)?
什么是衣殼、殼粒、囊膜、膜粒?
病毒復制的過程包括哪幾個步驟?
什么是隱蔽期?
什么DI顆粒?
什么是表型混合、交叉復活、多數(shù)復活?
什么是抗原漂移、抗原轉(zhuǎn)換?
病毒常用的培養(yǎng)方法?
什么是CPE、嗜斑(空斑)?
什么是包涵體?
什么是干擾素?
持續(xù)性感染及其種類?
什么是朊病毒?
簡述禽痘病毒、偽狂犬病毒、禽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馬立克病病毒、鴨瘟病毒、減蛋綜合征病毒、豬細小病毒、雞貧血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鴨乙型肝炎病毒、藍舌病毒、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毒、禽流感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呼吸與繁殖綜合征病毒、口蹄疫病毒、豬水泡病病毒、禽腦脊髓炎病毒、豬瘟病毒等所在科屬、基因組、有無囊膜、核衣殼對稱性、繁殖位置。
具有血凝性的病毒有哪些?
具有反轉(zhuǎn)錄的病毒有哪些?
具有套式轉(zhuǎn)錄方式的病毒有哪些?
什么是血凝試驗?
什么END試驗?
經(jīng)胎盤或卵感染后代的病原體有哪些?
簡述能引起動物腹瀉的幾種病原的特性?
簡述能引起動物呼吸道癥狀的幾種病原的特性?
簡述能引起動物流產(chǎn)的幾種病原的特性?
簡述能引起家畜神經(jīng)癥狀的幾種病原的特性
簡述能引起禽神經(jīng)癥狀的病毒的特性?
簡述新城疫的微生物學診斷。
簡述禽流感的微生物學診斷。
簡述豬瘟的微生物學診斷。
簡述口蹄疫的綜合防治措施與消滅手段。
簡述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各是什么微生物。
真菌概念及其繁殖的方式?
菌中毒的因素?
作者: freetimea    時間: 2010-3-11 08:51
辛苦了樓主
作者: mayuhuim    時間: 2010-4-5 17:21
獸醫(yī)微生物基礎模擬試題

一、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答案
1.原生質(zhì)體        G+菌的細胞壁幾乎完全缺失,原生質(zhì)僅被一層細胞膜包住,稱為原生質(zhì)體
2.菌落        單個細菌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見的細菌集落,稱為菌落
3.芽孢        某些細菌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能在菌體內(nèi)部形成一個圓形或卵圓形小體,稱為內(nèi)芽胞(endospore)或芽胞。
4.鑒別培養(yǎng)基        利用各種細菌分解糖類和蛋白質(zhì)的能力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不同,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觀察細菌在其生長后分解底物的作用如何,從而鑒別細菌
5.正常菌群        在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時,寄居在正常動物體的微生物對動物無害即為動物正常微生物群或稱正常菌群。
6.病毒基因重配        基因組分節(jié)段、分類地位相接近的兩個毒株同時感染某一個細胞市,二者可以互換其基因節(jié)段,產(chǎn)生穩(wěn)定的或不穩(wěn)定的重配毒株。
7.消毒        殺死物體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殺死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8.細菌素        某些細菌能產(chǎn)生一種僅作用于近緣關(guān)系細菌的抗生素樣物質(zhì),其抗菌范圍很窄。
9.質(zhì)粒        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zhì),為閉合環(huán)狀的雙股DNA,大小不等,帶有遺傳信息,控制細菌某些特定的遺傳性狀。
10.培養(yǎng)基        由適合于細菌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配置而成的營養(yǎng)基質(zhì),可供細菌在其中繁殖
11.半數(shù)致死量        能夠使接種的實驗動物在感染后一定時限內(nèi)死亡一半所需要的微生物或毒素量。
12.接合        兩個完整的細菌細胞通過性菌毛直接接觸,由供體菌將質(zhì)粒DNA轉(zhuǎn)移給受體菌的過程。
13.類毒素        外毒素在0.4%的甲醛溶液作用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可以脫毒,但仍保留原有的抗原性,稱為類毒素
14.炭疽桿菌“串珠反應”        在含有0.5IU/ml的培養(yǎng)基中,幼齡炭疽桿菌因細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形成原生質(zhì)體相互連接成串,稱為“串珠反應”。
15.獸醫(yī)微生物學         主要研究與動物有關(guān)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對動物的致病機理、特異性診斷方法以及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滅此類疾病為目的的一門科學。
16.脂多糖        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結(jié)構(gòu),即細菌內(nèi)毒素。由類脂A、核心多糖和特異多糖構(gòu)成。
17.質(zhì)粒        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為雙鏈閉合環(huán)狀DNA,帶有遺傳信息,具有自我復制功能??墒辜毦@得某些特定性狀,如耐藥、毒力等。
18. 培養(yǎng)基         人工配置的適合細菌生長的營養(yǎng)基質(zhì)。
19.消毒        殺滅物體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殺死細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0.突變         細菌基因結(jié)構(gòu)發(fā)生穩(wěn)定性的改變,導致遺傳性狀的變異。
21.支原體         是一類沒有細胞壁,可在無生命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22.人畜共患病        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動物,也可感染人類,且人類患病多是由于接觸了感染動物。如布氏桿菌、炭疽等。
23.病毒        是體積微小(以nm為測量單位),借助于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結(jié)構(gòu)更為簡單(蛋白質(zhì)衣殼包繞一團核酸),具有超級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細胞內(nèi)復制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
