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天 學習內容 一、聽覺 (一)聽覺的含義 聽覺是人耳對聲波的感覺,由物體的振動產生。人耳能接受的聲波頻率為16Hz~20000Hz,最敏感的聲波頻率范圍是1000Hz~4000Hz。 (二)聽覺現象 1.聽覺三種屬性 (1)音調 音調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聲波的頻率不同,我們聽到的音調高低不同。音調不僅決定于頻率的高低,而且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持續的時間、聲音的強度和復合音的音調等。 (2)音響 音響是由聲音強度或聲壓水平決定的一種聽覺特性。強度大,聽起來就響;強度小,聽起來響度低。 (3)音色 音色,即音質,指人的聽覺判斷聲波波形的主觀感受。音色是將聲音的基本頻率和強度相同,但附加成分不同的聲音區分開來的特殊品質。 2.聽覺現象 (1)聲音的掩蔽 人們在安靜環境中聽一個聲音,即使這個聲音的聲壓級很低,也可以聽到,說明人耳對這個聲音的聽閾可以很低。但是,在傾聽一個聲音的同時,如果存在另一個聲音(叫做掩蔽聲),就會影響到人耳對所聽聲音的聽聞效果,這時對所聽聲音的聽閾就要提高。這種由于某個聲音的存在而使人耳對別的聲音聽覺靈敏度降低的現象,稱為“掩蔽效應”。宛如一個人站在你的面前會遮擋你的視線一樣,一個聲音也會被另一個聲音所掩蓋。 包括純音掩蔽,噪音對純音,純音和噪音對語音的掩蔽。 (2)聽覺疲勞 聲音刺激強度大大超過聽覺感受器的正常生理反應限度,或特定聲音刺激長時間作用于聽覺器官而引起的聽覺閾限暫時提高的現象。聽覺疲勞的指標為暫時閾移。 (3)聽覺適應 持續的聲音刺激引起聽覺閾限暫時提高的現象。 (四)聽覺理論 關于人耳怎樣分析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高低不同的音調,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 1.頻率理論 羅·費爾得認為,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頻率運動,振動的數量與聲音原有的頻率相適應。這種理論也叫電話理論。 2.共鳴理論(位置理論) 赫爾姆霍茨認為,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聲音頻率高,短纖維發生共鳴;聲音頻率低,長纖維發生共鳴。 3.行波理論(新的位置理論) 馮?貝克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聲音頻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接近蝸底。 4.神經齊射理論 韋弗爾認為,當聲音頻率低于400Hz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反應頻率和聲音頻率是對應的,聲音頻率提高,神經纖維無法單獨作出反應,而是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 5.聲音頻率5000Hz以上時,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頻率理論適合解釋500Hz以下的聲音,對于500Hz~5000Hz,共鳴理論、行波理論和神經齊射理論均可解釋。 二、其他感覺 (一)嗅覺 嗅覺是由有氣味的氣體物質(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引起,是唯一不通過丘腦而直接傳入大腦的感覺。其影響因素有:不同性質的刺激物、環境和機體狀況、時間因素(適應)等。 (二)味覺 味覺的適宜刺激是溶于液體的化學物質,感受器是味蕾。味覺有甜(舌尖敏感)、咸(舌中敏感)、酸(舌兩側敏感)、苦(舌根敏感)四種基本味覺,人對味道的敏感程度依次為:苦、酸、咸、甜。 (三)觸覺 觸覺是由非均勻分布的壓力在皮膚上引起的感覺。皮膚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觸覺感受性,且皮膚的兩點閾在人體疲勞時會有所上升,因此,可以作為判斷運動性疲勞的生理指標之一。 (四)動覺 動覺也叫運動感覺,反映著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緊張程度。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組織、肌腱、韌帶和關節中。動覺是隨意運動的重要基礎。人只能對10~1500Hz的振動產生振動覺。 (五)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也叫機體覺,是由內臟活動作用于臟器壁上的感受器產生的,引起饑餓、飽脹、便意、惡心、疼痛等感覺,內臟感覺性質不確定,缺乏準確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覺。 (六)溫度覺 皮膚表面溫度的變化,是溫度覺的適宜刺激。一種溫度刺激引起的感覺,是由刺激溫度與皮膚表面溫度的關系來決定的。皮膚表面的溫度稱為生理零度,高于它引起溫覺,低于它引起冷覺。 第05天 測試習題 1.頻率理論在解釋聽覺現象時,適用的聲音頻率范圍是( ) A.5000HZ以下 B.50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2.人耳最敏感的聲音頻率范圍是( )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3.根據聽覺位置理論,耳蝸對高頻聲波反應的敏感區域位于( ) A.頂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4.“甜蜜的嗓音、溫暖的色彩”這種感覺現象是( ) A.適應 B.對比 C.后像 D.聯覺 5.在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基本味覺的是( ) A.酸 B.甜 C.苦 D.辣 第05天 習題答案 1.【答案】A 【解析】解釋聽覺的現象的理論包括頻率理論(包括電話理論及神經齊射理論)和位置理論(包括共鳴理論及行波理論),二者的適用范圍不同。頻率理論的適用范圍是頻率在5000Hz以下的聲音,而位置理論的適用范圍是頻率在1000Hz以上的聲音。因此,對于頻率在1000Hz以下的聲音,頻率理論是惟一適用的理論。而對于頻率在5000Hz以上的聲音,位置理論是惟一適用的理論。對于頻率在1000~5000Hz的聲音,兩種理論均適用。 2.【答案】D 【解析】人耳能接受的聲波頻率為16~20000Hz,最敏感的聲波頻率范圍是1000~4000Hz。 3.【答案】D 【解析】馮貝克西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振動運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進而消失。聲音頻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蝸頂;頻率高,接近蝸底。 4.【答案】D 【解析】本來是一種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該通道的感覺,現在還是這種刺激卻同時引起了另一種通道的感覺,這種現象叫聯覺。例如,看到紅色會覺得溫暖,看到藍色會覺得清涼,聽到節奏鮮明的音樂會覺得燈光也和音樂節奏一樣在閃動。 5.【答案】D 【解析】味覺適宜刺激是溶于液體的化學物質,感受器是味蕾。味覺有甜(舌尖)成(舌中)、酸(舍兩側)、苦(舌根)四種,人對味道的敏感程度依次為:苦、酸、成、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