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下自己的情況吧,本人初試400+,排在報考本部的前二十之內,復試180+,最后排名在本部的錄取名單中很靠后,差點沒能留在本部(汗!復試準備不足,怨不得別人)。我報的結構工程,最后錄取的是建筑與土木專業碩士。沒辦法,今年哈工大土木這種情況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參加完復試,知道最后結果,感覺土木學院的錄取工作還算很公平,基本上就是初試成績加復試成績,嚴格按排名先后來錄取。哈工大的錄取工作值得肯定,但是他在先期招生人數、保研人數、各個專業招多少人等方面的信息公布確實不盡如人意。感覺土木學院對這方面消息守口如瓶,就算他們本校的人都不知道。幾乎所有考生都是在資格審查開會的時候才知道結構今年招多少人。 16號下午資格審查的時候,本部、深圳、威海三個校區的老師各自上去介紹了下每個校區的招生情況。威海總共招8個人,結構4個(保了兩個)專碩4個(保了1個)。深圳結構招 41(保了7個);防災、工力的招生人數記不到了,好像都是10個左右,保了一兩個吧;建筑與土木專業碩士招20多個(幾乎沒有保的)。本部結構招59(保了50),防災、工力、巖土和專碩留給考的名額比較多,專碩有20多個。以上是開會時三個老師給出的數據,并不是最后錄取的數據。在學院的復試方案上說,今年本部收155人(包括保研的),148%的復試比例,155X148%=229,而復試名單上總共是225人,但不分報考本部、深圳還是威海,就總共是225人,還是按初試分數從高到低排的。這就讓人看不懂了,三個校區既然獨立招生,為什么復試名單要這樣完全按初試成績來排名。別急,讓人看不懂的還在后面。當本部的那個招生老師上去介紹情況的時候,大家都好緊張啊!他說:“今年情況比較特殊,跟往年不同,大家分數都很高,這也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今年本部這兒總共招155人,其中保研的收了87人,統考生招68人!(下面一片唏噓啊,沒想到保了這么多)結構工程,我知道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結構工程計劃招59人,其中保了50人,統考的收9人!”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只在心里說了句“我操!只有9個名額了!!!”由于學校不對外公布信息,之前我們只能按照去年的情況來推測今年的招生人數。去年結構總共收60多人,保了30多,留給考的還有30個。今年雖說保研的增多了,但留給考的應該至少會有25個吧。事實證明,這只是我天真的推斷!本來我提前來了幾天,一直在上自習,就希望復試好好考,一定要留在報結構的25名在內,最后最好讀個結構。但現在聽說只有9個名額了,我馬上就沒有勁了!本來初試分就沒排在九名之內,我的復試自我感覺準備的也不夠好。再加上今年分數咬的都很近,報本部這邊400以上的有30人,390—400的也有三四十,想通過復試把名次提升真的很難!想到這些,我已經放棄了,其實我早就做好讀專碩的準備了!不過,我對學校的疑問又來了。本部結構招9個人,為什么放進來129個復試的?129:9,換算一下,14.3:1,這他媽比其它學校的報錄比還要高!這是為什么?這學校不是坑人嗎?被坑慘了!! 老師介紹完情況,讓所有考生填了張調劑志愿表。就這張志愿表,很多考生在錄取名單出來之后都沒整明白是怎么回事。由于我走的比較晚,我通過自己詢問和旁聽其它考生詢問,還算弄得比較清楚。志愿表上總共有9個志愿,本部4個,深圳3個,威海2個,好像就是這樣。很多考生整不明白這張志愿表的具體作用是什么。因為哈工大在去年之前都是按土木大類招生的,復試完之后再根據最后排名來選擇專業,排在前面的優先選擇。但是去年情況變了,從初試到復試都是分專業來的,結構的跟結構的競爭,防災的跟防災的競爭。