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面,這不是一篇成功者的經驗史,也不是一個失敗者的懺悔錄。它闡述的是一個普通的考研學子真實的“考研生態”,表達的是屬于筆者的“考研打開方式”。這里缺少技術層面與操作層面的內容,大概是覺得自己并沒有做好的緣故,所以這里更多地是關于理解。如有愿意交流者,可私聊。
一、概觀 說到經驗,有點“若存若亡”的意思。我不知道我的這點微末體驗能否有用,只能但愿這一孔之見能讓大家管中窺豹,有所獲益吧。正好今天塵埃落定,整理了考研以來堆積在書桌滴下的書,先野蠻粗暴地丟上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專業課: 武漢大學文學類考研歷年真題解析(全三冊) 武漢大學文學類考研全真模擬題及解析(一冊) 《歷代文學作品選》(全六冊)朱東潤 《古典文學三百題》《中國文學史輔導與習題集》(齊魯書社;西南交大版) 《外國文學名著選介》高教版 《外國文學學習指南》葛桂錄 《外國文學史基礎與實戰練習》北師版 《外國文學史輔導與習題集》崇文書局 《外國文學簡明教程》華師出版 《外國文學教程》蔣承勇 《文學理論教程輔導及習題集》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基礎與實戰練習》北師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版,洪子誠版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輔導及習題集》崇文書局
武大專用書籍(包括教材與必備參考書): 《文學概論》《比較文學教程》《中國當代文學概論》《外國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古代文論》《唐宋詩分類選講》《唐宋詞分類選講》《中國新詩名作導讀》 英語: 《戀戀有詞》《考研英語高分寫作》《何凱文四件套》(詞匯1575,閱讀,寫作,長難句)《句句真研》(考研語法書)《黃皮書(歷年考研英語真題解析及復習思路)》(張劍,全十冊)《四大名師講真題》(**)《考研英語寫作寶典》《考研英語素材大全》《于慧考研真題100篇》(全三冊)《考研英語紅寶書》 政治: 《風中勁草》(三冊)《肖秀榮精講精練》《考研政治大綱》《考研政治1600題》(兩冊)《肖秀榮命題人講真題》(兩冊)《肖秀榮知識點提要》
怎么樣,看到這么多的書,是否有種頭昏眼花生無可戀的感覺。請放心,筆者也并沒有把這些書看完。但也請小心,這些書筆者都曾或多或少地閱讀和使用過。事實上,筆者在這里想重點論述的問題是“博觀”與“約取”的關系。 筆者相信,每位考研人都至少會兢兢業業地看完“指定”書目。比如袁老爺子的四卷本,錢理群先生的《現代文學三十年》和鄭克魯版的《外國文學史》,童慶炳先生的《文學理論教程》。但問題是這些夠嗎?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但在筆者看來,遠遠不夠。去年常與朋友探討考研的難度問題,朋友似乎認為考研題越簡單越好考。但在筆者看來,考研的難度與題目的關系反而比較小,關鍵的問題在于你的對手可能有多強。同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實力強的人總是能寫出相對而言更優質的答案。簡單來說,《子夜》的藝術成就問題就內在地包含“《子夜》是一份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的批判問題。知之者能寫出來,而不知者只能靠單薄的“教材”去拼湊。不用說,高下立判。 因此,對知識了解的廣度和深度成為一個必然的競爭點。筆者就是本著這樣的觀念,搜羅了大量的文章與書籍。筆者在這里也列不出來到底在一年中看過哪些書,讀過哪些論文,但筆者可以相對肯定的說,領域內的熱點問題,專題中的爭議問題,流派中的地位問題等重要問題,都能算是略有所知。