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IP指數
水體中無葉綠素的微生物占所有微生物(有葉綠素和無葉綠素微生物)數的百分比。用以判斷水體有機污染的程度。有機物污染程度不同的水體BIP值為:清潔水0~8,輕度污染水8~20,中度污染水20~60,重度污染水60~100。 2、富營養化 由于某些原因,尤其是人類將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入到湖泊、河流、海洋內,使上述水體中氮磷營養過剩,促使水體中的藻類過量生長,使淡水水體發生水華,使海洋發生赤潮。 3、反硝化作用 植物、藻類及其他微生物以硝酸鹽為氮源,吸收硝酸鹽通過硝酸鹽還原酶將硝酸鹽還原為氨,由氨合成為氨基酸、蛋白質及其他含氮物質。兼性厭氧硝酸鹽還原細菌將硝酸鹽還原為氮氣。 4、變異 當微生物從它適應的環境轉移到不適應的環境后,微生物改變自己對營養和環境條件的需要,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產生適應新的環境的酶(適應酶),從而適應新環境并良好生長,遺傳的變異。 5、水體同化容量 水體單位時間內通過正常生物循環中能夠通化有機物的最大數量 6、指數期 繼停滯期末期,細菌的生長速率增至最大,細菌以幾何級數增加,當細菌總數與時間的關系在坐標上近似成線性關系時,細菌進入指數期。細菌代謝活力最強,生長速率快,生長旺盛,合成新細胞物質的速率最快。 7、兼性厭氧微生物 在有氧和無氧環境中皆能正常生長的一類微生物 8、菌絲體 由許多菌絲連結在一起組成的營養體類型叫菌絲體。 單一絲網狀細胞稱為菌絲,菌絲集合在一起改成一定的機構稱為菌絲體。肉眼可以看見菌絲體,如冰箱只能夠長期儲存的桔子皮上長出的藍綠色絨毛狀真菌,放久的饅頭或面包上長出來的黑色絨毛狀真菌。 9、呼吸作用 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體在細胞內將有機物氧化分解并產生能量的化學過程,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項生命活動。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來自生物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生物體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為生物提供了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Q10 在最適溫度范圍內,溫度每升高10度酶促反應速率可相應提高1-2倍, Q10表示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溫度每提高10度酶促反應速率相應提高的因數。
1、原核微生物 核質和細胞質之間不存在明顯核膜,其染色體由單一核酸組成的一類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發育不全,只是DNA鏈高度折疊形成的一個核區,沒有核膜,核質裸露,與細胞質沒有明顯界線,叫擬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沒有細胞器,只有由細胞質膜內陷形成的不規則的泡沫結構體系,如間體和光合作用層片及其他內折。也不進行有絲分裂。原核微生物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細菌、藍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提、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2、真核微生物 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細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稱為真核微生物.有發育完好的細胞核,核內有核仁和染色質。有核膜將細胞核和細胞質分開,使兩者有明顯的界線。有高度分化的細胞器,如染色體、中心體、高爾基體、內質網、溶酶體和葉綠體等。進行有絲分裂。包括除藍藻以外的藻類、酵母菌、霉菌、傘菌、原生動物、微型后生動物等。 3、原生質膜 又細胞質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側而包圍細胞質的一層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薄膜。 4、革蘭氏染色法 將一大類細菌染上色,而另一類染不上色,以便將兩大類細菌分開,作為分類鑒定重要的第一步。因為用以鑒別細菌故稱為鑒別染色法。 染色原理: 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晶紫-碘復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松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晶紫-碘復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復染后呈紅色。 編輯本段操作流程 具體操作方法是: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1:涂片固定。在無菌操作條件下,用接種環挑取少量細菌于干凈的載玻片上涂布均勻,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鐘。 3:自來水沖洗,去掉浮色。4:用碘-碘化鉀溶液媒染1分鐘,傾去多余溶液.5:用中性脫色劑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脫色30秒,革蘭氏陽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被褪色而呈無色。6:用蕃紅染液復染30秒,革蘭氏陽性菌仍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呈現紅色。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即被區別開。 5、放線菌 因在固體培養基上呈輻射狀生長得名,大多數為腐生少數為寄生,菌體由纖細、長短不一的的菌絲組成,菌絲分枝,為單細胞,在菌絲生長過程中,核物質不斷地復制分裂,然而細胞不形成橫隔膜,也不分裂,而是形成無數分枝的菌絲組成很細密的菌絲體。