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標題: 2011普通心理學大題整理 [打印本頁]

作者: 唯一的悅    時間: 2010-10-17 12:57
標題: 2011普通心理學大題整理
本人整理了一份普通心理學的大題資料,其中把已考過的都刪除了,還請大家指點。

考研大題梳理(普心)
第一章概述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主要研究心理現象的一門科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既研究個體心理也研究團體和社會心理。一般認為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部分。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認知過程又包括需要動機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過程。個性心理分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和興趣等。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人格。
二,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
觀察法一般在下列情況下采用: 1、對所研究的對象無法加以控制;2、在控制條件下,可能影響某種行為的出現;3、由于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觀察法的缺陷:1、在自然條件下,事件很難按嚴格相同的方式重復出現。2、在自然條件下,影響某種心理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結果難以精確分析。3、由于未對條件加以控制,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的研究對象,而要研究的對象卻沒有出現。4、觀察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影響
(二)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實驗室實驗是借助專門的實驗設備,在實驗條件嚴加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有助于發現事件的因果聯系,并可以進行反復的驗證;但是缺點是主試嚴格控制實驗條件,使實驗情景帶有極大的人為性質。自然實驗也叫現場實驗,對實驗條件進行適當的控制,使人們在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情景中進行的。它消除了實驗室實驗的缺點,但是由于條件控制的不夠嚴格,因而難以得到精密的實驗結果。
實驗法的優點:1.可揭示因果關系2.可重復,可檢驗3.數量化指標明確
實驗法的不足:在實驗中容易產生主試效應和被試效應,研究者的期待和態度等也可能對實驗產生影響,同時被試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試驗,也可能干擾到實驗結果的客觀性。
(三),調查法:一大家關心和了解的問題為范圍,預先擬就問題,讓受調查者自由表達其觀點態度或意見的一種方法。調查法操作簡單,收集數據快,不足是:1.不能揭示因果關系2.不夠嚴謹3.受研究者主觀性影響較大
(四),個案法。要求對某個人進行深入而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
三,心理學流派
1.構造主義:奠基人是德國馮特,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鐵欽納。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經驗分為感覺、意想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其他所有的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知覺是由感覺,觀念是由意向,情緒是由激情構成的。研究方法強調內省法,強調被是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
2.機能主義:創始人美國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爾。主張是心理學是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功能。他們把意識看成是一個川流不息的過程。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推動了心理學向實際生活的發展。
3.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特點: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2、反對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法。雖然過于極端,否定了意識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但是對可觀察行為的研究,對研究客觀性的強調,促進了心理學眼科學的道路發展下去。
4.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有德國的韋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他們重視心理學實驗,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重視心理學實驗,在知覺學習思維領域取得了很有價值的成果。
5.精神分析學派:由奧地利的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一個學派。重視研究成年人的異常行為分析。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愿望或沖動。主要研究方法是通過自由聯想和釋夢。并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現象,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
6.人本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創立。人本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和行為。他們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不是手癢無意識的欲望驅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主義學派強調充分發展人潛能,并獲得成就的過程,即自我實現。
7.認知心理學:產生
第二章
一,7.腦功能學說
(1)定位說:
開始于加爾和斯柏茲姆的“顱相說”。真正的定位說開始于失語癥人的臨床研究。1825年,波伊勞德提出語言定位于大腦額葉,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大腦的某一區域
(2)整體說:
弗羅倫斯實驗采用局部毀損法發現,動物可以恢復功能,動物行為損傷程度與與切除大腦皮層大小有關,而與特定的部位無關。從而提出腦功能的整體說。拉什利的腦毀損實驗發現腦損傷后對習慣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礙,并且這種障礙于損傷的面積有密切的關系。提出了均勢原理和總體活動。大腦皮層的各個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并且大腦以總體發生作用。
(3)機能系統學說:
魯利亞,認為腦是一個動態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機能系統。在機能系統的個別環節受到損傷時,高級心理機能會受到影響。從這個意義上看,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是一種動態的和系統的機能定位。
魯利亞把腦分為三個緊密聯系的機能系統:
第一機能系統即調節激活與維持覺醒狀態的機能系統,也叫動力系統。由腦干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等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腦皮層的一般覺醒狀態,提高它的興奮性和感受性,并實現對行為的自我調節。第一機能系統并不對某個特定的信息進行加工,但卻提供了各種活動的背景。當這個系統受到損傷時,大腦的激活水平或興奮水平將普遍下降,并影響對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對行為的調節。
第二機能系統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儲存的系統。它位于大腦皮層的后部,包括皮層的枕葉、顳葉和頂葉以及相應的皮層下組織。其基本作用是接受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刺激,對它們進行加工,并把它們保存下來。
第三機能系統也叫行為調節系統,是編制行為程序、調節和控制行為的系統。它包括額葉的廣大腦區。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調節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反應;實現對運動的組織,制定運動的程序;產生活動的意圖,形成行為的程序,實現對復雜行為形式的調節與控制。
