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研友的回帖,我覺得有幾個問題我沒說清楚,做一下說明:
1.速度這么快理解不了的問題。
速度問題,那個“大致過程”是我過第一遍的大體過程,并不是用這種方法的普遍時間要求。方法一樣的情況下時間是因人而異的,我也說了文科生和理科生看起來是有區別的.
理解問題,“大致過程”只是過第一遍的過程,下面在具體方法里也說了第一遍要達到的目的,不奢望可以深刻理解每個知識點,深入理解是第二遍看書加習題要做的事。
2.8小時100頁和不追求速度,要質量的問題。
這2句話并不矛盾,前者是我過書的高峰速度而已,不是普遍要求。后者是方法中的要求,再一次強調速度因人而異,重要的是達到目的。
3.劃書顏色太多,花,反而沒重點的問題。
并不是劃出顏色的部分就是重點,不同顏色劃書的目的是區分重點次重點,非重點,引證話和段意句。顏色是為了區分內容,不是區分重點。
4.個人學習習慣不同,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法看紅寶書。
以下是原帖具體內容。
(哭了,怎么不管怎么編輯字都那么小,變的是行間距)版主注:已編輯。
看很多人說紅寶書沒重點,排版不好,看不下去。我是一戰,沒報政治班自己復習,第一次跟紅寶書打交道。
基本感想是:看的下去,并且基本條理清晰。不是很吃力。
40小時左右第一遍大體過完,速度在高峰期時8小時100頁。
需要說明的是,我的方法對符合下面條件的同學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1.文科生。是文科還是理科差別只在看書速度和理解程度而已。
2.喜歡做筆記劃書的人。我本身是抱來這么一本書,如果坐下來干看是看不下去的,我需要劃書來集中精力,幫助理解。
我只是過了紅寶書之后覺得沒那么難,所以把自己的方法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還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最好,怎么舒服怎么看就是了。
紅寶書我只過完了第一遍,下面說的過第二遍第三遍的劃書方法都是計劃中的,如果覺得有什么問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遍過完,我打算結合習題,進一步理解,再過第二遍,第三遍。
我是先不看大綱,只看紅寶書,這樣在看的時候不會有意識的區分這個重點那個不用細看。
整體過一遍之后,再上習題。
大致過程:
第一,二天每天看3個小時一共只過了50幾頁,太久沒接觸政治,找找感覺。
第二天過完馬哲,跑到毛概中間陣亡
哲學部分很簡單(學文),很多地方很熟悉,只有少數幾個點比較陌生。經濟部分要花點時間思考,不過也基本可以過。
第三天過完毛概
第一遍過的時候這部分印象最最模糊,不過不要理它,繼續堅持看下去,剛看過就忘也沒關系,之后在看近代史的時候會發現有聯系有重復,看過近代史再回想這部分就清晰很多。
第四天過完近代史
個人覺得這是過起來最容易的部分,真的看進去了腦子里跟演電影一樣。過到共產黨成立就手癢忍不住回頭把前面的東西都整理成了線型知識結構,因為那條線真的很明顯。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勝利的時間線索比較模糊,個人方法是按照紅寶書中給出的日期,再按時間順序排列一次,這樣日本在發動九一八的同時國民黨共產黨都在干什么就很清晰了。
第五天,第六天隨性看看過完思修,當代部分。
思修部分是公認比較簡單的部分吧,不說了。
當代看起來跟近代史接一下就OK了,電影繼續演。線依然很明顯,并且高中都接觸過。
以上,紅寶書第一遍過完。
個人覺得紅寶書編排順序還是很合理的,安順序看下去就是按人的認知順序事物的發展順序來的。
具體方法是:
首先,目標明確。
要明確第一遍過完后要達到什么水平。不要追求第一遍就把該記的記差不多。過完第一遍要達到的目的是對紅寶書的內容基本心里有數,結構在頭腦里清晰明了。所謂內容,當然不是第一部分是馬哲,第二部分是毛概這么簡單,而是比如說到馬哲某個點,知道它在整個馬哲部分的大概幾分之幾的位置,它相關的內容毛概,近代史里也都講過相關的東西。至于它到底在哪里,它相關內容到底是什么東西,不需要知道。第一遍,要的是印象。
第二,過書要求。
不追求速度,要質量。在同質量的基礎上,速度是因人而異的。第一遍是大致過,也是細致過,為第二遍打下基礎。細致過是說不要隨意跳過任何一個字,尤其是晦澀的地方,雖然第一遍不需要深刻理解,但也要試著大概理解它在說什么東西(不用擔心,這樣的地方很少),比較熟悉的地方,讀的比較順暢的地方,就逐句逐行的過,大概知道這段是在說某某的原因一二三就行了。這樣看下來就會發現紅寶書有幾個地方是有問題的,比如錯別字,再比如268頁(2)“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過書關鍵。
