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做好2022年度第二學士學位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校2022年在部分專業招收全日制普通第二學士學位學生,按有關規定和要求,特制定本招生簡章。 一、 招生專業及招生計劃 全日制普通本科,學制二年,招生計劃不超過40人。 招生專業 | 招生 計劃 | 學院 | 本科就讀學科門類要求 | 體檢 要求 | 臨床醫學(災難醫學方向) | 0-4 | 醫學院 | 醫學類(不含臨床醫學類各專業) | ▲ | 生物信息學 | 0-4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 理學、工學、醫學類 |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0-4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理學、工學類 | ▲ | 地質工程 | 0-4 | 土木工程學院 |
| 海洋技術 | 0-4 |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
| 應用物理學 | 0-4 |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 ▲ | 工業工程 | 0-4 |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 |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0-4 | ●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0-4 | 工學類 |
| 智能制造工程 | 0-4 |
|
注:體檢要求欄內標記“▲”,表示該專業有“色盲、色弱者不取”的要求。標記“●”,表示該專業有“單色不能識別者不取”的要求。 二、 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 2022年同濟大學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的應屆畢業生。報考學生原就讀本科專業應與所報考專業分屬不同學科門類,或屬于同一學科門類、但不屬于同一本科專業類。具體專業所屬的學科門類、本科專業類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版)”執行(詳見附件1)。考生須滿足以下報名條件: 1.考生須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思想品德好,遵紀守法; 2.本科階段在校表現良好; 3.身體條件符合招生專業體檢要求,標準按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和教育部辦公廳、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學廳〔2010〕2號)等有關規定執行。 三、 報名方式 1.《同濟大學2022年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報名表》(下載后本人簽名并上傳); 2.本人身份證; 3.本科階段成績單; 4.應屆畢業生提供在讀證明,且須在入學前取得2022年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5.能夠體現本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材料(如科研創新、論文發表以及社會活動表現等); 6.所獲榮譽證明等。 報名采用網上報名的方式,無需郵寄報名材料,考生必須上傳所有完整報名材料至報名平臺,所上傳的報名材料應使用掃描生成的電子文件,以確保上傳電子文件清晰可讀。如因上傳報名材料不完整、不清晰而影響材料審核,責任由考生自負。逾期未完成報名或未按要求上傳相關報名材料者視為無效報名。 報名平臺中查看審核結果的當前狀態為“待審核”才表示考生完成報名流程。 四、 考核選拔與錄取 1. 初審 對于按要求完成報名并提交有效申請材料的考生,我校將組織專家進行申請材料審核,按不超過招生計劃數150%確定通過報名審核的考生名單。報名平臺中的志愿狀態為“審核通過”的考生獲得參加面試的資格。 報名審核通過考生名單在同濟大學本科招生網和信息公開網公示。 2.面試 面試工作具體時間及要求在報名平臺另行通知。 3.錄取 根據考生面試成績擇優錄取。擬錄取考生名單在同濟大學本科招生網和信息公開網公示。 五、 入校管理 1.已錄取學生持錄取通知書,按要求在規定期限到校辦理入學手續。逾期未報到者視為放棄入學資格。 2.已錄取學生入學時須提交本人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原件和復印件以及近半年內由具有體檢資格的二級甲等及以上醫院出具的體檢報告。如無法提供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和體檢報告,將取消入學資格。新生報到時,如具有其他高等教育在讀學籍者,視為放棄入學資格。 3.招收學生學習方式為全日制全脫產學習,學籍管理按《同濟大學學籍管理規定》執行,納入學校學籍管理系統。 4.已錄取學生全部人事關系和人事檔案須在入學時轉入同濟大學,可參加學業獎學金、助學金和優秀獎學金的評定,可申請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在學期間納入上海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畢業時可自主擇業,并納入學校就業方案,按照學校就業工作實施辦法執行。 5.第二學士學位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按現行畢業證書和學位管理證書管理辦法頒發。畢業證書上注明第二學士學位的專業名稱、學習時間等內容;學位證書上明確標識“第二學士學位”字樣。 6.學生在規定期限內達不到畢業要求的,不再延長學習時間亦不實行留級制度,可發結業證書。對退學學生,學校發給肄業證書或寫實性學習證明。 7.第二學士學位畢業學生按當年應屆生身份派遣并辦理相關就業手續。學生如中途退學,按退學當年應屆本科畢業生身份派遣。 8.臨床醫學專業每年收費標準為6000元,其他專業每年收費標準為5000元。住宿費根據住宿條件標準不同,一般為每學年800-1200元。 9.錄取學生的學習和住宿校區與相應專業本科生一致。 六、 監督機制 為確保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工作公平、公開和公正,招生工作過程接受學校招生工作監督小組的嚴格監督,同時接受社會監督。考試、面試全程錄像。學校監督部門郵箱: jcc@tongji.edu.cn。 七、 其他 1.考生不得有偽造有關證明等弄虛作假的行為。一經發現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將取消其考試資格、預錄取資格或取消其學籍。 2.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工作報名及選拔考核不收取任何費用。 3.我校未委托任何個人或中介機構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招生有關工作,不舉辦任何形式的輔導班。 4.本簡章由同濟大學本科生院招生辦公室負責解釋。 八、 聯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瑞安樓101A室 郵編:200092 電話:(021)65982643 傳真:(021)65981513 同濟大學本科生院招生辦公室 2022年5月27日
附件1: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pdf
附件2:專業介紹
一、 臨床醫學(災難醫學方向) 臨床醫學(災難醫學方向)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既有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又涉及災難救治和應急管理等,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學科交叉性,社會協作性和國際合作性,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較廣,其內涵也極其豐富。災難醫學研究在各種災難情況下,實施緊急醫療救治、衛生保障和疾病預防,涉及災難預防、災難現場急救、救援的組織指揮管理和災后恢復重建等,與臨床醫學各專業結合,將其運用到防災、救災、減災的實踐中去,及時解決由災難帶來的健康問題的綜合性學科。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掌握災難醫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突發災難事件與現場急救的醫療救護原則;掌握各種急救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掌握急危重癥的判斷和救治決策,提高處理突發災難事件的政策和能力水平。