魯利亞認為,人的各種行為和心理活動是三個機能系統相互作用、協同活動的結果。其中每個機能系統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魯利亞的研究,特別是關于心理機能定位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腦功能的理論,引起了各國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的普遍重視。
(4)模塊說: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中出現的一種重要理論。認為:人腦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由高度專門化并相對獨立的模塊組成的。這些模塊復雜而巧妙的結合,是實現復雜而精細的認知功能的基礎。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塊學說。
第三章:主義和意識
一,注意的種類
1.不隨意注意:也叫無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是一種較低級的消極被動的注意,人和動物都有的一種注意形式。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刺激物的強度,活動變化,刺激物的新異性以及刺激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對比關系。(2),人本身的狀態:人的需要,興趣態度,當時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已有的知識經驗等都會影響人們的不隨意注意。
2.隨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一種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注意形式,是人類特有的。影響隨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1),活動的目的和任務(2),興趣特點:對活動結果的強調,激發人們對活動的興趣,即間接興趣,能夠維持穩定而集中的注意。(3),活動的組織性:正確合理組織活動(4)過去的經驗:要與過去的經驗有一定的聯系才能更好的維持注意(5),人格特征:頑強堅毅的性格特點的人,容易使自己的注意服從于當前的任務與目的。
3.隨意后注意:兼具有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與一定的目的,任務聯系,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是在隨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注意的認知理論
(1)過濾器理論: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根據雙耳分聽試驗提出的理論。他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刺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接受進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斷在他的外面,而完全喪失。過濾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無的。
(2)衰減理論:特瑞斯曼提住了注意的衰減理論。認為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或非追隨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閾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對人有重要意義,它們的激活閾限低,容易激活。
布羅德本特和特瑞斯曼的理論的共同點:都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是有限的,對外來的信息必須經過過濾或者衰減裝置加以調節;都假定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3)后期選擇理論:由多伊奇等人提出的,該理論認為所有輸入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應階段。過濾器不在于選擇知覺刺激,而在于選擇對刺激的反應。這種選擇標準是刺激對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應,不重要的不反應。
第四章:感覺
一,色覺理論:
(1)三色說: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定認得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紅,感綠和感藍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當他們分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就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赫爾姆霍茨放棄了一種感受器只對一種波長敏感的看法,認為每種感受器都對各種波長的光有反應。但紅色感受器對長波的反應最強烈,綠色感受器對中波的反應最強烈,藍色感受器對短波的反應最強烈。其他色覺經驗是由這三種感受器按比例興奮地結果。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紅綠色盲。
(2)對立過程理論:黑林提出了四色論,這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他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赫爾維奇和詹米遜用心理物理學方法證實了黑林的對立過程理論。發現了三種對立細胞:黑白、紅綠、黃藍。其中黑白細胞與明度有關,紅綠和黃藍細胞與顏色編碼有關。有這些發現,我們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的三種錐體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網膜水平,色覺是按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而視覺系統更高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信息加工表現為對立的過程。
二,聽覺理論
(1)頻率理論:由物理學家羅.費爾德提出來的。認為: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的頻率運動,振動的數量與聲音的原有頻率相適應。如果我們聽到一種頻率的低的聲音,連接卵圓窗的鐙骨每次震動的次數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動次數也較少,毛細胞發出的神經沖動的量少。頻率理論很難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運動。
(2)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是赫爾姆霍茨提出。他認為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因而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的刺激頻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做出反應,聲音頻率低,長纖維發生共鳴,做出反應。基底膜的振動引起聽覺細胞的興奮,因而產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調。后來人們發現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與頻率的高低之間并不對應。
(3)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發展了共鳴理論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震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增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隨著外來聲音頻率的不同,基底膜的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論難以解釋500赫茲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但可以用頻率理論解釋)。
(4)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提出的。認為:當聲音頻率低于400赫茲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的頻率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個別纖維具有較低的反應頻率,他們聯合齊射就可以反映頻率較高的聲音。但是,對于5000赫茲以上的頻率,神經齊射理論無法解釋。
第五章:知覺
一,大小-距離不變假設:我們知覺的物體的大小與物體在網膜上投影的大小有關系,人們在知覺物體時,似乎不自覺的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系,即:物體的大小=網膜投影的大小*物體與眼睛的距離。這就是大小-距離的不變假設。
二,知覺的恒常性: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像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它的穩定性,或者說我們把物理刺激變化而知覺保持穩定的現象叫知覺的恒常性。種類有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顏色恒常性。影響知覺恒常性的條件:知覺的恒常性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視覺線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謂的視覺線索是指環境中各種參照物體給人們提供的物體距離,方位和照明條件的信息。視覺線索說明了人們的知識經驗對恒常性有重要的影響。
