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情故事》幾點觀感 現實主義浪潮經久不衰。充滿解構與顛覆的后現代中,當我們自認為自己也像這個時代一樣變得躁動甚至于玩世不恭時,現實主義開始主導藝術家的創作與廣大受眾的審美欣賞。從《拆彈部隊》擊敗《阿凡達》取得最佳影片贏得奧斯卡的小金人,到《鋼的琴》的一力追捧,乃至于現在的《北京愛情故事》,一切影像的創作與展映都在反映著人們最基本的求真欲望與情感訴求。光怪陸離的空中樓閣業已不再是人們目光的匯集點,人們開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真實的情感。時下正處于輿論浪潮之中的《北京愛情故事》就是這樣一件藝術作品。 劇作講述了一群大學畢業不久的青年在愛情與事業之中各自的選擇、奮斗,與成長。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瘋子、小猛、吳狄、林夏、沈冰……當愛情與夢想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我們會選擇怎樣的路,我們又將踏上怎樣的旅途,最終將收獲怎樣的歸宿。在這里為大家留一些小小懸念,電視劇情節皆有,毋庸贅言,去看一看吧,那是值得一看的。 在面包與愛情的岔路上遇見自己,在奮斗與歲月的夾縫中悼念青春。 有一條一旦走上去就不能回頭的路,叫做時光。瘋子、小猛、吳狄、林夏,故事的幾個主人公仿佛就在我們身邊,可以找到活生生的原型,曾幾何時,甚至于我們自己也開始面臨這樣那樣的抉擇,在面包與愛情的岔路上反復思量,愁斷人腸。網友們關于這個抉擇有各種觀點,筆者不敢斷論孰是孰非,這樣是對或者那樣是錯,但相信天道自在人心,你所選擇的,也必然是另一個你自己。 中國影視劇喜歡訴說過去,正如好萊塢大片往往暢想未來。長久的民族積淀與現世的時代背景讓我們習慣于懷舊,默契的回憶一段段泛黃的青春時光。青春終會散場,然回憶遙遙無期。那些熱血的年華,那些美好的情感,放在自己心底的某個角落,如一杯清茶,有甘甜有酸澀,然年代愈是久遠,愈是芳香四溢。當我們習慣于懷舊的時候,或許更應該讀懂歲月,珍惜當下吧。 劇作采用了時下流行的開放式結局。這一點筆者倒是不敢茍同。筆者認為開放式結局應該有長久的故事積淀,有一種不得不這樣發生的內在邏輯,最終導致其必然結果,并由于兩種結果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局而引發受眾的思考,并且開放式結局并非完全開放得不著邊際,要給觀眾一些想象的可能與推斷結果的依據,不然觀眾會覺得很糾結。正如《裸婚時代》的結局,筆者認為很成功,由于男女主人公的長期分歧與誤會,緣分差一點擦肩而過,然而命運終究并不無情,當劉易陽與昔日愛人相視發出會心微笑時,相信觀眾也無法不為之觸動吧。《北愛》的故事結局根源于一個誤會,稍顯乏力,如無續集安排,則情節基本終結,結局可能性亦不多矣,所以這樣的安排未免略顯單薄,從另一個角度講,刻意痕跡過重。從個人情感角度講,這也不是很與中國人所期待的大團圓結局相符合吧。此一家之言,僅供諸位茶余談資。然或許正如陳導所言。“現實本身就很狗血”。血淋淋糾結的過程與結果,或許更加現實吧,如此思來,亦不無道理。 把思考留給觀眾。受眾本位的提升與話語權的加重,成為現代藝術審美的一個典型特征,正如藝術結構論而言,藝術接受的最終完成才意味著藝術活動的過程完整。我國電影藝術大師謝晉曾說,“電影的成功之處并不僅僅在于放映結束之后持久不衰的掌聲,或許更在于長久的靜默之后,來自于觀眾席上的一聲嘆息。”《北京愛情故事》把形形色色的人物推到人們面前,也將種種情感與抉擇的難題擺在了人們的面前,于是人們開始嘆息開始思索開始探討人生百態,開始真正地面對自己。有責任的藝術家應該通過作品對這個世界發言,我們也期待著,更好的藝術作品,更加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在未來的不遠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