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查看: 995|回復(fù):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xué)] 北大校內(nèi)中國哲學(xué)史期中考試評分標(biāo)準(zhǔn)(侵權(quán)則刪)

[復(fù)制鏈接]

2

主題

26

帖子

309

積分

一般戰(zhàn)友

Rank: 2

精華
0
威望
0
K幣
309 元
注冊時間
2011-1-23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6-16 14: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資料都是網(wǎng)上收集的,去年很晚才發(fā)現(xiàn),我電腦資料放的亂,今天才找到,趕緊分享給大家。(跨考哲學(xué)一路走來深知其中的不易,也感慨一些前行者和其他網(wǎng)友的無私分享,當(dāng)然有些人收費的也是應(yīng)當(dāng)?shù)模?br />
中國哲學(xué)史(上)期中試卷2013
參看答案在附件當(dāng)中。
評分標(biāo)準(zhǔn)大致 如下:
1 名詞解釋嚴(yán)格按參考答案,凡答錯都不給分;
2 簡答題答錯的,根據(jù)所寫的內(nèi)容,酌情給3-4分,但將道通為一答成老子“道生一”、“生之謂性”答成孟子思想則不給分;
3 論述題給分比較寬松,只要答得有理,都給分,不拘于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忠恕
  ·語出《論語》,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2分)
  ·“忠”指“盡己之心”,“恕”指“推己及人”。“忠恕之道”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倫理原則是一致的。(3分)

2、玄德
  ·語出老子《道德經(jīng)》。(2分)
  ·“玄德”是老子關(guān)于“德”的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所謂“玄”是幽深的意思,“玄德”即深遠(yuǎn)、深刻的“德”,超乎傳統(tǒng)的“明德”。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可見其思想核心在于無為,所以玄德思想涉及到老子政治哲學(xué)、社會思想以及倫理學(xué)諸多方面。(3分)

3、天志
  ·語出《墨子》。(2分)
  ·“天志”即衡量、裁斷一切的標(biāo)準(zhǔn),“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鉅,”也是包括天子在內(nèi)的所有的人應(yīng)該遵從的原則或規(guī)范。(3分)

4、本心
  ·語出《孟子》。(2分)
  ·“本心”相對于“放心”而言。其機體內(nèi)容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四端”,就是“良知”,因此它是理解孟子性善論的重要概念。孟子常說的“操則存,舍則亡”,“反求諸己”,都基于這種意義上的“本心”。(3分)
  ·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1、為仁由己
  ·由孔子提出(2分)
  ·“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2分)
  ·“為仁由己”指行仁應(yīng)是自覺主動的,實現(xiàn)仁依靠于個人的努力,并且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具體而言:①為仁的動力來源于己。“仁遠(yuǎn)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一個人愿意,就有可能成就仁。②為仁需要求諸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為仁本就是個人的道德追求,因而應(yīng)當(dāng)要求自己而非他人,成“仁”的著手點應(yīng)是自己。③在這里,孔子之所以強調(diào)“仁”的重要性,乃是要人們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規(guī)范,把“禮”這種外在的約束,通過“仁”的德性修養(yǎng)而完全變成一種內(nèi)在的、自覺的道德規(guī)范。(6分)

2、道通為一
  ·語出《莊子》(2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梃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齊物論》)(2分)
  ·“道通為一”是莊子“道”論及其齊物思想中的重要理論組成部分。具體而言,“道通為一”者,即在“道”的層面上,在“道”的審視下,萬物在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范圍內(nèi)的分判都是沒有實際意義和真確價值的,都可以化去。在莊子看來,把這種分判化去,將萬物看作是齊同的,則合于“道”,進(jìn)達(dá)于“道”。莊子區(qū)分了“以道觀物”和“以物觀物”,在物的世界中,萬物都有其不同于他物的固定性質(zhì)和特點,因此會“自貴而相賤”;在道的世界中,萬物之間的分別都是可以通而為一的,則“物無貴賤”,莊子由此而提出“道通為一”。(6分)