三,深度知覺:關于物體遠近距離或深度的知覺,其線索有:肌肉線索:1.眼睛的調節:眼球水晶體的曲度變化2.雙眼視軸福合線索;單眼線索:對象重疊,線條透視,相對高度,紋理梯度,運動視差和運動透視;雙眼線索:兩眼視差
四,似動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1.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運動,也叫最佳運動或phi運動。2.誘發運動:由于一物體的運動使其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3.自主運動:在暗室中,如果你點一支煙,并注視這個光點,一會兒你會看到這個光點似乎在運動,這就是自主運動。4.運動后效:在注視像一個方向運動物體之后,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會看到靜止的物體時候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就是運動后效。
五.知覺中的數據驅動和概念驅動理論
數據驅動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覺直接依賴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對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驅動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覺系統不僅要加工外部輸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頭腦中已經存儲的信息。
六,錯覺理論
(1)眼動理論:我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有規律的掃描運動。當人們掃視圖形的某些部分時,由于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
(2)神經抑制作用理論:這是從神經生理學水平解釋錯覺的一種理論,認為: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網膜內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活動,因而使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生變化,結果引起幾何形狀和方向的錯覺。
(3)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錯覺具有認知方面的根源,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條件。當人們把知覺三維世界的這一特點,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于知覺平面物體時,就會引起錯覺。可以說錯覺是知覺恒常性的一種例外,是人們誤用了知覺恒常性的結果。
13.模式識別理論
模式是指有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關系形成的某種刺激結構,也即刺激組合。
(一)模板匹配理論:
觀點:1)人長時記憶中存儲著各種模板。  2)刺激信息與腦中的模板實現最佳匹配,這種匹配要求兩者具有最大相似的重疊。 3)人會在模板匹配前主動將刺激信息在局部性與標準化兩方面進行前期加工。
評價:模板匹配理論有它一定的啟發性,但如果按該理論觀點來看,沒有預存儲模板便不能識別事物,因此就要求人腦中必須存儲無數個模板,既加重記憶負擔,也使得識別缺少靈活性。并且,該理論無法解釋為什么人有時能夠迅速識別某些新事物的現象,也沒能說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編碼方式。
(二)原型匹配理論:
觀點:1)人長時記憶中存儲的不是模板而是事物的某種“原型”。2)外部刺激是以原型為表征,并在人腦中與原型進行近似匹配。3)模式識別開始于特征分析,通過結合刺激信息各屬性的關系來加工并與已有原型或改變原有模型進行完全或不完全匹配、命名。評價原型匹配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容納模板匹配理論,也顯得較活潑而富有彈性。但是該理論只有自下而上而無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然而在知覺過程中,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有時候更重要。
(三)特征匹配理論:
觀點:1)模板是由若干元素及其之間關系的特征組成,模式識別就是對信息特征的分析并與原有模式比較后再匹配的過程。 2)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編碼是該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屬性的存儲。3)“魔鬼城堡”模型進一步完善特征匹配理論:記憶對模式的分析是呈階梯結構的,模式的識別是平行加工與系列加工共同進行的過程。
評價:特征匹配理論被運用于計算機模式識別中,對特征的覺察也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其他模型,該理論更加靈活有效地解釋了人的模式識別過程。然而,人的模式識別過程并不僅只依賴于目標特征與干擾特征,還受空間頻率的影響,并且該理論只關心自下而上的加工部分卻忽略了基于背景信息與主觀期待的自上而下加工的過程。
第六章記憶
一,記憶的腦學說理論:
(1)整合論:美國心理學家拉胥里提出。認為:記憶是整個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它和腦的各個部分都有關系,而不是皮層某個特殊部位的機能。他用實驗的方法破壞動物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發現大腦皮層破壞的區域越大,記憶的喪失就越嚴重。
(2)定位論:法國醫生布洛卡提出腦機能定位論。認為:腦的機能是由大腦的一些特定區域負責的,記憶當然也不例外。潘菲爾德和魯利亞的研究都發現記憶和大腦的一些特定區域有關。
(3)SPI理論:功能模塊。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獨立(Independent)的縮寫。這種理論認為,記憶系統是由多個執行特定功能的記憶模塊構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進入記憶系統,在一個記憶模塊中的編碼依賴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塊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說,一個記憶模塊的輸出提供給另外模塊的輸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儲在各個特定的記憶模塊中,提取一個子系統的信息不會牽連其他的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是相對獨立的。
二,短時記憶的提取方式
斯騰伯格認為,短時記憶中被試對項目的檢索可能有三種方式:1.平行掃描:即被試同時對短時記憶中保存的所有項目進行檢索。2.自動停止的序列掃描:即被是對項目逐個進行掃描,一旦找到目標項目就停止掃描。3.完全的序列掃描:即被試對全部項目進行完全的檢索,然后再作判斷。斯騰伯格的試驗支持完全序列掃描,認為短時記憶中項目的提取是完全序列掃描。但后來研究表明,序列掃描和平行掃描都是記憶中信息提取的途徑。
三.長時記憶的含義和信息加工
長時記憶是指存儲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的記憶,儲存時間長,可達終身,容量無限。主要編碼形式:按語義類別編碼,以語言的特點為中介進行編碼,主觀組織,影響長時記憶編碼的主要因素有編碼時的意識狀態和加工深度
四,長時記憶保持所需條件是:
A.組織有效的復習。與遺忘斗爭的首要條件是組織記后的復習,沒有復述的信息是不可能進入長時記憶的,因此我們要復習要及時;正確分配復習時間;閱讀與重現交替進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響。
B.利用外部記憶手段。
C.注意腦的健康和用腦衛生
五,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提出了艾賓浩斯曲線。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保持和遺忘都是時間的函數。遺忘的過程最初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時間因素以外還有:1、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量;2、學習的程度;3、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4、識記者的態度。
③遺忘的原因:
1、衰退說;2、干擾說;3、壓抑說情緒動機的壓抑;4、提取失敗:沒找到適當的提取線索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關系
(1)加工深度因素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加工深度不影響內隱記憶;但對外顯記憶則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2)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保持時間不同。內隱記憶隨時間延長而發生的消退要比外顯記憶慢的多。