旨在培養臨床醫學基本知識、災難醫學救治基本技術以及災難現場管理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特別說明:根據有關規定,本專業畢業生不能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護士資格考試。 二、 生物信息學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交叉學科,通過綜合運用數學、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學的各種工具,挖掘、闡明和理解生物大數據包含的生物學意義,推動了轉化醫學、腦科學、新藥研發、精準醫學等各層次的生物學研究。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精準醫學”大背景之下,面向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堅實的數理、生物、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具備一定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生物信息學專業人才。 三、 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科學的發展始終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先導和支柱,國民經濟和工程技術的進步與騰飛離不開材料學科的支持。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國家一流本科建設專業,是“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也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研究材料的制備、結構、性能、加工和應用的學科,涵蓋了功能材料、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土木工程材料方向。 本專業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具備扎實的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知識、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活躍的創新思維、突出的實踐能力和一定的人文藝術素養,以及團隊意識、協作與溝通交流、國際化視野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夠研究、分析和解決材料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勝任材料相關領域研究、開發、設計、生產和管理工作,引領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高級技術、研發和工程管理人才。 四、 地質工程 地質工程是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的學科,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的交叉學科。同濟大學是我國率先開設地質工程專業的高等學校之一,也是目前上海市唯一設置該專業的高等學校。本專業195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經過60余年發展,已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并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具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在2021年“軟科中國最好專業排名”中,全國地質工程專業排名第4(A類專業);最新一期CWUR世界大學工程地質工程專業排名第2。 本專業培養面向未來國家建設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寬廣、實踐能力突出、科學與人文素養深厚,具備地質學和工程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地質工程調查、勘察、設計的專業知識,具備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地質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學與人文素養和良好的實踐能力,具備跨界發展能力,能勝任城建、交通、水電、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地質工程、巖土工程及相關工程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咨詢、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領導意識、系統思維、創新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畢業五年左右,通過繼續深造或自主學習,德智體美勞持續發展,具備工程師的執業能力,能勝任地質工程、巖土工程及相關領域工程設計、項目管理、技術開發或科學研究等團隊骨干的工作,適應行業和科技的最新發展。 五、 海洋技術 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海洋技術新工科專業發展依托“國之重器”——海底科學觀測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海洋科學和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跨學科人才培養為特色,以“厚基礎、強能力、突特色、重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為導向,強化高素質專業特色人才培養,圍繞海洋智能裝備研發和海洋大數據處理技術開設課程,培養海洋觀測技術和海洋信息技術方向的國家戰略型新興海洋技術人才。在“2021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三。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畢業生應具備扎實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掌握海洋科學、海洋信息技術、海洋觀測技術領域方面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和寬廣的國際視野,能夠勝任海洋技術領域前沿科學研究、設計研發、運行維護和經營管理等工作;通過終身學習在畢業五年后能夠成長為海洋技術相關領域引領未來的社會棟梁與專業精英。 六、 應用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專業在同濟大學創辦四十余年,在保持專業特色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本專業于2019年入選教育部“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2020年入選教育部“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計劃2.0”,在2021年軟科排名全國第三位,位列A+專業層次。應用物理學專業設有兩個方向——“凝聚態物理學”和“聲學”。由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波耳固體物理研究所以及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為兩個方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提供支撐和保障。凝聚態物理是我院的優勢學科,是物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針對國際前沿和行業需求,不斷調整研究方向,在凝聚態理論、新型微結構材料、光子晶體、輻射發光材料、特種電介質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等項目,并進行了國際前沿研究和高科技技術產業化的探索。應用聲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學科交叉多、滲透強以及應用廣的學科之一。近年來,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在國內應用聲學界具有很高的聲譽,并在原有超聲、建筑聲學的基礎上,在電聲學、噪聲學和噪聲控制、光聲學等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建立了與應用緊密結合的聲學教學體系。