24. 水平傳播        病毒在人群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傳播方式。
25. 微生物學        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命活動(包括生理代謝、生長繁殖)、遺傳與變異、在自然界的分布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們的一門科學。
26. 細菌L型        有些細菌在某些體內(nèi)外環(huán)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細胞壁,此現(xiàn)象首先由Lister研究發(fā)現(xiàn),故稱細菌L型。在適宜條件下,多數(shù)細菌L型可回復成原細菌型。
27. 細胞壁        是包被于細菌細胞膜外的堅韌而富有彈性的膜狀結(jié)構(gòu)。
28. 菌毛        是存在于細菌表面,有蛋白質(zhì)組成的纖細,短而直的毛狀結(jié)構(gòu),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多見于革蘭陰性菌。
29. 感染        細菌侵入機體后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代謝產(chǎn)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
30.條件致病菌        有些細菌可在人體皮膚或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內(nèi)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當條件改變時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31.選擇培養(yǎng)基          是利用細菌對各種化學物質(zhì)的敏感性不同,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學物質(zhì),抑制非目的菌生長,有利于需要分離細菌的生長,如SS瓊脂培養(yǎng)基。
32.衣原體        是一類專性細胞內(nèi)寄生、并有獨特發(fā)育周期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33.血凝素        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狀抗原,因能和人、雞、豚鼠等紅細胞表面受體結(jié)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chǎn)生的血凝抗體。
34.垂直傳播        病毒通過胎盤或產(chǎn)道直接由親代傳給子代的傳播方式
35.人畜共患病         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動物,也可感染人類,且人類患病多是由于接觸了感染動物。如布氏桿菌、炭疽等。
36.細胞壁         是包被于細菌細胞膜外的堅韌而富有彈性的膜狀結(jié)構(gòu)。
37.感染        細菌侵入機體后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代謝產(chǎn)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
38.正常菌群         是定居于人體表和開放性腔道中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的微生物群。
39. 核衣殼        由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殼(蛋白質(zhì))構(gòu)成的結(jié)構(gòu)體。
40.媒介        在脊椎動物宿主間傳播寄生蟲病的一種低等動物,常指的是傳播血液原蟲的吸血節(jié)肢動物。
41.帶蟲者        一種寄生蟲病在自行康復或治愈之后,或處于隱性感染之時,宿主對寄生蟲保持著一定免疫力,但也保留著一定量的蟲體感染,這時稱這種宿主為帶蟲者。
42.內(nèi)生性發(fā)育        指球蟲在宿主體內(nèi)的發(fā)育,它包括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兩個階段。
43.中間宿主        寄生蟲的幼蟲或無性繁殖階段寄生的宿主。
44.第二中間宿主        寄生于家畜的吸蟲等,都需要中間宿主,有的需要一個中間宿主,有的需要兩個中間宿主,依其發(fā)育階段的前后,分別稱為第一中間宿主和第二中間宿主。第二宿主的類別、情形各自不同,有的是魚,有的是某些節(jié)肢動物等等。
45.菌群失調(diào)        正常菌群之間的數(shù)量和組成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即為菌群失調(diào),多見于長期使用抗生素。
46. 脂多糖        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結(jié)構(gòu),即細菌內(nèi)毒素。由類脂A、核心多糖和特異多糖構(gòu)成。
47.生長曲線         在培養(yǎng)基中以培養(yǎng)的時間為橫坐標,以細菌增長對數(shù)為縱坐標得出的曲線。
48.防腐        防止、抑制體外細菌生長繁殖方法,細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學添加劑。
49.亞病毒        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類比病毒更小、結(jié)構(gòu)更為簡單的傳染性顆粒,它包括類病毒、擬病毒和阮病毒。
50.終末宿主        寄生蟲的成蟲或有性繁殖階段寄生的宿主
51.兼性寄生蟲        有一些寄生蟲尚處于寄生的低級階段??蔂I寄生生活,亦可營自由生活。
52.貯藏宿主        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幼蟲轉(zhuǎn)入一個并非它們生理上所需要的動物體內(nèi),但保持著對宿主的感染力,這個動物被稱做貯藏宿主。
53.期間傳遞        也叫經(jīng)變態(tài)過程傳遞,是在蜱的同一個世代不同發(fā)育階段傳播易感動物。即傳播者在幼蜱或若蜱階段吸食了含梨形蟲的血液后,并不能馬上感染易感動物,而是發(fā)育到蜱的下一個階段,即若蜱或成蜱時,才能造成感染。
54.假寄生蟲        某些本來營自立生活的有機體偶爾主動侵入或被動地隨食物帶進宿主體內(nèi),此時稱這些有機體為假寄生蟲。
二、填空題
填空題        答案
1.微生物按其大小、結(jié)構(gòu)、組成分為 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類。        非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2.將細菌接種在液體培養(yǎng)基并置于適宜的溫度中進行培養(yǎng),其生長繁殖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般分為______、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4期        遲緩期 、 對數(shù)生長期  、 穩(wěn)定期  、  衰亡期  