(3)記憶負荷量的變化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產生的影響不同。外顯記憶會隨著記憶的項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記住;內隱記憶則不然。
(4)呈現方式的改變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有不同的影響。感覺通道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內隱記憶的作業成績,而對外顯記憶的效果沒有影響。
(5)干擾因素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不同。外顯記憶很容易受到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而內隱記憶則不同。
第七章思維
一,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思維的水平。
2、間接性。指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3、思維是經驗的改組。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關系,這就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
二.概念結構理論
概念結構的理論主要有層次網絡理論、特征表理論和原型理論。
1、層次網絡理論。柯林斯等人提出。(1.)每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即概念是由語義表征的。(2),概念是以節點的形式儲存在概念網絡中,各類概念按邏輯的上下級關系組織在一起。概念間通過連線來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3)每個概念的特征實行分級存儲,即在每一層概念的節點上,只儲存該概念的特有特征,而同層個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儲在上一層的概念節點上。層次網絡模型簡潔地說明了概念間的相互關系,分級儲存可以節省儲存空間,體現出經濟原則,但他說概括的概念種類較少。
2、特征表理論。波納等人提出。該理論把概念的語義特征分解為定義性特征和特異性特征。定義性特征是定義一個概念所必須具備的特征,它相當于概念的本質特征。特異性特征是具有描述性功能的特征,它相當于概念的非本質特征。基本觀點是:(1)概念是由一些語義來表征的。(2)概念的語義特征分為語義性特征和特異性特征。(3)概念的結構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這些特征的規則構成的。概念的定義性特征和規則相互結合就構成了各種不同性質的概念。該理論很好地解釋了人工概念,但是難以解釋自然概念。
3、原型理論。茹什等人認為概念主要是以原形來表征的,于是提出了原型模型。所謂原型是指范疇中最能代表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從概念的結構來講,原型理論認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與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員來組成的。較好的解釋了自然概念的組成因素,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比如抽象概念。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概念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常采用四種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險性聚焦、同時性掃描和繼時性掃描
1.保守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為之概念的有關屬性,以后只改變其中一個屬性。如果改變后的這個實例被證實為肯定實例,那么這一屬性就是位置概念的無關屬性。相反,那么這一屬性就是該概念的有關屬性。
2.冒險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但同時概念改變焦點卡片上的一個以上的屬性。這種策略帶有冒險性,不一定能保證成功,但是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發現概念。
3.同時性掃描:它是指根據第一個肯定實例包含的屬性提出全部可能的假設,然后逐個加以驗證。這種策略,記憶負擔重,難度比較大。
4.繼時性掃描: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設基礎上,根據主試的反饋,只檢驗一個假設,如果這個假設是被證明是正確的,就保留它,否則就采用另一個假設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1、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問題解決的策略,選擇一種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策略有算法和啟發法。
2、知識在問題的解決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各個領域的專家就具備這種能力。專家和新手造成問題解決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識的數量和知識的組織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有:1,知識表征的方式;2,定勢;3,功能固著;4,動機;5,情緒;6,人際關系。
五,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想象于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同屬于高級的認識過程。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預見的作用,它能預見活動的結果,指導人們活動進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補充知識經驗的作用。
3、想象還有代替作用。當人們的某些需要不能實際得到滿足時,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滿足或實現。
4、想象對機體得生理活動過程也有調節作用,它能改變人體外周部分的機能活動過程
六,創造性思維指人們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并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過程。特點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
創造性思維的過程:1.定向階段:定義和確定問題的重要維度2.準備階段: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問題的資料和信息3.醞釀階段:在該階段,問題解決被移植到潛意識中進行,即問題被擱置一邊不去想,而實際上仍然在繼續被思考4.頓悟階段:思想火花的山現階段5.驗證階段:檢驗并批評地評價頓悟階段的問題解決方案。如果證明是錯誤的方案,就返回醞釀階段。
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因素:醞釀:醞釀有助于重新形成問題的表征,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社會因素:無論是單獨任務還是集體任務,被試知道他人對自己的成果做評估時,他們的創造性程度會降低。
七,表征理論
Kosslyn在心理掃描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該理論。根據該理論,表象有兩個主要因素:1.表層表象:出現在視覺短時記憶中的類似圖畫掃描的表征2.深層表征,即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層表征。表層表征是我們意識到的表象,其容量有限,極易消退。深層表征有兩種:一是本義表征,該表征提供一種關于某一客體形象的信息。二是命題表征,這種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題表構成,它們是解釋客體的。該理論認為,從深層的本義表征生出表象的過程為
1.        圖示過程:將深層的本義表征轉換為視覺短時記憶中的表象
2.        發現過程:在視覺短時記憶中搜索某個特定的客體或其部分。
3.        放置過程:實現各種必要的操作,是客體的各部分處在表象的正確位置上
4.        表象過程:協調上述三個過程的活動
第八章語言
一,言語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通過高度結構化的聲音組合,或通過書寫符號,手勢等構成的一種符號系統,言語又是運用這種符號系統進行交流的過程。
語言的種類:對話語言、獨白語言、書面語言、內部語言。
1.        對話語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直接交流的語言活動。特點:情境性,簡略性,直接性,反應性
2.        獨白語言:個人獨自進行的,與敘述思想情感相聯系的,較長而連貫的語言。特點:獨自進行,展開性,又準備有計劃
3.        書面言語:一個人借助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閱讀別人的語言。特點:嚴謹性,展開性,計劃性
