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天 學習內容 一、意識與無意識 (一)意識的含義 意識是一種覺知、一種高級心理官能、一種意識狀態。 (二)意識的種類 1.無意識 又稱潛意識,是相對意識而言,個體不曾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 2.前意識 保持在人腦中的過去經驗或信息,平時雖不能覺知到,但在需要時或被注意時,可以復現或提取而達到覺知。 3.意識 能夠被主體覺知到的成分。睡眠是意識的一種形式,但是一種無意識狀態;白日夢介于清醒狀態和睡眠狀態,是一種純憑個人主觀感受而不顧客觀現實的意識狀態。 (三)意識的功能 1.覺知功能 人對周圍環境刺激信息和自身內部心理狀態的了解,表現為人不僅能意識到客觀事物的存在,也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和諧與否,以及自身與客觀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等。 2.計劃功能 人的心理與行為是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的,動物則不具有。 3.選擇功能 人能夠在環境中接受最適宜和最有效的刺激信息,限制并過濾與目標和目的無關的信息,能夠有選擇地存儲與自己需要的相關的信息的功能。 4.監控功能 監視自己內部心理活動和外部環境的刺激信息;調節和控制自身狀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四)睡眠 1.睡眠四階段和快速眼動睡眠 睡眠是一種與覺醒對立的意識狀態。大腦處于清醒狀態時,多為頻率高,波幅小的β波。 (1)第一階段 輕度睡眠階段,多為頻率較低、波幅較高的腦電波,α波,個體身體放松,呼吸緩慢,容易被外部刺激驚醒,約持續10分鐘。 (2)第二階段 偶爾出現短暫爆發的,頻率高、波幅大的腦電波“睡眠錠(注:ding四聲)”,個體較難被喚醒,持續約20分鐘。 (3)第三階段 個體肌肉更加放松,腦電更慢,開始出現δ波,標志開始進入深度睡眠階段,持續時間約40分鐘。 (4)第四階段 深度睡眠階段,腦電多為δ波,身體各項指標都變慢,會出現夢囈、夢游、尿床等,很難被喚醒。第三、四階段被稱為慢波睡眠。 (5)快速眼動睡眠階段(REMsleep階段) δ波消失,高頻率、低波幅的腦電波出現,身體如清醒狀態或恐懼時的反應,肌肉松軟,呼吸急促,血壓和心律不規則,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動,通常伴有栩栩如生的夢境。 整個睡眠過程中,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兩種時相大約交替3~5次。但是,隨著時間推移REM睡眠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一般而言,隨年齡增長,REM睡眠在總睡眠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 (五)夢 1.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無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滿足的重要途徑之一,即夢是愿望的達成。 補充:夢的解釋需要從顯性夢境回溯到隱性夢境,夢中的符號和隱喻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這種看法頗有吸引力,但缺乏可靠的科學依據。 2.生理學觀點 霍布森、麥卡利認為夢的本質是我們對腦神經隨機活動的主觀體驗。在睡眠時,由于刺激減少,神經系統會產生一些隨機活動。夢則是我們的認知系統試圖對這些隨機活動進行解釋并賦予一定的意義。夢的產生和個體以往的記憶和經歷有關,可以從夢中了解個人情緒、情感和關注的事件等。 3.認知觀點 夢擔負一定的認知功能。在睡眠中,認知系統依然對存儲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鞏固等,這些活動的一部分會進入意識,成為夢境。 二、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含義 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特點。 (二)注意與意識的區別 (1)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識。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主要是一種心理內容或體驗。 (2)另一方面,注意與意識密不可分。當人們處于注意狀態時,意識內容比較清晰。 (三)注意的種類 1.不隨意注意 (1)不隨意注意的含義 不隨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種初級的、被動的注意。 (2)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因素 引起不隨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的特點和人本身的狀態。 ①刺激物特點 包括刺激物的相對強度、新異性、對比性和刺激物的運動變化。新異性是指刺激物的異乎尋常的特性。環境中出現的強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隨意注意。對不隨意注意來說,起決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絕對強度,而是刺激的相對強度,即刺激物強度與周圍物體強度的對比。另外,運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 ②人本身的狀態 包括個人需要、直接興趣、情緒情感狀態、期待。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興趣是人的認識性需要,對不隨意注意的發生也有重要影響。期待也是引起不隨意注意的重要條件。 2.隨意注意 (1)隨意注意的含義 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獨有的。隨意注意受意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它的發生取決于人們已定的活動目的和任務。 (2)引起隨意注意的因素 隨意注意的影響因素包括注意目的與任務、興趣(尤其間接興趣)、活動組織、過去經驗、人格等。 ①目的與任務 目的越明確、具體,對完成目的的意義理解越深刻,達到目的愿望越強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隨意注意。 ②興趣 穩定的間接興趣可以引起和保持人的隨意注意。 ③活動組織 合理地組織有關活動有利于隨意注意。 ④人格 一個具有認真負責、吃苦耐勞、頑強堅毅人格特征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從于目前的目的。 ⑤過去經驗 知識經驗對隨意注意也有依從性。 (3)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或交替。 3.隨意后注意 (1)隨意后注意的含義 隨意后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但又無需特別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兼有不隨意注意和隨意注意的特征;通常是有效、復雜的智力活動或動作機能的必要條件。 (2)引起隨意后注意的影響因素 培養隨意后注意的關鍵在于發展對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 三、注意的品質 1.注意廣度 注意廣度指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的對象的數量,如“一目十行”。“速示器實驗”結果發現,視覺的注意廣度大約為“7±2”個單元或組塊。 2.注意穩定性 注意穩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地保持在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上。通常可以用警戒作業測量,即要求被試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地完成某項工作,并用工作績效的變化做指標。注意穩定的相反狀態是注意的分散(分心),而注意的起伏(動搖)是指注意在短暫時間內的起伏波動,主要是生理節律引起,每次起伏平均為8~12s。