3.細菌培養(yǎng)基按其物理狀態(tài)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類。        固體培養(yǎng)基 、 半固體培養(yǎng)基、 液體培養(yǎng)基
4.細菌細胞除了與其生命活動密切相關(guān)的基本結(jié)構(gòu)外,某些細菌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特殊的功能結(jié)構(gòu)。        莢膜 、 菌毛、芽胞、  質(zhì)粒  
5.病毒的復制周期包括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個步驟。         吸附和穿入 、 脫衣殼 、 生物合成 、 組裝和釋放  
6.臨床上,引起畜禽感染皰疹病毒科成員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        雞馬立克氏病病毒  、 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 、偽狂犬病病毒
7.細菌按其外形分為______、_____   和______三種類型及某些其他形態(tài)。        球菌   、 桿菌    、 螺菌
8.細菌細胞的基本結(jié)構(gòu)包括___ 、 ___   、 _   和  _   。         細胞膜 、 細胞質(zhì)   、 染色質(zhì)   、  核糖體  
9.用于消毒滅菌的物理因素有    ___  、 ___ 、 ___   和 __    等。         溫度  、 輻射 、 干燥   、 濾過
10.細菌培養(yǎng)基按其營養(yǎng)組成和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___ 、 ___  、 ___、  ___ 、 ____ 等。         基礎培養(yǎng)基 、 增菌培養(yǎng)基  、 選擇性培養(yǎng)基、  鑒別培養(yǎng)基 、 厭氧培養(yǎng)基
11.細菌基因轉(zhuǎn)移和重組的主要形式有    轉(zhuǎn)化 ___ 、 ___  、  __   、 ____或_____等。        轉(zhuǎn)化  、 轉(zhuǎn)導  、  接合   、 溶源性轉(zhuǎn)換或原生質(zhì)融合  
12.病毒按其核酸類型分為  ___  和  _____ 兩大類。         DNA病毒  、  RNA病毒
13. 細菌細胞內(nèi)的遺傳物質(zhì)有        和        兩種,其中        不是細菌生命活動所必需的。        染色體、和質(zhì)粒,質(zhì)粒。
14.細菌的菌毛有       和       兩種,前者與       有關(guān),后者具有       作用。        普通菌毛、和性菌毛、細菌粘附、傳遞遺傳物質(zhì)。
15.細菌的特殊結(jié)構(gòu)有     、     、        和       。        莢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6. 固體培養(yǎng)基是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加入           ,加熱溶化經(jīng)冷卻凝固后即成;當加入           時,即成半固體培養(yǎng)基。        2-3%瓊脂、0.3-0.5%瓊脂
17. 培養(yǎng)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為        、        、        、       、        。        基礎培養(yǎng)基、增菌培養(yǎng)基、選擇培養(yǎng)基、鑒別培養(yǎng)基、厭氧培養(yǎng)基
18. 血清學試驗一般需作兩次,其血清分別取自疾病的              和           。第二次抗體效價比第一次高4倍或4倍以上時方有診斷意義。        急性期、恢復期
19. 病毒對溫度的抵抗力表現(xiàn)為耐      不耐      。        冷、熱
20. 腸道桿菌是一群生物學形狀相似的有動力或無動力的革蘭染色       無芽胞桿菌,      隨        排出體外。        陰性、糞便
21. 化膿性球菌主要包括革蘭陽性球菌如          、          、         
和革蘭陰性球菌如           、            等。        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
22.         試驗陽性是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標志。        血漿凝固酶
23.卡介苗是             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動免疫制劑,可用于預防             。        牛型結(jié)核桿菌、結(jié)核病
24. 常用于消毒飲水和游泳池的消毒劑是           和           。        氯、漂白粉
25. 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包括充足的            、適宜的         、合適的酸堿度和必需的氣體環(huán)境。        營養(yǎng)物質(zhì)、溫度
26. 獸醫(yī)微生物包括      、        和            三大部分。        細菌學、病毒學、其他微生物
27. 細菌的繁殖方式是          。        二分裂
28.         試驗陽性是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標志.        血漿凝固酶
29.按溶血現(xiàn)象鏈球菌可分為         、          、      
         三大類        .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丙型鏈球菌
30.在鑒別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與肺炎球菌時常做         、      
          試驗.        膽汁溶解試驗、菊糖發(fā)酵
31.將細菌接種在液體培養(yǎng)基并置于適宜的溫度中進行培養(yǎng),其生長繁殖過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般分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共4期。        遲緩期、對數(shù)期、穩(wěn)定期和衰亡期。
32.類毒素是由           經(jīng)甲醛處理制備而成,可刺激機體產(chǎn)生          。        外毒素,抗毒素
33.測量細菌大小的單位是         。        微米/μm。
34.經(jīng)革蘭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      菌,被染成紅色的是      菌。        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
