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hjoe 于 2015-4-5 13:57 編輯
(這篇隨想算是對北師大考研論壇的還愿之作,請大家不要轉到其他地方,如果有問題需要交流留言即可,謝謝!) 愚人節,清晨,一條非惡作劇的官方短信:“【北京師范大學】同學你好,恭喜你已被我校藝術與傳媒學院錄取……”。十多天的漫長等待終于換來了一個好的結果,而此刻釋然的我卻難以抑制一份感慨。一年光陰,從化學樓走到藝術樓;一路之隔,我的世界已完全改變。
去年此時,我做出了退學的決定,退出北師大的化學學院,轉而奔向對面的藝傳學院沖擊夢想,或者說尋求人生繼續向前的希望。回歸lz本身,理科男,北京某211高校化學類專業本科畢業,大四面臨選擇時有幸獲得北師大化院的保研機會,一切在當時順利得不像話,當然也可以看作隨波逐流。萬萬沒想到,在化院不到一年多的學習經歷幾乎將我完全摧毀。在這里我不愿再提過往的恩怨,只說兩個希望:一是希望每個老師都能真正做到習總要求的那樣“有仁愛之心”,二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在自己所學領域中找到足夠維持學術研究的興趣。
是的,在化院失敗而痛苦的科研經歷讓我明白了興趣的重要性,而另一件事情讓我意識到了改變的必要性。14年初的澳網,李娜在臨近32歲這一體壇高齡時拿下了第二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杯,而驅使她在生涯末年仍能創造高峰的直接動力就是對固有技術動作的革新。不論外界對其評價如何,我一向視李娜為我人生中的重要精神導師,她對事業的熱愛與堅持以及她的自信一直激勵著各個時期的我,當然最讓我佩服的是她清晰的目標及敢于改變的勇氣。李娜在青少年時期就立下了打進世界前十的宏偉志愿,隨后相繼定下拿下大滿貫、世界前三、拿下第二個大滿貫、世界前二的目標。她最終都兌現了承諾,而背后的動因很大程度源自她每一次對改變的勇敢試探。改變意味著難以預知的風險,但不變就一定會淪于平庸。看著捧杯的娜姐,很多想法在當時就不停向外冒:為什么我不能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做出改變?我在怕什么?繼續死撐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一輩子庸庸碌碌地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真的是我想要的未來嗎?當時很流行的一首歌是《冰雪奇緣》的主題曲Let It Go,自己不時就會跟著哼起來,直到有一天突然被它開了竅。接受這樣的自己,追隨自己的興趣,生活態度灑脫一點,放棄并不代表失敗,隨它吧。選擇就這樣很自然地完成。
每個有心考電影學方向的同學一定都是熱愛電影之人,做出退學考研決定的我就這樣把電影學研究視作自己的夢想。很難回憶起最初接觸電影的年歲,大概是大量瀏覽迪士尼動畫片的幼年時光。本科階段ipv6網絡的便利為我提供了廣泛的片源,結合網絡上與影迷好友的交流,一個影迷就此養成。真正讓我體會到對電影之狂熱的是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截至現在已經很難數得清一共看過多少遍,雖然對其間每處細節都如數家珍,但每一次觀賞都能讓我體驗到最初的那份驚喜。現在我在豆瓣的電影標注條目有1500左右,雖然對黑色電影類型及希區柯克、大衛-林奇等影人有特殊偏愛但片種口味不挑剔,算是達到了一個合格迷影人的程度;近幾年對幾乎每一部看過的影片都做了比較認真的簡短評注,友鄰對我的肯定給了我極大的自信,讓我敢于將電影視作我的事業方向。
那么問題來了,熱愛電影和研究電影究竟是不是一碼事?這是每個準備報考電影學方向的同學必須想明白的一件事情,特別對于跨專業的同學。我當時在這個問題上想了很久。結合之前的化學研究經歷,雖然理科和文科的研究方法大相徑庭,但總體思路有相通之處,比如說你喜歡一個領域,大多時候吸引你的都是整體的大圖景,宏觀方向上多姿多彩,殊不知具體研究要面對的大都是極為細碎的微觀問題,研究過程很少會讓人覺得輕松,久而久之甚至會令人生厭。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在你極度確定對于這個方向的熱愛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改變的前提下,興趣和具體研究無疑是可以自然轉化的。以我的備考經歷來說,外國電影史這部分我在之前就比較熟悉,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復習,其他方向諸如藝術理論、電影理論、中國電影史(尤其是八十年代前的部分)都是需要全新認識的,但我在看書以及結合書本看片的過程中絲毫感受不到學習的壓力。準備這么重要考試的過程竟然在大多時候感受到的都是獲得知識的喜悅,這對我而言是從來沒有過的體驗,某種程度上算是印證了興趣的偉大驅動力。