筆者考研的方向是批評史,因此對“以意逆志”“詩無達詁”“風骨”等爭論熱烈的問題都曾經有一些相對較多的了解。當然,毋庸置疑,知識本身是個無底洞,而我們的時間與精力又太有限,要懂得適可而止。 曾經不止有一次同學與我說,高分的學長學姐講述經驗時認為最重要的最好能夠背誦知識。這點我不否定。但筆者自己卻有一個執念:考研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教材背誦機,更重要的是能令自己增長多少知識,見識多少學術的爭論,領略多少學人的風骨。本著這樣的想法,筆者執拗地進行著自己的考研之路。 令筆者很尷尬的是,我竟然沒有像樣的考研筆記。在幾乎所有的經驗貼都在強調一份詳細有序的筆記的重要性的情況下,筆者這樣一個丟三落四的人的筆記大約也不過是抄了一下書籍的“目錄”,有些連“目錄”都沒抄。這首先是筆者的性格原因,筆者討厭笨重的“束縛”,想想考試之前背著一堆筆記我就深覺恐慌與無必要。筆者一貫講究“偷工減料”,能少寫就絕不多寫。另外,選擇這樣干可能也與我對考研的理解有關。我不認可僅僅憑借背誦獲取高分,因此專業課我一字沒背。我的全部知識都是從閱讀中獲取的“感性印象”然后歸納成自己所理解的“系統”。這樣做的優點是對知識的把握尚算全面,不被教科書所束縛,缺點是知識點記憶不夠完整與牢固。但因為筆者從來沒有想過要掌握自己在一年中龐大的閱讀量(筆者剛剛去自己的圖書館閱讀記錄查了查,過去一年的圖書借閱量在150本左右,另外,筆者自己搜羅了1G左右的各科重要論文),因而倒也不是很把這個缺點放在心上。 從成王敗寇的角度講,筆者是失敗的。筆者的成績只不過是專業第二,英語61,政治73,專業課一119,專業課二123,總分376分。是的,這對筆者來說絕不算高分。這其中,英語我只背了英語大作文的模板,政治的肖四,然后就再無背誦一說。筆者并非沒有背誦的能力,也并非討厭背誦,只能說筆者對記憶內容的選擇有種乖謬的執著。再看我們專業第一,英語和政治就不說了,專業課一130,專業課二129,也許與她是二戰的有一定關系,但不得不說她的應試能力比筆者強悍。所以筆者在這里闡述的可能并不是“成功”者的圣經,而是一個“自得”者的真實感受。我希望提供給大家的,是一種對考研的新認識,是一種對機械式學習理念的辯駁,也是被嗤之以鼻者解讀為失敗者的教訓。 但筆者真的一敗涂地了嗎?未必。實話實說,筆者在復試中占據了不小的優勢。無論是專業課的筆試,還是專業課的面試。(即使筆者倒霉到抽到了最難的兩道題:“最初一念之本心”和“無目的的合目的”,但筆者也并未驚慌失措)這些優勢不用說,來自于筆者過去一年如蝴蝶般萬花叢中過的閱讀體驗和經驗。當然,復試的優勢在初試成績懸殊的情況下是沒有什么逆襲的可能的,但“攻或不足,守則有余”,保住原來的成績名次問題倒是不大。 在筆者的心中,考研從來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重要的可能是考研所產生的催逼作用,讓筆者如海綿般不知疲倦地吸收著各種知識理論與觀點,用一句矯情的話,就是見識了太多的美景,徜徉其中,不能自拔。當然,筆者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懷抱審美主義的考研觀在戰場上可能不夠鋒利,但大巧不工,如果積累得足夠,那么順便通過這場“嚴峻”的試驗應該也不成問題。
二、分科論述 從整體上看,筆者的復習實在是不成體系。 英語方面,很慚愧,沒有背過單詞書。用得是一款叫《百詞斬》的APP,大約背了1000詞左右……。另外,看過朱偉的《戀戀有詞》,大約20個單元吧,反正也沒有看完。做過張劍黃皮書,也不知道幾遍,可能有那么一兩遍。還用過于慧真題100篇,大約看了30篇左右。最后還刷了**的真題。大作文最后是花了10塊錢從網絡上買的模板,所以王江濤的高分寫作也沒背。對筆者這種四級飄過,六級沒過的英語渣滓來說,大約最有用的是《句句真研》,好像是田靜的語法書,配著她的語法課視頻,還挺有意思,我也堅持看完了。另外,何凱文的四件套也買了看了看,《閱讀解析》還是不錯的,反正我挺討厭張劍的黃皮書那“啰嗦繁冗”的解析的。 