今年初試還是分專業報名的,但最后錄取是什么情況,大家都不知道,學校也不給個明確說法(這就是哈工大土木比較狗血的地方,什么信息都不對外公布)。由于之前的這種情況,再加上今年的復試名單完全按初試分數從高到低來排名,所以很多考生推測去年考研報名時的那個志愿已經作廢了,完全推倒重來。其實不是這樣的,老師在上面一再強調這是調劑志愿。當考研報名時那個志愿沒能上時,就根據這張調劑志愿來錄取。本部有4個調劑志愿,是不是就按這4個志愿的先后順序來錄取的呢?比方說,我第一個調劑志愿填工程力學,第二個填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經過復試,最后排名比較靠后,在我之前第一調劑志愿填工程力學的已經滿足了工力的招生名額,但并沒有滿足專碩的名額。而我第二個志愿才填的專碩,由于優先錄取第一志愿的,錄取的時候是不是就直接跳過我錄取后面第一志愿填專碩的考生去了。那如果第一志愿填專碩的考生很多,那我豈不是連專碩都讀不上了?是不是這種情況呢?經過我的仔細詢問,最后才整明白不是這種情況。那到底是怎么一種情況呢?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本部要保證招生質量,要錄取最后排名在前68之內的考生。什么意思呢?前面老師不是說本部今年統考名額有68個嗎?不管你本部的4個志愿怎么填,只要你的最后排名在前68之內,就基本上能留在本部。比方說,我第一志愿填防災,第二志愿填工力,第三志愿填專碩,最后我的排名在31名左右。前面的30個人已經把結構和防災的名額塞滿了,那錄取到我時,我只能上工力了。再假如工力的名額也滿了,那我就只能上專碩了。再比方說,我只填了本部的一個調劑志愿防災,后面三個都空著,最后排名還是31,前面的防災名額也沒有了,那我是不是直接就去深圳了呢?不是的!老師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她就會給你打電話了,讓你確認一下是不是就不留本部,直接去深圳了。如果你說是,那你真的去深圳了。說了這么多,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說白了,就一句話,本部為了招生質量,他要錄取最后排名在前68之內的的考生,68名以后的才有可能調到深圳去。那有的考生要問了,這樣錄取,那考研報名時填的那個志愿不就沒有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只能說是部分有用,只有當你的最后排名在前68之內才有用,68之后的就確實沒有用了。比方說,我考研報名時的志愿是防災,第一條調劑志愿是專碩,最后排在31名;另一位同學考研報名時的志愿是結構,第一條調劑志愿是防災,最后排在20名。這兩個最后排名都在前68,那誰會優先上防災呢?當然是我!因為我考研報名的志愿是防災啊!(哎呀,累死了,終于寫完了,一個調劑志愿都搞這么復雜,我真的很無語!) 開完會,同學們個個怨聲載道,為什么結構保了這么多?為什么留給我們這些考研的只有9個名額?大家的感覺都是被坑了!為什么哈工大土木學院不把之前保研的情況公布出來?去年不公布也就算了,因為去年是保研的和考研的一起復試,而今年保研的早在過年之前就已經全部復試完了,與考研的一點關系都沒有了。為什么今年和去年的情況差距那么大?為什么去年結構留給考研的名額有30個,而今年只有9個?這差距也太大了吧?還讓不讓考研的活了?沒辦法,相對于學校,我們考生都是弱勢群體。我也就在這論壇上抱怨抱怨,發點牢騷而已。試想,資格審查開會的時候有考生當面這樣質問老師,那會有怎樣的結局呢?據我推測一下,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師說:“我們學校今年就這情況,如果你不滿意的話,那你完全可以離開!”我們真的是弱勢群體!對于這種什么信息都守口如瓶的學校更是如此。 17號上午考試,當然監考很嚴,根本沒有敢作弊的。說下試卷的難度吧。