35.固體培養(yǎng)基是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加入        ,加熱溶化經(jīng)冷卻凝固后即成;        瓊脂
36.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        和         。        牛奶和酒類
37. 病毒必須在       內(nèi)才能增殖,為       型微生物。        活細胞,非細胞型微生物
38.定居于人          和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        體表
39..對外界抵抗力最強的細菌結(jié)構(gòu)是       。        芽胞
40.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機理是       。        破壞細胞壁中的肽聚糖
41. 常用于飲水消毒的消毒劑是       。        漂白粉
42. 維持細菌固有形態(tài)的結(jié)構(gòu)是        。        細胞壁
43. 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有       、        和        。        球菌,桿菌,螺菌
44. 細菌細胞內(nèi)的遺傳物質(zhì)有      和        兩種,其中    不是細菌生命活動所必需的。        染色體和質(zhì)粒,質(zhì)粒
45. 病毒按其核酸類型分為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兩大類。        DNA和RNA
46. 半固體培養(yǎng)基多用于檢測細菌             。        運動
47. 正常菌群對動物具有         、          、
          和          等作用.        生物拮抗、營養(yǎng)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48. 手術(shù)室空氣消毒常采用                法。        紫外線消毒
49. 卡介苗是             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動免疫制劑,可用于預防結(jié)核病。        牛型結(jié)核桿菌
50. 線蟲可分為      、      、      、      、      、
            、      、________和      等九個目。        膨結(jié)目、毛尾目、桿型目、圓線目、蛔目、尖尾目、絲蟲目、旋尾目和駝形目
51.吸蟲生活史經(jīng)歷      、      、      、       、
      、      和      等階段。        卵、毛蚴、胞蚴、 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蟲
52. 傳統(tǒng)分類將原蟲分為      、      、      和      綱。        鞭毛蟲、根足蟲(阿米巴)、孢子蟲 和纖毛蟲

三、選擇題
選擇題        答案
1.細菌的基本結(jié)構(gòu)包括:
A、 細胞壁   B、莢膜  C、細胞膜  
D、細胞質(zhì)    E、核質(zhì)        ACDE
2.殺滅細菌細菌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A 煮沸           B、紫外線殺菌  
C、化學消毒劑    D、濾過除菌  
E、高壓蒸汽滅菌         E
3.影響消毒劑消毒效果的因素有:
A、 消毒劑濃度、性質(zhì)與作用時間  
B 、溫度  
C 、酸堿度  
D 、菌種與生長期  
E 、環(huán)境中有機物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ABCDE
4.為防止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及擴散、臨床上用藥應采取哪些措施?
A、 治療前做藥物敏感試驗  
B、 足夠劑量用藥  
C、 合理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  
D、 少量多次用藥  
E、 使用廣譜抗生素        ABC
5.免疫的現(xiàn)代概念是:
A、免于疾患  
B、機體抗感染過程  
C、機體清除自身的損傷或衰老細胞的一種功能   
D、清除和殺滅自身突變的細胞  
E、機體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的功能         E
6.特異性免疫包括:
A、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B、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C、正常體液的抗菌作用  
D、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D
7.關(guān)于病毒的特性,下列哪項敘述不正確?
A、以復制方式增殖  
B、只有1種核酸  
C、屬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D、對抗生素不敏感  
E、對干擾素敏感        C
8.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體是:
A 、IgG  B、IgM  C、 IgA   D、 SIgA    E、 IgE        D
9.廣義的細菌包括下列那些微生物?
A 細菌  B 衣原體  C  支原體  D 螺旋體  E 立克次體         ABCDE
10.與致病性有關(guān)的細菌代謝產(chǎn)物是:
A 毒素 B 侵襲性酶  C 抗生素  D 細菌素  E 熱原質(zhì)         ABE
11.化學消毒劑的殺菌機制是:
A 促使菌體蛋白變性           B 破壞細菌的DNA構(gòu)型  
C 干擾細菌的酶系統(tǒng)和代謝     D 損傷菌細胞膜   
E 使菌體蛋白凝固         ACDE
12.因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多屬于:
A 內(nèi)源性感染              B 外源性感染  
C 交叉感染                D 環(huán)境感染  
E 潛伏感染         A
13.條件性致病菌的致病條件是:
A 細菌寄生部位的改變      B 機體免疫功能降低  
C 細菌毒力變異            D 細菌侵襲力增強  
E 菌群失調(diào)        ABE
14.宿主的天然抵抗力是:
A 經(jīng)遺傳而獲得     B 感染病原微生物而獲得  
C 接種疫苗而獲得  D 母體的抗體通過胎盤給胎兒而獲得   E 給宿主轉(zhuǎn)輸致敏淋巴細胞而獲得        A
15.在機體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 干擾素                  B 中性粒細胞  
C 細胞毒性T細胞(CTL)  D 中和抗體   
E 抗毒素        ACD
16.下列處理方法除哪項外均可滅活病毒?
