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擬錄取名單出來后就在醞釀寫一篇經驗貼回饋論壇。一方面算是為我過去一年的考研歷程畫上個圓滿的句號,另一方面也是為今年踏上考研征程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來自過來人的經驗。 如果沒有考研論壇這樣一個分享的平臺,如果沒有往年學長學姐們的無私奉獻,恐怕我要在搜集信息上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而處于劣勢。我能如愿考上貿大,其實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從考研論壇上獲取的歷年學長學姐留下的寶貴經驗;所以飲水不忘挖井人,我也希望能把論壇上互助的火炬傳遞下去。 首先介紹下自己的情況:本科就讀于帝都某理工類211,計算機專業,男。2017報考國貿院金融學學碩已經擬錄取,初試384分,復試84。復試還算正常,但初試今年這個成績確實低了一些,發揮失常是主要原因(真的不騙你們~),可見心態在備考和考試過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 在帖子中我總結了一些之前學弟學妹曾經提過的問題,以及比較重要、但又容易在準備考研初期被忽視的問題。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如公共課復習材料的選擇和計劃安排等,想必大家已經從往年的經驗貼中了解的差不多了,所以此處我僅作簡單的闡述。這篇帖子主要關注于一些過去討論較少、對同學們影響較大、同時又不太容易通過公開渠道獲得的信息。另外,由于4月還是備考的早期階段,所以此時有各種選擇上的糾結和基礎問題上的困惑都很正常,也歡迎大家留言提問和討論,我會盡量詳細回答的。 關于資料分享,由于壓完之后體積較大,論壇上傳不太方便,大家還是留一下百度云賬號吧,我會一一分享的。
~~~~~~~~~~~~~~~~~~~~~~~~~~~~~~~分割線~~~~~~~~~~~~~~~~~~~~~~~~~~~~~~~~~~~~~~~~~
一、基本問題篇 1.關于擇校、選專業 (1)關于擇校:這一條寫給還在猶豫報考學校的同學,已經確定目標的同學可跳過。 立志于考經濟類研究生的同學,學校選擇大概集中于三類:第一類是頂級名校,也就是清北復交人。鑒于清北復交確實很難,與貿大不在同一層次上,所以這里的比較中只討論人大;第二類是頂級財經類211,通常也就是俗稱“兩財一貿”的貿大、央財和上財。另外中南財經政法、西南財經、東北財經也是不錯的財經類大學,但是由于地理位置遠離金融中心不便就業等原因,一般認為低于兩財一貿一檔,在此也不討論;第三類是財經類較強的985名校,如浙大武大同濟廈大等,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并且難度不一定比兩財一貿高,不過由于我的了解確實不多,且這些名校同樣存在地域不佳問題,在此也不討論了。之所以如此強調地域,是因為如以工作為目的而讀研,那么在研究生階段找實習積累經驗就成了優先項目,而在北京的金融名企實習機會自然多于非一線城市。 非常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現在有些同學可能剛剛開始立志考研,對學校的了解不深入,所以對考研難度的認識集中在復試線的分數上,認為分高的(有些學校復試線可能高達390+)就比較難,分低的則容易,這是很大的誤區,因為不同學校的專業課難度無可比性。 以人大為例,人大經濟類專業課802的150分全是主觀題,其中又有一半是論述題;首先其難度比貿大同類型的題(主觀計算及論述)高一檔,其次論述題閱卷標準難以確定,也增大了風險。而貿大815三分之一的分數集中于選擇、名詞解釋、判斷等容易得分的題目類型,計算論述難度也不大。所以總的來說,可以說人大802比貿大815難出20~30分也不為過,如此看類人大經院的380分復試線就很高了。另一方面名校復試一般1:1.5淘汰,而貿大原則上1:1.2,有些專業小年甚至復試不怎么刷人(比如去年的國金)。所以一定要正視考名校的風險,LZ一戰就是人大金融學碩,后來.......誒。 央財的難度只是有所耳聞沒有深入了解過,不過據說報錄比比貿大恐怖不少,而且專業課有政治經濟學......其實政經不難,但是略惡心,報考央財的同學要有心理準備。 