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天 學習內容 一、思維概述 (一)思維的含義 思維是借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概括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思維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并主要表現在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 (二)思維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概括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思維的水平,是人們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維活動能迅速遷移的基礎。 2.間接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由于間接性,人們才可能超越感知覺提供的信息,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通過一個事物認識其他事物,從事物的外部特征認識其內部變化及聯系,推測事物的發展變化進程等。 3.思維是對經驗的改組 思維不是簡單地再現經驗,而是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改組、建構的過程。 (三)思維的種類 1.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這種分類主要是根據思維任務的性質、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進行。 (1)直觀動作思維 又稱實踐思維,是通過實際操作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 (2)形象思維 指人們利用頭腦中的具體形象來解決問題。 (3)邏輯思維 運用概念、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時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典型形式。 2.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 (1)經驗思維 憑借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思維的活動。 (2)理論思維 根據科學的概念和論斷,判斷事物,解決問題。 3.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 (1)直覺思維 人們在面臨新問題、新事物和現象時,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斷的思維活動,具有快速性、跳躍性、堅信感和或然性。 (2)分析思維 即邏輯思維。它是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逐步推導,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4.輻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1)輻合思維 人們根據已知的信息,利用規律解決問題,它是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的思維方式。 (2)發散思維 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組織當前的信息和記憶系統中存儲的信息,產生出大量、獨特的新思想。 5.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 (1)常規思維 也叫再造性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和程序解決問題。 (2)創造思維 重新組織已有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多種思維的綜合表現。 (四)思維的過程 思維是通過一系列比較復雜的操作來實現的。人們在頭腦中,運用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這就是思維過程,或稱之為思維操作。 1.分析與綜合(思維的基本過程) (1)分析 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各個屬性。人們的分析往往從事物的特征入手。 (2)綜合 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特征、屬性結合起來,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的過程。 2.比較與分類 (1)比較 把各種事物和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的異同點以及關系。分析是比較的前提。 (2)分類 在頭腦中根據事物或現象的異同點,把它們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思維過程。 3.抽象與概括 (1)抽象 在頭腦中把同類事物或現象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征抽取出來,并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特征的過程。 (2)概括 在抽象的基礎上,形成對事物概括的認識。一般分為兩種,初級概括是在感覺、知覺、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級概括是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進行的概括。 4.具體化與系統化 (1)具體化 在頭腦中把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概念、原理與理論同具體事物聯系起來。 (2)系統化 在頭腦中把學到的知識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程序組成層次分明的整體系統。 二、概念 (一)概念的含義 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是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事物的總稱,是思維的最基本形式。每一個概念都包括內涵與外延兩方面。內涵是指概念的質,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圍;概念的內涵增加,外延就變小了。 (二)概念的種類 1.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 這是根據概念所包含的屬性的抽象與概括程度進行的分類。 (1)具體概念 描述事物具體屬性和指代屬性的概念。 (2)抽象概念 描述事物內在、本質屬性的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系概念 這是根據概念反映事物屬性的數量及其它們的相互關系進行的分類。 (1)合取概念 根據一類事物中單個或多個相同屬性形成的概念,這些屬性在概念中必須同時存在。例如,毛筆:有毛、是筆。 (2)析取概念 根據不同的標準,結合單個或多個屬性所形成的概念,也叫選言概念,例如,好學生:品德好是好學生,成績好也可以是好學生。 (3)關系概念 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的概念,例如,高低、上下等。 3.自然概念與人工概念 這是根據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進行的分類。 (1)自然概念 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由事物自身的特性決定。 (2)人工概念 在實驗室條件下,為模擬自然概念的形成過程,人為制造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常都是人為確定的。 4.前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 這是根據概念形成的途徑進行的分類。 (1)前科學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人際交往的經驗積累而形成的概念,又稱日常概念。 (2)科學概念 在科學研究中,經過假設、檢驗后逐漸形成的,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特征及內在聯系的概念,又稱明確概念。 (三)概念的形成 1.概念形成的含義 概念形成是指,個體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從許多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獨立發現和獲得客觀事物的共同特征的過程。 2.概念形成的理論 (1)假設檢驗說 布魯納認為,概念形成過程是不斷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當某種假設被證明是正確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2)內隱學習說 里伯認為,當刺激結構高度復雜時,采用比較被動的、無意識的學習方式可能更有效,這些抽象概念的復雜結構就是在這種無意識的內隱學習中獲得的。 (3)樣例學習說 茹什認為,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樣例學習為主,即在掌握概念時,不是掌握它的一個或者幾個本質特征,而是對概念樣例的記憶。 (4)社會實踐說 奧蘇貝爾認為,社會實踐活動是概念形成的條件和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概念發展的動力。 (5)共同要素說 赫爾認為,概念的形成是將一類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來,并對它們做出反應的過程。赫爾是用聯想理論解釋概念形成的主要代表,他認為概念形成就是把某種反應(即概念反應)與一組具有一種或多種要素的刺激聯結在一起。對一個人而言,一種新的刺激,盡管具有以往從未見過的許多特征,但是,如果這種刺激具有一些與某個已知概念共同的要素,那么就會喚起概念反應。 3.概念形成的策略 布魯納發現,實驗中被試連續做出的選擇或決定遵循一定的順序,有四種策略。 (1)保守性聚焦 把第一個肯定實例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而建立假設,然后每次只改變其中一個屬性來對這個假設進行檢驗。保守型聚焦給記憶帶來的負擔最輕,因此是一種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2)冒險性聚焦 指把第一個肯定實例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而建立假設,然后同時改變幾個屬性來檢驗這個假設。 (3)同時性掃描 根據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屬性形成多個部分假設,然后對多個部分假設進行驗證。 (4)繼時性掃描 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設的基礎上,每次只檢驗一種假設,若這種假設被證明正確,保留,否則就采用另一個假設。 4.概念形成的階段 (1)階段一,抽象化 首先要了解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征,因此必須對具體事物各種特征和屬性進行抽象。 (2)階段二,類化。 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其特征進行歸類。 (3)階段三,辨別。 從發覺客觀事物的屬性或特征,到對這些屬性或特征的認同,然后過渡到對客觀事物屬性或特征之間差異的認識,都需要辨別。 (1)赫爾 赫爾首次用漢字的偏旁部首作概念,用無意義音節給它們命名。然后采用配對學習的方法,將漢字與某一無意義音節配對呈現。實驗程序是,用12個漢字組成一個單元代表一個概念,共12個單元,每次呈現一個單元的刺激,直到被試自動將偏旁與無意義音節聯系起來為止。這說明被試抓住了這些漢字的共同特征,同時排除了無關因素,形成了概念。 (2)布魯納 布魯納通過圖片選取探討了概念形成的過程。實驗設計了81張圖片,圖片上的屬性按性質分為四類:圖形,圖數,顏色,邊線數量。81張圖片上的不同結合,可以構成許多概念。實驗程序是,同時將81張圖片呈現給被試,說明圖片都有哪些屬性以及怎樣將圖片結合成概念。然后指著一張圖片對被試說:我現在心中有一個概念,概念上的屬性可以在這張圖片上看到,請你按自己的想法,每次選一張圖片給我看。對與錯我隨時反饋給你,看看能否發現我心中的概念。結果發現,被試形成概念的過程是假設檢驗的過程。 (四)概念的掌握 1.概念掌握的定義 概念掌握是個體掌握同類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特征或屬性及其內在聯系的過程;涉及新概念與原有概念間的聯系和差異,是概念的同化過程,依賴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同化概念的相關信息和呈現概念表述是否清晰兩個條件。 2.概念掌握的學習模式 (1)類屬學習 指個體把新概念納入到自己認知結構的相關部分,使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并建立聯系的過程。包括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兩種形式。 ①派生類屬學習:個體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念是一個上位概念,學習的新概念或接受到的新信息,只是這個上位概念的一個特征(屬性)或一個例證。例如,學習完“筆”的概念,學習“圓珠筆”。 ②相關類屬學習:個體認知結構中原有概念是一個上位概念,學習的新概念或接受到的信息,只是對這個上位概念的深化、擴充、修飾或限定。例如,原有概念的“愛國行為”包括“掛五星紅旗”“治理霧霾”等,現在有“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總括學習 指在若干已有的從屬概念的基礎上再學習一個上位概念。例如,掌握了“鉛筆”“橡皮”“筆記本”,學習“文具”。 (3)并列結合學習 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概括層次相同,兩者既非上位關系又非下位關系時。例如,學習了“質量和能量”,再學習“遺傳和變異”。 3.概念掌握的影響因素 (1)學習材料 具有較多屬性和特征的學習材料,較難掌握。 (2)學習者自身因素 學習者的知識經驗、年齡、性別、智力、動機、情緒、疲勞程度的個體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學習策略,都會影響概念的掌握。 (3)下定義 下定義有助于知識的系統化,有助于深刻、全面地理解和存儲知識,并不斷掌握新的概念。 (4)科學概念的理解 掌握科學概念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和學習任務。 (五)概念結構的理論 1.層次網絡模型 柯林斯認為,概念是以結點的形式存儲在概念網絡中,每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這些特征實際上也是概念。各類屬概念按邏輯的上下位關系組織在一起,概念間通過連線表示它們的類屬關系,這樣彼此具有類屬關系的概念組成了一個概念網絡。在每一層概念的結點上,只存儲該概念的獨有特征,而同層各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儲在上一層的概念結點上。在網絡中,層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論 波納認為,概念的語義特征可以分解為定義性特征和特異性特征。定義性特征是定義一個概念所必須具備的,它相當于概念的本質特征。特異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它相當于概念的非本質特征。概念的結構由概念的定義性特征和整合這些特征的規則構成,這些規則也稱概念規則,包括肯定、否定、析取、條件等。 3.原型模型 茹什認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來表征的。所謂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該概念范疇的成員。 4.激活擴散模型 柯林斯在層次網絡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激活擴散模型。該模型認為,在概念網絡中,連線的長短表示概念聯系的緊密程度,連線越短,概念間的聯系越緊密。當一個概念被加工時,其意義激活會自動傳遞到相關的概念,使得相關概念的意義也得到激活,而且激活的強度隨著傳遞距離的增加而降低。該模型成功解釋了“語義啟動效應”。 第10天 測試習題 1.在人工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有人每次采用一次假設,逐次進行檢驗,保留正確的假設,放棄錯誤的假設,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根據布魯納的研究,這個人使用的策略是( ) A.保守性聚焦 B.冒險性聚焦 C.同時性掃描 D.繼時性掃描 2.一般認為,一個概念的形成包含的階段有( )。 A.下定義 B.類化 C.抽象化 D.辨別 3.要求幼兒對香蕉、蘋果、皮球、口琴等進行分類,幼兒將蘋果與皮球歸為一類,香蕉與口琴歸為一類;由此表明他們所具有的概念種類是( ) A.具體概念 B.抽象概念 C.合取概念 D.人工概念 4.天空中出現彩霞,就會下雨;當空中出現晚霞,就會放晴;人們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結論;這主要體現的思維特征是( ) A.間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理解性 5.在概念形成的策略中,記憶負擔最輕的是( ) A.保守性聚焦 B.冒險性聚焦 C.同時性掃描 D.繼時性掃描 第10天 習題答案 1.【答案】A 【解析】聚焦策略或整體性策略:這種策略將首次獲得的肯定例證中的部分屬性作為初始假設,然后經過驗證剔除無關的屬性,逐步聚焦到關鍵屬性.若每次驗證僅選一種屬性,則稱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驗證選兩種或以上屬性,則稱為博弈性聚焦. 掃描策略或部分策略:這種策略將首次獲得的肯定例證中的全部屬性作為初始假設,若將所有可能的假設都同時保存在記憶中,并逐一排除錯誤假設,為同時性掃描;若每次試驗中只采取一種假設,并逐一驗證,則稱為繼時性掃描。 2.【答案】BCD 【解析】概念的形成包含3個階段:(1)抽象化,對具體事物的各種特征和屬性進行抽象;(2)類化,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其特征進行歸類;(3)辨別,對客觀事物進行分辨。 3.【答案】A 【解析】具體概念:描述事物具體屬性和指代屬性的概念。抽象概念:描述事物內在、本質屬性的概念。合取概念:根據一類事物中單個或多個相同屬性形成的概念。人工概念:在實驗室條件下,為模擬自然概念的形成過程,人為制造的概念。合取概念:所有屬性同時存在;析取概念:至少一個屬性存在。 根據題中描述,幼兒是根據事物的外在形狀(圓球形,長條形)進行的分類,而不是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水果、玩具)進行的分類。 4.【答案】C 【解析】思維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思維的間接性是指,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題目描述是抽取規律,屬于概括性。間接性,一般用醫生看病的例子,通過一系列癥狀,間接推斷得了什么病。 5.【答案】A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概念形成的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在概念形成的選擇性策略中,存在保守性聚焦策略、冒險性聚焦策略、同時性掃描策略和繼時性掃描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是把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而建立假設,然后每次只改變其中一個屬性來對這個假設進行檢驗。冒險性聚焦是把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全部屬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關屬性而建立的假設,然后同時改變聚焦點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屬性來檢驗這個假設。同時性掃描策略是根據第一個肯定實例所包含的部分屬性形成多個部分假設,然后對多個部分假設進行檢驗。繼時性掃描策略是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設基礎上,每次只考驗一種假設,如果這種假設被證明是正確的,就保留它,否則就采用另一個假設,并逐一排除錯誤假設。聚焦策略和掃描策略的區別在于,聚焦策略主要是針對概念涉及的屬性進行檢驗,而掃描策略則直接對概念進行檢驗。保守性聚焦策略每次只改變一種屬性,因此記憶負擔最輕。因此本題選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