A 加熱100℃10分鐘        B 反復凍融
C 置于液氮中              D 酸性消毒劑處理
E 堿性消毒劑處理         C

17.菌落是指:
A.不同種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見的細胞集團
B.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見的細胞集團
C.一個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見的細胞集團
D.一個細菌細胞
E.從培養(yǎng)基上脫落的細菌        C
18. 研究細菌性狀最好選用哪個生長期的細菌:
A.遲緩期;  B.對數(shù)期;   C.穩(wěn)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B
19.屬于專性厭氧菌的是:
A.破傷風桿菌           B.大腸桿菌  
C.痢疾桿菌             D.炭疽桿菌  E.腦膜炎球菌        A
20. 細菌的合成性代謝產(chǎn)物不應包括:
A.色素  B.細菌素  C.熱原質(zhì)  D.維生素  E.以上均不是        E
21.有關(guān)熱原質(zhì)的描述錯誤的是:
A.G—菌的熱原質(zhì)就是細胞壁中的脂多糖  
B.可被高壓蒸氣滅菌所破壞
C.液體中的熱原質(zhì)可用吸附劑或過濾等方法除去
D.是許多G—菌、少數(shù)G+菌的一種合成性代謝產(chǎn)物        B
22.關(guān)于消毒劑作用原理是:
A.使菌體蛋白變性           B.使菌體蛋白凝固  
C.使菌體酶失去活性         D.破壞細菌細胞膜  
E.以上均正確        E
23.引起菌群失調(diào)癥的原因是:
A.生態(tài)制劑的大量使用;
B.正常菌群的遺傳特性明顯改變;
C. 正常菌群的耐藥性明顯改變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顯改變;
E. 正常菌群的組成和數(shù)量明顯改變        E
24. 實驗室常用干烤法滅菌的器材是:
A.玻璃器皿;B.移液器頭;C.濾菌器;D.手術(shù)刀、剪;E.橡皮手套        A
25. 帶菌者是指:
A.體內(nèi)帶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潛伏在體內(nèi),不向體外排菌者  
C.體內(nèi)帶有條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臨床癥狀消失,但體內(nèi)病原菌未被徹底清除,又不斷向體外排菌者
E.感染后,臨床癥狀明顯,并可傳染他人者        D
26.對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敘述,錯誤的是:
A.在種系發(fā)育和進化過程中形成  
B.與生具有,動物皆有之  
C.對某種細菌感染針對性強
D.與機體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生理功能密切相關(guān)  
E.對入侵的病原菌最先發(fā)揮作用        C
27.被狂犬咬傷后,最正確的處理措施是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藥物  
B.注射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抗病毒藥物
C.清創(chuàng)+抗生素  
D.清創(chuàng)+接種疫苗+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E.清創(chuàng)+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E
28. 控制病毒遺傳變異的病毒 成分是
A.染色體;  B.衣殼;    C.殼粒;     D.核酸;     E.包膜        D
29. 病毒在宿主細胞內(nèi)的復制周期過程,正確的描述是
A.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成熟及釋放    B.吸附、脫殼、生物合成、成熟及釋放          A
30. 維持細菌固有形態(tài)的結(jié)構(gòu)是:
A.細胞壁  B.細胞膜  C.莢膜  D.芽胞  E.細胞質(zhì)        A
31.類毒素是
A.抗毒素經(jīng)甲醛處理后的物質(zhì)
B.內(nèi)毒素經(jīng)甲醛處理后脫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質(zhì)
C.外毒素經(jīng)甲醛處理后脫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質(zhì)  
D.細菌經(jīng)甲醛處理后的物質(zhì)