4.        內部言語:是一種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活動,是在外部言語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特點是隱蔽性和簡略性
二,語言理解是指人們借助于聽覺或視覺的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構意義的一種主動、積極的過程。包括三個水平:詞匯理解,句子理解和語篇理解
1.詞匯理解是指人們通過聽覺或視覺,接受輸入的詞形或語音信息,并在人腦中揭示詞義的過程。影響詞匯理解的因素:單詞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規則、字母長度或筆畫數量、字形結構、字詞的使用頻率、語音的作用、語境的作用、語義的作用
2.句子理解是在字詞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獲得句子語義的過程。影響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類型、詞序、語境、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
3. 語篇理解是在理解字詞,句子等基礎上,運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話語意義的過程。影響語篇理解的因素:推理、語境、圖示作用。
第九章情緒和情感
一,情緒和情感的含義: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情緒和情感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和生理喚醒等三種成分組成。情緒和情感統稱為感情。情緒和情感都具有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信號功能。
情緒和情感的區別和聯系:同屬于感情性心理活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離的。穩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通過情緒來表達。情緒也離不開情感,情緒的變化反應情感的深度,在情緒中蘊含著情感。區別是情緒主要指情感的生理過程,即個體需要和情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即腦的神經機制活動的過程。情緒具有較大的情境性和膚淺性,有更多的沖動性和外顯表現,是人和動物共有的。而情感是經常描述具有深層社會含義的高級感情,主要是心理上的體驗過程。情感更具深刻性和穩定性,而且始終在意識控制之下,表現的更深沉。
二,情緒的理論
1.詹姆斯-蘭格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提出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強**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活動的產物。后人稱它為情緒的外周理論。即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詹姆斯提出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在他看來,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后才有情緒。所以悲傷由哭泣引起,恐懼由戰栗引起;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別強**緒與血管變化的關系。詹姆斯-蘭格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變化的直接關系,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但是,他們片面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
2.坎農-巴德學說認為情緒的中樞不在外周神經系統,而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并且強調大腦對丘腦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經活躍起來,加強身體生理的反應,而產生情緒。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沖動,傳至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向大腦和植物性神經系統發出神經沖動,從而在大腦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而由植物性神經系統產生個體的生理變化。
3、情緒的認知理論
阿諾德“評定-興奮”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提出。認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
4.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認為:情緒的產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個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個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這可以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5.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因此,人們需要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具體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初評價,確定刺激時間是否與自己有利害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程度。次評價,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反應行為,在作出反應之前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怎樣做出合適的反應。再評價,評價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有效性和適宜性。
第十章:動機需要和意志
一,動機的含義和功能:動機是在目標或對象的引導下,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具有激活、指向、維持和調整功能。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系。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1、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2、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3、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三,5.動機的理論
1、【動機的本能理論】詹姆士提出人的行為依賴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動物的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性的本能,如愛,交往,同情,誠實等。麥獨孤系統的提出了本能理論,他認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根源和動力是本能。本能具有三個成分:能量,行為和目標。個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有本能逐步發展而形成的。弗洛伊德也將人類的行為歸結為本能的驅使。他認為本能沖動是為滿足軀體的需要而存在的,它產生一種緊張狀態,驅使人們采取行動消除緊張來獲得滿足。雖然本能不能在人們的意識層面起作用但是他以各種方式影響人的行為和有意識的思想體驗,并使人常處于社會要求的沖突之中。
2、動機的驅力理論:驅力是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已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赫爾提出了驅力降低理論,認為:他假定個體要生存,就要有需要,需要進一步產生驅力。驅力可以提供給個體能量,使個體做出行為,需要得到滿足驅力下降,所以尋求驅力降低就成為個體的行為的動機。P=D*H
3、動機的喚醒理論認為:喚醒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人們喜歡中等程度的刺激,他帶來最佳的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太高或太低,個體都會感覺不舒服。喚醒理論認為,個體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它提出了三個原理: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2,簡化原理;3,個人經驗對于偏好的影響。
4、動機的誘因理論:針對驅力理論的缺陷(驅力理論僅僅強調個體的活動來自內在的動力,它忽略了外在環境在引發行為上的作用),提出了誘因理論。誘因是個體行為的一種能源,他促使個體去追求目標。誘因與驅力是不可分開的,誘因是由外在目標所激發,只有當它變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時,才能推動個體的行為,并有持久的推動力。
5、動機的認知理論。