啰里巴嗦寫了一堆前期心路歷程,是時候講點備考考生(諸如去年的我)真正關心的“經驗”了。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學習方式永遠不能以一種經驗論對號入座。就我而言,從小到大對學習都沒有太大的自覺性,興趣不大的課程往往都拖到臨考才會抱抱佛腳,高考后就曾立誓再也不參加這種大型綜合類考試。所以對于考研而言,我最擔心但同時玩火最大的反而是政治這種公共課。當初因為對背政治的厭惡選擇了理科,現在想想也許是最大的錯誤吧。總之我對政治的復習就是拖延策略,很早我哥就給我買了復習資料但一直也沒翻的意念,考前兩周覺得不能再拖了才開始翻風中勁草的紅皮背誦本,同時結合選擇題集開始做題,整個過程趕得相當瘋狂。考試前一晚又翻了翻肖秀榮的四套押題卷,這就構成了我對政治復習的全部。最后出來成績60,也算滿意(敢不敢有點追求= =),總體答卷感覺就是選擇題做得極差,大題反而在對肖四及風中背誦本的框架記憶下答得不錯。再說英語,一直自認英語是強項、四六級都620+的我完全忽視了對英語的復習,過分自大的后果就是死得很慘,60分應該算有史以來所有英語考試的最差戰績,指望提分的項目卻變成了累贅,看到分數的時候真的是直接傻眼。對了答案并回想答卷的歷程,應該是死在了作文上,好久不練筆對于英文寫作來說就是死路一條,希望大家引以為戒,特別是自認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今年也有很多過了總分線但英語沒過線的同學,專業課分數都高得驚人,因為公共課不過線就丟了復試資格實在可惜,真心希望今后不要再出現這種悲劇。
另起一段,說說專業課復習。這無疑是備考的重中之重。論壇上像happywjy學姐等前輩都總結了很多資料和方法,這對我的備考幫助相當之大。結合成績看我對自己專業課的發揮比較滿意,在這里就結合自己備考及考試的體驗簡單說一下。專業課1-藝術理論:縱覽近幾年的試卷結構只有兩大部分,即名詞解釋和專業問答。名詞解釋的部分基本上識記張同道老師的《藝術理論教程》一書即可,不過今年也出現了有關審美方面的幾個書上找不到的概念,我在答題過程中都是按照張老師書中相關內容拓展的,當然為保險起見,大家可以多多參考其他藝術理論類教材著作,豐富對專業藝術概念的累積。專業問答部分是分專業選題,戲劇與影視學方向有簡答和論述兩個題型。簡答部分略偏對傳媒知識的考察,比如今年考了電視劇與電影的異同及對新媒體藝術的評價,需要做好相關知識儲備。論述則偏向對電影發展概況和現狀的考察,需要對影史(特別是中影史)及行業熱點動態有比較全面的掌握才會答得出彩。專業課2-電影史論:今年題型回歸名詞、簡答、論述的框架,題目難度也不算太高,除了對簡答里電影敘事時間一塊了解不深只給出了自己的淺顯理解外,其余部分答起來都算得心應手、酣暢淋漓,以致走出考場后信心滿滿。在通讀周星及王宜文老師分別詳解中外影史的兩本教材外,推薦大家看看陳曉云老師的《電影學導論》,尤其在理論方面脈絡清晰,講解深入淺出,并配備了大量應用于中國電影的理論研究實證,使得對理論的解讀不再枯燥難懂。我是在考后才發現了這本書,當時它的第三版剛剛發行,通讀之后就覺得相見恨晚,希望備考的同學不要錯過。現在國內電影類書籍的出版量及種類都在不斷擴大,廣西師大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的一些電影書籍都比較有質量保證,尤其和世圖合作的后浪圖書出版了一系列以“后浪電影學院”為叢書名的電影專業書,深度及廣度都能滿足各個層次電影愛好者的需求,多翻多看總有收獲。
接著該說復試了。北師大藝傳學院的復試時間一向都比較晚,今年是定在復試線劃出后的第十天左右,相對而言準備時間比較充分。北師大各學院在今年都公布了復試名單及分數,透明度更高,藝傳學院是在考前4天左右公布的。今年復試的流程是周五上午報道繳費,下午筆試+英語口試,周六上午專業面試。筆試的時候所有專業的考生都聚在藝術樓一層大教室,所以考題都是卷面的筆試(音樂專業的同學后半段是去別的教室做聽辨題),對電影學的同學來說依舊是文學作品鑒賞。今年的閱讀材料是契訶夫的《哀傷》,一個悲愴的諷刺短篇。對這個部分我覺得是沒有突擊準備的方法,完全在考量你的文學基礎和文筆水平,北師大電影學這邊也的確比較注重文學。結合自身來說,對文學還算比較感興趣,契訶夫的短篇集在中學時代也讀過,分析起來相對比較順利,從沒寫過較長篇幅文學評論的我就一口氣寫了六小篇紙,自我感覺還好。后面的英語口試就更為輕松,主試的老師非常和善。進去之后先抽題準備,等待上一個同學和老師對話完畢后再上前自我介紹并就著問題述說。這一部分老師真心不會難為學生,我之前的那位同學幾乎每句話都在一個詞一個詞地往外蹦,但老師一直很有耐心地聽完并會幫助他完成一些復雜的表述,基本上你只要會說英語就可以通過。和我交談時,老師也不時會提出一些具體問題,比如為什么轉到電影專業、最喜歡的導演和影片等等,氛圍相當輕松,甚至有些溫馨。應該說這一下午給了我更大的激勵,直到第二天上午到達面試教室之前我都感覺自信在不斷爆棚。但是,等待的時候發現不太對勁,因為其他參與復試的同學都準備了多份相當詳實的簡歷,有的甚至像雜志一樣厚,只有我空手而來。