包括:營養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 6、病毒 沒有細胞結構,專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體內的超微小的微生物。 7、原生動物 動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結構最簡單的單細胞動物。 原生動物以外的多細胞動物叫后生動物。 8、藻類 光能自養型真核微生物,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有形或無性繁殖,形體大小各異,形體小的列入微生物范疇。 9、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利用外界供給的能源將體內有機物氧化分解為H20和CO2,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 好氧呼吸:有外在最終電子受體O2存在時,對底物進行氧化的過程。 TCA:三羧酸循環又叫檸檬酸循環,是丙酮酸有氧氧化過程的一系列步驟的總稱。 無氧呼吸:又叫厭氧呼吸,是一類電子傳遞體系末端的受氫體為外源無機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外源呼吸:在正常情況下,微生物利用外界供給的能源進行呼吸。是通常所說的呼吸。 內源呼吸:如果外界沒有供給能源,而是利用自身內部貯存的能源物質進行呼吸。 10、遺傳性 微生物將其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類型和環境條件,以及對這些營養和外界環境條件產生的一定反應,或出現的一定性狀傳給后代,并相對穩定的一代一代傳下去,為微生物的遺傳。 1、真菌 屬低等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大小各異,包括:酵母菌、霉菌及各種傘菌,有單細胞喝多細胞之分。 2、原核生物 3、氧垂曲線 污染物浸入水體后在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以水體的耗氧量和復氧量之差為橫坐標,以時間為重坐標連接而成的曲線叫…… 4、水體自凈 河流接納了一定量的有機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學的和水生物(微生物、動物、植物)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最后得到凈化,水質恢復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狀態。 9、全酶 酶可以分為單成分酶和全酶兩類。前者只含蛋白質,全酶除了含有蛋白質外,還要結合一些被稱為輔基或輔酶的熱穩定的非蛋白質小分子有機物或金屬離子,全酶一定要在酶蛋白和輔酶或輔基同時存在時才能起作用,單獨存在無催化作用。 全酶中各組分有不同的功能:酶蛋白,能起催化生物化學反應加速進行的作用。輔基和輔酶,其傳遞電子、原子和化學基團的作用。金屬離子,除傳遞電子外還起激活劑作用。 10、硝化 氨基酸脫下的氨在有氧的條件下經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的作用轉化為硝酸。 4、生物酶 酶是由細胞產生的、能在體內或體外起催化作用的一類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構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質類酶和核酸類酶。 8、基因 是一切生物體內儲存遺傳信息的、有自我復制能力的遺傳功能單位。是DNA分子上一個具有特殊堿基順序,即核算順序的片段。是具有固定起點和終點的核苷酸或密碼的現行序列。 9、生態系統 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由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個體、種群、群落與它們的生境包括光、水、土壤、空氣及其它生物因子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組成的一個自然體。 10、P/H指數 P代表光能自養微生物,H代表異養型微生物,兩者的比值即P/H指數。反映水體污染和自凈程度。 7、發酵 指無外在電子受體時,底物脫氫后所產生的還原力[H]不經呼吸鏈傳遞直接交給某一內源性中間產物接受,以實現底物水平磷酸化產能的一類生物氧化反應。 10、混合營養微生物 是即以無機碳CO2、CO3-等為碳素營養,又可以以有機化合物為碳素營養的一類微生物,即兼性營養微生物。 有機營養微生物:也叫異養微生物,這類微生物具有的酶系統不如自養微生物完備,它們只能利用有機化合物為碳素營養和能量來源。 2、生態平衡 生物群落有各自的生長、發育、繁殖及死亡過程,但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群落的種群、數量,及它們之間的數量比保持相對恒定。即使有外來干擾,生態系統一般也能通過自行調節的能力恢復到原來的穩定狀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平衡。 3、指示生物 對環境中某些物質,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環境條件的改變能較敏感和快速產生明顯反映的生物。 8、生長曲線 微生物生長曲線是以微生物數量(活細菌個數或細菌重量)為縱坐標,培養時間為橫坐標畫得的曲線。一般說,微生物(細菌)重量的變化比個數的變化更能在本質上反應出生長的過程。曲線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生長率上升階段(對數生長階段)、生長率下降階段及內源呼吸階段。 10、固定化微生物 以與固定化酶相同的固定方法將酶活力強的微生物體固定在載體上,即成固定化微生物。 固定化酶:從篩選、培育獲得的優良菌種體中提取活性極高的酶,再用包埋法等方法將酶固定在載體上,制成不溶于水的固態酶,即固定化酶。 2、BTP指數 BIP指數:無葉綠素的微生物占所有微生物包括有葉綠素和無葉綠素的微生物的百分比。 