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一考研真題解析】:藝術的主體性特征 (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 韓幹畫的《照夜白圖》,“照夜白”本是唐玄宗一匹愛馬的名字,韓幹在這幅畫中,只用了不多的筆墨,便繪制出了這匹御馬碩大的身軀和不安的四蹄,給人以栩栩躍動的感覺。 趙孟頫畫馬,取法唐人,但師其意而不師其形,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馬的風格。例如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畫中的十匹馬姿態各異,但匹匹都精神抖擻,表現出馬的健美和善于奔跑的習性。顯然,同樣的馬,在兩位畫家的筆下卻有如此鮮明的區別,正式由于藝術家主題性的融入,是做你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于20世紀20年代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寫了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下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各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此事也成為文壇佳話。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樸實淳厚,清新委婉,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則細膩感人,情景交融。正是由于這兩位作家面對同一事物時,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在藝術風格上也有不同的追求,換句話說,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體性烙印,才使得這兩篇散文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李安在《臥虎藏龍》這部影片中,他將自己的內心的許多感情加以表象化,使武打動作場面就像舞蹈一樣,除了武打還有意境,是一種很自由奔放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將情和義、愛與恨融匯到影片之中。 (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鮮明烙印。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具有藝術的獨創性。 同樣是畫馬,韓干的馬和趙孟頫的馬截然不同;同樣是描寫俄國社會下層人民的生活,契訶夫的作品和高爾基的作品就各不相同;同樣是畫竹,北宋著名畫家文同和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畫之竹各有情趣。 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曾于20世紀20年代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寫了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此事也成為文壇佳話。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樸實淳厚,清新委婉,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則細膩感人,情景交融。正是由于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時,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在藝術風格上也有不同的追求,或者換句話說,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體性烙印,才使得這兩篇散文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由于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性格氣質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不同,在審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打上欣賞主體的烙印。 “有一干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明藝術欣賞中的這種個性差異,普遍存在于藝術史實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因而同一部藝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往往具有不同的價值,獲得不同的感受。魯迅先生講過,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 這是因為,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審美主客體關系。藝術欣賞當然要以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或欣賞對象,自然不可能有藝術欣賞活動。但是,在藝術欣賞中,欣賞主體并不是被動地反映或消極地靜觀。心理上看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有著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象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協調活動。它不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是主體對客體能動的改造加工過程必因此,欣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 可以看出,藝術欣賞活動中,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相互作用的關系。 一方面,藝術作品總是引導著欣賞者向作品所規定的藝術境界運動,另一方面,欣賞主體又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來改造加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總而言之,藝術鑒賞的本質就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 王朝聞先生說:“從文藝創作與欣賞者的關系來說,藝術作品需要有個性,欣賞者也不能沒有個性。如果認為欣賞者的感受都一樣,這種判斷是荒唐的。”每一個欣賞者都具有特殊條件,都具有感受的個性,彼此的反應不可能完全相同。 事實上,正是這種欣賞者的個性,使藝術欣賞具有了主體性的特點。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19世紀俄國作家赫爾岑,看完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之后,被劇中人物的命運深深感動,不但兩眼流淚,甚至號啕大哭。與之相反,和他同時代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看后卻十分冷漠,因為托爾斯泰對劇中主人公的評價不高,認為哈姆雷特是一個“沒有任何性格的人物,是作者的傳聲筒而已”。 藝術欣賞中這種主體性的特點,甚至可以使欣賞者實際獲得的藝術感受與藝術家原來的創作意圖之間,產生相當大的差距。例如柴可夫斯基作于1877年的《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中,圓號和大管奏出莊嚴、冷峻的音調,作曲家說“這是噩運,這是那種命運的力量”,“它是不可戰勝的,而你永遠也不會戰勝它”。然而,就連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感受極深的梅克夫人,也只是說“在你的音樂中,我聽見了我自己,我的氣質,我的情感的回聲”而已。很明顯,一般的欣賞者自然更無法理解作曲家的初衷了。當然,也有相反的情況,有些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欣賞者,對藝術形象的感受不但十分接近藝術家的創作意圖,甚至比藝術家本人想得更豐富、更深遠。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其引子是兩句短小而威嚴的動機,這一動機延展至整部交響曲;對于交響曲的主題,貝多芬曾解釋為“命運在敲門”。然而,法國浪漫派音樂大師柏遼茲對主題的理解更加生動、形象,他認為“這簡直就像奧賽羅的憤怒。這不是恐慌不安,這是受了折磨之后暴怒之下的奧賽羅的形象”。 有些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欣賞者,對藝術形象的感受不但十分接近藝術家的創作意圖,甚至比藝術家本人想的更豐富、更深遠。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其引子是兩句短小而威嚴的動機,這一動機延展至整部交響曲,對于交響曲的主題,貝多芬曾解釋為“命運在敲門”。然而,法國浪漫派音樂大師柏遼茲對主題的理解更加生動、形象,他認為“簡直就像奧賽羅的憤怒。這不是惶恐不安,這是受到了折磨之后的暴怒之下的奧賽羅的形象。” 綜上,藝術的主體性貫穿于藝術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包括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意味著創造性與創新性。
藝術名言: 1.藝術的真正生命正在對于個別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德國詩人)歌德 2.顯出特征的藝術才是惟一真實的藝術形象的不只是尋常的靈魂。——(德國詩人)歌德 3.藝術的三個死敵:平庸、千篇一律、粗制濫造。——(德國作曲家)舒曼 4.藝術不僅可以利用自然界豐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還可以用創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創造無窮無盡的形象。——(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5.藝術應當促進人的意識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改善。——(俄國理論家)普列漢諾夫 6.藝術作品是一種非現實。——(法國作家)薩特 7.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法國作家)雨果 8.藝術的最高鏡界是善良、純真和美好。——(中國作家)羅蘭 9.藝術是為了進步。藝術多一種用處就多一種美。——(法國作家)雨果 10.藝術是永恒的,而生命卻短促。如果來得及把握理解的東西完成百分之一就好了,但結果只是萬分之一。——(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