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查看: 264888|回復: 246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 中國哲學史筆記

[復制鏈接]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R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03 | 只看該作者
    1.本來想把筆記徹底整理完之后再發上來的,后來意識到這是個浩大的工程,怕各位研友等不及,所以決定每天發一部分;
    2.如無意外,會在每天的21:00——24:00間更新;
    3.如果筆記出現錯、漏的問題,請用“點評”告訴我;
    4.如果對筆記的內容部分有爭議,歡迎“回復”上你的意見,我們可以在這個帖子里進行交流;
    5.如果你覺得這套筆記可能遺漏了哪些重要的考點,也歡迎“回復”我,我可以在再次整理的時候補上。

    最后,真誠的希望這套筆記能對各位的考研學習有所幫助。

    祝各位金榜題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夢封常水 于 2013-8-6 23:14 編輯

    好吧。。。由于這個論壇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
    我的筆記有一部分內容發不上來。。所以改成發附件了。。





    第一天的附件見16L,內容是從孔子到孟子的部分。
    第二天的附件見24L,內容是從管子到后期墨家的部分。
    第三天的附件見32L,內容是從《易傳》到鄒衍的部分。(先秦結束)
    第四天的附件見58L,內容是從董仲舒到王充的部分。(兩漢結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地板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05 | 只看該作者
    一、孔子
    正名
    中國禮制思想中關于名實關系的一個原則,最早由孔子提出。在孔子看來,他所生活的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邪說暴行”不斷發生的大亂時代。為了有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正名。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至于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他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為它所規定的含義相符合。在社會關系中,每個名都含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君、臣、父、子都是這樣的名,負有這些名的人都必須相應地履行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孔子的“正名”思想還具有一定的認識論和邏輯學意義,他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名稱、概念和實際事物應當相符的觀點。

    忠恕
    春秋孔子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論語·里仁》載曾子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宋朱熹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論語集注》)孔子認為,“忠”、“恕”相通而有別。“忠”要求積極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孔子又稱為“能近取譬”(《論語·雍也》)。由人同此心此心出發,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亦勿施于人”。同樣,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恕是實行“仁”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即“為仁之方”。為后儒繼承,成為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庸
    儒家倡導的一種宇宙觀、方法論和道德境界。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義;庸,有平常、常道、用等義。最初由孔子作為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提出來,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以“中庸”為最高的美德。要求“事舉而中”,反對“過”和“不及”。子思作了發揮,不僅以“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釋“中庸”,而且賦予“中庸”以“中和”新義,視之為天地萬物的法則,并以此作為道德修養的要求,由此而提出“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張。后儒釋“中庸”多以此為據。北宋程顥、程頤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遺書》卷七)南宋朱熹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中庸章句》)這些解釋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特點。

    文質
    中國哲學史的一對范疇。文指事物的形式表現;質指事物的內容、本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謂樸實的內容乃是“禮”的根本,華麗的形式則是“禮”的表述。北宋程頤說:“質必有文,自然之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二程集·粹言》),說明事物的內容(質)和形式(文)是“必有對待”的關系。南宋朱熹也說:“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后有文,則質乃禮之本”(《四書章句集注》),強調內容決定形式。明末王夫之認為,“形者,言其規模儀象也,非謂質也”,“質日代而形如一”(《思問錄·外篇》)。事物外部形體有時看不出明顯的變化,而其質卻不斷變化。

    為仁由己
    春秋孔子主張的修養方法。《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晏、邢昺疏:“言行善由己,豈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朱熹《論語集注》:“又言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預,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標準,實行仁德修養全靠自己,此實強調自律。在承認有客觀標準(如見賢思齊等)的同時,又強調主觀自覺。孔子還提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程頤注解:“為仁由己,欲之則至,未有力不足者也。”(《論語解》)

    克己復禮
    儒家的道德原則和修養方法。由孔子首倡。《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感**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使思想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后世正統儒家據此發揮,作為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朱熹以為“克己”即勝自身之私欲、“復禮”在返歸義理之節文,稱:“為仁者必有于勝私欲而復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復全于我矣。”(《論語集注》)

