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動漫之 “賺錢三種邏輯”
從賺錢模式角度來說,
簡單概括:創業者,打工人,投資者。
acg這個行業,一線的賺錢邏輯,
是兜售acg產品,滿足消費者或消費組織的娛樂屬性精神需求,或政治性文化需求,
或者是滿足美化的功能。
由此就會產生很多個體或組織,去整合籌集資金,去生產acg產品,如動畫片、漫畫、游戲、玩具、周邊等文創產品。
并進行銷售,出售給電視臺、院線、網絡視頻平臺,或直接出售給個體消費。
組織該活動的人,一般就是所謂的:創業者。
如果賺錢,該創業者是最大的受益人,但如果沒賺錢,也就沒賺錢。自行承擔供需風險。甚至可能血本無歸。
在一線的賺錢邏輯上,創業者也會產生很多“生產材料”的需求,
如:資本需求,策劃需求,制作需求,宣傳需求。并在這4大塊之間產生大量的銜接需求。
而滿足這五大需求的人員或外包組織,一般自稱:打工人。
一般大學、培訓班也只是為了培養這五大板塊的人才。
大多數人是以自己的時間和技能為一線賺錢邏輯服務。他們的好處是不管一線賺錢邏輯最終是否賺錢,他們都能獲得勞動回報,壞處是并不參與一線賺錢邏輯下勝利果實的分紅。個別小公司的薪資甚至極其寒酸。
簡單來說:風險小,但賺的是根據你工種的稀缺性和技能熟練度判斷的。越稀有越值錢,越熟練越值錢。
某種意義來說,打工人活得更穩妥。且不一定比創業者們賺得少。但一旦一線大賣,一個項目的盈利夠創業者吃幾輩子,而大多數打工人大概率還是拿固定薪資。
在創業者和打工人的基礎上,還有資本家的賺錢手段。
該手段在國內是改革開放后才合法化的。
資本家在創業者的發展過程中,以金錢購買創業者的百分比比重。并在過程中幫助創業者發展和增加企業估值。一波一波地讓創業者的公司身價增長,進而提高自己早先的百分比的含金量。
以此賺得分紅,或上市拋售比重,實現變現。
這類賺錢手段的使用者一般被稱為:投資者。
三種賺錢手段中,個體“人”,可以同時身居其中1-3種手段屬性,但只會以其中一個為主。也可以隨時轉換。
創業者個人全程只用個人的錢,驅動打工人,自己也參與制作宣發全過程。那他就具有了3者性質。但創業者的賺錢方式是他主要獲利手段。
而有些打工人,也有可能早先投資老板,或以其他形式換得百分比,那他也會有投資人屬性,但他打工人收入形式依然是他收入的大頭,那他本質還是打工人。
三者都是整個acg產業鏈極其重要的存在。
創業者和打工人是此產業的締造者和核心。資本方往往相當于時間加速器,他要么加速你的死亡,要么加速你的成長,屬于中性存在。
acg行業整個供需鏈條的閉合是目前國內市場的最大追求方向。
創業者的第一責任方是:市場。大眾為你買單,你就牛。
打工人的第一責任方是:創業者。老板覺得你牛,你薪資就高。
而投資人的第一責任方是:后續接盤俠,下一個投資人,或者廣大“股民”。
大多創業者,要么在窮困潦倒的路上,要么在財富自由的路上~正在處于富裕之中的創業者是稀有物。也因此有人很有感慨地說:“創業都是阿貓阿狗做的事”。有故意營造自己人設的套路在里面,但其實也反應了大多數失敗創業者的現狀。
而投資人的動機本質更多的不一定是讓企業真的變好,大多還是讓自己投資的企業看起來更好。他們的立場就非常微妙。屬于雙刃劍。
而打工人,是一個行業里的大多數人。整個社會和學校也有意地引導更多人往這個方向發展,相對穩定是他們的第一特征。
僅此而已。
希望這個簡文,能幫助你快速了解動漫行業。
(該文章只是從單一賺錢邏輯角度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