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中文考研701+802復習經驗 各位同學好!本人報考的是廈大中文系的文藝學專業,終于等到初試成績出來了。這幾天陸陸續續有同學問我的復習經驗,說實話,我的分數很尷尬,不高不低,也實在沒什么資格說給大家傳授經驗什么的,只能說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考研的心路歷程吧!里邊談到的一些復習方法不見得對每個人適用,大家權當參考。 (友情提示,文章很長,全是個人見解,請同學耐心閱讀,與君共勉!) 我專業一語言文學基礎成績不是特別好,聽大家說今年有些壓分,我就這樣安慰自己吧,哈哈,其實主要還是自己復習不到位,基礎知識記得不牢靠;專業二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寫作分數還湊合,不過當時考完心里還挺沒底的,今年的專業二的考題主觀性還是挺強的;最終的總分其實是公共課幫我拉了一點分。本來以為成績出來了就可以松一口氣了,沒想到現在更忐忑,還得抱著僥幸心理繼續等待……但不管怎樣吧,都已經堅持到現在了,不到最后一刻還是想繼續堅持下去。之前很多同學都問我考完什么感受,其實我想說真的沒什么感受,就是把想寫的能記住的都寫上了,考完試以后胳膊酸了好幾天,哈哈,其實當時真是這樣想的,現在你問我,我還是這樣回答。可能經歷過之后的同學都知道,真正到了考場上看到試卷的那一刻,心中有些緊張,但還是拿起筆開始就寫,中文專業就是這樣,無論你會不會,無論你會多少,真正拿起筆的那一刻,你就能寫出東西,無論正確與否,可能這就是我們中文專業天馬行空的特殊實力吧。 從成績出來的那一刻,到和這兩天我的耳機里一直在單曲循環一首歌《曾經的你》,真的是不知道為什么,查完成績和考研的同伴聊過之后腦海里一直都是它“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現在覺得它可能很符合我現在的心境吧。回想一下考研這段路程,無論是我還是身邊的同伴,我們真的是“走在勇往直前的路上/又難過也有精彩/每一次難過的時候/就獨自看一看大海/總想起身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療傷……有多少正在醒來……”,所以到此刻,其實我的心情真的很復雜,說不上絕望,但也高興不起來,前途依然未卜,但還不能放棄,所以有緣看到這個帖子的同學,無論怎樣,希望我們一起繼續堅持。下來我具體談談我的復習過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公共課:英語一 我個人的英語基礎比較差,所以準備的也是最早的,大概大三上學期就開始了,不過在所有考研科目里英語也確實是戰線拉得最長的,可以說是從始至終,而且中間不得有些許放松(當然,對于英語大神來說例外)。我最開始是看得朱偉的《戀練有詞》,由于大三上專業課還很多,而且當時還修了雙學位,所以就每天課余時間準備,跟著書看《戀練有詞》的視頻,每次大概兩小時,一般前一天看完視頻后,第二天看視頻之前再把前一天看得單詞和句子看一遍,加深印象,中間有的時候會兩天才看一次視頻,這樣大概一學期剛好看完。除此之外,還用手機上的扇貝單詞背單詞,每天200個,其實也就是把單詞例句跟著讀一遍,反復加深印象而已,到了學期末發現很多重點單詞其實和戀詞上的都有重合,所以次數多了也就容易記住了。個人覺得朱偉的視頻講的還是不錯的,清楚且有趣,對單詞記憶也很有幫助(絕對不是打廣告啊)。 2018三月份開學后就大三下了,專業課還是很多,而且這個時候要開始準備專業課了,所以時間就更緊張了。由于已經把單詞算是過了一遍,所以就做了一些小計劃。每天依舊背單詞,大概用時一小時,戀詞兩個單元,一般是下午。除此之外就是做真題了,我買了張劍的黃皮書,個人覺得它的真題講解很詳細,而且它的真題不論是外形還是紙質排版都和考試真題相似度很高,手感也很好,反正做起來挺舒服。看考研幫上的帖子都說英語真題起碼要做三遍以上,我覺得不太適用于我,所以我的做題方法和他們不同。從三月份到七月底,我用了將近五個月的時間來做真題里的閱讀,每周大概就是做兩篇,每次做完后將其中的單詞句型全部弄懂,然后第二天早上用一個小時來誦讀,剛開始兩個月真的是每篇都差不多快背過的,后來覺得這樣實在太慢,就改成每篇讀三遍,每次讀三篇,大概也就是一小時,從早上七點到八點,之后回教室上課,到八月底做完了199*08年的真題閱讀,這真的是個笨辦法,但由于本人基礎實在是挺差的,所以我覺得對于我個人來說還是挺有用的,在這期間不僅記住了基礎的考研單詞,也不容易忘,而且對英語閱讀的出題點和出題規律都有了一定的把握。至于長難句什么的我沒有單獨聯系過,都是在做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理順的。