綜上所述,貿大其實是個性價比不錯的學校,除了知名度略低、名字容易被行外人當成大專外,沒什么明顯的缺點;校風據說偏向務實,考證實習很流行,所以畢業生工作競爭力強,對于希望畢業后工作而非科研的、希望進入企業而非政府部門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反之,央財由于傳統經濟學科更強,與政府的關系更密切,可能更適合立志從政或進入央行、國有大銀行總部等的同學。 (2)專碩還是學碩:兩者在就業上幾乎沒有差別。學制均為兩年。所以在考試之外的因素,兩者主要差別僅在于學費和導師制。學費上專碩相對學碩高,但兩年一共6萬左右也算是良心價了,比人大金磚15萬左右便宜很多;雖然對大部分同學這不是太大的問題,但畢竟相比學碩幾乎無學費,還是個劣勢。專碩的導師是雙導師制,校內+校外,所以在就業輔導、職業規劃、乃至于校外導師內推優秀同學進企業上,專碩還是有優勢的,這可能也是專碩每年的就業去向都好于學碩的原因之一吧。 考試上,專碩不考數學三(雖然聯考里也有數學但據說遠比這兩年的數學三簡單),拯救了不少數學渣的同學。但隨著這兩年431難度上升和報考人數猛增,還真的不好說專碩就比學碩容易(雖然前兩年貌似是專碩更容易的)。希望報考專碩的同學,一定要對報考人數猛增,報錄比逐年下降的風險有認識,而學碩每年報錄比則相對平穩。 (3)815經濟學大專業選擇:國金、金金、保金、國貿 首先,國貿是貿大的王牌專業,國內專業排名貌似第一。但是,據說一方面因為這兩年國貿專業就業不太好,所以同學們更傾向于金融,因為有利于未來就業;二來國貿課程設置較為全面,廣而不精,不如金融針對性強。當然,這些只是據說,如有誤請諒解。不過復試分數線國貿一般都是低于金融學而高于其他815專業,復試刷人也不多,難度略低于金融學。 貿大的三個院都設有金融學,分別是保險學院,金融學院和國際貿易學院,主要是歷史和方向設置的原因。保險學院的金融主要是保險方向,與另外兩個院差別較大,學院實力略低于另外兩院;國貿院是外經貿第一大院和王牌學院,師資力量強大;金融學院是原來中國金融學院合并到貿大中形成的獨立院,以金融學碩專碩為主要專業。 從學院實力和畢業去向上,一般認為金金>國金>保金;但實際差別可能并不大,畢竟都是貿大的金融學嘛。三院金融學初試都是815,但復試金金最難,筆試四本書,面試有用英文回答專業課問題,所以金金復試會有不及格的情況,準備起來也更耗時;國金復試一本書,面試英語部分也僅僅是讀文章并基于文章回答問題,均比金金要簡單,這也是促使我選擇國金的一大原因;保金不詳。 小專業(西方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難度一般低于金融和國貿,數量經濟是個奇葩......... 對專業和學院理性的選擇我認為應該主要是基于個人愛好,對自身應試能力的信心程度和大小年(見下)。但無論如何,考貿大的經濟類初試都是一模一樣的815經濟學,所以確定考貿大的經濟類之后,具體專業的問題可以慢慢想。
2.關于同專業不同學院,大年小年的報考人數和復試淘汰人數狀況(血淚教訓啊~) 這一點,僅就國貿院,金融院,保險院三大院的金融學為例。目前一般還是認為金金最好(師資、歷史傳承、就業等),國金其次,保金再次。規則上,國金與金金統一劃線,即兩院的復試線每年相同,保金單獨劃線。 2016年金金報考扎堆,復試本來就難,淘汰更是慘烈。印象里刷掉了近1/3的人,還有390+高分被刷。而國金甚至沒招滿,復試一人未刷;保金則復試線低了國金金金不少。另外貿大的王牌專業國貿,復試線低了國金15分+。所以如果看2016的情況,顯然815這幾個大專業的難度應該是金金>國金>保金>國貿的。 我當時就是這么分析的。所以我規避了金金,選擇相對可能容易的國金,心想總不能國金今年比金金難吧。然后啊,今年就完全逆轉了。 2017金金招生51,有48人進復試,僅淘汰3人;國金招36,48人進復試,刷12人,歷年最慘。保金復試線甚至超過了金金,國貿復試線大漲。所以2017國金>金金=保金,體現出了非常明顯而坑爹的大小年情況。 所以2018要報考金融學的同學,應充分考慮這一博弈問題。每年大部分同學都會參照前一年的錄取情況形成自己對每個專業難易程度的認識,以確定報考。這就會導致去年簡單的專業今年扎堆,難度陡升,反之亦然(數量經濟學2016爆冷390的復試線,今年又掉到了340多,同樣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斗膽預測一下,2018國金保金又會回到小年,金金大年,報考國金性價比可能會比較高。
