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olomonshowsmit 于 2016-4-6 23:47 編輯
2.戰(zhàn)術上的時間安排 我是2015年2月確定的學校,然后寒假主要是在收集資料和背單詞,上半年在一邊上課一邊(吊兒郎當?shù)兀┛磿@一階段主要是在逐步培育自己看書的習慣——坐功,畢竟要從前三年天天玩玩玩的狀態(tài)切換到寒窗苦讀的狀態(tài)真的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渡。不用給自己硬性規(guī)定每天一定要看夠很長時間,只要每天有幾個小時看進去書就行。那半年因為我還有別的事情,無法全身心投入,中間還一度中斷過一個多個月,所以成果不是很顯著,只把現(xiàn)漢和語言學綱要(雖然不考)結合筆記看了一遍,單詞書看了一遍。期間還發(fā)生了很多事,讓自己在感慨人生之余更加堅定了考研的步伐。
真正開始火力全開地全日制地復習,是在六月底七月初,暑假主要完成的就是現(xiàn)漢引論筆記的整理,以及引論和文化的第一遍復(yu)習,公共課方面跟著考研班上了半個月的英語和政治,然后做了做從05年開始的英語真題。暑假的收獲就是固定了每天較為規(guī)律的作息,而且培養(yǎng)了能坐得住的功力。假期整理了一些筆記,一方面整理筆記也是一個熟悉教材的過程,而且也為開學后全面復習贏得了一點時間。應該說除了案例分析和教育心理學,大部分專業(yè)課的書在暑假以及至少過了一遍了。基本是兩遍。BTW暑假的作息大概是這樣的:
7:00 起床 8:00~11:30 過現(xiàn)漢、文化、引論各一小時 15:00~18:30 整理知識體系+英語真題 19:30~21:30 做現(xiàn)漢練習題+標注北外真題
大四開學之后的9月和10月處于一個基礎階段和強化階段交織的一個過程。具體情況是這樣。我一般把一天劃分成三段。早上是用來背書,一遍一遍地過專業(yè)課,每門課給一個小時。所以9月10月的上午可以算是引論現(xiàn)漢和文化強化階段。下午有時候會留一個小時給英語,其他都作為專項的形式留給專業(yè)課,九月份看完了教育心理學,十月份看完了朱勇的案例分析和案例爭鳴(一個月一本書確實有點慢,當時也是心大),這可以算作是這部分專業(yè)課的基礎階段。期間還看了看政治大綱,做了一下肖秀榮的一千題,以及15年部分名校的真題。
這段時間的作息也有所改變,早晚開始、結束學習的時間都分別提前和延后了一個小時,中午也是盡量保證兩點半就到教室,畢竟剛開學那會兒大家學習熱情都比較足,我們自習室還不能占位子,曾經出現(xiàn)過連續(xù)將近一個月六點二十自習室一開門位子就基本哄搶一空的局面。
等到了十一月,才算真正開始“背”書,之前都更多是在“讀”課本。因為此時專業(yè)課都至少過了一遍,基本也都過了三到五遍,熟悉程度也有所加深。之前是一上午分給四門不同的專業(yè)課,平均每門課一天可以過一章。11月開始,上午+下午都在看同一門專業(yè)課,基本可以達到一天一門課的速度。對每門課才有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宏觀的把握。在這個時期不僅靠嘴更靠手,我個人傾向于一邊看書一邊隨手寫下本章節(jié)的框架,一邊背一邊寫用心理學的話說也算是多元表征了吧。
十二月是一個很微妙也很關鍵的時段,之前積累的知識在這一時段升華,而之前情緒上積累的隱憂也在這一時期爆發(fā),12月初曾陷入一段自我懷疑的低谷,加上天氣原因帶來的身體不適,直接導致極其低下的效率。度過了那段瓶頸,靜下心來,就慢慢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一開始我是一天一門專業(yè)課,四天看完四門。后來就能達到一天專業(yè)一一天專業(yè)二的速度了。曾經戲言,這就好比練武,一天是一個小周天,四天是一個大周天,待運行滿七七四十九個大周天,神功可成矣。
你們可以看到,因為我把筆記等工作都趕到了前面,所以前期主要是背筆記,后期在掌握了筆記的基礎上就完全是背書。至于說有沒有分題型整理知識點,一開始是沒有的,后來到了十二月把專業(yè)二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簡單地整理了一下,一是為了有的放矢二也是為了確定一下自己寫在卷面上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