后來八月份由于整理專業課筆記,所以用了很多時間,單詞暫時沒背了,但真題的做法讀法依舊,這個時候也不是只做閱讀了,開始做之前沒做的其他的題型,后來證明我誦讀真題閱讀的方法還是挺有用的,尤其是對做完型填空的時候,由于之前培養了語感所以正確率還是挺高的,后面也沒有專門聯系過完型,也算是節省時間了。九月份以后,我開始背作文,一開始悲的是王江濤的作文,每天一篇,上午背完下午默寫,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感覺背的快忘得也快,然后就換方法了。我覺得還是得學習它的方法,死記模板效率有限,所以就去看了視頻,從最開始的作文考察規律以及給分規律看到它的模塊類型聯系一直到最后的真題作文講解,看得是韋林團隊的楊凡達老師的講解,覺得還是挺有用的,所以后期由于已經培養了語感所以誦讀真題閱讀文章的力度就減弱到了,主要是背作文,但不是模板,我每次看真題作文講解之前都會先自己嘗試著寫一遍,然后再看老師的高分作文講解。由于我英語整個進程比較慢,所以最后也沒有看完,大概看了有十年的左右,不過收獲還是挺多的, 至于新題型和翻譯,其實我在這兩個題型上用的精力挺少的,最后的結果也證明付出和回報是相對的。翻譯基本上沒怎么準備,還是靠之前背閱讀的那點基礎,所以考場上覺得這道題答得最差;新題型剛開始做得時候覺得挺難的,所以老是不愿意做,個人覺得這道題很大程度上是考邏輯的,不巧,我的邏輯推理能力很差,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覺得這是道送分題而我卻覺得很難,至于最后考試的時候,我覺得在考英語的時候我還是挺走運的,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重點,也算是投機取巧了。我在考試前一個多月的時候由于之前的真題做得差不多了,之前說過我做真題的方法啊,后來其實十月份的時候我又買了一套知識題的真題,差不多兩天做一套,但由于之前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做得很快,除了兩個作文不寫,做完一套題不到一個半小時,所以到后期只留了2014-2018年的真題沒做,其他就沒題做了,所以盡管很多前輩都說英語只做真題就好,我還是買了模擬題,先買的是朱偉的預測八套卷,主要做的閱讀,后來覺得不太好,十二月份又買了張劍的預測五套卷,前面說過它和真題的相似度很高,所以就完全把它當做真題來做了,這個時候我發現,這里面的閱讀文章的內容和朱偉的預測卷里的內容有很多重合,所以我就想既然英語的題源多出自國外當年發生的時事熱點評論,所以會不會考試閱讀文章的內容也是這些,所以我就認真的做了這些題,后來證明我的猜測是對的,現在記得雖然不太清楚,但我記得2019年英語一閱讀和新題型的文章是我之前見過的,尤其是新題型的那個大學學分績點的文章,完全是我之前見的原文,有心的同學可以回去翻翻看。所以說我還是挺幸運的,最終英語70+,我也挺滿意了。 二、思想政治基礎 政治快八月份才準備的,這個時候放暑假了,所以時間相對多一些。一開始就用的肖秀榮的書,每天上午兩小時,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跟著他們團隊老師的視頻課把書過了一遍,大概了解了有哪些內容以及當年的時事重點,每次看完視頻后,又自己根據課后題的做題正確率再把書看一遍。后來第一遍完成之后,就又自己把書認真地看了一遍,同時做1000題并且自己列知識點的框架,加深對知識的了解。到十一月份的時候,覺得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偶然從同學那里看到了徐濤的視頻課以及他的小黃書,覺得挺好,就舍棄了肖秀榮轉向徐濤了,開始看徐濤的強化課,其實那時候已經有點晚了,最初和我一起奮戰的其他同學都還是肖大的忠實粉,現在回想,我也不知道那個時候自己怎么有勇氣脫離群眾,獨辟蹊徑的,不過還是覺得學習方法還是適合自己的最重要,徐濤的講課方式很有趣,而且邏輯很清楚,尤其是大家都覺得難的經濟部分他講得特別通透,聽完后我一個文科生都覺得經濟學有意思了。當時開著二倍速每天依舊兩小時,一遍看視頻一遍刷題,因為覺得基礎內容都差不多,所以用的還是肖大的精講精練,也就用了不到一個月就看完了。到了十二月份,就是全面背誦的時候了,你們也都知道咱們專業課需要記得內容很多,所以這個時候方法就很重要,我買了徐濤的小黃書開始背,同時在看他的沖刺課,里邊重點及背誦方法都很清楚,當然同時還在刷題,一直到考前一個月小黃書背了一遍,感覺知識點已經記得差不多了,選擇題這個時候也能做到40分了,但最后考場上又是另一回事。一直到考前20天,徐濤出了20題,我就開始背20題,每天晚上一個多小時,一直到考前三天,才基本上背了不到兩遍,而且感覺當時腦袋里特別亂,所以心里很沒底。考試的時候,看到有很多同學說選擇題挺簡單的,但說實話當我在做選擇題的時候,都快難受死了,感覺自己能確定答案的沒幾個,但還是得硬著頭皮選,最后做完也沒再改,心想著就那樣吧,以至于考完試大家都在對答案估分,我都不敢對答案,覺得自己政治選擇題是徹底涼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我選擇題最終多少分。