3、好氧生物處理 在提供游離氧的前提下,應用好氧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的有機物降解、穩定和無害化的處理方法。 8、菌落 由一個細菌繁殖起來的,由無數的細菌組成具有一定形態特征的細菌團體。 1、活性污泥 是由多種多樣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厭氧微生物與污水中有機物和無機固體物質混凝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絮狀體或絨粒。 有許多占優勢的具有絮凝作用的絮凝性細菌(菌膠團細菌),輔以少量絲狀細菌作為骨架而組成的大絮體,其上長有大量的原生動物如鐘蟲、累枝蟲、蓋纖蟲、旋輪蟲及其他微生物等。 3、化能自養 無機自養型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具有完備的酶系統,合成有機物能力強。以CO2、CO、CO3-為碳源,利用光能或化學能(氧化無機物)在細胞內合成復雜的有機物,以構成自身的細胞成分,不需要外接攻擊現成的有機化合物。因此又叫自養型微生物。根據能量的來源不同,自養型微生物又分為光能自養型微生物和化能自養性微生物。 化能自養型微生物:不具有光和色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所需的能量是它們氧化S、H2S、H2、NH3、Fe等無機物時,通過氧化磷酸化產生的ATP。CO2是化能自養性微生物的唯一碳源。 5、培養基 根據各種微生物對營養的需要,包括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養微生物的基質。 培養基分類:合成培養基、天然培養基、復合培養基。性質分類 :液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物理狀態 :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加富培養基。功能用途 選擇培養基:根據微生物的特殊營養要求或對各種化學物質敏感程度的差異而設計、配置的培養基。 加富培養基:由于樣品中微生物的數量少,或是對營養要求比較苛刻不易培養出來,故用特別的物質或成分促使微生物快速生長,這種用特別的物質或成分配制而成的培養基,叫…… 7、酶的專一性 一種酶只作用一種物質或一類物質,或催化一種或一類反應,產生相應的產物。 9、恒化培養 恒化連續培養是維持進水中的營養成分恒定,對微生物生長有限制作用的成分要保持低濃度水平,以恒定的流速進水,以相同的流速流出代謝產物,使細菌處于最高的生長速率狀態下生長的培養方式。 10互生關系 又叫原始合作、原始共生。是指兩種可以單獨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環境中,相互提供營養及其它生活條件,雙方互為有利,相互受益。當兩者分開時各自可單獨生存。 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競爭關系、互生關系、共生關系、偏害關系、捕食關系、寄生關系。 競爭關系:不同的微生物種群在同一環境中,對食物等營養、溶解氧、和其它共同要求的物質相互競爭,互相受到不利的影響。 共生關系:指兩種不能單獨生存的微生物共同生存與同一環境中,各自執行優勢的生理功能,在營養上互為有利而組成共生體,這兩者的關系叫…… 偏害關系:共存于同一環境中的兩種微生物,甲方對乙方有害,乙方對甲方無任何影響。包括:特異性偏害和非特異性偏害。 捕食關系:有的微生物不是通過代謝產物對抗對方,而是吞食對方,這種關系…… 寄生關系:一種生物要在另一種生物體內生活,從中攝取營養才得以生長繁殖,這……
1、菌膠團 有些細菌由于遺傳特性決定,細菌之間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個公共莢膜包圍形成一定形狀的細菌集團叫菌膠團。 微生物學領域習慣將動膠菌屬形成的細菌團塊叫做菌膠團。 水處理領域將所有具有莢膜、黏液或明膠質的絮凝性細菌互相絮凝黏集成的細菌團塊叫做菌膠團。 3、碳源凡是能供給微生物碳素營養的物質。 4、基礎培養基 用于培養大多數異養細菌的培養基,由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又叫普通培養基。 7、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參與和底物結合,并與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關的部位。 9、消毒 用物理、化學方法殺死有芽孢或無芽孢的致病菌,或者是殺死所有的微生物的營養細胞和一部分芽孢。包括:巴斯德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 滅菌:通過超高溫或其它的物理、化學方法將所有微生物的營養細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殺死的過程。包括:干熱滅菌和濕熱滅菌。 10、生長曲線 將少量的細菌接種到一個新鮮的、定量的液體培養基中進行分批培養,定時取樣計數。以細菌的個數或細菌數的對數或細菌的干重為縱坐標,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連接坐標系上各點成一條曲線,叫做細菌的生長曲線。 分批培養:將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種在一個封閉的、盛有一定體積的液體培養基的容器內,保持一定的溫度、PH和溶解氧,微生物在其中生長繁殖,結果出現微生物的數量由少變多,達到高峰后又由多變少,甚至死亡的變化規律,就是微生物的生長曲線。 生物膜 好氧生物膜是由多種多樣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厭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濾池濾料或黏附在生物轉盤的盤片上的一層黏性、薄膜狀的微生物混合群體。 2氨化作用 有機氮化物在氨化微生物的脫氨作用下產生氨,叫脫氨作用又叫…… 輔酶 全酶中的非蛋白成分可以是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機物,或者是由不含氮小分子有機物和金屬離子組成。通常把它分為輔酶或輔基,其中與酶蛋白結合緊的叫輔基。與酶蛋白結合的不緊的叫輔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