3.關于資料和信息的收集 其實考研論壇真的是個很好的平臺,大部分有價值的信息都可以從這里獲取。一般通過本專業的精華帖,即可了解大部分需要掌握的信息,比如專業課用書,初試復習計劃和參考資料,復試考查方式等,所以,利用好論壇里的資源其實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學校的官網也是信息的重要來源。從官網上一方面可以獲取通知公告性質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擬錄取名單、往年分數線等分析報考專業的難度和報考情況等。此處給出幾個網站,方便大家使用。 (1)貿大研究生院(招生信息,往年報錄情況等):http://yjsy.uibe.edu.cn/index.do (2)國貿院導師名單(其他院類似,可到學院網站找到導師更詳細信息):http://site.uibe.edu.cn/actionszdw/Szdw2.aspx (3)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報考等,也有一定信息):http://yz.chsi.com.cn/ (4)考研網外經貿專區:http://yz.kaoyan.com/uibe/ (5)貿大新聞網:http://news.uibe.edu.cn/uibenews/index.php (6)貿大考研論壇:http://www.maodakaoyan.com/forum.php 真題方面,學校出售的貌似不帶答案,還要一年一年的買,所以不如淘寶上買帶答案的真題,可能貴一些但用起來很方便。這里就不打廣告了,但一般來說淘寶搜出來銷量最高的就可以,跟隨戰略嘛~ 最后,一些信息可能很難在網上找到,畢竟網絡不是萬能的。此時可以考慮聯系一下本專業的學長學姐,一般來說,有一些問題可能只有作為過來人才能認識到或者看清楚。其實作為經歷過考研的人,我們都了解個中辛酸,也了解考研同學的不易,所以我們還是很愿意力所能及的回答一些后來人的問題的。
4.關于學歷歧視、本科成績、性別歧視、二戰歧視、黑幕、托關系........等問題 這些問題一概不用糾結......當然一般來說,本校同學或者有過硬關系的同學,復試自然有可能會更順利一些。但是,一個二本畢業、本科成績不佳、非本校沒關系的同學,也可以非常順利的考入貿大,完全不用懷疑這些問題會影響你的最終錄取,貿大還是個很公平的學校。 首先,初試是非常公平的,基本沒什么操作空間。復試面試是分組抽簽面試,今年分了四個組,進入面試室前原則上不知道主考官是誰,且復試流程比較標準,都是第一部分讀英語文章回答問題,第二部分專業課問答。無需提交本科成績單,但老師會從復試打分表上的個人信息了解到本科學校。事實上今年國金復試分數較高的同學里外校的比例很高;可見如果本身優秀、發揮出色,老師是不會太在意出身之類的問題的。
5. 關于導師 具體的復試后聯系導師問題,放在復試篇討論,這里僅討論兩個現在大家可能關注問題。 首先,有無必要初試前聯系導師、了解導師、看導師論文。事實上,初試成績公布、確認進入復試之前,完全不用花精力擔心導師的問題。所以現階段需要考慮的僅是初試考試的問題。而初試也比較正規和公平,所以不用擔心能從老師那里套到初試題目。貿大老師口碑都不錯,且不同學院均有出色導師,不用太擔心下手晚。 另外,導師分配制度。貿大碩士導師采取互選制,入學后大約10月份的時候會有導師和學生的雙選確認,入學前原則上無需確認導師,也不會出現已錄取但沒有導師帶的情況。當然好導師還是要早下手聯系,但這里的“早”大概也就是初試成績公布確認可以進入復試的時候。很多同學或許會看到理工類學校要在復試之前甚至報名時就確認導師,以確認研究方向和所在實驗室,但貿大不用。具體研究方向(我僅了解國貿院金融學,其他專業不詳)也是在入學后確認。
6.關于輔導班 反正我是沒有報任何班的。參加輔導班并非考上的充分或必要條件,財力有限或時間有限的同學完全可以不報班。 公共課中的數學可以從網上下載各種機構的視頻,比如張宇老師的數學就不錯;英語則沒什么教學的必要,自學效果就不錯了;所以這兩門是不推薦報班的(不過英語的作文倒是可以考慮報一個專項班)。政治和專業課是可以考慮報班的,政治是為了節省自己梳理的時間,并且機構也能更好地把握時事問題和命題走向;而專業課則由于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且缺乏有效的復習資料,能得到往屆考生的指導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分割線~~~~~~~~~~~~~~~~~~~~~~~~~~~~~~~~~~~~~~~~~