至于大題,背了書還是有用的,今年好多政治老師都押中題了,考完試那天就聽好多同學說肖大押中了原題,心里還有點后悔沒背肖四,不過好的是徐濤的20提也不差,該有的也都有,答案知識點也很清楚。所以查到成績看到自己政治70還是挺驚訝的,沒想到選擇題答成那樣,還能考這個分數,所以說政治還是得好好背啊!特別提醒的一點是,千萬不要怕自己考試的時候沒東西寫,到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寫不完,還有一定要注意自己答題的時間分配,我當時就是前邊寫了好多,想著兩個小時怎么也答得完,結果到最后還有四十分鐘的時候才寫到第三道答題,后邊的文化和時事熱點部分直接是想到啥寫啥,差點沒寫完。 最后要說的是,無論是英語還是政治我都沒有報班,至于我看的視頻,你們懂得,百度云、考研*到的。如果實在找不到,到時候可以聯系我,我百度云發給你們。 三、專業一:語言文學基礎701 在說具體科目的復習方法時,有必要說的是,如果決定了考廈大中文系,并且考的是701+802試題,那么在復習專業課之前必不可少的就是701+802的真題,這是復習的總方向,其中的考題更是復習的重點,它也是貫徹我們整個專業課復習的不可缺少的一份資料。當你拿到真題及準備好必備參考書目之后,在大致熟悉完書本內容之后,最好把真題及出題年份及出題方式標注在參考書目的目錄或相關知識點部分,這就是我們接下來復習的重點所在,而且反復研究真題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廈大的出題規律,這一點真的很重要。至于真題也是可以從學長學姐那買到的,我當時就是買的學姐的,不過她給我的是圖片,所以我自己又根據圖片重新整理了一遍2000-2018年的真題,這個過程中也熟悉了一遍所有的題目,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數。專業一語言文學基礎考得知識范圍比較廣,包括了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簡史、現代漢語以及古代漢語,但考察的知識還是比較基礎的,而且廈大的考試題型也很正常。下邊我再分別談談。 (一)漢代漢語+語言學+古代漢語 參考書目: ① 《現代漢語》上下,黃伯榮、廖序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或2001年; ② 《語言學概論學習參考》,葉寶奎、陳明娥,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③ 《語言學概論》(修訂本),葉寶奎,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④ 《古代漢語》,王力,中華書局,2000年。 之所以最先說語言,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是最好拿分且所需精力最少的,語言部分總共是60分,古代漢語就考一道古文翻譯,20分,一般就是一段比較簡潔的古文,一般出自《太平廣記》等古書,難度較小,基本上不用怎么復習,實在心里沒底可以在考前自己找幾篇練練手,或者看看《古代漢語》的字詞翻譯。因為是本專業,所以我當時這部分沒怎么準備過。 其次是現代漢語+語言學,其實主要考察的就是《現代漢語》上冊的知識點,研究過真題后會發現近十年沒有考過下冊的內容,而且考得題都很簡單。但我在前期復習的時候還是把兩本書+《語言學概論》都看了兩遍,之后就只看的現漢上和《語言學概論學習參考》,必須說的是《語言學概論學習參考》這本書很重要,之前了解到由于廈大官方參考書目里沒有這本書,所以有有很多同學都不知道這本書,但從真題里可以發現有很多題目都是這本書里的原題,例如今年考得詞匯發展的原因和語言符號的二重性和任意性,書里答案都有,只要記住就好了。但是這本書現在好像已經不出版了,我的是之前買的學姐的復印版,大家可以好好找找。總之語言部分的內容分高題少好拿分,我就前期看了兩遍書,后邊就每天用40分鐘左右看現漢一,考前兩個月總結了一下重點筆記,不多,手寫的十頁左右,然后背了兩遍,考前一晚又看了一遍。 (二)中國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世界文學簡史 參考書目: ①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1917-1997》(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③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錢理群、溫儒敏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④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陳思和,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⑤ 《世界文學簡史》,李明濱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參考資料及輔導習題冊: ⑥ 《歐美生態文學》,王諾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⑦ 《文學專業考研精品題庫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⑧ 《文學專業考研精品題庫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⑨ 《外國文學史<學習輔導與習題冊>》,曾艷兵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三科文學史是考試內容最多的,也是占分值最大的,總共90分,每科分別占分30分,簡答各一道題,每題10分,論述各一,每題20分。 首先是古代文學史,四本書,雖然內容多,但是是最省心的,考察的內容大致都是我們學的重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每章前面的緒論,是出題的重點,也是我們理清文學史思路的重點,必須得重視,其次就是那些后人望塵莫及的或者影響最大的名人名作,例如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等,而出題方式也都是后世影響、藝術手法、創作特色、藝術成就等,袁行霈老師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這四本書,其實對于我們復習非常有利,每一章每一節內容之前都有關鍵詞,這也就是答題的點,邏輯思路都很清晰,而且研究過真題會發現,701真題的很多題目就是章節前面的關鍵詞,所以復習還是比較容易的,至于我后邊羅列的⑦⑧⑨幾本參考輔導資料,是我自己后期用的幾本,對比了同學的參考輔導書之后,我感覺這幾本相比于其他的參考資料更加詳細清楚也更符合廈大的出題形式,有利于十月份之后大家復習。今年廈大701中古代文學簡答考得《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雖然錯過了我的復習重點,沒有背過,但出這道題也并不反常,很符合廈大中文系的風格氣質,至于我為什么這么說,等大家專業課復習到八月份的時候自然就清楚了;今年的論述題是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完全在準備的重點之內。所以相比于其他兩科來說,復習難度相對小一點。 其次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不得不說,這一課看的書最多,復習內容也最多,而且還得靠自己總結整理,不像古代文學答案就在書上,很容易找到。現當代的參考書目除了我上邊所羅列的②③④以外,其實我還看了好多書,但以上基本是重點,以②為主干,③④分別是上冊和下冊的補充,除此之外我還看了錢理群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輔導參考書、溫儒敏的《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以及陳思和的《文學專題十五講》,當然,這些都是輔助,大家結合自己的復習情況復習就好。當時之所以看這么多書主要是因為廈大官方所給的參考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1917-1997》是我本科的課本,之前學過,并且對于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學術界一直也還在研究,會有新的說法,再加上它里邊的內容雖然權威,但內容比較簡潔,所以就不得不結合其他的書本來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八月份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整理筆記,就是為了將自己的知識形成一個框架并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廈大的考的內容還是比較新的,不像書本上所累的那些重點作家作品,結合以前的真題來看,魯迅絕對是重點,但不一定考,其次就是上冊的新月詩派、語絲派、新感覺派以及下冊的尋根文學、新歷史主義、朦朧詩等內容比較重要,所以考察內容還是挺全的,但廈大有一個出題特點就是會重復出題,所以以前考過的內容依舊很重要,其次就是它比較喜歡考與廈大任職老師或研究課題相關的內容,這個大家詳細了解過有關資料就知道,同時還喜歡考察文學史的脈絡,這也是這種大綜合最考察學生實力的地方,比如今年考得左翼文學的發展過程及成就,所以它的出題規律還是有跡可循的。