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哲經驗太少,信息匱乏也成為備考中的一個障礙。零零碎碎看了論壇上許多其他學校的中哲和哲學專業其他二級學科的經驗,有感于先行者的努力,現在我將自己備考的一點體會寫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忍不住再說幾句至關重要的廢話。陸九淵推崇孟子的“先立其大”,我十分敬重的一位老師也向我強調了這一點。短暫的研究生備考過程功利性質還是明顯的,但我還是希望有志者能立其大,有大心。你盡可以為知識而知識,也可以為實現某種價值追求而知識——后者是傳統上為中國士人所推重的。但我希望你費盡心思不是只想混一個學歷,以便將來謀求私利而已,當然你也有權利和自由這么做,并且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成功了。我只是覺得,這樣就太“小”了。 初試 公共課 此類經驗同質化太嚴重,這里不多提。我想英語認真學,政治過線即可。復旦哲院政治線劃得很低,對哲學生來說還是很好的。 中哲 主要就是哲學史和原著兩個方面了。前者提供脈絡和框架,后者填充內容和細節。 中國哲學的學科范式畢竟是外來的,所以我以為不可能像西哲一樣能直接從原著入手來學習,因而哲學史閱讀是必要的。至于哲學史具體的書目,我認為哪本都行,只要囊括的哲學家比較全面,挑敘述上自己喜歡的就行。這只是拉一個框架,就中哲知識真正還要看原著功底,就應試成績則還要看答題技巧和記憶熟練度等。 我個人一戰南大失利,其后一直在幾個學校之間猶豫,網上報名時才定了復旦。所以二戰復習我沒有執著于參考書目,想著能夠應試的基礎在了(南大專二中哲原著120+),日常復習一下哲學家思想要點和原著,等決定學校后針對性做一些真題的練習,適應題目類型和風格即可。備考南大時,我看得比較多的是郭齊勇馮達文那套中哲史的上冊,以及陳來《宋明理學》。其他略作參考了下,決定復旦后怕有什么遺漏就看了復旦自己編的那本哲學史,坦白說我對這套書的質量持保留態度,所以也只是匆匆過了一遍沒再重看。 哲學史閱讀要把縱向橫向的脈絡都梳理清楚,方便之后填細節。縱向大概是哲學家個人思想、流派思想、特定時期的主要問題、中國哲學整體形態等等上的發展。橫向有哲學家個人思想的結構(邏輯起點、目標、具體思想間聯系)、同時代不同哲學家思想的比較、流派比較等等。 有了這個脈絡,再去讀原著就對特定哲學家思想的重要性、地位有一定了解了。也可以按照個人偏好來。復旦專二是中國哲學史,并沒有像南大一樣特別提及原著。我也猜想可能有人能僅僅通過哲學史背誦來獲得高分,但是這樣的知識大樓總是不扎實的,只為功利考慮也很容易復試時暴露不足吧。 原著的重點在先秦和宋明,整書《四書》《老》《莊》總要精讀吧,比較初級的現代注本楊伯峻的語孟,陳鼓應的老莊。我的閱讀也主要集中在這幾本。《大學》《中庸》《老子》都不長,可以背誦。《莊子》讀不完可以先只看內篇。宋明我讀之不精,其實至少《四書集注》和《傳習錄》應該看看的。 剩下的我基本就靠的各種原著選讀本子了,我比較推薦陳榮捷《中國文獻選編》,我的本科教材則用的郭齊勇的原著選讀,備考南大時還參考了洪修平《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此外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我是當作重要原著語句的專題整合來看的。 列書目是很容易的,但是閱讀時對自己有所要求并達到設想很難。我認為學中哲是要去背誦的,但不是去背哲學史,而是背重要原著語句。就應試而言,我給自己設定的標準是拿出隨便一本哲學史檢驗,其中引用的重要的哲學家(這里基本指孔孟老莊、濂洛關閩陸王)的所有語句都要會背,引用的普通哲學家的重要語句要會背(如:白馬非馬的論據那幾句、僧肇不真空論的要點那幾句),引用的非重點哲學家的代表性論點語句要背(如:戴震理欲思想、方以智質測通幾)。 另外最好對哲學史上的名著名篇作整體性了解,背誦核心語句(如:《周易》《四書》《老》《莊》《壇經》等;《論六家要旨》《西銘》《識仁篇》《定性書》《答楊時論西銘書》等)。