    鄉愿
    儒家對無節操者的貶稱。《論語·陽貨》:“鄉愿,德之賊也。”北宋邢昺注:“謂人不能剛毅,而見人則愿其趣響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賊德也。”孟子更具體指出其特點:“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愿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南宋朱熹又進而指斥說:“鄉愿是個無骨肋底人,東倒西擂,東邊去取奉人,西邊去周全人,看人眉頭眼尾,周遮掩蔽,惟恐傷觸了人。”(《朱子語類》卷六十一)歷來被視為言行不一,阿諛奉承,同流合污,沒有骨氣的小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5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夢封常水 于 2013-7-31 23:07 編輯

    二、老子
    無為
    道家關于否定人為,強調順物之自然的學說。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無為;人應依循“道”,故人也應無為。他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宣揚一任萬物之自然。把“無為”作為道德的實踐原則和高尚境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三十八章》)。莊子更由無為而逍遙,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為最高境界。老莊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無為而萬物化”(《莊子·天地》),表現了消極的處世思想。漢初黃老之術與刑名法術之學相結合,采用“無為”治術,“與民休息”,對穩定社會秩序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作用。《淮南子》書中對老莊無為說作了修正:“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原道訓》),“若吾所謂無為者,……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修務訓》),認為“因物之所為”、“循理而舉事”就是無為,從而把無為改造成“有為”。

    玄覽(玄鑒/滌除玄覽)
    春秋老子用語。“玄”,玄冥;“覽”,觀察。指一種神秘直觀的認識方法。《老子·十章》:“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故謂之玄覽。”具體做法為:“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五十六章》)要求人們對于“道”的觀照,必須保持內心的虛靜。“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十六章》)認為只有排除一切感性經驗、語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心靈虛寂清靜的狀態,才能觀照到道的循環往復、發展變化。帛書《老子》“覽”作“鑒”。故近人認為“玄覽”當為“玄鑒”,即玄妙的心境。保持心境的潔凈,便能觀照萬物。

    玄同
    道家用語。一種與“道”混同為一的境界。“玄”,玄妙深奧;“同”,齊同、均一。《老子·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認為人只有杜塞耳目口鼻等認識器官,無知無欲,循應自然,泯滅差別,消除是非,才能使自己進入“玄妙齊同”與“道”混為一體的境界,從而認識“道”與天地萬物。

    道法自然
    先秦道家基本思想之一。《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謂宇宙間最根本的原則是自然,聽任世界上所有事物的自生自滅而不加以干預最為高明,因而一切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人為活動都應該取消,“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旨在反對儒家“有為”說。也有人認為道是天地宇宙間的最根本存在,“道法自然”意謂道對外無所法,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存在為法,如河上公注:“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微明
    春秋老子用語。《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微明”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難以察知的明道境地。前八句講的其實就是福禍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虛相因之理,雖甚幽微而理實顯明,故曰“微明”。換句話說,成功者必須善于掌握張合、強弱、興廢、取予之間的轉化規律。否則,將如魚離開了水,不能持久。“微明”在這里的意思是事物最關鍵的運行轉化規律。

    反者道之動
    春秋老子用語。《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運動的規律,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老子揭示出諸如長短、高下、美丑、難易、有無、禍福、強弱、勝敗等一些列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他還深刻認識到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這種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運動轉化的規律,可以概括為“反者道之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6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夢封常水 于 2013-7-31 23:30 編輯

    小國寡民春秋老子的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主張一種封閉、孤立的社會生活,無需文明進步。恢復到原始蒙昧狀態,使民無所欲求,各安其居,生活淳樸,習俗甘美。集中體現了老子復古倒退的歷史觀和文化觀,為其倡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7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14 | 只看該作者
    四、墨子
    三表
    亦稱“三法”。春秋戰國之際墨子提出的“立言”或判定言論是非的三條標準。《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三表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要以歷史上的經驗為依據;“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要以人們的直接經驗為依據;“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還要付之于政治實踐,看其是否符合國家、民眾的利益。表明墨子的樸素的經驗論,是墨家邏輯學說的認識論基礎。

    墨家十事(背景知識,僅作了解)
    《墨子·魯問》:“國家混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

