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本文包含以下內容:①院校/專業情況介紹②國家線&復試線③考試科目介紹④復試
01 院校/專業情況介紹
學院/專業介紹 材料與能源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是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的學院,已有45年的辦學歷史,現已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設有7個系(金屬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微電子材料與工程系、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系、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系),1個研究所(廣東工業大學先進裝備與光電技術研究所)以及實驗中心、學院黨政辦公室。學院擁有一支精干的教學與研究隊伍,現有教職工173人,其中專任教師140人,教授34人,副教授50人;有博士生導師25人,碩士生導師8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34人,占95.7%。有共享院士2人、國家“杰青”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3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1人、“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省“杰青”4人、青年珠江學者2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7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青年人才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級創新團隊1個、省級材料制備與加工系列課程教學團隊1個。2015年以來,引進校級青年百人70名。學院4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比為70%,其中65%的年輕教師具有海外學習經歷。
學院擁有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1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1個(熱能工程)。學院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教授評審權,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材料科學與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能源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工程碩士領域2個(材料與化工-材料工程方向、能源動力-動力工程方向)。
學院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省級教學團隊,省級精品課程,廣東省名牌專業,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學院開設有“材料類創新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班”和“3+1”校企聯合培養班。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77人,碩士研究生630人,本科生3000多人。
學院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資產約1.5億元,實驗室面積達13515平方米。建有廣東省功能軟凝聚態物質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發改委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面向大灣區微控技術及應用國際合作基地、廣州市低維材料與儲能器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先進金屬材料及成形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高分子綠色制造與功能膜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電化學儲能電池和太陽能轉換與儲存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15個專業實驗室。擁有透射電子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帶掃描電子顯微鏡的高溫疲勞試驗機、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實驗線、顯微激光共焦拉曼光譜儀、電池性能與壽命測試平臺、高性能超級計算機集群、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測試系統、模塊化流變儀工作站、高真空有機/金屬鍍膜設備、原位分析型X射線衍射儀、激光共聚焦全內發射熒光顯微鏡、徽納器件綜合測試系統等數十臺高端儀器設備,實行統一管理,資源共享。
學院堅持“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經濟做貢獻”的辦學理念。堅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在低維材料物理與化學、能源材料器件與系統、功能高分子材料及應用、材料成型加工新技術等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2015年以來,主持縱向項目350項,其中國家基金110項;主持橫向項目265項;到校總經費19775萬元。發表SCIⅡ區以上論文518篇;首次以第一單位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端期刊發表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24篇。申請發明專利614件,授權238件,PCT專利11件。主持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學院與珠三角地區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科研成果被企業廣泛應用。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輸送高素質創新性復合型人才,重視本科生雙創能力及研究生科研素養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積極鼓勵學生投身科技創新活動。近年來,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先后榮獲省級以上表彰200余項。2018年榮獲“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2019年榮獲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2020年榮獲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實現了我校在該項賽事上的新突破。2020年榮獲第十二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2021年,學院獲評廣東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集體典型經驗一等獎。
學院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多年來,先后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近年來,學院先后承辦了多場國際和全國性學術會議,承擔了國際合作項目十余項,派遣數十名教師出國(境)訪學。 專業介紹 (1)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碩士點】 一、學科簡介 本學科于2006年1月獲得“熱能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3月獲得“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碩士點。2012年“熱能工程”二級學科獲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該學科也是廣東省緊缺學科。學科擁有“廣東省功能軟凝聚態物質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面向大灣區微控技術及應用國際合作基地”、“廣東省電化學儲能電池和太陽能轉換與儲存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工業大學智慧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在強化傳熱傳質方法及技術、儲能材料及儲能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熱力系統集成設計與優化以及多相流動及控制技術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