我選的第二套題,事后證明這是個失誤的選擇。第二套題土力學地基基礎有100分,混凝土和鋼結構各50分。從公布復試名單到復試只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選擇第二套題,可以集中看下土力學,混凝土和鋼結構集中看下基本概念就行了。這是我原先這樣認為的。但考完試后,發現我的策略失誤了。考試的流程是,先發混凝土,40分鐘后,收混凝土,再發鋼結構,40分鐘后,收鋼結構,再發土力學,留給土力學的時間是100分鐘。這跟我預測的也不同,之前我以為一下把三張試卷同時發下來,三個小時后再一起收上去。這樣每門課多長時間就可以自己分配了。這下搞的,混凝土和鋼結構各只分配了40分鐘。本來我們復習的重點就沒在這兩門,再加上今年這兩門出的跟往年比難度增加了很多,造成很多人這兩張試卷根本沒做完。簡答題幾乎沒有往年考過的,混凝土計算題是大偏壓,20分,鋼結構計算題是螺栓,14分。第一套題是什么情況呢?混凝土和鋼結構各75分,土力學地基基礎工程50分。這樣,選擇第一套題的重點肯定是混凝土和鋼結構了。事實證明,選擇第一套題的考的都不錯。第二套題的混凝土和鋼結構計算題都是第一套題各自計算題的第2題,不是第1題,難度自然也比第1題更大。而第一套題土力學的計算題是第二套題的第1和第4題,各10分,考下來的情況是,絕大大部分選擇第一套題的考生第1道計算題都沒問題,第2題倒是很多沒做出來的,不過才10分。而選擇第二套題的考生就沒那么幸運了,混凝土和鋼結構兩道計算題都沒做出來的大有人在,這一下就扣去34分。這差距是顯而易見的!怪不得大部分考生都選擇第一套題,網上也只能買到第一套題的歷年真題。選第二套題的我們想占便宜,不是那么容易的! 18號上午面試。由于泄題的原因,今年復試整個過程都搞得非常嚴格,面試也不例外。面試的考場外面有一個志愿者,他的任務就是每從考場出來一位考生,他把這位面試完的考生帶出土木學院大樓,根本不讓面試過的考生和未面試的考生進行交流!上午老師們面試的很慢,每位考生進去至少20分鐘,我在那等了半天也沒輪到我,沒辦法,我只好下午又去。中午的時間,我還是跟面試完的同學交流了下,他們說,英語自我介紹根本不需要準備。進去之后,在那背了幾句英語自我介紹就被老師打斷了,直接問專業問題。問什么?什么不會問什么!得知這個情況,下午我進考場之后,沒有上來就背英語自我介紹。剛開始,老師跟我閑聊了幾句。然后就問我:“昨天考試考得怎么樣?”我說:“鋼結構和混凝土考得一般,土力學考得還可以。” “那好,我來問一個鋼結構的問題!”真是什么不會問什么啊!問了一個鋼結構的問題,我說了半天也沒說清楚,老師讓我下去再看看書。又問了一個鋼結構的問題,我還是沒答上來。老師看我如此表現,就不再問了,改由其他老師提問。有個老師問“砌體結構在設計時,考慮抗震因素,要怎么設計?”這個我還是會的。我把能想到的都說了出來。然后有老師問我“讀研后的打算,就是愿不愿意讀博?”我也只能是實話實說:“我還沒有讀研的打算。”然后這個老師又用英語問了個問題“怎么實現我的夢想?”之前沒做英語自我介紹,在這等著我呢。這個問題還不算難,我簡單說了下。之后,又有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全是專業方面的問題,具體我也記不太清了。面對著七八位面試老師,說不緊張那是假的。問的專業問題,我不會就說不會,這也沒什么。這么多問題,也不可能每個題目都會。 19號中午土木學院網站上就出結果了。當時看到我的名字比較靠后,真是一陣后怕啊!再少考幾分就去深圳了!后來仔細看了下深圳那邊的情況,全方位了解之后,我發現就算去深圳也沒什么不好,尤其是對于我這種讀研以工作為目的的就更沒有影響了。但是,如果你想搞學術的話,最好還是留在本部。名單出來之后,我發現本部最后招生并不只有68個,而是82個。結構也并不只有9個,而是18個,加上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就更多了,估計得有25個以上。