二、初試篇:資料選擇及經驗 關于初試資料的選擇,之前已經有太多的帖子詳細介紹過了(尤其是公共課,甚至都可以看別的學校的學習經驗;推薦看下清北人同學的經驗,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往年學長學姐們的經驗也都很好,所以重復的部分不多贅述。這里僅討論一些個人經驗和建議,及近兩三年考試內容、范圍、難度變化后資料和復習重點跟隨變化的問題。百度云的資料里有所有參考用書的照片,大家可以根據圖片去電商查找購買(買書推薦亞馬遜)。
1.總體規劃: (1)難度:數學三>專業課815>政治;而英語主要看基礎,因人而異。越難的科目投入時間應越多。 (2)時間投入:數學應開始最早,持續保持高強度長時間復習,以數學全書為主。一般來說得數學者得考研。 專業課前松后緊,可以早期只看高鴻業的兩本書,打好基礎即可;背記的內容不要太早開始,因為遺忘會很快,實際上早期是培養經濟學思維的過程,具體的內容如果一時記不起來可以翻書,名詞解釋、公式等到了中后期再背即可。 政治就是一個用來突擊的科目,最早7月份開始即可,早期不要花太多時間,總時間投入也不要太高,因為政治的產出投入比在復習初期極高,后期極低。 英語則是長時間低強度,每天都要看一點,單詞語法都要看,但是每天都只花不多的時間即可。 (4)合理成績:以400分為例,考慮到這兩年數學和專業課變難,政英數專四門課的成績分布為70,80,130,120較為合理,在復習時建議以這個比例作為目標。另外數學好的,可以以140為目標。
2.專業課815經濟學 (1)參考資料:高鴻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初級宏微觀),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中級宏觀),平狄克微觀經濟學(中級微觀),多恩布什和平狄克的金圣才,一套包含真題的機構資料(最好有名詞解釋總結,我用的老生研路的材料感覺還可以)。 多和平的書課后題一定要做,有時候真題會直接從里邊出。高的書比較簡單,當做入門即可,看過一兩遍就可以放到一邊開始看中級了。本科經濟類的同學,我認為甚至可以跳過高的書。 (2)題型:20分單選(10x2分),16分名詞解釋(4x4分),24分判斷并寫出理由(6x4分);50分計算(微觀1x10,1x15;宏觀1x10,1x15);論述40分(宏觀微觀各一道,2x20) (3)近年變化:從2015年起,貿大815取消了專業英語,將題型固定為上述形式。最初兩年有試水的意思,題目較易,而2017則加大了選擇和計算的難度,尤其是計算的微觀部分。LZ第一年考的人大,感覺這些名校之間都有相互學習、共同變化的趨勢,比如人大學北大,向北大難度靠攏;而貿大也在調整題目難度結構,有向人大靠攏的趨勢。微觀本身就是以計算為主的科目,之前太簡單,現在加大難度很正常,恐怕也是今后的趨勢;宏觀本身重分析論述,所以保持目前計算的題型和難度,未來加大論述部分的綜合性,則可能是另一趨勢。 (4)考試重點:其實宏觀能出計算題和微觀能出論述題的知識點都很有限,抓住這兩個部分,就很容易得高分。微觀計算和宏觀論述可考點都比較多,但仍有規律可循。(以下提到的章節和知識點均以多恩布什和平狄克為準,事實上考試也主要靠這兩本書)。 微觀計算:前八章的的消費和生產是微觀的基石,最重要的兩部分,每年必考至少一道計算,很多年份甚至是一道消費一道生產,所以這兩部分的計算一定要重視。消費部分還比較簡單,生產的利潤和產出決策部分有些知識點較難,更需要多練。 微觀論述主要包括:1.競爭性市場分析那一章(分析政府政策)2.壟斷勢力及其來源、社會成本等3.各種價格歧視4.寡頭壟斷(這個部分比較重要,一般都會考到大題。古諾模型也很愛考計算,而如果不考計算的話,一般就會在論述里考到)5.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6.規模報酬,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外在經濟,外部經濟等也是潛在考點,組合起來考察未嘗不可。 宏觀計算基本就是:1.索洛增長模型(非常獨立的模型,不便考論述,又因為知識點很大不考到也不合適,故很適合計算;多恩布什上較淺顯,有條件可以參考下曼昆書上這部分,因為計算曾經考到過那么深);2.IS-LM模型和總供給模型的相關計算;3.