(1)期待價值理論:托爾曼把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即行為的動機是期待得到某些東西,或者企圖躲避某些討厭的事物。期待幫助個體獲得目標。
(2)【動機歸因理論:歸因是指用因果關系分析的方法,從人們的行為的結果來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海德的歸因理論任我i,人們在成功或失敗時喜歡對結果進行歸因。行為的原因可以歸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是指存在于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等。外部原因是指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運氣等。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并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性。內控型的人傾向于巴行為的原因歸結為自身的因素,外控性的人傾向于巴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韋納系統的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敗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因素。他把穩定性作為歸因的一個新的維度,他認為,決定一個人行為成敗的主要原因有四個:努力能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如果把成功歸因于穩定因素,會提高以后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動機;把失敗因于穩定因素,會降低以后的工作積極性,降低行為的動機。歸因還影響情緒。如果把成功歸結為內部原因,人們就會感到滿意和自豪,相反就會感到內疚和羞愧。
第十一章:能力
一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一)區別
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知識是活動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能力結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成分。技能:人們通過練習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技能直接控制活動的動作程序的執行,因此是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是能力結構的基本組成成分。能力是一種心理特征,是順利實現某種心理活動的心理條件。能力是人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具有鮮明的個別性和穩定性。知識和技能不等于能力。只有能夠廣泛遷移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轉化為能力。

(二)聯系:知識和技能與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依賴于知識、技能的獲得。知識和技能增加了,能力才能夠不斷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會反過來影響知識和技能水平。能力強的人只要付出很小努力就可以獲得同樣的知識和技能。能力差的人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對知識、技能與能力關系的應用
1、不能僅根據一個人的知識判斷能力的高低。
2、在教育工作中不光要關心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同時要關心學生能力的發展,并促使將知識轉化成能力,讓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靈活遷移,用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1、流體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知覺,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流體智力是一般的學習和行為能力,主要與人的神經生理的結構和功能有關。即主要決定于先天的因素,很少受后天教育因素的影響。
流體智力的發展:先增加后降低。一般在20歲后達到頂峰,30歲后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2、晶體智力:
獲得語言、數學知識的能力。指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決定于后天的學習,與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是經驗的結晶。
晶體智力的發展: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發展,只是到了25歲以后,發展的速度才漸趨平緩。
3、晶體智力與流體智力的關系
一方面,晶體智力的發展依賴于流體智力。具有相同經歷的人,流體智力高者,晶體智力發展較好。另一方面,對于晶體智力的發展,只有流體智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環境的作用。
三能力因素說
1、獨立因素說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1911)提出,人的能力是有許多獨立的成分或因素組成。如抽象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各種不同的能力之間沒有任何關系,能力的發展只是單個能力的獨立發展。
2、二因素說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Spearman,1927)根據人們完成智力作業時成績的相關程度提出這個理論。能力的兩種因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又叫G因素,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潛能,是決定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一般能力的存在,所以人們在完成不同的操作時,表現出某種正相關。特殊能力:又叫S因素,是保證人們完成某種特定作業或活動所必需的能力。正是由于特殊能力的存在,所以人們的作業成績才沒有完全正相關。各種特殊因素與一般因素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人的智力。
3、多元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1983)提出。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由七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行為。七種智力成分:1、言語智力2、邏輯-數學智力3、空間智力4、音樂智力5、身體運動智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
(二)能力的結構理論
1、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模型
吉爾福特(Guiford,1967)認為智力可以區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物。
內容包括:是智力操作的對象,包括視覺、聽覺、符號、語義、行為。
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這是智力活動的過程。
產物包括:單元、分類、關系、轉換、系統、應用。主要指運用上述智力操作得到的結果。
2.能力的層次結構理論:英國心理學家卓南繼承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說提出能力層次結構理論。認為能力的結構是按層次排列的。最高層次:一般因素第二層次:兩大因素群——言語和教育方面的因素與操作和機械方面的因素第三層次:小因素群——言語、數量、機械、信息、空間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層次:特殊因素——各種特殊能力
(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論:斯騰伯格認為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解釋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容,智力與經驗的關系以及智力與外部環境的關系。
?        智力成分亞理論
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過程。
(1)元成分
用于計劃、控制和決策等高級執行過程。
如確定問題性質,選擇解題步驟,調整解題思路,分配心理資源等。
(2)操作成分
表現為任務的執行過程,負責執行元成分的決策。
(3)知識獲得成分:
獲取和保持新信息的過程,負責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斷和反應,以及對信息進行編碼和存儲。

?        智力情境亞理論
這里的智力是指獲得與情境擬合的心理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有目的的適應環境、塑造環境、與選擇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為情境智力。
如:到達一個環境中,努力的適應環境,并對環境進行塑造以提高自己與環境的和諧程度。
