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涉外律師到底多有前途? 目前中國律師有52萬多人,律師事務所約3.4萬家;其中的涉外律師有1.2萬余人,中國律師事務所已經在3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分支機構150多家。18年的時候,全國專門從事涉外法律服務業務的律師才不到3000人。 例如華為在全球有200多個辦事處,加上國內每年三四億元的律師費用,而其中涉外律師業務大部分被歐美律師拿走。 而一個知產案件中,對方律師賺10萬美金,而我作為代理律師去只賺10萬人民幣!
01法律碩士(涉外律師)專業開設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高度全球化,中國企業遍布全世界各地,但我國對別國法的研究、涉外法律服務遠遠不能滿足企業走出去的需要。“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開展多年,但“一帶一路”國家法律制度研究成果不多,即使是對美國法的研究也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
2月4日,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法部律師工作局聯合就實施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涉外律師)研究生培養項目下發通知(教研司(2021) 1號)。 通知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關于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決策部署,加強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決定選取部分高校實施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涉外律師)研究生培養項目,項目承擔高校具備培養條件、有增加培養計劃意愿的,可以適當增加培養人數。請有關高校保障項目招生計劃,對有新增計劃需求的,教育部將予以統籌支持。 通過實施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涉外律師)研究生培養項目,支持有關高校和法律實務部門積極探索和創新涉外法治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建設一支法學功底扎實、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律師人才隊伍奠定基礎。
02法律碩士(涉外律師)培養方案
培養方式是雙導師制度,由大學和涉外律所聯合培養。既然對招生院校的要求如此高,那么有資格培養法律碩士(涉外律師)的律師肯定也是國內頂尖的紅圈所為主。這對于有志于從事律師行業的同學來說,無疑是極好的進入頂尖律所的機會。 讀研期間課程,要求“法律+外語+N”,(N可為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等,也可以為金融、財稅、保險及審計等)。其中必修課要求國際關系基礎理論、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四門課程要求全外語或雙語教學,如果外語水平不是很好,則研究生期間學習壓力會較大。
課程設置(不低于51學分):必修課(不低于17學分),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學分),②法律職業倫理(2學分),③法律專業外語(4學分),④國際關系基礎理論(2學分),⑤國際公法原理與實務(2學分,)⑥國際私法原理與實務(2學分),⑦國際經濟法原理與實務(3學分),其中后4門必修課鼓勵采用全外語或者雙語教學。強化模塊課①專業課程模塊(不低于14學分),②職業能力模塊(不低于14學分),③素質提升課程(講座)模塊(不低于6學分)。 實踐教學與訓練(不低于19學分):①涉外法律文書寫作(3學分),②涉外法律檢索(2學分),③涉外模擬法庭、模擬仲裁、模擬調解等(由各培養院校教師負責組織,校外具有涉外法律實務經驗專家參加)(3學分),④涉外法律談判(2學分),⑤涉外專業實習(9學分) 學位論文(不低于5學分),要注意論文需中英文雙語寫作,正文部分中文字數不少于2萬字,英文單詞數不少于1.5萬。
03法律碩士(涉外律師)招生院校目前只有15所學校有資格*士(涉外律師),這15所學校包含了五院四系(法大、西北政法、西南政法、華東政法、中南財經政法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
除這9所名校外,還有清華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復旦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5所學校。
從第一批招生院校看,幾乎涵蓋了國內頂尖的top10法學院校。從招生人數看,北京地區的高校每個學校可以招收40人,其他地區的學校可以招收30人。 其實并非任何學校都可以招法律碩士,首先要求最近三年法律碩士招生規模原則上不得少于100人,且要求本校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學習經歷且具有法律實務經驗(限于兼職律師、仲裁員或在立法、司法、行政機關掛職或曾在法律實務部門工作3年以上)的教師不少于20人。這個要求其實很高了,很多學校法學院教師不到50人,大一點的法學院教師可能也就100多人,名校里面能滿足這個條件的老師多,但對于很多普通院校來說,很難滿足這個條件。
04法律碩士(涉外律師)招生條件 只招收全日制法律碩士,含非法學和法學,學業三年。報考條件和法律碩士一樣,初試和法律碩士一樣,即參加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試卷也是法律碩士的試卷。 關于外語語種,法律碩士(涉外律師)要求掌握1-2門外語,這等于對語種沒有太多的要求,英語可以,其他小語種也行,但前提是我們打算報考的學校有相應的小語種招生名額。
05法律碩士(涉外律師)招生時間及人數擬招生人數:1.北京大學(40人),2.清華大學(40人),3.中國人民大學(40人),4.中國政法大學(40人),5.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0人),6.復旦大學(30人),7.華東政法大學(30人),8.上海政法學院(30人),9.武漢大學(30人),1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30人),11.西南政法大學(30人),12.中山大學(30人),1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30人),14.吉林大學(30人),15.西北政法大學(30人)。 招生時間:明確要求21年開始招生,而由于21年考研初試已經結束,院校也只能從報考本校的法律碩士考生當中接收類似“校內調劑”的方式招生,其實無意中院校相應的進行了擴招。 這里要注意,北京大學原先就有國際法學院,培養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顯著的普通法系、大陸法系以及中國法律傳統之間的交融。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21考研報名階段也已經劃分出涉外律師方向。
06院校實際招生情況
以下只是部分院校,詳細信息可以從院校官網進一步查看。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武漢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吉林大學】
【上海政法學院】
【西北政法大學】
法律碩士(涉外律師)的出現,為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法碩考研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有外語優勢的考生朋友多了一個職業選項,但也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報考法律碩士,進一步加大考試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