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面向未來國家發展需要,適應未來科技進步,既掌握扎實數理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又具備較強的電子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可在新型功能材料、應用聲學等方面從事研究、應用、開發和管理的理工復合型的,知識面寬、基礎厚重、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領導意識,有理想抱負,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操守的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 七、 工業工程 工業工程是運用數學、物理、人工智能、經濟學、心理學等知識,對由人員、機器、物料、能源和信息等組成的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改進的工程學科,是一門集機械、管理和經濟等多種工程技術的交叉性學科,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所在學科領域面向國家工業化和網絡化的主流行業,以國家重大制造和服務業需求為背景,畢業生是國家所急需的綜合性技術與運作管理復合型人才,在教育部統計就業率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同濟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始建于2000年,主要以復雜生產與服務運作系統為背景,重點研究生產與服務系統的設計規劃與調度、智能制造系統分析與仿真、大型復雜系統的協同優化建模與物流系統規劃設計與運作管理、大型供應鏈規劃與設計、智能制造系統精益改善與生產運作、人工智能與智能管控、制造過程質量智能控制等。同濟大學工業工程專業所依托的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歷史上可以追溯到1912年,是同濟大學的優勢學科,先后被確定為上海市重點學科、“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我國機械工程領域智能管控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重點基地之一。 本專業培養能適應未來國家發展需要、適應未來科技進步,具有扎實的工程技術和管理知識以及工業工程專業知識,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有理想抱負,有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高素質和高能力,能承擔生產、制造、服務系統分析、規劃、設計和運營管理方面的工作,并能面向未來,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以及終身學習、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的綜合性卓越人才。通過工作實踐、繼續深造等方式,在畢業三到五年內成為本單位的技術與管理骨干。 八、 能源與動力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面向國家發展和建設需要,培養在能源、動力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與產品設計、系統運行及相關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由建筑熱工專業發展而來,經過60多年發展,形成了智慧能源系統、高效清潔燃燒技術、廢棄物超凈資源化與能源化技術、制冷與低溫技術四個特色方向,2020年度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本專業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結合國家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能源結構調整、智慧能源等的重大戰略需求,以“能源高效清潔轉化利用、綜合智慧能源系統規劃設計、能源系統優化運行管理”為主線,構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知識體系。 畢業后,經過 5 年左右的工作或學習深造,預期職業能力為: 1.能夠認知、分析和解決能源、動力及相關領域的實際工程問題; 2.能夠負責和管理涉及多學科的研發設計類項目和涉及復雜背景的運行項目; 3.能適應獨立和團隊工作環境,能與國內外同行、客戶與公眾有效溝通; 4.勝任崗位職責,并根據工作需求,通過多種教育途徑,繼續深造和自我學習,以適應行業和社會發展。 九、 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機械工程為基礎,與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自動控制等學科相融合,運用先進設計制造技術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各種機械裝備及機電產品的設計、制造、運行控制、生產過程及企業管理等。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于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流動站,是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其下屬的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是“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理事長單位,主辦《中國工程機械學報》;建有國家級機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擁有教育部中德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重大工程施工技術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建設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部同濟大學環衛機械研究所等省部級平臺,共建上海市數字光學前沿科學基地和上海建筑機械安全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有同濟大學-西門子機電控制實驗室等近20個校企聯合實驗室。 百年來,本專業旨在研究發展工程科學與技術,促進我國工業化發展,為我國制造業提供人才支撐和前沿技術。本專業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國際化特色辦學,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基礎、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國際視野、社會責任”五方面綜合特質,成為智能制造、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和汽車高鐵等領域的專業精英與社會棟梁。 十、 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依托同濟大學“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緊扣“中國制造2025”戰略需求,其培養方案融合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與控制、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等制造智能化關鍵技術,是涉及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的專業。 本專業依據同濟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機械、信息等相關專業知識及人文職業素養;具備面向工程實踐,發現、分析、解決智能制造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并具有國際化視野;身心健康、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精神的人格。畢業生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智能制造相關產品及系統的設計制造、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經營管理等工作,解決智能制造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成為本領域的技術骨干或管理人員。具有“通識基礎、專業素質、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全球視野、社會責任”綜合特質,成為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精英與社會棟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