當個體感到自己無法適應某個環境時,會選擇另外一種環境。

?        智力的經驗亞驗論
認為智力包括兩種能力:
(1)處理新任務和新環境所要求的能力
個體調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遇到新問題的能力;應付遇到新環境的能力。
(2)信息加工過程的自動化能力
當人們遇到復雜問題時,要運用許多操作化的過程,只有這些操作自動化后,才能夠容易地完成復雜任務。不同個體將一些自動化的操作運用到復雜任務能力不同,對問題的解決情況不同。
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景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
1.智力成分亞理論
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過程。(1)元成分:用于計劃、控制和決策等高級執行過程。如確定問題性質,選擇解題步驟,調整解題思路,分配心理資源等。
(2)操作成分表現為任務的執行過程,負責執行元成分的決策。(3)知識獲得成分:獲取和保持新信息的過程,負責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斷和反應,以及對信息進行編碼和存儲。
2.智力情境亞理論
這里的智力是指獲得與情境擬合的心理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有目的的適應環境、塑造環境、與選擇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為情境智力。如:到達一個環境中,努力的適應環境,并對環境進行塑造以提高自己與環境的和諧程度。當個體感到自己無法適應某個環境時,會選擇另外一種環境。
3.智力的經驗亞驗論
認為智力包括兩種能力:(1)處理新任務和新環境所要求的能力個體調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遇到新問題的能力;應付遇到新環境的能力。(2)信息加工過程的自動化能力:當人們遇到復雜問題時,要運用許多操作化的過程,只有這些操作自動化后,才能夠容易地完成復雜任務。不同個體將一些自動化的操作運用到復雜任務能力不同,對問題的解決情況不同。
2、智力的PASS模型
PASS(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即指“計劃-注意-同時性加工-繼時性加工”四種認知過程。
這四種認知過程包含三個認知機能系統:
(1)注意系統——又叫做注意-喚醒系統,它是整個系統的基礎。
(2)信息加工系統——同時性和繼時性加工,處于中間層次。
(3)計劃系統——最高層的統治系統,它負責監督管理,調節其他的心理過程。
三層認知功能系統的協調合作保證智力活動的完成。計劃,注意,同時性加工和繼時性加工是智力活動最一般,最普遍的加工過程。三層系統之間是一種動態聯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十一章人格
一,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發,用因素分析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成四層: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A. 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是指從外部行為能直接觀察到的特質;根源特質是指那些相互聯系而以相同原因為基礎的行為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既可能是個別的特質,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質。它們是人格層次中最重要的一層。
B. 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在根源特質中可以在分為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兩類。體質特質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決定;而環境特質則由后天的環境決定。
C. 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動力特質是指具有動力特征的特質,它使人趨向某一目標;能力特質是表現在知覺和運動方面的差異特質包括流體和晶體智力;氣質特質是決定一個人情緒反應速度與強度的特質。
二,現代人格特質理論』 現代人格特質理論主要有: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
(1)『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據因素分析法提出人格的三因素模型。這三個因素是:外傾性、神經質、精神質。外傾性表現內外傾的差異;神經質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精神質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于負面的人格特征。
(2)『五因素模型』塔佩斯運用詞匯學的方法對卡特爾的特質變量進行了分析,提出五個相對穩定的因素: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五個因素:
開放性:具有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造、智能等特質。
責任心:顯示了勝任、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制等特質。
外傾性:表現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等。
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具有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等。
(3)『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用不同的選詞原則獲得七個因素。正情緒性、負效價、正效價、負情緒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襲性。
三,人格類型理論:
(一)單一類型理論
單一類型是根據一群人具有的某種特殊人格來確定的。
典型——T型人格:由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法利提出來。T型人格是一種好冒險、愛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的細分:根據冒險行為的性質分為:T+和T-,T+:表示冒險行為朝向健康、積極、創造性方向。如賽車,探險等。根據活動特點可分為:體格T+類型和智力T+類型。體格T+:如運動員各種運動智力T+:如科學家對科學技術的探新T-:表示冒險行為朝向破壞性質,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對立類型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格包含了某一人格維度的兩個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時間緊迫感,競爭意識,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處于緊張狀態。社會適應性差,屬于一種不安定性的人格。容易得冠心病,概率是B型人格的人的兩倍多。B型人格:性情溫和,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可以勝任需要耐心和謹慎思考的工作。
2、內-外向人格
瑞士人格心理學家榮格根據“心理傾向”把人格劃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內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主體。外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外部客體。
任何人都具有內向和外向兩種人格,但其中一種可能占優勢。內向人格的特點: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交往面窄,有時會出現適應困難。外向人格的特點: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熱情,當機立斷,獨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動敏捷等。
八種人格類型:
榮格將內-外向兩種心理傾向結合心理活動的四種功能——思維、感情、感覺和直覺把人格分為8種類型:(1)外向思維型:(2)外向感情型:(3)外向感覺型: (4)外向直覺型:(5)內向思維型:(6)內向感情型: (7)內向感覺型:(8)內向直覺型:
(三)性格類型說
德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根據人類生活的六種形態,把人劃分成六種性格類型,每種都含有一定價值觀成分。(1)經濟型:注重實效,追求利潤和獲得財富,如實業家。(2)理論型:興趣在于探究世界,力圖把握事物本質,如思想家、科學家。(3)審美型:不關注事實,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如藝術家。(4)權力型:傾向于權力意識和享受,支配性強,最高的目標在于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得到某種權力和地位。(5)社會型:關心他人,獻身社會,助人為樂,以奉獻社會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6)宗教型: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信仰是其最大的人生價值。