乘數理論;4.最多再加上今年蠻有創意的菲利普斯、奧肯、犧牲率換算。當然,這些是重點,超過這個范圍也很正常,所以其他部分的計算也要掌握。 宏觀論述喜歡考結合IS-LM模型或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分析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大多可以歸類到財政或者貨幣政策),幾乎必考。通脹失業部分雖然偏向論述,但不好出題,考查頻率低一些,但也是大知識群;今年這部分別出心裁考了計算,要引起重視。 計算和判斷題型不同,但其實很相似,出題依據也均大多為對計算論述未考到的知識點和零碎知識點的補充覆蓋,其中宏觀經濟學流派問題每年必考。
3.數學 (1)參考資料:1.考研數學復習全書 2.習題(基礎過關660題,張宇1000題均可,推薦660必做,因其難度較高,出題靈活,很契合這兩年的出題方向,但只有選擇填空,所以有時間最好張宇1000題也做做)。 3.真題(張宇和李永樂均可,推薦張宇的,因為年份多,解析也比較好) 4.模擬題(經典400題,最后沖刺135,李永樂沖刺6+2均可,但模擬題營養不如真題) 5.另外,張宇高數18講,概率、線代9講也可以買來當輔導,作用類似全書,但不建議用其取代全書的地位。 6.可以看張宇老師的視頻 (2)數學全書誰家強:我個人推薦國家行政學院的大紅皮版本。雖然這個版貌似比較淺顯,但實際上緊扣重要考點和考試變化趨勢,實用性強;而粉皮的北大燕園版本體系架構更嚴謹,邏輯性很好,但更新換代較慢,未跟上考試出題風格的變化。 (3)近年變化:如果說2003~2014年數學三的出題風格嚴謹刻板,難度適中,則從2015開始,命題人的出題風格開始轉向靈活多變且難度加大。15年難度尚且不大,但16、17兩年數三難度均創歷史高位,16更可謂是10年最難考題。16線代的矩陣n次方求法,概率論第二題等均很新穎,17年更是有用定積分求級數。這都要求復試思路和方式的轉變,不能再只盯著真題做,也要大量做模擬題,因為模擬題普遍又偏又難,但這兩年考試就是又偏又難的..............另外,對于生僻知識點,也要注意,比如今年填空中就考了差分方程(還是復雜的解的形式)。順便說一下,國家行政學院的數學全書很好的跟上了時代的變化,甚至16年版的全書中“壓中”了定積分求級數,這也是我推薦它的原因。 (4)復習方法:如果大學有學過數學,有一定基礎,就不推薦看教材。浪費時間,效果還不佳。雖然直接上數學全書會比較難,但看過一遍就好了,一定不要放棄。全書建議3~4遍,第一遍可以只做例題而不做單獨成冊的習題,那個可以留到第二遍再做。2003年后的真題2~3遍,15~17年真題建議3~4遍,做錯了的題、難題也要在重做幾遍。習題2遍,模擬題到最后看情況。
4.政治 (1)參考資料&復習方法:政治只用肖秀榮!政治只用肖秀榮!政治只用肖秀榮!往年無數人用血淚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強調一下。17年肖大爺基本壓中所有大題,這樣的神勇,是其他老師望塵莫及的。 前期復習,用肖秀榮的命題人知識點精講精練和命題人1000題,看一章精講精練做一章1000題。大概9~10月份,肖老師的形勢與政策會出版,作為對時事的總結,也很重要;大概同時會有風中勁草(推薦中唯一不是肖老師寫的一本書)出版,相當于精煉版的知識點精講精練,中后期就以這個為主要復習材料。后期沖刺,用肖老師的沖刺8套卷和終極預測4套卷,只用這兩套模擬題不要用別人的,把其中的大題結合自己理解都背下來(非常重要,政治就靠押題拿大題的分呢)。 (2)真題的用法:都說政治真題不重要,真是這樣嗎?是也不是。說它不重要,是因為考點很少重復且總在變化,從知識點上看,歷年真題沒有太多參考價值。但是,選擇題的挖坑模式,大題的答題模式和思路,這些基本上都會被歷年的出題組繼承下來,所以從思維上看,歷年真題還是有意義的。 做政治真題不用多,最近3~5年即可;也不要關注知識點對錯,要把重心放到選擇題題干提問方式、挖坑方式、選項設置、措辭等問題上,甚至總結下每年多選有多少個abcd全選都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另外,還要看歷年大題的標準答案是從什么角度回答,如何行文,側重點等。
