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天 學習內容 一、記憶概述 (一)記憶的含義 記憶是人腦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用信息加工的術語來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測量保記憶持量的方法有回憶法、再認法、節省法和重構法等。 (二)記憶的過程 編碼、存儲和提取三個基本過程。 1.編碼 編碼是人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相當于“記”。 2.存儲 存儲是把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做過的動作、思考過的問題等,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頭腦中。知識的存儲有時也叫知識的表征,可以是圖像、概念或命題。 3.提取 提前是從記憶中查找已有信息的過程,相當于“憶”。再認和回憶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記憶好壞通過提取表現。 (1)再認:事物再度出現時能認出來。 (2)回憶:事物不在眼前,能重新回想起來。 (三)記憶的種類 1.感覺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 根據信息保持時間的長度把記憶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 (1)感覺記憶(瞬時記憶、感覺登記) 客觀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 (2)短時記憶 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 (3)長時記憶 信息經過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儲。 2.情景記憶與語義記憶 圖爾文根據長時記憶中儲存的內容不同,將長時記憶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1)情景記憶 個人親身經歷過的、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記憶,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不夠穩固、不夠確定。 (2)語義記憶 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與特殊的地點、時間無關,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比較穩定。 3.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根據提取時是否有意識參與,記憶可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1)內隱記憶 個體無法意識的情況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無意識影響,又叫自動的無意識記憶。 (2)外顯記憶 指在意識的控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又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 4.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 根據記憶的內容和特點,記憶可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1)陳述性記憶 對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可以通過語言傳授而一次性獲得,提取往往需要意識的參與。 (2)程序性記憶 如何做事情的記憶,包括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的記憶。這類記憶往往需要通過多次嘗試才能逐漸獲得;利用這類記憶時往往不需要意識的參與。 5.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與邏輯記憶 根據記憶的具體內容,記憶可以分為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與邏輯記憶。 (1)形象記憶 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又稱表象記憶。 (2)情緒記憶 以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并以親身感受和深切體驗為形式的記憶。 (3)邏輯記憶 又稱語詞邏輯記憶、意義記憶,指以語詞為中介的,對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客觀事物本身的意義和性質,使用概念、判斷、推理等為內容的記憶,主要是以思維成果、邏輯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過程為內容的記憶。 (4)動作記憶 又稱運動記憶,以過去從事和做過的身體運動、動作及其系統為內容的記憶。 (四)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1.記憶的腦學說 (1)整合論 拉什利最早提出整合論,認為記憶是整個腦皮層活動的結果。 (2)定位說 定位說認為,記憶是由腦的特定部位負責。 (3)SPI理論 ①圖爾文提出的記憶SPI理論,用于解釋多重記憶系統之間的關系。 ②SPI理論假定存在五種主要的記憶和記憶系統:程序記憶系統、知覺表征系統、語義記憶系統、初級記憶系統和情境記憶系統。這五種記憶系統在種系發生和個體發展中都存在一定的順序,在加工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聯系。 ③SPI理論假設這些系統:編碼串行,即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統中得到編碼;存儲并行,即一次編碼會在多個記憶系統中產生效應,并保存在不同的腦區內;提取獨立,即從一個記憶系統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系統的影響,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獨立。 ④SPI理論是一種對記憶系統和記憶過程的整合方式,對推進記憶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2.與記憶相關的腦區 (1)顳葉中部及皮層下結構(海馬、杏仁核) 電刺激顳葉,會產生對往事鮮明的回憶;海馬損傷會引起順行性遺忘,即不能儲存海馬損傷后的記憶,說明海馬可能負責鞏固記憶,使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海馬對空間記憶的保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杏仁核在與情緒有強烈關聯的記憶中有重要作用。 (2)前額葉 在情景記憶、工作記憶、空間記憶、時間順序記憶以及記憶的編碼、存儲和提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前額葉損失的病人對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記憶受損。腦功能成像的研究表明,前額葉和情景記憶、工作記憶等有關。研究還發現,左側額葉言語運動區受損,造成言語記憶缺陷,右側受損,非言語記憶困難。臨床觀察還發現,額葉受到嚴重損傷時,病人會缺乏計劃能力,不能形成牢固的行為動機,也不能進行有目的的回憶。 3.記憶的腦細胞機制 (1)反響回路 反響回路是指神經系統中皮層和皮層下組織之間存在的某種閉合的神經環路。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經環路的某一部分時,回路產生神經沖動,刺激停止后,沖動并不立即停止。研究者所做的小白鼠跳臺實驗證明其可能是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 (2)突觸結構 豐富環境與貧乏環境小白鼠實驗發現,豐富環境下的白鼠,其大腦皮層比貧乏環境下的白鼠厚且重;這表明,長時記憶的神經基礎包含神經元突觸的持久性改變。還有研究表明,神經元和突觸結構的改變可能是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過度的生理機制。 (3)長時程增強作用 指傳遞信息的神經元和接收信息的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強度增加。利用這種作用,有研究發現海馬可能是長時記憶暫時性儲存場所。 4.記憶的生物化學機制 (1)核糖核酸 有研究者認為,記憶是由神經元內部的核糖核酸分子結構來承擔的,當神經細胞受到反復刺激,RNA在這些神經細胞中的濃度會增加,若RNA合成被阻斷,記憶就遭到破壞。白鼠走鋼絲實驗,是對這種說法證明。 (2)激素 激素能夠影響記憶的保持,這可能是因為某些激素能使大腦更好地注意當前輸入的信息,從而加強了記憶的保持。 第08天 測試習題 1.()指以過去從事和做過的身體運動、動作及其系統為內容的記憶。 A.形象記憶 B.情緒記憶 C.運動記憶 D.邏輯記憶 2.賈維克和艾斯曼的小白鼠跳臺實驗所支持的記憶學說是( ) A.腦機能定位 B.突觸生長說 C.反響回路說 D.記憶分子說 3.對下列內容的記憶,屬于陳述性記憶的有( ) A.端午節的日期 B.雨的成因 C.騎車的技能 D.舞蹈表演 4.根據記憶的SPI理論,記憶系統的特點有( ) A.串行編碼 B.并行存儲 C.獨立提取 D.漸進遺忘 5.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 A.編碼 B.識記 C.儲存 D.提取 第08天 習題答案 1.【答案】C 【解析】動作記憶又稱運動記憶,指以過去從事和做過的身體運動、動作及其系統為內容的記憶。和其他記憶類型相比,其信息的保持和提取一般比較容易,也不容易遺忘。 2.【答案】C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普通心理學中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的理解與識記情況。考生應該對各種記憶機制典型的實驗證據有所把握。反響回路是指神經系統中皮層和皮層下組織之間存在的某種閉合的神經環路。當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經環路的某一部分時,回路便產生神經沖動。刺激停止后,這種刺激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繼續在回路中往返傳遞并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人們認為反響回路是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心理學家賈維克和艾斯曼通過小白鼠跳臺實驗證明了這一記憶學說。故選C。 3.【答案】AB 【解析】陳述性記憶是對事實的記憶,例如,人名、地名、名詞解釋以及定理、定律等都屬于陳述性記憶,是關于“是什么”的記憶。C、D項,騎車的技能、舞蹈表演的記憶是關于“怎么做”的記憶,屬于程序性記憶。 4.【答案】ABC 【解析】SPI理論認為記憶系統是由多個執行特定功能的記憶模塊構成。他們假定存在5種主要的記憶或記憶系統:程序性記憶系統、知覺表征系統、語義記憶系統、初級記憶系統和情境記憶系統。這5種記憶系統在種系發生和個體發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順序,它們在加工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聯系。該理論還假定:①這些系統的編碼是串行的,也就是說,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統中得到編碼,或者說,一個系統的輸出提供了另一個系統的輸入,信息在前一個系統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個系統中進行編碼;②存儲是并行的,也就是說,一次編碼的事件會在多個記憶系統中產生效應,并保存在不同的腦區內;③提取是獨立的,也就是說,從一個記憶系統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記憶系統的影響。 5.【答案】ACD 【解析】記憶包括編碼、儲存和提取。記憶過程的上述三個環節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