E.外毒素經(jīng)甲醛處理后脫毒并改變了抗原性的物質(zhì)        C
32.關(guān)于菌群失調(diào)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菌群失調(diào)進一步發(fā)展,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癥就可稱為菌群失調(diào)癥;
B.菌群失調(diào)癥又稱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
C.長期使用抗生素會改變正常菌群成員的耐藥性,從而引起菌群失調(diào)癥;
D.可使用生態(tài)制劑治療菌群失調(diào)癥;E.內(nèi)分泌紊亂也會引起菌群失調(diào)癥        E
33. 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種方法除菌
A.紫外線照射    B.高壓蒸汽滅菌   C.濾菌器過濾   D.巴氏消毒法        C
34. 紫外線殺菌原理是
A.破壞細菌細胞壁肽聚糖結(jié)構(gòu)  
B.使菌體蛋白變性凝固  
C.破壞DNA.構(gòu)型
D.影響細胞膜通透性
E.與細菌核蛋白結(jié)合        C
35. 芽胞與細菌有關(guān)的特性是(   )
A.抗吞噬作用;         B.產(chǎn)生毒素;
C.耐熱性;             D.粘附于感染部位;
E.侵襲力        C
36. 下列有關(guān)菌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A.可分為S、R和M型菌落;
B.肉眼可見;  
C.由一個細菌形成;
D.一個菌落包含成千上萬個細菌
E.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        E

三、簡述題
1.簡述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構(gòu)成及其異同點。
答案:
        革蘭氏陽性菌        革蘭氏陰性菌
細胞壁厚度
層次
是否含磷壁酸
脂多糖
對青霉素敏感性
對溶菌酶敏感性        厚(20-80nm)
主要為1層肽聚糖層



高         薄(10nm)
2層,肽聚糖層和外膜層
  無
  有
  低或不敏感
敏感性相對較低

2.簡述雞新城疫病毒的分離鑒定程序。
答案:
⑴ 病料的采集和處理  可采集病雞呼吸道分泌物、脾臟、血液、腦組織,按1:5的比例假入滅菌的生理鹽水或緩沖液,用研磨器將組織研碎制成20%的懸液,反復凍融2-3次,5000r/min離心20分鐘,取上清,用滅菌濾器過濾除菌或加抗生素殺滅病料中雜菌
⑵ 分離培養(yǎng)  將處理好的病料經(jīng)尿囊腔接種9~11日齡無母源抗體的雞胚,37℃孵育,每天照蛋2次,棄除24小時內(nèi)死亡胚,收集24 -96小時死亡胚,96小時內(nèi)未死亡胚取出。
⑶ 收集雞胚尿囊液采用血凝試驗檢查是否有血凝活性,對有血凝活性分離物應用標準的抗新城疫病毒,采用血凝抑制血清學試驗對病毒進行鑒定。
確定為新城疫病毒后對病毒的致病性做進一步鑒定-  致病性試驗
3.簡述產(chǎn)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的分離鑒定程序。
答案:取病料接種于麥康凱瓊脂或伊紅美蘭瓊脂,37℃培養(yǎng)24小時,挑選麥康凱瓊脂上紅色菌落,或伊紅美藍瓊脂上中心暗藍黑色并有金屬閃光的菌落,進行純培養(yǎng)。
對獲得的純培養(yǎng)物進行生化鑒定  接種TST瓊脂(發(fā)酵乳糖或蔗糖使斜面和底層變黃,不發(fā)酵乳糖或蔗糖,僅發(fā)酵葡萄糖時,底層變黃,斜面變紅)及常規(guī)的生化項目鑒定。
血清型鑒定   應用抗O、K、H抗原標準血清進行血清學定型
采用腸結(jié)扎試驗或免疫學、分子生物學方法對毒素進行鑒定。
4.簡述細菌內(nèi)毒素和外毒素的差異。
答案:
內(nèi)毒素與外毒素比較
區(qū)別        內(nèi)毒素        外毒素
來源        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陽性及部分革蘭氏陰性菌
存在部位        細胞壁成分,裂解后釋放        活菌中釋放或細菌溶潰后散出
化學成分        脂多糖        蛋白質(zhì)
穩(wěn)定性        160℃,2-4小時破壞        60-80℃,30分鐘被破壞
毒性作用        較弱,作用大致相同        強,對機體器官有選擇性的毒害作用,引起特殊的臨床表現(xiàn)
抗原性        弱,刺激機體產(chǎn)生的中和抗體作用弱;甲醛處理不形成類毒素        強,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毒素;甲醛處理脫毒形成類毒素

5.布氏桿菌包括哪些種?主要感染哪些宿主動物?
