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試成績已全面揭曉,穩進復試的同學自不必說,在國家線附近懸而未決的同學,也要頂住壓力、拿出魄力,穩穩地準備復試,畢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初試備考一整年,筆試時長2-3天,然而絕大多數學校復試面試時長都不會超過20分鐘,對于初、復試成績占比各50%的學校而言,復試無疑是會顛覆結果、改變命運的考試。
考研復試是優中擇優,在這場短短幾十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考試中,集中展示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潛力,從一眾強大的對手中脫穎而出,讓考官“一見傾心”,決定留下你,備考絕不可馬虎。
下面就從三個方面提出建議和指導,幫助大家做到有備無患,在考場上將答案說到考官心坎兒里
01、打通“信息壁壘”
如果說我們的初試只需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完成眼前的學習任務,那復試首先面對的就是一場信息戰。我們要充分了解學校、了解導師、了解報考院校所選專業的發展情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首先,對于報考的院校,屬于綜合性學校還是專業性高校,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特色,這些都可以從學校官網簡介中查到。
答題時,涉及到相關細節,如果能夠像本校學生一樣熟悉地談到學校,必然能夠拉近與面試官的距離。
其次,對于報考專業的研究生導師信息,要重點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可以對照學校官網上老師的簡介去查閱他們近一兩年發表的論文。
一方面可以對復試老師可能感興趣的問題有所準備,如果老師順著專業知識問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想看看你是否在這一領域有所體會和想法,有所準備的你一定可以讓他眼前一亮。
另一方面一些學校復試現場會發放導師意向選擇表,提前了解不同導師的研究方向,才能把握主動權,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之后三年的研究方向,避免現場“抓瞎”。
對于報考院校所選專業整體發展情況,可以了解其截至目前取得的進展和成就,結合自己的“學術規劃”進行思考。避免談到相關問題脫離實際,給老師留下“不合適”的感覺。
02、重視“面子工程”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初次見面第一印象必然在對一個人的評估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不管是男同學還是女同學,衣著干凈整潔、不過分嚴肅、不搞個性化展示,整體大方得體,給面試官舒適自然的感受,即是一個好的復試面試的開始。
其次就是我們的精氣神,眼神要自信,語言要平靜堅定,自信的能量場自然會感染到面試官,讓老師對你多一分信任和希望。
最后,在英語面試中,語音語調可能是我們國內學生普遍的弱項,不要害怕自己說的不準、說的不對。敢張口說就贏了大多數競爭對手,能通順流暢地表達就拿到了王牌。
03、把握“核心要義”
在考研初復試的整場選拔性考試中,我們要證明的只有一件事“我有讀研的能力,我適合讀研”。
拆解開是什么呢?專注力、持續性、熱情和毅力。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我們的學習領域逐漸細分,深耕于某一個專業領域,推陳出新。
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學術時,首先要展示出熱情。扎根在感興趣的領域,才能有動力在漫長的科研路上堅持下去。其次必須有專注的能力,才能持續性的輸入和輸出,拿到結果。
明白了底層邏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看似隨意的問題時,就能把握“核心要義”,見縫插針地表現自己“準研究生”的特質。
舉個例子,比如老師問我們“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pare time?”(你平??臻e時間都做什么?)。這時候有些同學可能會說健身、讀書等一些比較寬泛的話題,答案無功無過。
但你可以說“Because I am interested in…,I often read books and papers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about…”(因為我對……感興趣,所以經常閱讀相關書籍論文,收集關于……的信息)。
閱讀的書聚焦到了專業興趣上,自然會引起老師的關注。老師可能會嘗試和你進一步探討,但你只需要簡單闡述自己已知的,不知道的虛心求教反而會贏得老師的一分好感。要明白,對于還未正式開始的研究學習,你要展示的并不是專業權威,而是興趣和熱情。
除了以上幾方面建議外,我們還要有更加系統的知識梳理和思路總結,必要時準備答題模板,幫助自己流暢表達。但也不可生搬硬套,影響現場的靈活發揮,畢竟應變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應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