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院/專業介紹
學院代碼及名稱: 藝術與設計學院學院
本學科在2006年獲得設計藝術學碩士點的基礎上于2011年獲得一級學科設計學碩士點,并于2012年12月獲廣東省第九輪優勢重點學科,于2017年獲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2018年和2021年連續兩次進入廣東省“沖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B類,2020、2021連續兩年進入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前5%,蟬聯全國第六。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院堅持“藝術與設計融合科技與產業”的辦學理念,打造“集成新工科,實踐新范式,教研國際化,服務大灣區”的學科特色,致力于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全球視野、創新精神的高素質設計與藝術人才,現有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和3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技術、設計傳達設計)建設點,在2021“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7個設計類本科專業全部進入A類。其中,3個A+評級專業,4個A評級專業。 學科方向:圍繞服務我省“雙十”戰略性產業和城鄉高質量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線,突破專業拼盤式設置學科方向的束縛,凝練出工業設計集成創新、數字創意設計研究、城鄉可持續設計研究、設計文化與生活美學四大學科方向。 (1)工業設計集成創新。強化“新工科”設計范式,以工業設計集成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數字孿生等高新技術,推動高端裝備、智能硬件、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的原創設計突破及其產業化,向縱深推進“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 (2)數字創意設計研究。聚焦設計新對象、新領域和新范式,面向大灣區數字創意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升級,在信息交互、智慧教育、移動服務等領域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向國際服務設計理論體系建構貢獻“中國方案”。 (3)城鄉可持續設計研究。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從物質環境、信息環境和文化環境上,活化嶺南建筑和工業遺產,更新城市“銹帶”成為“秀帶”,探索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廣東模式”。 (4)設計文化與生活美學。強化“國際視野、中國經驗、本土立場”,以思辨設計等歐美當代設計思潮為學術參照,基于“可拓學”研究設計學共性理論;以嶺南建筑、家具、廣繡、廣彩等為樣本,拓展嶺南非遺的史論視野,深化“新中國主義”設計研究與應用,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要成就貢獻及國內國際影響: (1)打造“廣東設計”智庫。我院教師對“服務設計”的定義被商務部《服務外包產業重點發展領域指導目錄(2018年版)》采納。依托廣東省社會科學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廣州市智庫“粵港澳設計文化與戰略研究中心”,為廣東省及廣州、佛山、東莞等大灣區中心城市設計政策建言獻策,近3年提交18項調研報告和工業設計政策實施意見,為推動工業設計在我省的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科教協同育人成效顯著。依托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廣東社科研究基地,2個廣州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平臺,共建中歐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中國體驗設計發展研究中心、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云浮創新設計中心、藝術鄉建平臺——青田學院等6個產學研平臺,與美的、中科新知、萬事泰等十余家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廣東省工業設計集成創新人才培養協同育人基地、廣東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學生獲得多個設計大獎,包括德國IF和紅點獎、日本好設計獎、中芬機遇100挑戰賽金獎、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廣東省“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鉆石獎等。 (3)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產出一系列成果。服務美的、廣汽、華為、騰訊、格力、碧桂園、南方電網等千億級企業7家以上、中小企業150家以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胡飛教授團隊與企業合作研發心曉?悠護Lite非接觸式心率監測系統被捐贈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洪湖市人民醫院,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遠程健康監測。渠巖教授發起藝術鄉建“青田范式”連續三年被中央電視臺專題報道,還被光明日報、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南方日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報道。方海教授與國內家具企業阿旺特、竹產品龍頭企業“大莊”等對接,“東西方竹家具系列”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億元。楊敏教授的燕塘牛奶系列包裝設計為企業帶來15億元收益。 (4)學科聲譽日益彰顯。自1997年開始,本學科連續推動舉辦十屆“中日工業設計高級研修班”;自2005年開始,連續承辦十五屆國內最早獲得國際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 WDO)認證的“東莞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2014年成為世界藝術、設計與媒體院校聯盟(CUMULUS)成員;自2014年始,已連續主辦6屆“集成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還主承辦了一系列國際國內設計會議,學科實力和辦學聲譽迅速提升。建有廣東省首個設計博物館及庫卡?波羅藝術館,收藏歐洲經典產品近4000件,成為全省重要的設計推廣普及和研學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