    兼愛
    墨子思想核心,意謂天下人必需相愛互利。墨子認為:“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兼愛中》)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從而達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并把兼相愛與交相利結合,認為愛人即利人。“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提倡“以兼易別”,“愛無差等”,反對儒家親親的主張。并認為“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反映了當時戰亂摧殘下小生產者要求平等互利以實現社會安寧的善良愿望。

    非攻
    春秋戰國墨子語。“非攻”是墨家“兼愛”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具體要求。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造成天下大亂。墨子提出“非攻”的主張,反對諸侯國憑借武力攻伐“無罪之國”、侵城掠地、殺戮萬民的行為。他認為這種戰爭是最大的不義。墨子并非無條件地反對一切戰爭,他的“非攻”只是反對侵略戰爭,如“湯伐桀,武王伐紂”,他認為不是“攻”伐無罪而是“誅”討有罪。“非攻”實質上的重點是“非戰”。

    尚賢
    春秋戰國墨子語。“尚”即“崇尚”,“賢”即賢才。墨子認為尚賢事能是“政事之本”,“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墨子·尚賢上》)。對賢良之士要“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發揮他們在政權中的作用。并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止,無能則下之,“雖在農與工肆之人”,亦一視同仁。與儒家“親親、尊尊”的思想相對立。

    尚同
    春秋戰國墨子語。“尚”即“崇尚”,“同”指統一、同一。指層層統治同一于天子的理想政治。墨子主張“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墨子·尚同上》),并主張建立一種從天、天子到諸侯、將軍、鄉長、百姓的嚴格的等級統治秩序。在這種制度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下一致,就能“謀事得,舉事成,入守固,出誅勝”(《墨子·尚同中》),“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

    非命
    春秋戰國墨子語。《墨子·非命下》:“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述),非仁者之言也。”墨子反對把人們的“貧富夭壽”等生活遭遇看成是天命注定的,主張“強力而為”。但還不能擺脫傳統的鬼神觀念,與非命論形成了矛盾。

    天志
    春秋戰國墨子語。《墨子·天志》:“天為貴,天為知(智)。”認為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者,能對人賞善罰惡,“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并認為天志是衡量人們行為是非的標準,“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墨子以天志為法儀,用以推行兼愛主張,儆戒統治者要行仁義作圣王,反對別相惡,交相賊,有別于殷周以來的天命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8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夢封常水 于 2013-7-31 23:25 編輯

    孟子與告子人性論比較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爭辯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人性善惡”的問題;(2)“生之謂性”的問題;(3)“仁內義外”的問題。(1)《孟子·告子上》記載了當時有代表性的幾種人性論觀點:一是告子主張的“性無善無惡”說,二是“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說,三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說。告子用了兩個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他以杞柳可以做成桮棬,沒有固定的本質,說明人性也和杞柳一樣,取決于后天的加工,而不在于先天的品質;又以水流無分東西,沒有固定方向,說明人性如水,在于后天的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66

    帖子

    184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0
    威望
    172
    K幣
    1673 元
    注冊時間
    2012-2-20
    9
     樓主| 發表于 2013-7-31 23:26 | 只看該作者
    真郁悶。。。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52

    帖子

    411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0
    威望
    0
    K幣
    411 元
    注冊時間
    2013-2-15
    10
    發表于 2013-8-1 09:25 | 只看該作者
    大夢封常水 發表于 2013-7-31 23:26
    真郁悶。。。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

    師兄,上午好啊,看到了你新開的帖子,感覺好有動力啊,嘿嘿,辛苦了,為了我們后輩整理資料,一定好好珍惜利用,贊一個,嘿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人人連接登陸

    本版積分規則   

    關閉

    您還剩5次免費下載資料的機會哦~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使用手機端考研幫,進入掃一掃
    在“我”中打開掃一掃,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關于我們|商務合作|小黑屋|手機版|聯系我們|服務條款|隱私保護|幫學堂| 網站地圖|院校地圖|漏洞提交|考研幫

    GMT+8, 2025-7-9 10:16 , Processed in 0.090944 second(s), Total 9, Slave 9(Usage:7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