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武大文學類考研試題簡析 又是時候對一年考題進行一個簡要點評了。猶記2011年走出考場之時,完全覺得自己考懵了,不知所寫的答案為何物,不想后來連續3年,文學考題都走著一條“題不驚人死不休”的老路,總是會有一兩個聞所未聞不沾邊的題目出現,這其中難題大多出自于外國文學和中西文論之上,現當代與古代則少險怪之題。 側重于考察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及理論運用能力,考題呈現越來越靈活的傾向,是最近年份的最大規律,這倒不是一件壞事。很多學校的題目要求考生死記硬背,而武大側重于活學活用,考生雖覺得難度很大,面對“無物之陣”,但這樣的考察形式,卻正合那些理論知識較強的考生的心意。“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要在茫茫考海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不走常規路。 所幸的是,雖然有一二道題不合常規,但卻大部分考察的都是基礎,將上面所述的靈活綜合傾向結合起來,便可看出學校既對基礎知識有規定,又要求理論分析能力較高,由此基礎與能力均在考題中有所考察,并未逾越常理。 看看題目吧。科目一的文學理論部分倒是中規中矩,古代文論考《文心雕龍》的研究方法,西方文論考韋勒克的“外部研究”,理論部分結合了古代文論,考察了古代文論言說的詩性特征。這符合一直以來的出題慣例。如果和12、13年相比,其實已經降低了難度,減少了純文學理論的考察,增加了古代文論的考察,對考生來講算是幸事。這部分考題在前兩三年都是絕對的難點,有時候讓人無法下筆,而李老師的研究方向,一直都跟這部分出題跟得很近,從去年的“體”,到今年的“詩性”,如果有同學去翻翻李老師的書目,則一目了然。西方文論延續已經2年的風格,繼續考察20世紀文論,而不是以前側重的西方古典文論,在此已經形成更加明晰的考察風格,有助于下一年考生的復習。有的同學說考察韋勒克比較偏,事實上并非如此。雖然有07-11年出題圍繞古典文論之前,但并不代表以后不能出新。韋勒克的《近代文學批評史》和《文學理論》為文學理論研究者必看內容,《文學理論》一書,是很多文學考研名校的必備參考書。對于“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即使沒有去看《文學理論》內容但對于這本書稍有了解的人也會知道,這點上的區分,正是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上的重大貢獻,因此本題考察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文學常識,只是無心者與之錯過。12年版的《真題解析》上,的確強調的是老規律,但13、14版均已更新,強調應該側重20世紀西方文論。另外值得重點一提的是,早年流行的童慶炳的《教程》,的確如我們所看到的,早就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考察難度,研友可放心棄之,尋求更有理論概括性的論著。 科目一的現當代文學,保持著對考察傳統的堅持,無險題怪題,符合“一現代一當代一現當代”3個題目的出題模式,側重小說與詩歌,也與現階段老師的研究重點一致。今年值得詬病的地方在于,正像有的考生吐槽的那樣,“好像在招詩歌碩士”,在詩歌上出題考察過多。依我看來,這是隨著學科人員的調整而產生的變化:有的老師出題明顯過多,不知道這里面有沒有輪換出題的情況。希望考生復習的時候,不要因為一年考察過多,便忘了其他方向的重點。不偏不倚,即全面而又有重點,穩扎穩打,是永不廢棄的態度和方法。現代考察魯迅,師爺每年都在出題當中,其在現代文學上的經典權威地位無人能撼動,現代文學要是少了魯迅,則其成就就大打折扣了。12年的阿Q與王胡、小D打架對罵的地位關系,未免太細節了點,13年的《傷逝》,14年的《狂人日記》,則是很常規的題目,對考研者來說,沒有多大難度。魯迅在現代文學的地位之重要,不必多說。魯迅的小說散文雜文,讀來都津津有味,百讀不厭。我在讀懂了其小說散文之后,沒事時還會把這些文章找出來讀出聲來,越覺有味雋永,是不會過時的經典。對于一個學文學的人來說,錯過魯迅,絕對是一大損失。在我總結各大名校考研真題之時,將魯迅的考點從“小說”、“散文”、“雜文”、“文學史思想上”以及“對他物的評價”幾個方面予以總結,合計三四頁,也可從側面見其重要地位。 詩歌的考察,是有些超量,好在考察算是比較常規,朦朧詩與詩歌散文化,都是常見的、考題,只是后者在語言組織上和綜合分析上需要注意。舒婷、海子、顧城在前幾年都考察過,其資源將古典、文革和西方結合起來。