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收了18個,那為什么16號開會的時候老師說只有9個名額?這不是忽悠人嗎?從68增加到82,可以看出增加的大部分都是結構的。這又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是學校故意這樣,讓我們復試考好一點嗎?我感覺沒這個必要吧。不對外公布消息也就算了,為什么還出爾反爾?不知道別人怎么想,反正我是有種被坑的感覺!有種被別人打掉了牙還要往肚里咽的感覺! 好了,土木學院的整個復試過程就是這樣。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今年由于各種原因,哈工大土木的收分非常高,就400+只能讀專碩就直接秒殺了同濟、浙大、東南等土木強校!今年與去年的差距特別大,大的讓人不能承受。去年340,只要復試表現好都有可能上結構,但今年340直接被擋在了復試外面。去年結構收統考生30個,今年先說是9個,最后收了18個,就那差距都有點大了。估計這也是學校的一種趨勢。其實,不管哪所學校,這種趨勢都存在,就是招收保研的越來越多,留給考研的機會越來越少!往后幾年,研究生都會是越來越難考!大家也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想考學術型碩士更是難上加難,除非你能讀到博士。哈工大的結構就是這樣。不管是前期聯系導師,還是面試的時候,老師們都要問讀研后的打算,其實就是在問你愿不愿意讀博。愿意讀博的話,還可以跟個比較好的導師,不讀博的話,連導師都很難找。下年考研的所有考生都必須注意這一點。 關于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差別,我不想說太多,百度百科有詳細介紹,比我說的好多了。有人說,專業碩士出來不被社會認可,真的是這樣嗎?我看未必。教育部現在為什么要推這種專業碩士,肯定是以前的碩士培養模式出問題了。就我所知道的情況,按照教育部的計劃,到十二五末,也就是2015年,我國專業型碩士與學術型碩士要達到1:1,到2020年,更是要達到驚人的7:3。不管你承不承認,全國所有大學所有專業,從09年開始*士開始,10、11、12這幾年專業碩士的比例都在逐漸增大。那下年不用說,也會繼續增加比例。這里說的是比例在增加,而不是招生人數在增加。專業碩士增加,相應的學術型就在減少。就我個人推斷,以后學校會出規定,想讀學術型碩士就必須讀博,想讀完碩士就出來工作,那就只能讀專業碩士。這兩種類型碩士的培養目標不同,具體自己百度去。像哈工大去年結構工程統考生收了30人,而今年只有18人,那下年會是什么情況,你認為會比18人多嗎?自己權衡去吧。 綜合評價:哈工大的錄取工作還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就嚴格按照初試分數加復試分數最后的總排名來。本部要保證錄取考生的質量,優先錄取分數高的學生,分數低的才有可能被調劑到深圳和威海去。但是,哈工大就發布招生信息這方面做的真的是很爛很爛,根本不能讓任何人感到一絲的滿意。就連他們本校的學生也都是到資格審查開會的時候才知道今年保送了多少人,留給統考生的名額還有多少個。如果他們知道的話,他們本校就不會還有這么多報結構的了。如果哈工大土木學院今年稍微發布點招生信息的話,那很多人都不會報這個學校了,也就不會把今年的分數推這么高!如果今年各專業的招生人數跟去年差不多,不要差距那么大的話,也不會把分數推這么高。 好了,能說的我都說了,至于下年哈工大土木是怎么個情況,我不是預言帝,我沒有發言權。選擇哪所學校,報考什么專業,只能由你自己決定。我能說的是,慎重選擇,做好充分的準備,然后,然后就看運氣了。考研就是這樣,七分實力加三分運氣,也許這就是考研的魅力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