3、生之謂性
  ·《孟子》中告子所持論(實際上這一觀點比較普遍)。(2分)
  ·孟子性善論就是針對告子“生之謂性”的一種反駁。告子認(rèn)為,“生之謂性”,人性本無所謂善惡。“性”是本來具有的一種生理本能,“食、色,性也”,對于本能來說,告子認(rèn)為是無所謂善惡的,或者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的。(4分)
  ·首先,告子舉例說,“性,猶杷柳也;義,猶桮棬也”,“性猶湍水也,絕諸東方則東流,絕諸西方則西流”。也就是說,“性”是原材料,仁義是后天加工的結(jié)果。善于不善,全在于后天的引導(dǎo),就如湍水被引向東則東流,引向西則西流。湍水本無東西之向,正如“性”本無善、惡之分,全在于后天的引導(dǎo)。(4分)
  
4、白馬非馬
  ·由公孫龍子提出,是公孫龍子《白馬論》的中心思想。公孫龍子謂“龍之學(xué),以白馬為非馬者也。” “白馬非馬”指出了一般和個別的區(qū)別,也指出了概念具有內(nèi)涵和外延的不同。
(2分)
“白馬非馬”的論述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這是從概念的內(nèi)涵方面來論述,“馬”指形,“白”指色,二者性質(zhì)不同,兩種屬性結(jié)合之后的“白馬”自不同于單一屬性的“馬”。(4分)
·從概念的外延方面論證,“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是說,如果你去求取一匹馬,黑馬和黃馬都是你求取的對象。但當(dāng)你要求取一匹白馬時,黃馬和黑馬則不是你所求取的對象。“馬”和“白馬”二者的外延不同,因此,白馬非馬。(4分)
·或者,按照課上所說,該命題揭示了感覺的疏離與矛盾。
  
三、論述題(3選2)(每題20分,共40分)
1、儒墨之間的相互批判
  首先,墨家對于儒家的批評包括:
  ·以“兼愛”批評“仁愛”。儒家主張親疏遠(yuǎn)近和賢賤差等之別,愛有差等。墨子則堅決反對,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是其身”,要“愛無差等”。在“愛”之先后順序上,儒家主張“推己及人”,墨子主張要“先從事與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之親”。總之,墨家批評儒家“差等之愛”為自私,認(rèn)為這會導(dǎo)致“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所以要兼以易別,以“兼愛”代“仁愛”。(4分)
  ·墨家批判儒家的“厚葬久喪”論和對儒家對“樂”的重視,認(rèn)為“厚葬”浪費,“久喪”浪費勞力,樂“虧奪民衣食之財”,因而要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2分)
  ·墨子批判儒家之“親親有術(shù),尊賢有等”,主張“尚賢”,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官無常貴,民無常賤”。(2分)
  ·墨子批判儒家的天命觀,認(rèn)為“執(zhí)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主張“非命”,強調(diào)人自身的努力。(2分)
  其次,儒家對墨家的批判包括:
  ·孟子認(rèn)為,墨家主張“兼愛”,是“無父”之行。在孟子看來,“兼愛”有悖于人的天性,“兼愛”要消除“親親”的差別,就必然導(dǎo)致對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愛。只會讓天下人皆“悵悵然”。(4分)
  ·孟子批評“節(jié)葬”有悖于人心人倫,在孟子看來,之所以“厚葬”、“久喪”,乃是人之“不忍人之心”使然。如果漠視父母之喪,不慎終追遠(yuǎn),必然導(dǎo)致人們漠視父母家人,乃至彼此漠視。(4分)
  ·孟子認(rèn)為“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墨子楊朱之言“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使得人們不知何所措手足,終將導(dǎo)致“率獸食人”。(2分)