5.英語 (1)參考資料:1.單詞:**的考研英語詞匯綠皮亂序版。 2.語法:**的英語語法新思維(強烈推薦) 3.作文:王江濤的考研英語高分作為(實際上作文較隨意,主流的都可以) 4.真題:張劍的黃皮系列。 (2)學習感悟:英語這門課特殊些,擅長的同學真不用太花時間,我今年二戰近乎裸考,沒背單詞,上考場前刷了兩套真題,背了下作文,今年備考英語一共花了20個小時不到,還拿到了80分。而不擅長的同學,似乎認為英語是產出投入比最低的課程,猛砸時間不見效果........ 其實我認為英語最重要的是語感,感覺對了完型閱讀莫名其妙就能選對,所以,不要只背單詞,語法學習和語感培養也很重要。學語法,上文推薦的英語語法新思維就很不錯,建議有時間的同學一定要看看,對各個題目類型都有幫助。而語感抽象一些,不過平日休息看看原聲美劇電影,在金融時報(FT中文網APP很好用),BBC,CNN等看看英文新聞,不失為培養語感的好方法。 (3)進度建議:背單詞貫穿始終,5遍不嫌少,8遍不嫌多,插空背一背即可,不用專門安排時間。前期看語法,8月后就不要再看語法了。8月后刷真題,不僅要做,還要仔細分析,這個過程很提升應試水平。真題至少把近7、8年的都刷一遍,有時間最好2~3遍,但也不用太多,畢竟閱讀刷好幾遍意義遠不如數學大。作文有時間可以隨真題一起做,一定要真正地寫出來;沒時間的話,最后背一背就好,反正北京作文壓分嚴重,能寫完、語法和拼寫錯誤不特別慘,分數差別不會太大。
~~~~~~~~~~~~~~~~~~~~~~~~~~~~~~~分割線~~~~~~~~~~~~~~~~~~~~~~~~~~~~~~~~~~~~~~~~~
三、復試篇:經驗,回憶試題及導師選擇 首先,復試各個具體的專業都不相同,我的經驗僅針對國貿院金融學學碩專業有效,即便金融學院金融學復試與我們差距都較大,故其他專業同學僅做一下參考就好了,這里主要寫給國金的同學。
1.復試簡介 復試時間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通常在復試分數線公布后的兩周左右進行。由筆試和面試兩大部分組成,兩者成績各占50%。初試成績與復試成績均換算為百分制后,按7:3的權重求加權和,作為總成績排序決定錄取(具體規則見官網)。雖然復試權重較低,但因為初試成績換算為百分制后很難拉開差距,故實際上復試對錄取具有重大意義。每年都有初試高分被刷和初試擦線卻被最終錄取的案例,所以一定要重視復試。
2.筆試 (1)參考資料:筆試參考用書只有蔣先玲老師的貨幣金融學,書+習題集即可,無需其它任何資料。前9章是重點,,10、11章考一點,13章考的很少,11、14章不考。 (2)題目類型:筆試一共100分,30分單選(30x1分),40分判斷(20x2分),30分計算填空(10x3分)。判斷只寫對錯不要求理由;計算不要求計算過程但由于形式是填空,所以必須100%把數算對才有分。計算有些題不好筆算,記得帶計算器。 筆試必有超綱題,主要體現在單選,一般4~8道;填空會有一兩道超綱,但基本都是習題集上出現過的,且,反正我這一年是這樣的,基本答案都是錯。計算不會超綱,原題基本都在書上例題或習題集上,原理較為簡單,但一定要算對。 (3)題目回憶:目前我能回憶起來的題目包括(好吧其實我真沒記住多少): 單選(主要是超綱的部分我才能記住,其他的看書和習題集基本都能做對):(1)p2p的英文解釋(peer to peer而非people to people,我一個學計算機的都能答錯我也是服自己......)(2)開放基金和封閉基金比較(3)國內的股指期貨有(中證100,中證50,中證500,上證綜指,上證50.....等七八個名字,4個一組排列組合成abcd)(4)巴塞爾協議的資本充足率(5)現金余額和現金交易說比較(6)貨幣需求的平方根立方根公式(7)貨幣收益率是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的(機會成本變量?答案存疑)(8)優先股的優先權有哪些(9)利率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10)capm模型 判斷題比較簡單是主要的得分點,所以我基本都會也就沒記住.......有一個“貨幣是購買力的暫棲所”是否是弗里德曼說的(應該是對)。 計算比較中規中矩,都是書上出現過的,很多還是書上例題或習題集原題。主要有:實際利率的計算(給出通脹率和名義利率,復雜法計算)(p67),到期收益率(p72),純粹預期假說下的長期利率計算(p85),票據貼現額(p103),互換交易的收益之和(p130),資產組合的風險(p136),缺口管理的計算忘了有沒有了,不過也是重要的計算內容(p166),貨幣乘數(p248)(注意與存款乘數區分)。另外,保證金買長賣短也看看吧,雖然比較難;久期缺口也比較難 (4)關于超綱部分:建議不要專門準備。超綱單選涉及的的內容往往非常寬泛,且考察的比較細,準備這部分猶如大海撈針,性價比極低,所以......靠金融學素養蒙一下即可。