二、培養目標 具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領域寬廣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掌握本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備獨立從事相關科學研究以及承擔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在強化傳熱、儲能技術、新能源開發與利用、多相流動及控制、熱力系統集成設計與優化等技術領域能勝任理論分析、工程設計、試驗研究及技術管理等工作崗位。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強化傳熱傳質方法及技術; 2、儲能材料及儲能技術; 3、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 4、熱力系統集成設計與優化; 5、多相流動及控制技術; 6、醫用微流控檢測技術。
四、學制與培養方式 1、學制 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為3年,最長學習年限為5年。 2、培養方式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實行導師制培養方式,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的業務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負責課程選擇、論文選題、科學研究、學術活動、論文撰寫等環節的指導工作。 (2)能源動力(動力工程方向)【工程碩士領域】 一、學科簡介 本專業學位點于2010年4月獲得授權招生。學科擁有“廣東省功能軟凝聚態物質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面向大灣區微控技術及應用國際合作基地”、“廣東省電化學儲能電池和太陽能轉換與儲存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工業大學智慧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在強化傳熱傳質方法及技術、儲能材料及儲能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熱力系統集成設計與優化以及多相流動及控制技術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在重大重點項目、高水平論文以及成果轉化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并獲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培養目標 從事動力工程領域科學研究與開發應用、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攻關與改造、新技術推廣與應用、工程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緊密聯系能源轉換、傳輸與利用、工藝工程節能技術的基礎扎實、素質全面、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一定創新能力,面向企業服務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強化傳熱傳質及換熱器優化新技術; 2、儲能材料及儲能應用技術; 3、制冷空調及室內空氣品質控制技術; 4、新能源及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新技術; 5、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 6、醫用電源及微動力系統。
四、學制與培養方式 1、學制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學制為3年,最長學習年限為5年。 2、培養方式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貫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整個培養過程。雙導師制是指1個校內導師,1個校外導師。校內導師應由承擔企事業單位應用型科研項目、擁有豐富應用型科研經驗的教師擔任,主要負責研究生的業務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導師應從行(企)業中聘請專業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熟悉行業發展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的高級專家擔任,校外導師主要參與和負責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環節的指導工作。
學費、學制與獎助政策 學費與學制 080500材料科學工程學碩:8000/年(3年學制) 085601材料工程專碩: 非定向12000/年(3年學制) 定向15000/年(3年學制) 獎助政策 ![]()
第一志愿錄取名單(含初試分數)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動力工程 ![]()
02 國家線&復試線
![]()
03 考試科目介紹
初試考試科目 ![]() ![]()
參考書目 (875)熱工基礎: 1.楊世銘,陶文銓.傳熱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沈維道,童鈞耕.工程熱力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童鈞耕.工程熱力學學習輔導與習題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考試大綱 ![]()
題型分析 ![]() ![]()
04 復試
復試內容 專業知識考核(滿分30分) 側重考察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采用從題庫中抽取題目面答形式進行。 外語考核(滿分20分) 重點考核考生的專業英語和英語口語水平,其中英語口語考核形式為現場英語口語交流,專業英語考核形式為專業英語翻譯,采用從題庫中抽取題目面答形式進行 綜合素質考核(滿分50分) (1)面試作答。考核內容側重于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和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考核方式為考生PPT匯報(限時3分鐘),復試小組根據PPT匯報進行提問。 PPT匯報的內容及順序: ① 自我介紹:含姓名、畢業院校、畢業專業、個人經歷、獲獎信息、特長等個人方面的信息; ② 科研能力:含畢業論文、科研成果等體現考生既往學業、一貫表現、科研能力方面的信息; ③ 綜合素質:含思想政治素質與品德、心理健康及其他綜合素質等方面的信息。
(2)綜合材料研判。通過考生大學學習成績單、畢業論文、科研成果、專家推薦信等補充材料,加強對考生既往學業、一貫表現、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素質與品德、心理健康及其他綜合素質等情況的全面考查。 同等學力加試安排 在復試前一天加試兩門與報考專業相關的本科主干課程,加試科目不得與初試科目相同。加試方式為筆試,具體加試內容請參閱《廣東工業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錄取原則與錄取程序 總成績計算方式 考生實行差額復試,凡復試成績合格(不低于60分)的考生,按復試成績占40%的權重得出招生考試總成績,并按總成績從高到低排序。
復試成績 = 專業知識考核得分 + 英語考核得分 + 綜合素質考核得分 總成績 =初試成績÷(初試滿分/100)×(1-復試成績權重)+復試成績×復試成績權重 復試成績公示 學院將在復試結束后于學院網頁公示復試成績及總成績。 錄取原則 將根據錄取名額,按總成績從高到低排序,首先從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的復試及格考生中錄取,其次再從專業非第一志愿報考的復試及格考生中調劑錄取。總成績并列且正好處于專業錄取名額邊緣的考生,按照錄取名額錄取初試成績較高的考生。擬錄取考生須按照學校要求簽訂相關協議。
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予錄取: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考核不合格; 2、未參加復試或復試不合格(復試成績為復試各方面考核成績之和,復試成績低于60分為不合格); 3、同等學力加試成績不合格; 4、報考資格不符合規定; 5、提供虛假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