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考研之“擇校難易度”
第 N+1 次分析擇校問題
一個學校的難易度,受影響的因素很多。 且一定是后知后覺的。
先明確幾個基本共識點(沒有這幾個共識點作為前提,可以不看后面內容) 1.所有學校的報考,難易度是浮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2.且變化的浮動大小,也受很多因素影響,并不穩定。 3.難易度,一定考完后才能總結出的“事后諸葛”,單純以一個學校往年難易度,去做擇校,是一件不科學的事。
以上面幾個基本共識點為前提,進入正題:
考研擇校難易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1.知名度 按理來說大多數人,都會覺的一個學校越有名越難考,大概是這樣的: 但事實上,在無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其實難易度是穩定在這樣的情況: 這是非常需要去普及的一點。 越有名的學校,最后錄取的人絕對都是,勇氣,智力和運氣并存的人。 因為最有名的學校很容易吸引“考研氣氛組”和嚇走有實力但“想求穩”的同學。 所以往往最難考的,反而是小有名氣的學校。 代表學校:大家考研關注一下“南藝”的動畫專業考研數據。
2.改革 每一個學校都有考試內容包括考試形式改革的可能,且,越長期穩定不變的學校,突然變革的可能越大。 也切勿以為第一年變過了,第二年就會不變了。 (如果一個學校不怕麻煩,從單純的想挑選人才的角度出發,每年都變,其實更合理,更容易過濾掉“死背書”的極端情況) 正常來說,每一次的巨大變革,對真正有實力人來說,都是絕佳的機會。 說得再直白點,目前我們總結4年的相關數據來看,每一次變革的當年,都是復試線最低的那一年,之后一年比一年高。如果第三年,還沒發生改革的話,那這一年往往是最難考的一年,分數線巨高的一年。 代表學校: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清華和北大,動畫專業和數字藝術專業的數據。
3.考研機構 這一點很惡心。 當一個學校長年沒有變革,產生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針對式的機構時,基本上這個學校的知名度和報考難度,都會被大大加速“成長”。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你發現一個學校的專業有機構專門針對輔導的時候,這個學校,這個專業,很難“容易”。 因為利益的捆綁,該機構一定會人為地為某個學校造勢,想辦法讓考此學校的人數變多。這很好理解。 所以如果你發現搜一個學校時,越容易查到資料,越容易找到專門的學姐學長針對輔導,多半越難。 代表學校:中國傳媒大學(以傳播學著稱的學校,其本質只是211,但如果仔細研究這個學校考研數據,它的報考難易度絕對嚇尿你)
4.校方的人為評分模式 越嚴的學校越難考,越嚴的學校也越重視培養人才。 如果一個學校常年有壓分傳聞,那肯定是真的改分很嚴,難考,甚至還可能害你無法調劑。 但是如果真考進去,也確實會更用心的用資源培養你。 代表學校: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
5.校方名額數量 一句話概況,名額越少的越難考。 名額如果都是1-3的情況的話,基本可以判定這個學校,不再是找“聰明人”這么簡單了,還得和導師對上胃口。 目前國內很多學校的研究生,并不是嚴格的導師制,但當一個學校一個專業只招1-3人的時候,那絕對是嚴格的導師制,那么報考此類學校的難度,往往不在初始,而在復試。 看你和導師有沒有緣。(很玄學) 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評分標準不是嚴不嚴的問題,而是你們契不契合的問題。
6.報錄比 被傳得很神的一個參考因素,之所以把這個放在第6,因為這純粹是一個謠言。 單純的報錄比和難度沒有直接關系,參考價值相對較低。 比如說,一個40比1的學校,很多人都說難考,也確實不容易,但他有可能比報錄比10比1的學校容易。 因為這里面還有個“考研氣氛組”的問題。 或者,一個學校表面報錄比是1比1,或3比1。有可能那個1,就是早就和導師很熟,很認可的人。 你不能說不公平,如果你是導師,你也會選擇更穩定、更了解的學生。 那么這個學校的報考難度簡直就是逼老師“移情別戀”和“突然插個小三,還上位了”的難度相似。
7.你個人水平因素 很多情況你考上去,不是因為你真的是最好的,更多的是,你的數據正好契合這次考試。 比如一個985理工科學霸,數學、英語都是牛逼哄哄的,但完全不會手繪,非要一年的時間考美院,非要把原本的優勢全丟了,來考需要重新學的。 那結果顯而易見,也只能,一開始先來當“弟弟”了。 當然,這也不絕對,也有此人天賦異稟的可能(只是這個可能,我在從業的4年內,近400個學生里只遇到過一個,是個女生,) 所以你得從自身數據分析,看你和你目標學校的考試內容數據,契合不。
8.其他因素 比如:疫情,國內外格局變化(最近比較火的“內卷”),學校丑聞,國內就業情況,官媒輿論導向,甚至我這篇文章。 等等……都有可能影響一個學校考研上岸的難易度。
祝君好運。
切勿迷失本心,回歸初衷。 有時候簡單點,反而更容易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