閱讀相關論文時也要論文引用的原著有一定敏感度。背哪些就對重要性的感覺和喜好而來,其實有些句子在論文、真題里反復提及,看多了也就應當會背了。 原著積累多了,其實就可以按照了解的原著組織起來自己的觀點就可以,不需要死記硬背哲學史教科書上的觀點。畢竟哲學史也是學者由文本整理、研究而來的,直接面對原著其實就可以形成你自己的、個性化的哲學史。這樣也比較靈活,更容易自由發揮。(比如18年題目讓談《大學》,我寫到“明德”時突然想到了周易“日新之謂盛德”,就展開寫了一些,這樣的臨場發揮應該是獨特于其他考生的) 我自己感覺這樣脈絡+原著其實是比直接背哲學家思想容易記憶的,你可以自由地從宏觀微觀層面上選取你的語料組織成書面表達,并且答題的呈現會很清晰。 舉一個例子: 題目:略述王弼的言意之辨 而我對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主要記憶的是以下不同層次的四個句子,可以看出也是整篇的核心要點。 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2)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3)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4)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偽,而畫可忘也。 我的答案就可以以我的這四句話為中心,背一句原著解釋一句,另外前溯《周易》“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莊子·外物》得魚忘筌,后推一下言意之辯對哲學和美學的影響,再涉及一下宋明理學,這就會是我以為比較妥帖的一個答案了。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原著的確是要對自己要求高一些的,因為在考場上輸出時會損失很多內容。我的記憶力很差,常常會忘記。事實上,我專業面試抽到的題目就是魏晉玄學的言意之辯,王弼部分的原著(周易+莊子+周易略例)我似乎有兩三句都背錯了。但是一來我認為背出來原著,這樣的態度是端正的;二來面試時老師也不是拿著書逐字對照,日常寫作也是基本準確,之后對照書糾正即可。所以我覺得背書辛苦,但是這樣的基本功還是不能廢的。 外哲+馬哲史 非常慚愧,針對西哲我只作了一個短期的應試性的學習,就是看了市面上常見的張志偉、趙敦華、趙林鄧曉芒等人的哲學史,沒有特意再讀原著。本科讀過的原著也是寥寥。可以說我只作了框架脈絡上的了解,沒有扎實的原著支撐,西哲學習方面我是不合格的,盡管考試方面是通過了的。 只就應試而言,我是梳理好脈絡,之后搜集了復旦所有哲學綜合和外哲專業真題中的西方哲學部分的題目(我是直接去tb買的真題,實際發現題目都是復制粘貼的論壇帖子,建議大家自己在論壇里搜集即可),逐個落實在書面,不會的就去搜論文補充上相關知識。 馬哲史的復習更加潦草,因我算著中哲西哲的題目應該能選夠,加之去年南大專一哲學綜合(中哲史+馬哲原理)僅僅有70+,直接導致了失利,我不太想在馬哲方面多費功夫。所以我只參考了余源培、黃楠森兩個版本哲學史,做做真題,以哲學著作為單位自己給自己出了一些題目答了下,整個馬哲復習不超過半個月。 今年的哲學綜合題目維持了去年的簡單,我選了中西馬還有美學,我的答案十分中規中矩,基本沒有越出習見之處。綜合中哲部分考了朱熹王守仁對比,我以為下午大題會是道家了,沒想到又是兩道儒學題目。(今年儒學考了孔子、大學、孟子、荀子、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論衡、朱熹、王陽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可以說覆蓋范圍相當廣了,希望大家把儒學發展多捋幾遍吧)中哲孟子告子人性論那道論述題,我只記了告子“生之謂性”“食色性也”的觀點,卻忘了他論證的過程,整道題答的極差,還犯了一些低級錯誤(如在考試交卷前最后三分鐘把《明夷待訪錄》的作者從黃宗羲改成了顧炎武= =)考完試后預估自己無法上線,出分后著實驚詫了一把,同時也感覺到復旦老師判分尺度還是很寬的,感覺我是邏輯思路還算清楚,所以老師原諒了一些知識記憶性的錯誤吧。