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專業情況介紹
學院/專業介紹 自動化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坐落于美麗的廣州大學城校區,由1958年創辦的原廣東工學院電工系發展而來。建院64年,學院因圖強而生,因質量而立,因改革而興,因人才而強。學院下設自動控制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物聯網與大數據系、實驗中心和黨政辦公室。學院設有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5個本科專業(據2019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院本科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位列第6名,自動化專業位列第15名)。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廣東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控制工程和電氣工程兩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現已形成了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已培養畢業生四萬余人。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183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338人(另外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61人)。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以謝勝利教授為帶頭人的“控制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學院現有共享中科院院士1人,教職工199人,其中專任教師162人。專任教師中,博士生導師35人,碩士生導師135人,教授46人,副教授8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50人,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5人,教育部高層次人才6人,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4人,4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3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6人(其中海外項目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3個,廣東省教學名師2人,廣東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人,“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廣東特支計劃”杰出人才(南粵百杰)1人、“廣東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2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講座教授1人、青年“珠江學者”3人,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1人,南粵優秀教師6人,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廣東省師德標兵1人,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人等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干教師。
學院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和學科平臺,“控制科學與工程”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水平評估中排名進入前10%(A類);有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中國制造2025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基地1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 1個,科技部2018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智能檢測與制造物聯實驗室),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物聯網智能信息處理與系統集成實驗室),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物聯網廣東平臺,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統集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1個(粵港澳離散制造智能化聯合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物聯網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信息物理融合系統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智能決策與協同控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廣東省物聯網共性技術研發工程中心、廣東省面向領域應用的大數據技術工程中心、廣東省車載傳感網與智能交通工程中心、廣東省面向能源互聯網應用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面向智能制造的超高精度自動化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離散制造知識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并加強國際合作與對外交流,先后與國(境)外高校、研究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并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10多個,實踐教學基地28個。
學院注重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個,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1個,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業2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省級重點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
學院注重教學成果研究,近幾年,編寫教材21部,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6項、二等獎1項,CAA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形成了有特色的辦學方向。
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粵港重大招標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230多項。科研經費達到3億多元;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中國專利獎銀獎1項、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9項、二等獎6項。廣東省專利發明人1人。