總之現當代文學我花費的精力還是蠻多的,最后所列的那本輔導習題冊也是內容條理清晰詳細,對我復習幫助很大。 最后就是外國文學史了,官方所給的參考書目是李明濱的《世界文學簡史》,這本書和我本科所學的鄭克魯的《外國文學史》不論是內容還是只是體系、側重點都不太一樣,但基礎知識點還是那些。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受是內容觀點比較新穎,出題點也比較新,但好的一點是很多考題的答案就在書上,而且這本書的條理很清晰,所以我總結筆記的時候也相對容易一些。但這本書對于我們考試不利的是它的比較簡潔,所以說單憑這一本書答題的話會比較吃虧,知識點不容易展開論述,所以我邊所列的輔導書還是有用的。比較重要的是根據廈大外國文學史的出題規律會發現,生態文學這個詞的這幾年的出現頻率還是挺高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廈大中文系外國文學研究的方向除了俄蘇文學外就是歐美生態文學,而王諾教授就是國內生態文學的權威,但比較過分的是在書上這部分的論述內容很少,少到出了一個名詞解釋外就只有兩三句提到它,但是真題關于這個知識點考察卻很多,例如2015年論述題——生態文學的淵源而書上對此只有兩句話,所以我在上邊的輔導資料里列了一本王諾老師的《歐美生態文學》,這是我在寒假寫論文的參考書,看完書發現完全可以作為《世界文學簡史》的補充,所以大家適自己情況而定,也可以直接去知網上下載王諾老師的相關論文。但我這么說,并不代表別的內容不重要,像什么古希臘悲喜劇、莎士比亞、哈代以及俄蘇文學和后現代文學也特別重要,特別是后現代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點都考過,比如卡夫卡、表現主義、黑色幽默、荒誕派、魔幻現實主義都是考察重點。 總之,三門文學史很重要,但廈大的題型和出題規律都很正常,重點也很明確。我是在2018年3月份開始復習專業課的,前期走了很多彎路,覺得看書不做筆記沒效果,就一邊看書一遍做筆記,后來發現只是在自我欺騙,完全是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所以大概從四月份到六月份看第一遍書,特別詳細認真,重點和非重點都仔仔細細地看了而且還看了一些其他的書目資料。七月份開始有重點地看第二遍,這一遍挺快的,然后八月份開始結合真題、之前買的學姐筆記和各種參考資料開始整理筆記,三科筆記大概用了二十多天,相當于看了第三遍書。之后九月份就開學了,復習也到了后期,一邊上課一邊繼續復習,這時候復習主要就是結合課本背筆記,背了有兩個月,中間又詳細看了一遍書,十一月中旬以后就徹底回歸書本了,這個時候也記得差不多了,脈絡條理也差不多清晰了,所以再看書,之前有疑惑的地方就會豁然開朗,對知識的理解就比較通透了。但即使這樣,我今年的語言文學基礎還是考得不太好,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雖然知識理解了,但知識點記得不好,到了考場上就亂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訓。 二、專業課二: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寫作(802) 參考書目: ① 《文學理論新編》,楊春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② 《西方美學史》,朱光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恩,天哪,不知不覺已經寫了將近八千字了,大家估計看得也挺累了,不過再堅持一下,馬上也就完了。專業課二考得還湊合,但當時考完其實還挺沒底的,感覺三個名詞解釋有兩個都沒背過,全靠自己的理解寫的,不過這一科書也是最少的也沒有什么輔導書,完全是官方書目的課本。不過文學理論和美學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不懂的人覺得它枯燥,喜歡的人卻覺得它樂趣無窮。 楊春時老師的《文學理論新編》這本書其實就是一個大框架所有的知識都在這個框架內展開,甚至書上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全是重點干貨,但是書卻是我們復習的所有書目里邊最薄的,由此可知這本書需要我們正去理解,去把他吃透。