因此我想大家不必過分緊張,功夫到了,老師們是能看出的。 復試 出于個人性情的內向自省,我的備考近于閉門造車。復試前比較茫然,聯系到了@cynbss學長,感謝他的幫助。不過學長面試時似乎科研計劃并不重要,但我的實際復試中,老師還是針對性提了我的計劃中的幾個問題的,大概是不同專業的差異。所以我還是建議大家認真準備一下這個計劃。 我幾乎沒有作到什么用得上的準備,連英文自我介紹都沒用上。初復試之間也就是漫無目的地隨便看了看原著。所以這里簡單說一下流程和情況吧。 中哲專業今年在下午復試,分專業知識和專業外語。先是在會議室集合,交材料。今年只有三個人(破格不是同一批),直接按照成績排名分別去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外語面試了。 專業知識抽兩道題,在走廊給幾分鐘思考(實際上走廊并不安靜,我在看題目時還有人在打電話==)我抽到了王充思想評述和魏晉玄學言意之辯兩道題。進門之后是一個長條桌,你在一頭,另一頭和兩邊都坐著老師們。老師們都很和善,進門時就跟我說不要緊張。我選擇了言意之辯,分成了三派,言不盡意荀粲言盡意歐陽建得意忘言王弼,王弼部分具體內容前面提過。我回答時就知道自己原著背得很差,很擔心老師詰難。不過回答完真的現場迷之安靜,也沒有老師說話…過了一會老師們問了我幾句本科學校的情況,問完就繼續陷入了安靜…之后安靜的氛圍里老師們陸陸續續問了畢業論文題目、科研計劃里為什么要作孟子莊子的比對、本科學過什么課、有沒有讀過王弼的書、進了復旦想讀什么方向、除了道家方向還有沒有什么感興趣的論題……然后因為我在言意之辯提到了程頤體用一源,中國體用諧和和西方印度體用常割裂的狀況,一位老師具體舉了幾個例子指出西方印度并不只是體用割裂,他提到《大乘起信論》我說這是佛教中國化作品,老師接下去說也有可能是偽作,不過還是建議我的比對嚴謹一些,我就反省了一下說以后會注意我實在記不起來還有什么了,總之感覺老師們很和善也沒怎么刁難很快就面完了…… 專業外語在一摞a4紙中抽一張作答。我抽到了三論宗和唯識宗的對比,看到前幾個單詞three treatise school我感覺心里就涼涼的= = 我粗略看完了一遍,語法和除了專業術語以外的詞匯都不難,問題就是專業術語太多了,平均一行有兩三個。老師這時好像才看我的題目,說比較難,梵文、人名等可以跳過。接著又給了我挺長時間準備,我用筆把我認識的專業名詞簡單標注了一下,心里默翻了一遍老師才讓我朗讀。凡是不會念的我都跳過了,真的是磕磕絆絆。接著是翻譯,我還記得的我翻出來的術語有:大乘、中觀、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空、真心系、妄心系、流轉、生滅(這個好像錯了,應該是起現)、涅槃但是還有很多當時沒有翻譯出來的。接著老師用英文問我對三論宗和唯識宗的看法,我只說了一句三論宗的中觀原則和中國哲學有所相象,老師問我哪里相像,我表達不出來(想說中庸),等待了幾秒老師換問題問我對佛教中國化的看法,我說印度佛學到了中國在人生上給予了更多關注,從理論、空轉移到了人的實際生命接著停頓了下還想繼續,老師說可以了。說實話專業外語的選段不長,給的時間也十分充裕,語法也不難。只是我運氣太差抽的題目太難,事實上正常語段的閱讀難度應該并不比考研閱讀大。專業外語還是比較驚險的,也慶幸因為南大重佛學我準備過一點兩晉隋唐佛教吧,要么這個題目簡直是無從下口。 面試完回到會議室和兩個小伙伴聊了會天,等待不久當場老師就宣布了錄取結果。 這個帖子也可以為我的考研之路作一個收束了。接觸哲學以來愈加感到自己的愚鈍無知,我的經歷只是一個參考,希望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如果大家有意見和問題可以直接提出,希望我們都能不斷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