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敲下第一個字的時候剛好是0點,現在已經是4月的第一天了,而我也終于松下一口氣,兌現當初對學弟學妹的承諾,寫下我的一點感悟了。 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樓主家境非常非常一般,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的那種,性格比較內向,甚至有點自卑。大學是在某所二本大學的郊區讀的HR專業,期間過的很憋屈,因為本科學校比較形式主義,老師講課都很敷衍,還跟高中一樣交很多沒有營養的作業,學生每天也都活的很累。但是,大一到大三上我一直都還在乖孩子的定位中沒走出來,一直認為拿獎學金才是大學中最應該追求的事情。所以,在差不多大學前兩年里,我都并沒有很認真地去想過自己以后要干什么。直到大三下,我的舍友們開始陸陸續續去找實習或者都做好未來打算的時候,我開始著急了。她們一個個都比我優秀,最重要的是比我了解自己,我也打從內心羨慕。當然,很多時候人們都說因為羨慕,所以才會有蹩腳的模仿。。。 2016的9月,我的實習還沒有結束,但也是因為這份所謂的需要很高“EQ”的實習,讓我徹底地看清了自己,或許真的不太適合去一個需要每天扮演百面玲瓏的角色的工作(這并不是貶低我的本科專業,可能更多的是工作特點本身的需要)。加上,我也不想永遠處于工作狀態,一年中沒有幾個星期連貫的屬于自己的私人時間,于是我不想再去從事本專業了,開始踏上了教育學考研之路。 至于我為什么考教育學,理由大致跟你們其實差不多:可能是因為它不考數學,也可能是因為喜歡孩子,但是更多可能是長大后對自己的沒有變壞的慶幸與感恩,我也想將來做一個像我初中班主任那樣好的教師。 一不小心啰嗦了這么多,總結一點就是,不管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是已經在準備考研還是在糾結中,一定要記得問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條道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當你幻想你完成它的時候是踏實的開心,還是另一種麻木的無感呢? 嗯,下面還是直接上干貨了: 一.教育學大概的復習計劃怎樣呢? 樓主十分熱衷于時間規劃,相信量化的魅力所在。因此當時我的考研之路還是十分平緩進行的,即每天有每天的任務,每周有每周的任務,包括英語,政治,740教育學基礎綜合。 前期(3月——4月)我主要是收集院校信息為主,當時還去北師大的復試現場了,(非常有緣的碰到本科的一個非直系學長,后來他一直是我考上的信心支撐),了解了北師大概復試的比例和一些面試題目,當然也參觀了下夢中霸氣的學校;回去之后,我就開始買參考書,11本的那種,我收到書的那一刻就慌了,按那個厚度,估計我到考前能看完一遍,列個提綱,估計就考試了。所以,也幸好我沒有直接上手看,而是問了一些北師復試時候認識的學長學姐看看他們的筆記是否可以可以分享或者賣給我,但是得到的答案似乎非常的一致,他們的輔導資料都是某輔導機構的,并且參考書只需要統考6本加上黃濟,王策三的《現代教育論》,以及葉瀾的那本《研究方法導論初探》當時我就想,那既然口碑還不錯,還不如我直接報個班,也省的我每天跟學長學姐問這問那了,畢竟自己臉皮也比較薄。因為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我開始知識報了個不那么貴的班型,就是跟著視頻講義學習的那種,所以我用一個月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了復習的狀態,就沒再為院校和信息的操過心了。 基礎階段(4——7月):這個階段我主要是開始列框架和作對比的階段,原計劃是看完兩遍書。因為我本科學的管理,跨考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就先看了一遍書,并且把將講義上沒有的知識點簡略得補充上去,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列出屬于自己框架,同時還得有比較,比如說中教史,我會把它分為的人物思想,制度發展,國別史,大致三大部分來看,我會去縱向和橫向地簡單比較,例如我是不是應該想想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異同點,孔子和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點等等。由于教原和教心,教研對我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就反復得去看視頻,記一些書上和視頻里的例子和研究案例來幫我更好地去理解它。至于這段時間需不需要做習題或者看很多教育熱點,我的建議是可以去做一下大綱解析里的選擇題,因為那個選擇題考的很細,也能很快做完,所以我一般就每天利用上午剛吃完早飯的那段時間去做,能讓我立刻進入學習的狀態,同時它花的時間也比較少;對于,熱點問題,我覺得每天可以看一些新聞,就當睡前的消遣,培養一下教育學的思維,每天大概10幾分鐘就差不多了。 后來事實證明,我這是把書看完了一遍,也就是計劃只是完成了50%。因為我當時還是班級團支書,又還得準備入黨的材料什么的,所以時間還是明顯的不夠。再加上自己有時候雖然計劃制定的好,但是還是自控力有限,還是會完不成計劃。 