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木葉風。很高興跟大家分享我考研的心得。 考研的動機很重要,沒有明確的考研意圖是很難激發自己考研過程中的強大動力與意志力的。 我考研的目的,一是實現人大夢,二是爭取個更好的平臺做書院的研究實踐。這不是我要分享的重點,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是明白這個道理的。盲目的考研必然是痛苦的、即使僥幸成功,結果也不一定是理想的。 還是來說決定考研的兩個關鍵性因素吧。當所有基本因素都具備后,能否實現考研夢的關鍵因素就是以下兩個了:一是著力點,二是過程比較。 一是著力點就是我們復習考研時努力的焦點。我們學習的時候只有努力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像釘子一樣,在一個點上往深處殺下去。舉個例子吧。我的專業課,考了133分(第二名)。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而沒有進行細微的深入的學習。后來通過考研幫找了一個學長,在他的影響下,我開始轉“粗放式”的學習為“精細化”的學習。對一個考點,如各類模型從教材到資料書再到歷年真題,一一進行理論的理解,到研讀與記憶,一遍又一遍的進行“默寫”,演練。最后一個考題從40分鐘壓縮到30分鐘再壓縮到20分鐘直到壓縮到15分鐘以內。在考試的時候,我也就是這樣嚴格把每個題的控制在應用的時間內,這樣才確保了總體性的完成與較好的效果。 這里需要特別溫馨提示的是,對考研的學習不是機械背誦,但又是機械背誦,切忌不要認為考研就是研究性的學習與考試了,考研一樣需要大量的記憶,甚至是把一本書背下來。專業課的教材有很多我都是背過的,而且背了4遍。背的過程又不是機械的背誦,我是采取“默寫”+理解(注意哦,默寫不是一字一句抄書。)的方式把它寫下來,這樣既能夠考察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我們“單位時間內精煉地輸出的能力與計算能力”。 二是過程比較,我的切膚之痛是:不是自己努力的過程有多艱辛,而是與別人的過程比較。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努力了,收獲也很多了,離成功不遠了的時候,我們似乎忘記了我們選的參考系是自己。然而,考研的成功與否,看的不是我們自己的艱辛,而是與我們的競爭對手相比較,我們的過程是如何的更加踏實、更加認真更加高效。沒有在過程上點點滴滴地戰勝對手,結果怎么可能戰勝對手?雖然很多雞湯都說了,考研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當然在“非結果論”者眼中,這當然是極其正確的,但是話說回來,苦逼過了幾個月,有幾個考研人追求的不是結果呢,不是“唯結果論”呢?所以,追求結果,我們就不能只與自己比較,還要與競爭對手比較,看誰復習更細致踏實、更高效。考研不是誰最苦最累,誰就能考得上。 至于英語,我建議還是可以報個班學點解題技巧與考研常識。政治的話,自己研究大綱及對應的解析大本,多做練習總結即可。 專業課的話,很有必要找個學長學姐或是老師輔導的,哎,沒有人指點迷津,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總是事倍功半的,就像在霧中漫步,看似自己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已經走出迷霧,而實際上自己一直身在霧中。關于這一點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很感謝考研幫的學長對我專業課的悉心指導,也很感謝考研幫工作人員對我的幫助。
【精品推薦】看了很多經驗仍然學不好專業課,怎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