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指將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動中,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通常用雙作業操作研究注意分配,即讓被試同時完成兩種作業,觀察他們完成作業的情況,如可用雙手協調器。 4.注意轉移 注意轉移指主體根據新的需要及時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去的特性。如,學生上完第一節課后,自覺準備好第二節課;學生從聽課轉移到記筆記等。 四、注意的認知理論 (一)注意選擇的認知理論 1.過濾器理論(瓶頸理論、單通道模型) 布羅德本特在雙耳分聽實驗基礎上提出了過濾器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的神經系統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信息進行加工,這樣就需要一個過濾器對信息進行選擇,選擇較少的信息進入高級分析階段,其他信息被阻斷在外。過濾器工作方式是“全或無”的。 2.衰減理論 根據雙耳分聽實驗結果,特瑞斯曼提出了衰減理論。該理論承認過濾器的存在,但她認為過濾器并不是按照“全或無”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許信息從注意的通道中通過,也允許從沒有注意到的通道經過,只是后者受到衰減,在強調上減弱了,并沒有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閾限不同,有些刺激對人有重要意義,激活閾限低,易激活。例:雞尾酒會效應,在一個很嘈雜的地方,比如擁擠的公車或是雞尾酒會上,雖然周圍很吵,吵到連手機鈴聲都聽不到,但是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即使他聲音不大,你還是會注意到。 3.后期選擇理論(反應選擇模型) 該理論認為,過濾器不在于選擇知覺刺激,而在于選擇對刺激的反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裝置或衰減裝置之前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選擇是發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應階段;選擇標準是刺激對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應,不重要的不反應。該理論可解釋Stroop效應。 4.多階段選擇理論 前三種理論都假設,注意的選擇過程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某個特定階段上,這意味著信息加工系統是非常刻板的。約翰斯頓等人提出了一個較靈活的模型,認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上都可能發生。 此理論看起來更有彈性,由于強調任務要求對選擇階段的影響,避免了過于絕對化的假設所帶來的難題。 (二)注意分配的認知理論 1.認知資源理論 (1)卡尼曼認為,注意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對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認知資源,刺激越復雜或加工越復雜,占用的認知資源越多。 (2)輸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動地占用認知資源,在認知系統內,有一個機制負責資源的分配。人對認知資源的分配是靈活的,人可以根據情境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新異刺激上。 注:例如,一個熟練司機可以毫無困難地一邊開車,一邊和別人交談。這是因為,開車對這位熟練的司機而言,并不占用很多認知資源,因此他可以把多余的認知資源分配到交談上。 2.雙加工理論 (1)謝夫林等人認為,人類的認知加工有兩類,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 (2)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動化進行的,在習得或形成后,其加工過程比較難改變;意識控制的加工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調整。 (3)意識控制的加工在經過大量的練習后,有可能轉變為自動化加工。 注:例如,一邊騎自行車,一邊欣賞路邊風景;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等。這是因為,騎自行車和打毛衣都是自動化加工,不需要消耗認知資源。 第03天 測試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1.司機可以邊開車邊聽音樂,能夠解釋這種現象的最恰當的理論是( ) A.衰減理論 B.過濾器理論 C.反應選擇理論 D.認知資源理論 2.大腦處于安靜和休息狀態時的腦電波通常為( ) A.α波 B.β波 C.δ波 D.θ波 二、簡答題3.什么是注意?舉例說明注意的品質 4.簡述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及對夢的解釋 三、論述題5.簡述注意分配的認知資源理論和雙加工理論,并分別用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 第03天 習題答案 1.【答案】D 【解析】認知資源理論是從注意是如何協調不同的認知任務或認知活動的角度理解注意的,不同的認知活動對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例如,在無人的高速公路上,熟練的汽車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和車內的人說話。他之所以能夠同時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活動,是因為這些活動所要求的注意容量沒有超出他所能提供的容量。若在行人擁擠的街道上開車,大量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占用了他的注意容量,他也就不能再與同伴聊天了。 2.【答案】A 【解析】α是大腦處于安靜和休息狀態的腦電波,頻率為8-13HZ。β波是大腦處于清醒和警覺狀態是的腦電波頻率為14-30HZ,δ是在睡眠下的腦電波,頻率更低、波幅更高。 3.【答案要點】 (1)定義:個體的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品質:①注意穩定性;②注意廣度;③注意轉移;④注意分配。 4.【答案要點】 (1)人的意識分為意識、無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三個面。意識是對自己身心狀態及事物的覺知狀態;無意識是個體不能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是介于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過渡層面。 (2)夢是無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滿足的重要途徑之一,即夢是愿望的達成。夢的解釋需要從顯性夢境回溯到隱性夢境,夢中的符號和隱喻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 5.【答案要點】 (1)認知資源理論:①注意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對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認知資源,刺激越復雜或加工越復雜,占用的認知資源越多。②輸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動地占用認知資源,在認知系統內,有一個機制負責資源的分配。人對認知資源的分配是靈活的,人可以根據情境把認知資源分配到重要的新異刺激上。③舉例略。 (2)雙加工理論:①謝夫林等人認為,認知加工分為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自動化加工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是自動化進行的;自動化加工發生比較快,形成之后加工過程較難改變。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②舉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