四,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結構: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個組成部分。
1、本我(id):這是人格結構的最底層,由先天本能、欲望組成的能量系統,具有較強沖動力量,也被稱做“力比多”(libido),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ego):從本我中分化出來,處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自我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3、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超我的作用:抑制本我沖動,對自我進行監控,追求善的境界。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本我、自我與超我的關系:三者交織在一起,構成人格整體,各自代表人格的不同方面,即生物本能我,心理社會我,和道德理想我。三者相互協調,人格才表現健康;三者發生沖突,人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五,氣質理論
(一)氣質類型學說
起源于古希臘的希波克里特的體液說。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黏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這四種體液配合的比例不同,就構成了四種不同類型的人。羅馬醫生蓋倫基于此提出了四種氣質類型: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
現代氣質類型仍然沿用這四種分法。
1、膽汁質:情緒體驗強烈、爆發快、平息快、思維靈活、精力旺盛、爭強好勝,為人直率但是魯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剛愎自用。
2、多血質:情感豐富、外露不穩定,思維敏捷、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淺,缺乏耐心,穩定性差,見異思遷。
3、黏液質:情緒平穩,思維靈活性較差,但比較細致周到,踏實沉默,沉思自制交往適度,交情深厚。
4、抑郁質:情緒體驗深刻,細膩持久,情緒抑郁,多愁善感,思維敏銳,想象豐富,不善交際,自制力強,膽小,優柔寡斷。

(二)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他根據神經活動的基本特性,即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劃分了四種類型。強度:承受強烈而持久刺激的能力。平衡性:興奮和抑制過程的相對力量,興奮優勢或抑制優勢。靈活性:興奮和抑制過程的相互轉換速度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與氣質類型的關系如下表:
高級神經活動過程的特性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氣質類型
強,不平衡        沖動型        膽汁質
強,平衡,靈活        活潑型        多血質
強,平衡,不靈活        安靜型        粘液質
弱        抑郁型        抑郁質
六,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指個體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做認知方式。如有人喜歡與人討論問題,而有人則喜歡獨立思考。
認知風格與認知能力的差別
一、場獨立性-場依存性
根據人對外界環境依賴程度的不同,可將認知風格分為:
1.場獨立性:信息加工時,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心理分化水平較高,主要依據內在的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不夠細心、不能體察入微。所謂心理分化是指自我與環境的分離。
2.場依存性:信息加工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心理分化水平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于“場”,與別人交往時能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應用與評價:1、兩者之間都沒有好、壞之分。2、認知方式通過訓練可以改變。
如有人通過藝術、音樂和體育訓練,有效提高了兒童的場獨立性水平。3、教學方式與認知方式相匹配時,產生更好的效果。
二,沖動型和沉思型
卡根等人根據對問題的思考速度把人的認知風格分為沖動型和沉思型。沖動型的特點是,反應快,但精確性差。該認知風格的人總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多采用整體性的認知策略。沉思性的特點是反應慢,但準確性高。該認知風格的人總是考慮周全后在做反應,重質量,不重速度,多采用精細型加工策略。
三、同時性-繼時性加工
達斯等人通過腦功能的研究提出:左腦優勢的個體表現為繼時性的加工風格;右腦優勢的個體表現為同時性的加工風格。繼時性加工特點:一步一步分析問題,每一步只考慮一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檢驗完后,再檢驗第二個,一環扣一環,直至最后把問題解決。言語操作和記憶屬于繼時性加工。同時性加工特點:解決問題時,采取寬視野方式,同時考慮幾個假設,并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許多數學操作和空間問題的解決屬于同時性加工。
兩種加工方式對教育的影響:學習材料與加工方式匹配時,學習效果好。教學方式與加工方式匹配時,學習效果好。通過對兩種加工方式的訓練,可以提高兩種加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
作者: lala255    時間: 2010-10-17 14:50
太感人了
作者: f101    時間: 2010-10-17 16:59
好給力啊
作者: WaiSD    時間: 2010-10-17 17:09
  愛死你了
作者: cyp80552    時間: 2010-10-17 20:20
很好很強大 沒有最后一節 社會心理學部分
作者: july0001000    時間: 2010-10-17 21:10
Thank you
作者: 海角和天涯    時間: 2010-10-18 19:22
,謝謝啦!
作者: lxszz    時間: 2010-11-28 21:22
貌似心理學還挺有意思的,呵呵
作者: zhangxiaotao123    時間: 2011-7-4 23:26
樓主,你太強大了~[em:42][em:42]
作者: cathie1117    時間: 2011-7-6 20:39
很好很強大的樓主!
作者: zhaoliu235    時間: 2011-7-8 14:02
很好 謝謝
作者: 上弦流年    時間: 2011-7-9 14:21
樓主好人

作者: 安花凱    時間: 2011-7-12 18:45
愛死你了
作者: 小飛俠0825    時間: 2011-7-13 09:57
O(∩_∩)O謝謝
作者: philipowill    時間: 2011-7-16 11:56
感謝感謝~
作者: 恩的2次方    時間: 2011-7-16 21:42
多謝樓主~
作者: joyo_24    時間: 2011-7-16 22:57
很強大啊
作者: 考研夢飛    時間: 2011-7-16 23:05
感謝感謝!
作者: anglebaby00    時間: 2011-7-20 11:32
lz辛苦啦
作者: bluerosemary    時間: 2011-7-25 00:25
收藏了,謝謝~~~
作者: bluerosemary    時間: 2011-7-25 23:40
樓主辛苦啦,謝謝~~~
作者: 漂浮的白云    時間: 2011-7-26 13:07
很好的東西,但好像沒完啊
作者: xiaoranyizhe89    時間: 2011-7-27 23:47
牛!第二輪復習成果都出來鳥。我實驗才看心理物理那章。那個quest法啊,quest法啊,難啊難。
作者: Jewel夏威夷    時間: 2011-9-9 18:45
樓主辛苦了,我還是覺得按部就班先復習好幾遍再看你的資料。
作者: nanciel0    時間: 2011-9-25 22:26
LZ威武啊
作者: 小毛妮兒    時間: 2011-9-26 13:20
……啥也不說了,我都感動得眼淚鼻涕橫流了……
作者: 恩的2次方    時間: 2011-9-28 11:08
多謝~
作者: 馬大爺    時間: 2011-10-13 12:05
謝謝你啊{:soso_e100:}
作者: seashorelee    時間: 2011-10-13 17:43
辛苦了
作者: 285950152    時間: 2011-11-19 23:50
萬分感謝!
作者: 小太陽兒    時間: 2012-8-26 16:53
{:soso__*_4:}感謝樓主 樓主辛苦了 祝樓主事事順利
作者: T-K    時間: 2012-9-24 07:31
真的很強大  
作者: 汪萍蘋果    時間: 2012-10-5 09:31
                      哇  謝謝哦
作者: 576660030dyy    時間: 2012-10-7 05:51
馬克
作者: 王木木223    時間: 2012-10-7 09:51
樓主強大    愛死你了{:soso_e152:}
作者: 嫵媚的楓葉    時間: 2013-11-12 12:20

太感人了
作者: 途途想考研    時間: 2014-3-14 21:43
樓主,你太好了




歡迎光臨 考研論壇 (http://www.0313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