3.面試 (1)面試流程:面試時要在備考教室等待,并隨機抽簽決定面試順序。今年50個人進復試、分了4個面試小組,大概每組12人左右。抽簽后會有學長學姐按照順序把參加面試的同學帶到面試室,每人面試時間15分鐘左右。面試老師會有5~7人,其中一位主考官負責專業課問題,一位老師負責英語口語問答,其他老師主要是打分和記錄,一般不會說話。面試分為英語口語面試和專業課綜合面試兩個部分,時間大概各占一半。 (2)英語口語面試:英語口語部分時長8分鐘左右,考查形式是默讀一篇英文長文(大約給三分鐘)后扣上文章(所以完全只能靠記憶),與老師英語問答3~5個文章相關的問題。今年的文章和英語一閱讀的長度及難度差不多,但由于時間短、還不能在回答的時候看文章,所以難度高于英語一閱讀不少。 今年英語口語部分較往年有所變化,去掉了朗讀其中一段的要求(所以對話時間更長),并提高了文章的難度,可見貿大有在復試環節加強英語考察力度的趨勢。我抽到的文章內容是亞馬遜從線上電商業務向線下擴展,屬于廣義的經貿新聞類文章,而并非專業性極強的金融技術類文章,跨專業的同學可以稍許松一口氣了。 問答中的問題基本關注于三個方面: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原因(為什么要這樣做?)及背景,和支撐以上問題的一些具體數字。可以說這種提問思路體現了比較完整的閱讀思維模式。舉例來說,我被依次問到了:1.亞馬遜創造了一種新型線下銷售模式,請描述這種模式?(APP購買,超市提貨)2.為什么亞馬遜要向線下發展?(線下廣闊的市場和盈利空間)3.如何看待這一舉措的必要性和前景?(闡述看法,并利用市場需求空缺、市占率等文章內出現的數字支撐看法)。 畢竟由于大部分同學英語口語水平均不太好,所以面試中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我感覺還是不高的。重要性上,回答正確、全面、不冷場>語法和用詞基本正確>口音標準>語法復雜有技術性。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試圖用難以駕馭的復雜語法表示簡單的意思,因為語法錯誤可能導致老師對表意的錯誤理解,進而認為你沒能正確回答問題。所以,只需用簡單的語法和詞匯正確表意即可,只要基本回答正確全部問題,語法簡單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大概也足以保證這部分成績不低。 (3)專業課綜合面試:這部分的提問范圍極廣,從專業性很強的金融專業知識到對生活中一些商業現象的分析思考再到嘮家常,一切皆有可能。不過從群里的討論看,今年貌似同學們被問到最多的是對時事和商業現象以經濟角度進行分析這類的問題,所以總結經濟時事熱點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考前準備。比如我被問到了共享單車的問題,有的同學被問到了特朗普當選后的經濟政策及其影響等。本科就是學金融的同學被問到專業問題的概率很高,比如解釋一些金融學概念等,這些問題如果回答優秀的話成績一般都會很高。遇到嘮家常、談人生理想等的同學很少,這部分基本不要準備了,趕上的話臨場發揮即可,不過仍可以準備好“為何換專業”“本科學過什么、與金融有何關聯”這類的問題答案。 我現在能回憶起的問題包括:1.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2.如何看待這種商業模式?3.目前這一行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法?4.行業競爭的格局和未來的發展? 面試的老師還是比較和藹親切的,也不會太為難大家。如果老師表現得比較嚴肅,也不用緊張,一般來說與回答的好壞沒有太大關系,一定不要自亂陣腳。回答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表現出邏輯思維能力和條理,實際上最終得出的結果沒有那么重要,展示分析思考的過程才是關鍵。時事類問題一般老師的提問都會比較開放,言之成理即可。