答案:
種                      感染動物
馬耳他布氏桿菌     綿羊、山羊、牛、豬等,也可感染人
流產(chǎn)布氏桿菌       牛、駱駝、綿羊、鹿等
豬布氏桿菌          豬 、鹿、兔、犬、馬、嚙齒動物等
綿羊布氏桿菌       綿羊等
沙林鼠布氏桿菌     沙林鼠等
犬布氏桿菌         犬等
                   以上布氏桿菌均有可能感染人

6.病毒顆粒的基本結(jié)構(gòu)如何?畫出模式圖。
答案:
完整的病毒顆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zhì)組成。核酸構(gòu)成病毒的基因組,為病毒的復制、遺傳和變異等功能提供遺傳信息。由核酸組成的芯髓(核芯)被有蛋白質(zhì)殼粒組成的衣殼包裹,衣殼與芯髓在一起組成核衣殼。有些病毒在核衣殼外面尚有囊膜包裹,又稱為有囊膜病毒


7. 簡述大腸桿菌的致病特點。
答案:
(1)普通大腸桿菌:引起化膿性炎癥,是腸道正常菌群的組分。在寄居部位改變、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時可發(fā)生化膿性感染。如傷口化膿、膽囊炎、敗血癥等。
(2)急性腹瀉
①腸產(chǎn)毒大腸桿菌(ETEC):是兒童和旅游者腹瀉的主要病原體??僧a(chǎn)生耐熱腸毒素和不耐熱腸毒素、定居因子。
②腸致病大腸桿菌(EPEC):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具有高度傳染性,嚴重可導致死亡。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上段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質(zhì)是細胞毒素。
③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多侵犯較大兒童和成年人,引起類似菌痢的腹瀉。主要侵入結(jié)腸黏膜上皮細胞生長繁殖,產(chǎn)生內(nèi)毒素,引起炎癥和潰瘍。
④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可產(chǎn)生與志賀痢疾桿菌類似的毒素,引起出血性結(jié)腸炎。
8. A型流感病毒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答案:主要的原因是A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發(fā)生抗原轉(zhuǎn)變。構(gòu)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亞型。變異由量變積累為質(zhì)變。當新的流感病毒亞型出現(xiàn)時,人群普遍對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9. 請列表比較人工自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區(qū)別。
答案:
項目        人工主動免疫        人工被動免疫
輸入物質(zhì)        抗原        抗體/淋巴細胞
產(chǎn)生免疫力時間        慢(2~3周)        快(輸注即生效
免疫力維持時間        數(shù)月至數(shù)年        2~3周
主要用途        預防        治療或緊急預防

10. 簡述病毒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特殊結(jié)構(gòu)。
答案:病毒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結(jié)構(gòu),包括核酸內(nèi)芯和蛋白衣殼,兩者合稱衣殼體。在無包膜病毒(裸病毒)衣殼體即為病毒體。病毒的特殊結(jié)構(gòu)是包膜和須觸。
(1) 病毒的核酸內(nèi)芯:位于病毒體的最內(nèi)部,是其生命遺傳中樞,與其他細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僅含有一種核酸即DNA或RNA,據(jù)此將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兩大類。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遺傳信息載體,它控制和指導病毒在宿主細胞內(nèi)進行復制和增殖。
(2) 蛋白衣殼是包囊或鑲嵌在病毒核酸內(nèi)芯外面的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由若干個衣殼亞單位即殼粒構(gòu)成。每個殼粒含有1~數(shù)個多肽。
(3) 包膜或稱囊膜: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殼外面的肥厚但較疏松的膜樣結(jié)構(gòu),主要由類脂質(zhì)和糖蛋白構(gòu)成。含有包膜結(jié)構(gòu)的病毒稱為有包膜病毒。
病毒包膜的類脂質(zhì)是宿主細胞的成分,有些病毒從宿主細胞表面獲得,如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病毒;有些病毒源于宿主細胞胞質(zhì)內(nèi)膜,如蟲媒病毒;有些病毒則來源于宿主細胞核膜,如皰疹病毒。病毒包膜中類脂質(zhì)使其病毒對脂溶性溶劑具有敏感性,并使其病毒對宿主細胞具有“種”特異性以及特定的侵入部位。
    病毒包膜的粘蛋白,其中蛋白質(zhì)由病毒自身合成,而碳水化合物成分源于宿主細胞。包膜的表面為粘蛋白或蛋白質(zhì)構(gòu)成的包膜子粒稱為刺突,鑲嵌于包膜的類脂質(zhì)中。例如,正粘病毒科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和神經(jīng)氨酸酶二種刺突,均與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密切相關(guān)。
(4)須觸:病毒的須觸是無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頭針狀結(jié)構(gòu),例如腺病毒核衣殼20面體12個頂角個長出的細長須觸,與該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細胞、凝集紅細胞及病毒型別分類均有關(guān)。
11.請列表比較人工主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的區(qū)別
答案:
項目        人工主動免疫        人工被動免疫
輸入物質(zhì)        抗原        抗體/淋巴細胞
產(chǎn)生免疫力時間        慢(2~3周)        快(輸注即生效
免疫力維持時間        數(shù)月至數(shù)年        2~3周
主要用途        預防        治療或緊急預防

12.簡述革蘭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驟,結(jié)果及其實際意義?
