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學院/專業介紹
學院代碼及名稱: 政法學院
政法學院坐落于華南植物園旁、廣州市天河區龍洞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學院溯源于1995年成立的社會科學系,依托學校強勢工科背景,突出法、管、理、工、藝有機融合和適應面廣、應用性強的專業特色。自建院以來,堅持“學以致用、創新為魂”的育人精神,培育了數千名富有法治思維、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學院下設法律系、社會工作系、公共管理系,現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含輔修)和各類研究生近800人,教職工48人。 學院著力推動學科建設上水平。現有法學、社會工作2個本科招生專業,行政管理、社區服務管理2個學術型碩士點和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MSW)。建有“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廣東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育基地”等多個省級以上人才培養平臺。設有廣州數據法治研究中心(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東工業大學粵臺法律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工業法研究中心、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創新與知識產權法治研究中心、社會工作研究中心、老年研究中心、禁毒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機構。建有模擬法庭、法學綜合實驗室、案例研討室、老年社會工作實驗室、個案工作實驗室、小組工作實驗室、社區工作實驗室等實驗室。2018年,學院與美國明尼蘇達州圣托馬斯大學法學院達成“3+1”聯合培養LL.M碩士合作項目,與臺灣亞洲大學、香港協青社、新加坡德教太和觀等機構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每年不定期組織學生出境訪學交流。 學院著力完善聚才與用才相結合的人才機制,打造一支具有較強教學能力和較高學術水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39人,碩士生導師23人,校外指導老師53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近70%。聘請了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石丹理教授、臺灣中華法律風險管理學會理事長施茂林教授等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和業界精英作為客座教授,為學院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近5年,教師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立項數達27項;在《中國法學》等權威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10篇,其中5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有5名教師被聘為各類省級機構咨詢專家;教師創辦的社會服務機構效益顯著,受到政府和業界好評。 學院著力塑造人才培養特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優化立德樹人體系和環境,全面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2017年,法學專業學生參加司法考試通過率全國排名第14位,2019年,法學專業學生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為63.64%,名列全省前茅;社工專業學生考研錄取率達到25%,居全校領先水平。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深受社會認可,“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創業者”蔡延青、“中國最美社工”周小燕等一批優秀畢業生活躍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學院學風優良,創新氛圍濃厚,模擬法庭競賽、社工案例分析大賽、政法講壇、模擬聽證會、“粵臺優秀青年學生修學行”“粵港青年公益行”等品牌活動,為學生開闊視野、增強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提供了優質的平臺。學生榮獲2014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第十一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等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學院團委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省五四紅旗團總支”等多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2020年我院法學本科專業獲批為廣東省一流本科建設專業,《憲法學》課程被認定為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廣州數據法治研究中心”成功獲批為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尤其是大灣區打造教育與人才高地、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等重大部署,為學院辦學帶來難得的外部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政法學院正乘風揚帆、砥礪前行,努力構建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流的學術創新體系、一流的社會服務體系,打造富有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最后更新:2021年4月)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系社會影響力日漸增長,創辦于2004年,現有教師12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博士和在讀博士8人。2016年招生61人,目前在校生近300人,現已畢業九屆學生500多人。屬應用性社會科學。具有“社區服務管理”碩士點,并形成“老年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和“社區社會工作”三個特色方向。2007年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部的本科專業評估。經過10年多的探索,社會工作專業在人才培養、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方面已步入正軌,能夠順利地完成專業培養計劃,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專業建設進入到凝聚專業特色、穩定發展階段。
社會工作系非常注重產學研結合,并取得豐碩成果。建有校精品課程《社會工作概論》,教師創辦了大同、陽光、廣愛三家社工機構,三家機構都在廣州起到了很好的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還創辦了專業性行業網站——廣東社會工作網和系刊《廣工社工》。在社會管理創新的形勢下,社會工作被確定為帶動政法學院發展的突破點,獲得了更好發展機遇。2014年建成800平方米的社會工作實驗室,一直正常規運行。學院設有社會工作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建有校“中國—新加坡社會工作培訓中心”。同時我院作為國家社會工作人才培育基地和廣東省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每年承辦兩次社會工作專業培訓。
譚磊老師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省級教學改革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一項;王慧娟老師獲得廣東省哲學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接待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美國休斯敦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社工團體的來訪與交流;邀請了Winnie龔、梁毓熙、張錦芳、王思斌、蔡禾、周曉虹、田北海等國內外知名學者到校講座并順利主辦了中國社會工作第三屆“珠江論壇”。
學生的社會工作協會多次在學校五四評優中獲得“紅旗社團”稱號,孵化和培育了包括“成長小組”、“愛滿心田”、“公益嘟唻咪”、“S動力”、“ING工作室”在內的多個學生自主專業成長項目。社會工作系堅持以實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和辦學特色,畢業生就業率為99%,而且大部分畢業生都保持了對口就業和優質就業,深受社會的歡迎。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我校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能強,專業態度認真,職業適應期短。很多畢業生快速走上重要的管理崗位, 有17位獲得市級以上獎勵,35位擔任較大規模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項目負責人,6位擔任社會工作機構總干事。同時也產生了大批優秀典型人物,如杰出校友蔡延青(《福布斯》中國30名創業青年)、楊艷秋(中國最美社工,廣東最美女性、廣州市勞動模范、增城人大代表)、周小燕(全國社工領軍人才)等。(編輯:閻安) 聯系方式: 學院辦公室電話: 020-87580504(傳真同號) 通訊地址: 廣州市天河區迎龍路161號廣東工業大學(龍洞校區)實驗樓C1棟 郵編:51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