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素墨書顏 于 2012-4-11 20:31 編輯
三、 復試經驗 2012年3月24日上午8到11點,筆試。 8:00——10:00專業課筆試 因為早上起晚了,早餐只吃了一片全麥面包喝了半杯養樂多,所以考到一半就已經餓得肚子呱呱叫了,寫起字來手發軟、眼發暈。更讓人受不了的是我旁邊那位同學一直寫得很happy,還一個勁的找老師要答題紙,天哪明明就四道題,他是怎么有那么多話可以寫呢。哎,不管別人了我好餓,匆匆把一張紙寫完就坐在那數綿羊了,不過饑餓中仍不忘為學弟學妹們造點福,悄悄把題目抄在了復試通知的背面,吼吼,我很無聊~ 下面是2012專業課筆試原題: PS:往年都是可以選的,今年沒得選,就四題全做。老師們你們是真的變懶了~ 1結合社區建設的實際,論述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的聯系和區別。 2 結合社會秩序內在性和外在性統一的原理,論述開展文化建設與加強社會管理的本質聯系。 3 聯系哈貝馬斯關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觀點,論述公共領域建設的重要意義。 4聯系吉登斯關于時空抽離化的論述,談談你對當代社會風險的認識。 10:00——11:00英語筆試 今年的筆試還真是不走尋常路啊,往年的英語是一個小時寫500詞的大作文,今年是3選2的問答。主題都是和專業有關的,比較簡答,肯定難不倒大家的,靜下心來認真做完就OK了。 2012年3月24日下午1點開始,面試。 我們這一組的面試組長是劉少杰老師,坐在中間,其余的老師從左到右依次是馮仕政、黃盈盈、潘綏銘、李路路。好吧,看到老師名單的時候我就開始竊喜了,今年真是人品爆好啊,全是和藹可親的老師,呼呼~~~另一組組長是夏建中,還有郝大海、于顯洋、王衛東和林克雷。英語提問者是王衛東。據說老師都比較嚴肅,不像我們組是絕對的輕松活潑,好吧再一次感謝老天~~~ 首先是英語面試,提問者是黃盈盈老師,問的都是些基本問題,譬如你叫什么,來自哪個學校,本科學過哪些社會學方面的課程,都是些很基礎的問題,一定難不倒大家的,大家只要做到吐詞清楚、發音準確、語法無誤即可。 接下來是專業課面試,好吧說到這里我不得不說我一開始的表現真的很…………二! 因為當時盈盈老師問完我問題之后就直接用英語說了一句請在你面前的問題里選一個來回答。好吧,當時我的正前方正好放的是早上英語筆試的試題,我以為英語面試還沒結束,結果拿起文章選了第一題就開始說說說,老師很快打斷了我,又用英語重復了一遍剛才那句話:Please choose one of the question in front of you!什么嘛?我不是選了一題正在說嗎,然后我就不管她繼續說啊說,后來李路路老師實在是看不下去終于開口了,他伸出手指向我的左手方向那一堆小白紙,說:老師是讓你在那里面抽一道專業課問題來回答。Orz,我暈,這才發現那堆小紙條原來被我壓在了左手的袖子底下,無限尷尬中~~~結果,有一張小紙條居然粘在我的衣服上不下來,好吧北京真干靜電真大~~既然如此,不選了就這一張了,于是直接拿了那張粘在我衣服上的小白紙開始念題目: 馬爾庫塞關于感性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觀點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邊讀題邊在大腦里搜索此人,我只記得他說過本能革命、自然革命和文化革命神馬的,我是真不記得還有個感性革命啊。算了,管他三七二十一,開說吧: “馬爾庫塞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性,他批判現代工業社會的技術進步在給人類提供更多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枷鎖,造成了單向度的社會和單向度的人。然后他還繼承了弗洛伊德關于本能和壓抑的觀點,提出了本能革命。后來又提出了自然革命和文化革命…………” 好吧,說了半天貌似沒答到正題上,于是我開始支支吾吾了,劉少杰老師看出了我的窘迫,說“沒關系繼續說”,好吧,于是我說了: “老師不好意思我實在不太記得了,我只記得馬爾庫塞的代表作有《單向度的人》、《理性與革命》、《愛欲與文明》……” 然后我沖著他們尷尬的笑了。這時劉老師抓住了我說的《愛欲與文明》一書中的“愛欲”作文章了,他問道:“那你說說馬爾庫塞所說的這個“愛欲“和潘老師研究的那個有什么區別呢?” 好吧,我只能說我對這個問題表示很無語。這時老潘開始在那里暗笑,然后我對著潘老師說: “我覺得應該是側重點不一樣吧,馬爾庫塞研究的“愛欲”側重于心理層面,而潘老師研究的更側重于生理和社會層面。” 