所培養的學生競爭能力強,富有創新意識,學生獲得國家、省級以上獎勵300余項。2015年獲得全國大學生第十四屆“挑戰杯”課外科技競賽“特等獎”1項,獲得“挑戰杯”廣東省賽“特等獎”3項;2016年獲“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2017年獲得全國大學生第十五屆“挑戰杯”課外科技競賽“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19年獲得全國大學生第十六屆“挑戰杯”課外科技競賽“二等獎”1項,獲得“挑戰杯”廣東省分賽“特等獎”1項;2020年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決賽中獲1金2銀;2020年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銅獎1項;2021年獲得全國大學生第十七屆“挑戰杯”課外科技競賽廣東省分賽“特等獎”3項、“一等獎”1項;2021年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決賽中獲2金2銀;2022年獲得全國大學生第十七屆“挑戰杯”課外科技競賽“二等獎”1項;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校友在眾多領域脫穎而出,成長為“科技拓路人、行業帶頭人、產業領軍人”,涌現一大批的優秀管理人才、技術專家和知名企業家。學院被授予“廣東省文明單位”,學院黨委榮獲廣東省創先爭優“南粵先鋒”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20年學院黨委入選廣東省高校第三批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黨建工作標桿院系”。2018年學院“智能信息處理團隊黨支部”入選廣東省首批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019年入選廣東省高校“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2020年入選教育部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021年獲廣東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22年入選全國高校“樣板黨支部”創建名單。2019年博士研究生黃旭民入選全國首批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創建名單,2021年博士研究生黨支部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創建名單。 向下滑動查看
電氣工程學碩專業介紹 ![]() 課程設置 本課程設置適用于“電氣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
1. 電機與電器(080801);2.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080802)3.電工理論與新技術(080805)。 ![]() ![]()
學費、學制與獎助政策 學費及學制 ![]() ![]() 獎助政策 1.非定向就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可享受獎助學金。
2.獎學金體系涵蓋學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拔尖創新型人才獎學金、卓越應用型人才獎學金及單項獎學金等。 (1)全國統一考試方式錄取的一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為5000元/生·學年,推薦免試方式錄取的一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為10000元/生·學年,原則上100%覆蓋;二、三年級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實行動態管理,一等獎學金10000元/生·學年,二等獎學金6000元/生·學年,三等獎學金2000元/生·學年,覆蓋率一般達80%。 (2)國家獎學金20000元/人,每年評選一次。 (3)入選“研究生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或“研究生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者,可按學校規定獲得研究生拔尖創新型人才或卓越應用型人才獎學金。研究生拔尖創新型人才另可申請國際合作交流專項資助。 (4)單項獎學金在二、三年級研究生中評定,包含優秀研究生干部獎學金、研究生文體活動菁英獎學金和研究生社會實踐菁英獎學金等。
3.助學金體系涵蓋助學金、聯合培養基地補助及導師資助金等。 (1)助學金100%覆蓋,標準為每年6000元/生·學年。 (2)聯合培養基地補助和導師資助金將按照參與基地項目及導師課題的成效進行確定,包括生活補助與科研獎勵等。 (3)家庭經濟困難研究生可通過申請“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及擔任研究生“三助一輔”(助教、助研、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崗位等方式獲得資助完成學業。
4.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對獎助學金作適當調整。
第一志愿錄取名單(含初試分數) ![]()
02 國家線&復試線
![]()
03 考試科目介紹
初試考試科目 ![]()
自命題參考書目 《808電路理論》: 1.邱關源,羅先覺.電路(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考試大綱 ![]()
04 復試
面試流程 第一階段:自我介紹(共享1頁紙的簡歷PDF版) 3分鐘以內個人匯報,包括: 1)不少于1分鐘的英語自我介紹; 2)匯報本科階段課程學習、畢業論文、科研等情況,以及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應以課程學習和科研情況為匯報重點。 第二階段:外語能力測試(滿分20分) 外語能力測試重點考查考生的外語口語、聽力及專業外語等水平。考核方式以遠程口試為主。考生須根據面試小組專家的提問用英語現場作答,復試小組專家根據考生表現給出得分。
滿分20分,計入復試總成績。 第三階段:專業知識考核(滿分30分) 學術學位類重點考察考生的專業素養、創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專業學位類重點考查考生綜合素質、運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職業發展潛力等。
專業知識考核以隨機抽取題庫+現場提問的方式。首先由考生隨機從題庫抽取一道題目并現場口頭作答;然后由復試專家就專業知識提問,考生進行現場口頭作答。復試專家根據考生綜合表現給出得分。
滿分30分,計入復試總成績。 ![]() ![]()
錄取原則與錄取程序 總成績計算方式 考生實行差額復試,凡復試成績合格(不低于60分)的考生,按復試成績占40%的權重得出招生考試總成績,并按總成績從高到低排序。
復試成績 = 專業知識考核得分 + 英語考核得分 + 綜合素質考核得分 凡復試成績合格(不低于60分)的考生,依據總成績擇優錄取,總成績=初試成績÷5×60% + 復試成績×40%,滿分100分。 復試成績公示 學院將在復試結束后于學院網頁公示復試成績及總成績。 錄取原則 將根據錄取名額,按總成績從高到低排序,首先從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的復試及格考生中錄取,其次再從專業非第一志愿報考的復試及格考生中調劑錄取。總成績并列且正好處于專業錄取名額邊緣的考生,按照錄取名額錄取初試成績較高的考生。擬錄取考生須按照學校要求簽訂相關協議。
(1)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予錄取: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考核不合格; 2)未參加復試或復試不合格(復試成績為復試各方面考核成績之和,復試成績低于60分為不合格); 3)同等學力加試成績不合格; 4)報考資格不符合規定; 5)提供虛假信息。
(2)簽訂相關協議 對于確定擬錄取并通過復試公示的考生,與學校簽訂《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協議》,并給相關考生發放《人事檔案調檔函》或《碩士研究生定向就業協議》。
所有擬錄取新生的檔案將由考生直接寄往各招生學院,檔案接收人及地址見調檔函。
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原則上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