4.聯系導師 上述基本篇已經提到了一部分聯系導師的問題,重復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1)關于聯系導師的時機:這里要分兩種情況討論。一類是,初試成績特別優秀,本科學校非常優秀(985或頂尖211,最好經濟、數學、會計類等相關專業),本科經歷非常耀眼(10+獲獎,學生會主席,多次獲獎學金,大量實踐經歷等)三者占其二的同學,一定要盡早聯系導師。本校同學當然也要盡早聯系導師,有在本科時候就熟識的碩導是最好的。建議在初試成績公布后基本確定可以過線時,盡快聯系導師。在此之前要找好導師的資料信息、確定理想導師、并寫好自己的簡歷和自薦信,初試成績一公布就盡快發送郵件。大部分老師是會在幾天內回郵件的,所以用郵件這種方式即可,畢竟打電話什么的干擾導師生活,也可能弄巧成拙。非常優秀的同學,可以嘗試下聯系最理想的導師,這個時候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 其他同學,可以參照上述時間點聯系導師,不過如果初試成績不高,復試被刷風險較大,通常會處于不利的位置。并且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經歷,在競爭大牛導師的過程中會處于較大的劣勢,容易被拒。所以復試線公布后聯系可能會更好,畢竟已經確定進復試,被錄取的概率就大了很多。跨專業的同學,如果在這段時間忙于準備復試的相關內容而時間較緊,甚至最晚也可以考慮正式擬錄取后(4月初)再聯系導師。畢竟準備簡歷、寫自薦信、搜索導師信息等都是比較耗費精力和時間的過程,如果在這上邊花費太多時間而耽誤了復試復習,就得不償失了。畢竟導師也不能決定復試錄取,對于初試成績較低的同學,第一優先級的任務是通過復試被成功錄取,然后再考慮導師的問題。
5.調劑、二戰 貿大的復試較晚,往往在擬錄取名單公布后已經沒有好的調劑機會了,甚至復試之前最佳的調劑機會就已經被考34所的同學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如果到時復試失利、打算調劑,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此時調到一本甚至都是比較困難的了。公務員、事業單位很多時候更注重有無碩士學歷,而對畢業院校的關注度不如企業那么高,所以一般雙非院校的碩士或許還有一定價值。不過有志于向金融行業的高收入職位發展的同學,恐怕只有名校碩士才能成就你的夢想吧。 關于二戰,我覺得既要腳踏實地、認清現實,也要心懷夢想、勇于挑戰。如果綜合分析自身的情況,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在第二年成功考上心儀的大學和專業(比如成功通過初試但復試因準備不足失利、初試差幾分過線且知識基礎不存在太大問題),一年的時間成本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此刻的教育是影響終生的長久之計,且貿大碩士一般只有兩年。但如果技術層面把握不大、家里嚴重反對、或要邊工作邊準備考研以致時間不足,還是要對二戰持慎重態度。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加入二戰大軍,很容易動搖放棄的,往往都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分割線~~~~~~~~~~~~~~~~~~~~~~~~~~~~~~~~~~~~~~~~~
四、寫在最后 考研實屬一段艱辛苦澀的歷程,但與其高昂成本相對應的,是同樣高額的終身回報。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更高的人生發展平臺,以及在讀研期間可能結識的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都是這一努力的回報。在此衷心祝愿2018年報考研究生的同學都能取得滿意的結果,也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經歷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哪些部分敘述不全,歡迎大家留言提問,在入學之前,或許也包括入學之后的一段時間我會盡量經常上來看看回答一下問題,并發送一下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