2、儒道之間的相互批判
  ·道家在以“道”為本體的基礎(chǔ)上批評了儒家的仁義觀念。老子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認(rèn)為“仁義”乃是道之不行之后產(chǎn)生的,是對于人性的戕害,絕仁棄義才可復(fù)歸于自然狀態(tài)。莊子云儒家“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毀道德以為仁義”,認(rèn)為儒家的仁義道德違背了人的本真,將導(dǎo)致“天下脊脊大亂”。(4分)反之,儒家重仁義,反對道家所提倡的合于道的自然狀態(tài)。《論語》中多處論及仁與行仁的重要性,孟子更明確提出人若無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則非人也。(4分)
  ·政治方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批評儒家所提倡的“仁政”以及禮樂制度。例如,老子主張“絕仁棄義”、“小國寡民”,認(rèn)為“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圣人之治應(yīng)“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莊子言儒家“以詩禮發(fā)冢”,而至德之世應(yīng)當(dāng)是“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dāng)而不知以為信……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4分)反之,儒家重禮樂,提倡仁政……(舉例具體說明)(4分)
  ·道家亦以合于道的圣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否定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例如,老子認(rèn)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莊子認(rèn)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道家反對儒家之圣人、君子對于世間道德和秩序的關(guān)切,主張擺脫各種名望、地位、道德的束縛,效仿“道”之無為而輔萬物之自然。(4分)
  ·就處世態(tài)度而言,道家主張順應(yīng)、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儒家主張為仁、盡性以合于天道等……
  ·道家的理想之世的狀態(tài)為“小國寡民”、“上如標(biāo)枝、民如野鹿”等,儒家推崇堯舜之世……
  
3、由“濠梁之辯”看莊子與惠子的思想特點
  ·觀察事物的方式:
①莊子——超越感性與理性的、直覺式的把握;“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惠子——邏輯思辨的方式;(4分)
②莊子——超越主、客二分,“以道觀之”。
  惠子——主客判然有別;(4分)
③莊子——否認(rèn)名、實的確定性,主張合于道
  惠子——重名實之辯,“強于物”;(4分)
  ·境界:
      莊子——在審美境界下討論“魚樂”,著重在體道的境界下體察“天地”之“與我并生”,“萬物”之“與我為一”。
      惠子——在理性思辨下討論“魚樂”,關(guān)注物與人的認(rèn)知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語詞;(4分)
  ·關(guān)于論辯的態(tài)度
      莊子——輕論辯,否認(rèn)論辯有絕對的勝負(fù),“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
惠子——好辯,“惠施以此為大,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4分)

論述題靈活掌握,不一定用比較細(xì)致的得分點衡量,論述是否清晰有條理也是一個考核的重點。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

    帖子

    8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華
    0
    威望
    2
    K幣
    6 元
    注冊時間
    2022-6-13
    沙發(fā)
    發(fā)表于 2022-6-30 19:35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嗎?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6

    帖子

    309

    積分

    一般戰(zhàn)友

    Rank: 2

    精華
    0
    威望
    0
    K幣
    309 元
    注冊時間
    2011-1-23
    板凳
     樓主| 發(fā)表于 2022-7-12 09:04 | 只看該作者

    這么詳細(xì)的評分答題模板沒有了,其他的答題資料還有的。如* 要別三武別零零別要陸柒
    回復(fù)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人人連接登陸

    本版積分規(guī)則   

    關(guān)閉

    您還剩5次免費下載資料的機會哦~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使用手機端考研幫,進(jìn)入掃一掃
    在“我”中打開掃一掃,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關(guān)于我們|商務(wù)合作|小黑屋|手機版|聯(lián)系我們|服務(wù)條款|隱私保護(hù)|幫學(xué)堂| 網(wǎng)站地圖|院校地圖|漏洞提交|考研幫

    GMT+8, 2025-9-14 18:34 , Processed in 0.064585 second(s), Total 8, Slave 8(Usage:6.5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復(fù)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