動手劃書,并且有計劃性。劃書是理清結構的關鍵,是看書過程中的強大動力,對更好的了解每個知識點的內容有重要幫助。另外因為條件二的關系,如果第一遍全部劃完了,后面在一遍遍看的時候我會比較沒動力,而且第一遍過書的時候對書的整體情況還不了解,所以下手不一定會劃的最符合自己要求,劃出真正的重點東西,所以有計劃的劃書。具體是這樣的:第一遍,鉛筆是主力,另外備格尺和一只個人覺得顏色最不起眼的熒光筆和油筆(中性筆)。鉛筆是從頭到尾泛泛的劃書用的,要劃出的內容是段落結構,重要句子中的關鍵詞,段落大意的關鍵詞關鍵句等個人覺得是結構性的或重要的東西。還有一段中書上沒有寫第一第二的東西,自己標出123來,例如350頁第二段,第五行,聯合國的作用主要有:1234.熒光筆和油筆用來劃引用句,就是某某指出,正如某某所說,古人云等等,還有一些習語之類。熒光筆劃出“某某指出,正如某某所說,古人云”,油筆劃云的具體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熒光筆劃的部分,翻書的時候一打眼就知道這里有幾處是引用了誰的話的,油筆的作用是把被引用的部分跟理論敘述的部分區分開來,這樣第二遍哪里是不用看的一目了然,有的地方例證句子很多,劃出來以后發現理論敘述很少,這樣會減輕心理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劃,要知道劃出來的是你確定是引證之類的東西,有的地方是引用了某人的話對某概念下準確定義,這樣的地方就不能劃成第二遍可以掃一眼跳過的形式。
注:劃書的符號形式可以有很多種相結合。
舉個劃書的例子:
[第三,過書關鍵。]
動手(劃書),并且有(計劃性)。劃書是理清結構的關鍵,是看書過程中的強大動力,對更好的了解每個知識點的內容有重要幫助。另外因為條件二的關系,如果第一遍全部劃完了,后面在一遍遍看的時候我會比較沒動力,而且第一遍過書的時候對書的整體情況還不了解,所以下手不一定會劃的最符合自己要求,劃出真正的重點東西,所以有計劃的劃書。(具體是這樣的):[第一遍],鉛筆是主力,另外備格尺和一只個人覺得顏色最不起眼的熒光筆和油筆(中性筆)。鉛筆是從頭到尾泛泛的劃書用的,要劃出的內容是段落結構,重要句子中的關鍵詞,段落大意的關鍵詞關鍵句等個人覺得是結構性的或重要的東西。熒光筆和油筆用來劃引用句,就是某某指出,正如某某所說,古人云等等,還有一些習語之類。熒光筆劃出“某某指出,正如某某所說,古人云”,油筆劃云的具體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熒光筆劃的部分,翻書的時候一打眼就知道這里有幾處是引用了誰的話的,油筆的作用是把被引用的部分跟理論敘述的部分區分開來,這樣第二遍哪里是不用看的一目了然,有的地方例證句子很多,劃出來以后發現理論敘述很少,這樣會減輕心理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的劃,要知道劃出來的是你確定是引證之類的東西,有的地方是引用了某人的話對某概念下準確定義,這樣的地方就不能劃成第二遍可以掃一眼跳過的形式。
馬克思說:“革命史歷史的火車頭。”
PS:電腦上這樣劃出來好像不是很明顯,但劃在書上是很明顯的,效果比這個要好很多。
第二遍:
各色熒光筆,彩色筆,格尺。用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顏色(個人用粉紅)對照大綱或其他材料,把最最主體的部分劃出來。用與其他顏色區分度較大的顏色(個人用綠色)把能表示一段或一個問題的內容的句子劃出來。用其次不起眼的顏色(個人用紫色),劃那些不重要的但還覺得可以出題的小知識點,個人用了黃色,劃出能概括主體部分解釋段的關鍵詞或句。
PS:這樣看起來好像整本書弄的花來花去的。什么都劃了等于什么都沒劃,但是這樣在后面幾遍看的時候就可以想看什么內容就看什么顏色了,個人覺得很方便。
舉個例子:紅寶書第7頁。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其本質含義和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構成…………。第二,實踐是……自覺地能動性。人具有…………。第三,實踐是……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
PS:這樣看起來好像整本書弄的花來花去的。什么都劃了等于什么都沒劃,但是這樣在后面幾遍看的時候就可以想看什么內容就看什么顏色了,個人覺得很方便。
第三遍:橘黃色熒光筆。再過的時候劃那些粉色主要句子中的關鍵詞。在粉色基礎上劃橘黃其實還是橘黃,放眼掃去沒什么扎眼的,這個其實完全可以不用,只不過過書的時候我喜歡邊看邊劃點什么而已。
例如:其本質含義和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以上就是我的體會,寫的可能有點羅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