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查看: 1895|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國哲學] 西方哲學史的問題幫忙解答

[復制鏈接]

9

主題

1206

帖子

2412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1
威望
50
K幣
2362 元
注冊時間
2008-8-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1-8-31 22: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看趙敦華的西方哲學史,有兩個地方不明白,請高手幫忙解答,O(∩_∩)O謝謝!
1、巴門尼德的“是者”是不是就是“存在”?
2、原子論者的影像說是不是就是流射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9

    帖子

    89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華
    0
    威望
    0
    K幣
    89 元
    注冊時間
    2011-6-26
    沙發
    發表于 2011-9-4 11:27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1.個人覺得大體上可以這么認為,如果要深究準確的概念就要結合希臘文法來解釋。這個問題可參看張志偉版《西方哲學史》有關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的論述。
    2.并不能這么說。德謨克利特的確是受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的影響而提出“影像說”。后者強調印象是眼睛和視覺對象之間的空氣在視者和視覺對象之間被壓縮之后留下的印記,并非直接在瞳孔中產生。因此影像說是和德謨克利特對感覺局限性的批判有深刻的理論關聯的。而個人認為流射說只是恩培多克勒在感覺來源問題上的一種純粹憑借想象的嘗試性的解答,當然也是哲學史上的第一次解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2

    帖子

    78

    積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華
    0
    威望
    0
    K幣
    78 元
    注冊時間
    2011-3-7
    板凳
    發表于 2011-9-4 20:54 | 只看該作者
    問題不錯,最近我也在找巴門尼德“存在”和“存在者”概念。現在找到的答案傾向于存在一中屬性,是唯一的,永恒不變的。由于我非哲學專業,同樣希望高手解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5

    帖子

    116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0
    威望
    18
    K幣
    98 元
    注冊時間
    2011-5-27
    地板
    發表于 2011-9-12 15:41 | 只看該作者
    “是”相當于“存在”,“是者”相當于“存在物”。我是這么理解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55

    帖子

    659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48
    K幣
    611 元
    注冊時間
    2011-1-17
    5
    發表于 2011-9-16 00: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h5342 于 2011-9-16 00:52 編輯
    邪君 發表于 2011-9-4 20:54
    問題不錯,最近我也在找巴門尼德“存在”和“存在者”概念。現在找到的答案傾向于存在一中屬性,是唯一的, ...


        所謂“是者”,其實就是“being”,即所是的那么一個東西,也可翻譯為“存在者”。存在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就源于英語里那個系詞“be”,德語中的“sein”,翻譯成漢語,就是“是”。

        需要注意,中文中的“存在”還對應另一個英文詞“exist”,該詞的名詞形式是“existence”。這種存在一般是經驗性的,即可為感官感知的存在。這和“being”所表示的存在,意思有區別,因為“being”所表示的存在,完全來自于語言,和經驗沒有關系。比如笛卡爾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用英文表示,只能是“I think therefore I’m”,而不能是“I think therefore I exist”。再比如康德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的反駁,也說明了,上帝可以是存在者(being),即上帝可以是(God is),但是上帝未必存在,即God exist,因為上帝是可以從語言分析中得出,但是上帝是否存在,卻必須依賴經驗。對人類經驗而言,上帝是否存在是一個永遠無法回答也永遠存疑的問題。

        康德現象與本體的區分,以及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二分,都和being與exist的區分有關。黑格爾《邏輯學》的第一組范疇中第一個范疇就是存在(being),而第二組范疇中第一個范疇則是定在(being there),這兩個范疇的區分也帶有being與exist區分的意思。定在在德語里對應的是“Dasein”,這個詞后來又給海德格爾錘煉一番,生出一番新的意思,認為Dasein才是哲學中存在問題的核心與關鍵,不過被此前的哲學家都忽略。“Dasein”的中文譯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此在”,這個譯名是熊偉最早提出的,后來被陳嘉映推廣了。不過,從中文角度,我們很難看出“此在”和“being”的關系。我很尊敬熊和陳的翻譯工作,但是對于這種翻譯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讀者理解海德格爾思想,我很懷疑。至少我見過不少看過中文版《存在與時間》,但對海德格爾依然一竅不通的人,因為他們壓根從一開始就沒有搞懂什么是“此在”。

        “being”如此重要,但是如何翻譯成中文卻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這個詞帶有“是”的意思,但是“是者”這種翻譯實在不像中文,讓初學哲學的人完全摸不著頭腦。不過,翻譯成“存在者”,也有問題,因為中文的“存在”并不帶有是的意思;前面分析了,如果不從“是”的角度理解存在問題,那又會走偏,使得初學者無法理解一些基礎的本體論概念。如果有條件,我覺得還是直接入手英文或德文著作學哲學比較好,不可否認,語言這一關不好打破,但是一旦打破了,那學哲學就能事半功倍,能少走不少彎路。用中文文獻學西方哲學,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being”這個范疇放在古希臘哲學領域,其實就是對世界本源的另一種解釋。巴門尼德之前的哲學家,都帶有自然哲學的傾向,試圖從自然的角度解釋世界的本源,而巴門尼德從語言和邏輯角度給出一種新的解釋。根據形式邏輯的基本原則,如果一個事物存在,那它就是存在的,如果一個事物不存在,那他就是不存在的。這樣,整個世界就只能充滿了存在的事物,即存在者,而不能有非存在者,因為非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巴門尼德朦朧地意識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就是這個意思,因為能存在的是也只能是能被思維的,不能被思維的,也就不存在。至于巴門尼德說存在者不動,也不變化,像一個球,不過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說明非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這樣一個意思;因為如果有了變化,那就意味著一個存在的東西在一開始的時候存在,然后又不存在了,球形則表示存在物沒有缺陷,沒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因為這些坑坑洼洼的地方都意味著有什么事物不存在,并且事物也有了變化,從有變為無。


        巴門尼德的“
    being”影響極其深遠,柏拉圖有關本質和現象的區分就來源于此,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也延續了巴門尼德的工作,他的實體和偶性學說,他的四因說,歸根結底都來源于對 “是”的研究。甚至到了近代,萊布尼茨還發出類似的感嘆:“為什么總是有些東西而不是沒有東西?”。要理解這些哲學家的觀點,首先就要理解“being”,而要理解“being”,首先又要理解巴門尼德“是者是,不是者不是”這句話。說巴門尼德這句話,是解開西方哲學形而上學之謎的一把鑰匙,一點不夸張。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人人連接登陸

    本版積分規則   

    關閉

    您還剩5次免費下載資料的機會哦~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使用手機端考研幫,進入掃一掃
    在“我”中打開掃一掃,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關于我們|商務合作|小黑屋|手機版|聯系我們|服務條款|隱私保護|幫學堂| 網站地圖|院校地圖|漏洞提交|考研幫

    GMT+8, 2025-7-9 10:08 , Processed in 0.066786 second(s), Total 9, Slave 8(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