強化階段(8——9月):我在8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比較著急了,因為看書實在是太慢了,很想再把書看一遍,但是真的來不及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可能真的效率比較低,而當時舍友是報的那種有輔導員的某個課程,狀態似乎也比我好很多(PS:后來她考上了PKU的臨床心理學方向),我也仔細地跟她聊過輔導員對她復習的影響,她就讓我跟她一起聽了一節課,聽完真的覺得那種溝通中學到的東西印象會更加深刻。當然,天秤座的我還是糾結了很久,一方面我不想花太多家里的錢,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告訴自己既然決定一年考上,那么前期的投資肯定比二戰好啊,所以我后來還是跟家里人商量了下,爸媽還是很爽快的支持我了。 結束了中間這段小插曲,后期我就一直處于強化學習的階段了。8月份,輔導員學姐讓我大概把6本參考書的框架背了一遍,既每次輔導都會抽查上一次任務章節的框架(主要是一級和二級標題,比如孔子的思想從教育目的,人性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以及他們的論點),然后會問我一些有關的更細的知識點,看我理解了沒有(例如化性起偽,教心的圖式等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9月份上旬我還沒有開始系統的背書,就是再過了一遍講義,整理了下自己之前的筆記,結合著輔導班給我的一些思維導圖,再次把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也看了一些北師的習題包括它的真題(不包括13——16的真題),但是并沒有做。下旬快結束的時候,我開始了痛苦但是有效的背書階段。 記憶沖刺階段(10——12月):因為前期我的復習太慢,所以到最后我其實是比正常的復習進度要晚了一個月,所以建議學弟學妹們復習的時候最好在9月份就應該開始背書。慶幸的是,我還算狀態調整的不錯,最后就結合著講義和框架,一輪的時候每個小知識點都沒有放過,到11月,我開始了真題模擬(時間必須要掌控的很好),11月中旬我開始了二輪背誦,二輪背誦我給自己的目標就是看到框架的時候我要能夠寫出每一個細節,也能夠想起與這一知識點有聯系或者不同的知識(即一定要串好思路),例如談到西方國家的法案的時候你不僅能夠想起每一個具體的法案的內容還要知道它是否反映了西方教育演進的某種特征(平民化?世俗化?)等等。 然后就是北師的真題模擬需要單獨講一下,因為13-16年的真題題型是名詞解釋,簡答,論述。我就嚴格按照輔導員給我建議的每道題的時間,進行模擬,每次做完卷子就會總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雖然17年的題型有了變化,但是到考場那一刻我卻沒有任何的緊張,把自己會的都寫上去了,當然樓主還是比較幸運的,考前知識復習了每門課的前半部分(三輪),今年的題型考前面的知識點也比較多(特別是蔡元培)。 考完的時候,我個人感覺英語還是沒有考好,政治和專業課都是屬于正常水平的發揮。后來事實證明比我預想的還好,政治70,英語75,專業課240,總分385,北師大教育管理專業初試排名靠前。 二.政治英語怎么復習的呢?
相信大家也已經看過各種復習的經驗了,我當時也是在網上看了之后就執行的。感覺還是比較科學的,所以也跟大家簡單說說: 英語一:單詞(3月份開始,我前后背了大概4遍,主要是用零碎時間來背的),真題(我是7月份之前把05年的真題都做了一遍,8月份就開始做每05年之后的,參考書是黃皮書,直到10月份我大概做了2遍,11月份到考前主要是分析真題,包括各種題型的分析及錯誤原因的總結,長難句的訓練),閱讀(10月份的時候我開始看不進去真題的閱讀了,于是找了張劍的沖刺閱讀理解100篇來做,感覺出題還是比較經典的,會比真題的時效性更好,當然單詞可能也會偏難一點),作文(作文主要是我的短處,所以我開始的偏早,我10月份就開始每周一篇小作文,大作文的去背,背完自己默寫,到后期也總結了自己的模板,參考書的話王江濤的那個還不錯)。 政治:我開始的比較晚,8月份才開始看一些視頻,也看了考研解析,到10月份我才大概看完書的,至于框架我也并沒有去整理,前期基本上做肖秀榮的一千題就可以了。到10月份后可以去做做真題,背風中進草,11月份之后就可以等著肖八和肖四了(切記一定要背,今年主觀題都可以從答案里找到),然后就是時事政策部分,也可以適當的去背了(我當時背得還是消爺爺的那本時事政策小書)。總體來說,政治的復習就是要快準狠,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把選擇題做好最重要,因為主觀題后期直接背肖八肖四就足夠了。 不知不覺就寫到最后啦,回顧自己一年的考研之路,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除了證明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甩掉了那些曾經給自己貼的標簽,跟過去那個沒有自信的自己說再見了,也終于給愛我的人一個滿意的答復。你會在自己努力做一件事情中發現了人生其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即使你還未開始就知道自己有可能會輸。畢竟勇氣還是要有的呢,萬一成功了呢? 最后,希望學弟學妹們堅定自己的初心,也能夠踏踏實實地走下去,甩掉標簽,輕松啟程,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問題我都愿意幫助你們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