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送給各位考生的一份珍貴禮物,滿滿干貨的專業一答題指南,沒有虛頭巴腦的東西。本文詳細論述了名詞解釋、簡答、論述的答題策略,注意事項,思考方法,還有具體案例分析,堪稱專業一答題思維十全大補,武林秘籍也不為過。
歡迎關注我的考研論壇專欄文章
希望大家有空把他看完。相信讀完之后,您一定會對答題方法和框架有一個新的認識,專業一考試拼的不僅是記憶力,更有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對論點的深度挖掘,看問題的視角,這個才是拿高分的核心。
碼字不易,如果您覺得有用,還請各位看官多多留言,點贊,有問題可以問我
名詞解釋
基本要求:
總分總結構
一般來說,把一個藝術概論名詞解釋清楚,你需要用到"總分總"結構:開頭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對這一名詞給出一句概括性解釋,截止了當地告訴閱卷老師,這是一個"什么東西"。
然后對這個名詞展開具體論述,往往是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來,可能涉及的方面有時間、背景、內容、特點、性質、原因等,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最后要有概括提升的結尾句,一般涉及該名字的意義、價值、影響等,(此要點根據題目設定靈活掌握,非必寫)既算是一個總結,也算是一種拔高。
答題策略
5~10分鐘,200字-300字上下即可
正如前文所述,名詞解釋考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于論述和分析,無需長篇大論。根據測算,一般一個名詞解釋用時5~6分鐘,篇幅200-300字最為合適。在藝術基礎理論科目中,名詞解釋考查的內容多為:代表人物,藝術流派,重要學說、 藝術史重點作品整理、藝術理論考察等
利用上文所提到的總分總結構,一段答下來即可,無需再分段。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合理規劃考場上的精力和時間,另一方面,名詞解釋考查的就是考生的概括能力,以簡潔為上,答得事無巨細、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反而違背了設置這一題型的初衷。
踩點給分
同所有的主觀題一樣,名詞解釋也是踩點給分的。一般來說,"總分總"結構的三段論基本能保證答題結構的完整,但在"分"的部分,要答的點比較多,可能會有遺漏,這就需要考生在復習過程中注意整理、全面記憶,特別是最后的舉例子,無論是人名還是代表作,很多同學在答題過程中極其容易遺忘。此外,話語要簡潔明了,每一句話都說得明確,說在點上,切忌模棱兩可、重復啰嗦。
整理與積累
要想答好名詞解釋,除了掌握考場上技巧外,還需在平時復習過程中注意整理和積累。名詞解釋一般都比較基礎不值得丟分的題目。在復習的時候要把重點名詞夯實。完整的近5年的真題有近10年的最好,重點看覆蓋那些復現率高的詞匯,以及和其相關的周邊詞匯。
注意事項:
一般來說,容易出名詞解釋的考點都是比較好判斷的:首先必須得是名詞,動詞或其他詞不會拿來出題,比如重要的人物、觀點,觀點限定語,等;
再次,是有話可說的,如果一個詞書上只是提了一提,并沒有展開論述,一般不會考,因為"無話可說"。
通過以上幾個特征的判斷,你基本能做到藝術概論的名詞解釋心中有數,在平時復習過程中就有意識地積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整理并記憶,到了考場上就會輕松許多。
答好名詞解釋,既是考場上拿分的關鍵,又是對基礎知識的整理和記憶,是藝術學基礎專業課必過的一關。希望小伙伴們都能重視起來,把名詞解釋的分穩穩握在手里。
舉例說明:
例子:左翼電影:
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在上海開展的左翼電影運動及拍攝的一批反帝反封建電影。(本身含義)早在1931年9月,左翼劇聯就提出了電影要暴露帝國主義的侵略、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剝削以及國民黨政權的壓迫,描寫工農群眾的反抗斗爭并指出知識分子的出路,(背景)1933年,由明星、聯華、藝華等公司拍攝的約三十幾部電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線,表現了工人、農民、婦女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斗爭,(特征)代表作有:夏衍編劇、程步高導演的《狂流》、《春蠶》,沈西苓的《女性的吶喊》,孫瑜的《大路》,吳永剛的《神女》等等(例舉代表作)
簡答題
基本要求 簡答題,本質上,,要求闡述一種觀點,或者對某種理論作出解釋,也可能是提供證明,有一定的系統性。回答時要層次清楚、言簡意賅,論點或論據不可遺漏。這既是簡答題內容上的要求,也是這類題的題型特點。在實際答題過程中,不需要展開實例,但我們都知道,專業一考試離不開作品和實例分析,所以一定要根據題目的設問,靈活掌握,在平時識記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對重點藝術作品,藝術家進行整理歸納。
答題策略:
一般來說,簡答題簡答題主要考的是對框架掌握、知識點塊狀掌握,還有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通常來說,一道簡答題控制在15分鐘到20分鐘之間完成,字數控制在400到600之間是比較好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看清題目設問類型:
簡答題基本的類型有:“是什么”型、“為什么”型、“怎么做”型、關系型。所以拿到題目的是先判斷問的是什么類型,然后再根據類型來組織文字。
“是什么”型
這是最常見的考察類型,比如“請簡述你對‘藝術傳統’的理解;簡述藝術起源的幾種說法?”等。這種題目本質就是名詞解釋的加強升級版本,一般來說還是吧題目分成三段,首先要解釋一下核心關鍵詞,一兩句話點出答案的核心放在第一段;第二段要分點論述,可以先論述觀點,不用展開。在最后再舉例論證;第三段再回到題目,做一個總結。
“為什么”型
問的是原因。一般來說這種題,首先對題設里面的核心關鍵詞進行名詞解釋,在這個基礎上展開邏輯論述原因和理由,一定要按照首先,其次,再次,或者一二三來作答,加一兩個例子,簡約分析,最后做一個陳述總結,扣回題目。
怎么做型:
問策略、措施,一般書本上沒有,可能會有可能有一部分。考察學生對現實的把握,考察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對原理的應用。考生則要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去答題,但是無論怎么答題,請一定要以書上的知識點為準,進行發散,而不要過于靈活的發散,基于教材知識點的發散才是合理發散。
關系型:
該類題目,主要是兩者或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是兩者之間的關系,直接點明兩者關系即可,你可以把題目抽象總結為:
A和B的共同點 ,A和B的聯系 ,A和B的關系,A對B的影響,還是A和B的區別
比如關系其實指的就是區別和聯系,缺一不可,我們需要對題目進行題型判斷,然后進行有效作答
如果是三者之間的關系,不需要一一排列的說明,如A對B,A對C,C對B比較重要,則只要說出較重要的關系即可,最好不要超過四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