我知道規則里沒有提交簡歷這一條,之前自己參加保研面試及其他同學、朋友參加復試的經歷也沒有給我這樣提醒的先例,但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你比別人少準備了一樣推銷自己的物件,心理上也就輸了一籌。所以我在進場前自信值一直保持勻速流失的狀態,輪到我第五個入場的時候,幾乎已經是戰戰兢兢的狀態。準備好的自我介紹沒有完整說出一句就已經被老師打斷,這下徹底都亂了,現在想想當時似乎完全處在一種本能作答的狀態。面試由和藹的路春燕老師主問,前面大概都是結合我的學習經歷在問,比如為什么退學、為什么選擇電影學之類,后面逐漸會在我對電影喜好類型的自述中抽取關鍵詞提問,比如問了我心目中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是哪個時期以及為什么這么認為、我感興趣的黑色電影它的類型特點及流變、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我覺得好是好在哪里等等。除了黑色電影的問題我覺得答得相對較順較完整之外,其他的問題似乎都沒太說圓,尤其講《黃金時代》的時候說到最后竟全都是評論界的批評觀點,弄得自己最后直接失語。所以,我能給出的建議就是在陳述自己喜好的時候盡量不要給自己挖坑,即使挖了坑也要冷靜下來動動腦子盡量在相對正確的范疇內自圓其說。之后讀書的問題也沒有答好,因為老師不讓說電影類書籍所以當時就懵了,隨口就說了消遣時常翻的阿婆推理小說,自己都笑了。最后路老師讓我說了說自己跨專業研究的困難所在及既定的研究方向,我覺得這大概是我表現最淡定也最堅決的部分了,坦誠地說了相較文科出身的同學而言文史基礎學習沒有那么系統,但自身涉獵也算廣泛,研究方向也說得比較明確。之后別的老師都沒有問題,周星老師更是全程都面無表情地記錄(據后面面試的同學反映大概是有點累了- -),我呢,懸著一顆惶恐的心就走了出去。直到昨天我才詢問了當時做復試記錄的學姐,沒想到她對我的表現給出了好評,最終能被錄取說明老師也給出了肯定,可能人這種情感動物在評價自己的時候真的做不到足夠的客觀,自我感覺總會被緊張的情緒蒙蔽,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千萬不要丟了自信。
如果你認為面試這短短二十分鐘不到的時間就是最煎熬的部分那就錯了,在這之后漫長的等待才是真正的折磨。從面試結束到收到錄取通知短信,參加復試的每一位同學都足足等待了十一天,每一天都在焦慮、恐懼和誘惑間游移不定的十一天。在這段時間內,你會不斷聽到其他學院同學得知錄取結果的消息,會逐漸將調劑系統里各個相關專業的調劑信息刷光,會不停在腦中重演面試表現的過程中頹廢沮喪。一個好的結果當然會讓人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而對于那些沒被錄取的同學呢?我現在無法體會這種哀傷,但面對這樣殘酷的競爭機制,任誰都會感慨唏噓。所以每個準備北師大藝傳學院考研的同學都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和一絲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絕望意味才能經受住這一系列的考驗。
一直覺得自己是文字上的話癆,寫起東西來總是沒完沒了,這篇預想中的小隨感也生生抻成了千字文(不止吧||)。如果大家能不嫌煩地看完并且真正收獲到一點東西,或資訊或信心,也就不枉我的鍵盤君承受的這許多敲擊痛苦。
2015.4.1. ******************************************************** 補充:真題【只記下了藝術理論的,電影史論的沒刻意記但能大體回憶起來,不過題干可能不完整】 藝術理論
一、名詞解釋
藝術形象 藝術體驗 綜合藝術 審美認知 審美體驗 藝術創作主體
二、簡答
1、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分析電影與電視劇的審美差異。
2、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它與傳統藝術相比有何不同?
三、論述
聯系中外影史及中國電影現狀談談你對電影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理解。
==========================================
電影史論
一、名詞解釋
李翰祥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小城之春》 奧遜-威爾斯 作者電影
二、簡答
1、簡析黑澤明對于日本電影的貢獻。
2、談談你對電影敘事學中敘事時間的理解。
3、寫出五種電影理論名稱并簡單介紹,同時各列舉幾部你會使用該理論分析的電影(寫出電影名稱即可)。
三、論述(二選一)
1、選出兩個2014中國電影的關鍵字(或詞)并論述你選擇它們的理由。
2、結合近年來《一代宗師》等武俠片論述華語武俠片的發展(或者是美學流變?對此題記憶不太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