答案1)原理:
①G+菌細胞壁結(jié)構(gòu):較致密,肽聚糖層厚,脂質(zhì)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細胞壁脫水形成一層屏障,阻止結(jié)晶紫-碘復合物從胞內(nèi)滲出。
②G+菌等電點(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環(huán)境中,G+菌所帶負電荷比G-菌多,故與帶正電荷的結(jié)晶紫染料結(jié)合較牢固,不容易脫色。
③G+菌體內(nèi)有核糖核酸鎂鹽與多糖復合物。
(2)革蘭染色的方法:細菌標本固定后,先用結(jié)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結(jié)晶紫-碘復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脫色,最后用稀釋的復紅復染??蓪⒓毦殖?類,不被酒精脫色仍保留紫色者為革蘭陽性菌;被酒精脫色后復染為紅色者是革蘭陰性菌。
(3)用途:細菌形態(tài)鑒定、菌種鑒定
(4)意義:鑒別細菌:可分為2類、研究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選擇抗菌藥物、研究細菌對結(jié)晶紫的敏感性、細菌的等電點、指導臨床用藥有重要意義。
13.簡述線蟲的形態(tài)特點。
答案:線蟲通常為兩側(cè)對稱的圓柱形或紡錘形,有的呈線狀或毛發(fā)狀。通常前端鈍圓,后端較尖細。活體通常為乳白色,吸血的蟲體常帶紅色。蟲體的大小差別很大,有的常僅1mm左右,有的長達1m以上。家畜寄生蟲線蟲均為雌雄異體。雄蟲一般較小,后端不同程度地彎曲,或有交合傘或其它與生殖有關(guān)的輔助構(gòu)造,顯著地與雌蟲有別。蟲體明顯地分為頭部、尾部、腹面、背面和兩側(cè)。天然孔有口、排泄孔、肛門和生殖孔。雄蟲的肛門和生殖孔合為泄殖腔。
14.簡述吸蟲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特點。
答案:吸蟲多為雌雄同體,背腹扁平,呈葉狀。少數(shù)為線狀或圓柱狀。大小不一,長度范圍在0.1-75mm。體表光滑或有小刺、小棘等。蟲體前端有口吸盤,腹面有腹吸盤,有的腹吸盤在后端,稱為后吸盤,有的無腹吸盤。
體表為角質(zhì)層,里面為肌肉層,構(gòu)成皮下肌肉囊,包裹著內(nèi)部柔軟組織,內(nèi)臟器官包埋在柔軟組織中。
  具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排泄系統(tǒng)和生殖系統(tǒng)。
15.簡述鏈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質(zhì)及所致的疾病有哪些?
答案:
(1)致病物質(zhì):脂磷壁酸、M蛋白、侵襲性酶(鏈道酶、鏈激酶)、鏈球菌溶血素、致熱外毒素。
(2)所致疾病:化膿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如猩紅熱、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風濕熱幾急性腎小球腎炎)
四、論述題:
1.簡述分離與鑒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實驗室檢驗步驟。
答案:
⑴ 病料的采集和處理:可采集病雞呼吸道分泌物、脾臟、血液、腦組織,按1:5的比例加入滅菌的生理鹽水或緩沖液,用研磨器將組織研碎制成20%的懸液,反復凍融2-3次,5000r/min離心20分鐘,取上清,用滅菌濾器過濾除菌或加抗生素殺滅病料中雜菌。
⑵ 分離培養(yǎng):將處理好的病料經(jīng)尿囊腔接種9~11日齡SPF雞胚,37℃孵育,每天照蛋2次,棄除24小時內(nèi)死亡胚,收集96小時內(nèi)死亡胚,96小時內(nèi)未死亡胚取出。
⑶ 收集雞胚尿囊液采用血凝試驗檢查是否有血凝活性,對有血凝活性分離物應用標準的抗禽流感病毒血清,采用血凝抑制血清學試驗對病毒進行鑒定,確定為禽流感病毒后對病毒的致病性做進一步鑒定--致病性試驗。
2.細菌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幾個期?敘述各期特點。
答案:分4個時期:
(1)遲緩期:細菌被接種于培養(yǎng)基后,對新的環(huán)境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因細菌繁殖極少,故生長曲線平緩穩(wěn)定,一般為1~4小時。此期細菌菌體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進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間代謝產(chǎn)物。
(2)對數(shù)期(指數(shù)期):此期細菌大量繁殖,活菌數(shù)以恒定的幾何級數(shù)極快增長,持續(xù)幾小時至幾天不等,此期細菌形態(tài)、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對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細菌的生物學性狀以此期細菌為最好。
(3)穩(wěn)定期:該期細菌總數(shù)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細菌群體活力變化較大。此期細菌死亡數(shù)與增殖數(shù)漸趨平衡。細菌形態(tài)、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現(xiàn)改變,并產(chǎn)生很多代謝產(chǎn)物如外毒素、內(nèi)毒素、抗生素等。細菌芽孢一般在該期形成。
(4)衰亡期:隨著穩(wěn)定期發(fā)展,細菌繁殖越來越緩慢,死亡細菌數(shù)明顯增多,與培養(yǎng)時間成正比。此期細菌生理代謝活動趨于停滯,細菌形態(tài)呈現(xiàn)腫脹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




歡迎光臨 考研論壇 (http://www.0313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