潘老師笑著說:不是這樣的吧,然后問我: “那你知道愛欲用英文怎么說嗎?” 于是我又開始苦思冥想,天哪,愛欲到底是個啥?我只記得潘老師研究的那個性存在的英文單詞是“sexuality”,愛欲貌似是個E開頭的單詞,可我實在是記不得了,這時潘老師和藹的說:“沒關系,不會沒關系的。” 好吧,把我那個E什么的單詞扼殺在萌芽中了,后來回頭翻書了,愛欲的英文表達式“Eros”,源自希臘神話~ 這時黃盈盈老師看著我的資料發問了:“咦,你是工作之后再來考的嗎?” 問到我的痛處了,我說:“不是,我去年考過,今年第二年考了。”桑心~ 黃老師繼續問了:“哦,那是邊工作邊考呢還是就一直在準備?” 我說:“畢業后在社區實習了兩個月,然后從九月份開始在家一心準備。” 黃老師可能有些好奇吧,又繼續問道:“為什么一定要堅持走這條路呢?” 好吧,我很慢但很真誠的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我說: “因為我是真的真的很喜歡社會學。”現在想起來覺得這句話還真是挺麻的。但當時的確是我的真情流露啦,哈哈~于是劉老師就揪著我這句話發問了,他說:“你說你喜歡社會學,那你說說你喜歡的學者有哪些?” 這個問題簡單,立馬開說:“我喜歡的學者有丹尼爾.貝爾,米歇爾.福柯,齊格蒙特.鮑曼和安東尼.吉登斯……” 說到吉登斯,劉老師立刻就又提問了:“那你說說吉登斯所說的時空分離是什么意思?” 哎呦喂劉老師您真是太太太善解人意了,上午筆試時不是才答過吉登斯“時空分離”的觀點么,哈哈,說起來自是輕車熟路啦,然后我就blablabla的開始說啦: 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現代性及其后果》中提出了“時空分離”這一概念,其提出背景是當代社會的符號化和信息化。 “時空分離”既是現代性的動力之一,又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體驗。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時間虛化。由于鐘表時間的出現使得人們的交往逐漸脫離了具體的場所,實現了時間虛化。第二是空間虛化。世界地圖等圖示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空間觀念,實現了空間虛化。第三是時空同時虛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在場”。現代社會,人們正在遭遇著越來越廣闊的自我和他物都可以不在場的虛空。當前網絡社會中的微博就是不在場的一個很好體現。” 說的時候劉老師一直在點頭,然后接著問: 那你再說說吉登斯所說的“風險社會”是什么意思? 好問題,我繼續說: “吉登斯認為,全球化使得當代社會具有極度的不確定性和高度的風險性,當代西方社會已成為一個“風險社會”。而風險在現代社會的表現主要是信任上的風險,甚至有人說現代社會出現了一種信任荒。” 抓住我說的信任問題,劉老師又接著問: 吉登斯說的信任風險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象征符號,另一個是專家系統,也就是知識分子。那你說說為什么現在人們對“知識分子”(然后用手指了指周圍的老師),也就是像我們這樣一群人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了呢? 好吧,在這里我要提醒大家沖動真的是魔鬼。因為我考試前幾天正好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些人們對那些所謂的專家知識分子的一些評論,所以還沒想后果就說了句:“因為現在知識分子的聲譽不好啊。” 聽到我這句話,老潘苦笑著說了句:“呵呵,我們知識分子的名聲很臭啊” 在座的老師聽到這句話都笑了,劉老師也笑著說:“瞎說!吉登斯說的是因為社會分工所導致的。”趁著老師們心情好我趕緊補充了一句:就是類似于福柯所說的語詞秩序獨立化吧。 劉老師點了點頭。嘻嘻,還好還好,真的不能信口開河啊~~ 然后劉老師又心血來潮的問了句:“那你去年考了多少分啊?” 好吧,您的思維真跳躍,這下輪到我苦笑了。“371”,我笑著說到。 “嗯,好”,劉老師點了點頭后看向其他老師,示意他們是否還有什么問題要問,李路路老師在那說:好了,沒有了。 Yeah,好啦,面試結束,起身離開,臨走前不忘再禮貌一番“謝謝老師,老師再見。”于是,帶著有些小興奮又有些小驚慌的心,出了考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