詩歌散文化的問題在五四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之時已經顯露出來,胡適郭老開散文先鋒,后來在新月派有所矯正,在革命之風之后詩歌散文化大行其道,朦朧詩又是一次反駁,但之后又有韓東于堅等人的第三代詩歌,甚至包括“梨花體”,是絕對散文化的代表。所謂反思,還是站在純詩意和文學性的角度去總結,但若換個視角,散文化詩歌也是好詩呢。另外科目二的評論寫作,依舊是微小說,這30分的出題,是一直最穩定的出題形式,不做點評。 科目二的古代文學,出乎意外地考察原題。例如《詩經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2006和2011年原題,柳永題是2000和2013的原題,莊子題是2008的原題(2013也考了其語言觀),賞析杜甫《登高》與2009年晏殊《浣溪沙》及2011年賞析杜甫《登岳陽樓》如出一轍。這些都可以算作原題,大致占了60分的內容。此外,明清小說的考察,沒有考具體的題目,而考了商業對其的影響,符合出題以明清小說為絕對重點的慣例,在預測范圍之內。總結下來,古代文學的老師比較仁慈,沒有在出題的新和難上面較勁,而是考察文學史的常規重點,且每年都有原題出現,而像默寫賞析一類的題目,也時時有出現。關于古文的重點,觀各大權威教材,已有定論,結合作品掌握即可,不會太難。 今年的科目二的外國文學題目很讓人意外。科目二名稱白字黑字為“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卻在其中考察了比較文學理論的題目。眾所周知,“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在學科分類上,本就是有嚴格的區分的,何況在以前7年的命題中,在初試統考階段,從未考察過比較文學理論的題目。2014年的這一變化,使得斑駁復雜的比較文學理論進入復習視野,增加了復習范圍,加大了考試難度,讓許多基礎較差,尤其是理論基礎較差的考生還沒有開始復習,光看看復習范圍,就已生出畏懼,落荒而逃。難度的提升,會嚇到一部分人,但卻可以讓勇敢者更加無畏:既然你又多了一本參考書,我不如將之看個遍,看你還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樣來。簡答題之中,荷馬史詩的題目比較常規,以前考察過兩次人神關系或命運觀的題目,與此相似;比較文學定義的題目,雖然超越了范圍,但不至于全部失分,每個人都能答出一些。《吃的后現代》以飲食文化作為切入口,去考察現代文學中的吃相所折射出的資產階級行為方式對人的“規訓”,題目新,且對大部分同學來說無直接的作品支撐,難度較大。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靠的是考生的審題應變能力,以及綜合知識的積累。如果基礎扎實,分析得當,并不會失分太多。最后的一題人很容易看懂,能舉出遭遇文化異質性的中外文學作品,但由于無復習比較文學理論,在理論上卻又無支撐,難度大。趙老師的《比較文學教程》,是時候派上用場了。即使初試不考,復試也是絕對會考到的。 幸運的是,《真題解析》14版的分析并沒有走偏,其中多次原題的考察,應該會讓很多人受益。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學習方法,熔鑄在了這本書當中,其擴展與點撥,都基本涵蓋了考試內容,也無愧于各位考生了。10月份開始整理的真題匯總,也堅持了這一貫的思路,用心的同學,肯定會從中獲益。 分析了一大堆,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如果換了另一套題目,對照的結果肯定又對大不一樣。考研試題,雖有一定規律,但卻也是老師隨意出題的結果,隨意中有規律,規律中有隨意,因此以上的分析,僅僅為一些經驗之談,對復習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卻不能被奉為金科玉律。規律是用來打破的,越是對規律掌握得越深刻之人,在規律改變的那一刻死得最慘,因此還是奉勸研友,穩打基礎,多讀作品,踏實提高文學領悟能力和文學理論水平,將作品與理論結合起來,多練筆,提高表達能力,不要學文學之人最后一點東西都不會寫,評論寫作不知從何下手。既然有心于文學專業,必是有志之人,有志之人,需務實求取大道,而要少費心借取技巧,如此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厚積薄發,融古通今,游刃有余,大業終成。做到如此,考試就只是一件順其自然發揮你自己水平的事情,再多的技巧點撥無用,再多的所謂模擬預測無用,再多的資料寶典無用。那時,將是大牛云現之時,將是學業不那么注重功利浮躁之時。期待這些時刻的到來。
Max. 14.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