大家聽了筆者這樣的說法,一定會說,這孩子考不上活該,考上了才是撞了大運。是啊,筆者也認為自己的英語能飄過實在是上輩子積德的結果。所以千萬別學就好。 政治方面,大約從去年開9月始吧。反正就是考研大綱出來之后再說。當時看的是**的政治考研視頻,但馬原我嫌**的阮曄太啰嗦,就看了任燕翔的“精簡版”。**的課令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石磊,挺有意思的一個講政治的人。好吧,《政治大綱》對曾經作為理科生的我來說簡直是折磨,因而只看了馬原的部分;肖秀榮那本厚厚的精講精練大約沒翻過幾次(尷尬臉);最后的風中勁草和肖秀榮的知識點提要倒是看了幾遍,但是人家這個都是背的,我又沒有。最后覺得政治不背不行,于是又找來石磊的保命系列,亂七八糟地讀了讀,大約也沒背下來過。后來在深重的危機感之下,我又打算背肖八,結果還是沒背。最后的最后,我背了肖四。也許又是運氣好,竟然又有70分。 專業課的學習如前所述,教材完完整整看完的實在不多。最最慚愧的一件事是。袁老爺子的四卷本我只看完了兩卷(這次正式捂臉)。看過的很完整的書有《現代文學三十年》《中國當代文學概論》《古代文學》(陳文新),李建中的三駕馬車,《明清小說名著導讀》《唐詩藝術講演錄》《文學理論教程》等,反正大抵就是看我的感覺,我覺得精彩的書就會仔細看,認真學習。我的學習從來不是記住他們論述了什么,而是嘗試去把握他們如何進行論述,我觀察他們如何把話說“圓”,以應付可能存在的潛在論敵。我也觀察他們如何將觀點變“尖”,把事物從淺顯挖掘到深刻。借用李老師經常說的“說什么”與“如何說”,前者是一目了然的,但后者卻更有趣一些。話語的表達策略是值得觀察和思考的玩意兒。在這里,筆者也不想再開書單,因為只要對知識有足夠的欲望,你就知道哪些書和論文有可能幫助到你。 三、總結 總體來看,我的考研之路是混亂的,隨興所至,時行時止。缺乏明晰的計劃,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是個愿意按照計劃生存的人。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自從考研以來,我沒有中斷過一天的學習。(有的話,大約也不超過兩天)我無法肯定我每天的學習時間,但大概下限是3個小時,而上限是12小時。這種彈性與我自己的性格有很大關系,所以也請大家考慮一下自己的性格。 說明一下,筆者在這里既不是成功者的“授道”,也不至于是失敗者的“懺悔”,我更樂意把這些文字認定為“寫生”。是的,真實地呈現一個考研人亂七八糟的學習史,而不再是大部分經驗貼的“嚴格完成任務”。是的,這也是“一個懶散人物的僥幸”,但我想,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個任性的人的任性之路”。我想向大家呈現的,是作為一個考研人的我的真實的瑣屑,是那些任務未完成的而“僥幸”的人生。我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考研的“辛酸”和“嚴肅”,考研也完全可以“隨性”和“樂天”。筆者執著迷戀于“可能”這個詞,我相信考研絕對不存在“苦大仇深”這一種打開方式,而筆者就嘗試了屬于自己的打開方式。在這里,筆者也希望后來的考研者能夠找到自己打開考研的方式,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這樣無論成敗,有“自得”于心,大概也總是不錯的。另外,研路也沒有那么可怖,只要堅持,每天做一點,雖然緩慢,但是堅定執著,終有一日能敲丁入石,達成所愿。 最后,感謝文研青年老師在考研期間給我帶來的指導和幫助。同在珞珈山,以后交流和溝通會更多.同時也衷心希望每一位考研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專屬考研打開方式。 2017年3月27日星期一 元貞于中石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