我三月份第一遍看書的時候只覺得它的內容挺有趣的,有些心理學的內容又結合了文學來分析,但總體感受不是很深刻,里邊因為全是理論性的語言,所以看得挺慢,兩個月時間才看完,看完之后覺得自己好像懂了,可一合上書自己卻什么也說不出來,所以從六月份開始就開始讀這本書,每天早上用一個小時讀英語之后再用一個小時讀文學理論,剛開始由于還沒放假所以不一定每天讀,放假后就每天讀,十五章的內容看似很少,讀起來卻很慢,要一遍讀一遍理解。后來八月份開始就背筆記,由于書上已經很簡潔了,再加上之前買得學姐的筆記總結很到位,所以自己只是補充了很少的內容,沒有重新總結。但越到最后越發現自己背得越多,記住的越少,合上書以后所有只是點都不記得,所以背到后面真的很絕望,尤其是考試前一天晚上,什么也沒干只把文學理論的筆記又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發現自己還是啥也不知道,當時絕望到想放棄。從開始到最后,由于這本書最薄,所以看得次數也最多,前前后后沒六七遍也有三五遍,但好的一點是自己之前的理解還是有用的,所以考試的時候還是能寫出東西。所以對于這門課,我只想說,理解真的很重要,不可能完完整整地把每一個字都記住,所以大家量力而行。但今年的考試除了一開始的三個名詞解釋外,后邊的那個簡答題主觀性還是挺大的,分析為什么“愛與死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句話書上的原話,但答案卻可以用書上的很多知識點來回答,我最后也是活生生把一個簡答題寫成了一個論述題,這也說明其實書上的知識我還是理解記住了的,只不過自己不清楚。 至于美學,整張試卷上明確地就出了一道簡答題,分析為什么柏拉圖要將詩人逐出理想國。很基礎的一道題,但是其實我個人覺得朱光潛老師的這本《西方美學史》雖然知識點很全面也很權威,但不是特別清楚,所以當時主要還是結合學姐的筆記來學的,不過里邊的知識點倒是很有趣,但看起來也很慢,這本書我大概就只看了三遍,而且看得時候還結合著專業課的《西方文論》一起看的,后來就直接背的筆記,它的重點也很清楚,出題點也很有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這些都很明確,所以背起來也還好。至于試卷上的另一個隱性出題點就在文學評論上了,在寫作的過程中很可能需要用到書上的知識點,例如今年的文學評論是叔本華的《論文學》,我在寫的過程中就用到了很多文學理論和美學的知識點。 至于最后的文學批評寫作,說實話之前我沒可以練習寫過,但看了之前十年的出題文章和出題點,然后簡要寫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找我們專業老師簡單討論過,同時看了一些文學雜志,就是在復習累的間歇里看的,主要的就是《名作欣賞》和《文學評論》,這兩個都是中文核心期刊,所以上邊的文章和觀點都還挺新穎的,在看的過程中看到比較好的觀點或者段落我會把它記下來,最后考試前翻了一遍,考試的時候也用到了一點。所以專業二最后的分數不算太差,也沒什么可抱怨的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得說專業二的復習理解和思考真的比背誦有效,哈哈,主要是我感覺自己也沒背過,這個也沒什么實在的經驗技巧,需要大家自己摸索。 天哪,終于寫完了,從下午到現在,馬上十二點了,我一個處于南北之間區域沒有暖氣的同學,現在手都快凍僵了。我的考研過程大概就是這么個過程,期中沒發生什么意外,也沒有什么驚喜,就是每天六點起床,晚上十一點多回宿舍,中間看書累了和同學鬧鬧,吃點兒東西,睡會兒覺,每天日復一日,持續了一年多,當時覺得挺累的每天都很累,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也就這么過來了,一路走過來的小伙伴無論最后結果怎樣,我們都陪伴了彼此一年多,鬧了一年多,不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回憶,但是我們都堅持下來了,仔細想想期間我們也有過很多歡樂,所以考研這條路,給我收獲很多,不僅僅是知識、友誼,還有對于看問題的新角度,對于事情的新理解。 看到這里的同學我想說曾經在柴靜的《看見》里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她說“我們以為的那些美好的記憶,曾經都是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才那么美好。”我想說考研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無論你我現在處于什么樣的階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既然選擇了就可以堅持,就可以背水一戰,畢竟我們曾夢想一起走天涯。 文章很長,全是個人見解,與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