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天 學習內容 一、感覺記憶 (一)感覺記憶的含義 客觀刺激停止后,感覺信息在極短時間內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也叫瞬時記憶、感覺登記。其編碼形式主要依賴于信息的物理特征。 (二)感覺記憶的信息加工 1.圖像記憶 圖象記憶是感覺記憶的主要編碼形式。 斯伯林在開始研究感覺記憶時,采用整體報告法,即同時呈現若干數字約50毫秒,呈現后要求被試盡可能多地把數字再現出來。結果發現,被試能報告出的數字正確率平均為4.5個。后來,考慮到被試在回憶數字時,時間也在推移,而感覺記憶本身保持時間較短,因此斯柏林認為,感覺記憶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要比報告出來的多。于是,他又設計了部分報告法,他按照4個字母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向被試呈現12個字母,仍然呈現50毫秒,呈現后隨機選其中一排讓被試回憶。結果發現,被試能再現出隨機一排中的3個字母,換言之,被試能報告的項目數平均為9個(3個字母×3排),即圖形記憶的容量約9個。 2.聲像記憶 除視覺通道外,聽覺通道也存在感覺記憶。莫里模仿部分報告法,在一個房間的4個角放置了4個揚聲器,每個揚聲器呈現若干字母,被試坐在能區分出聲音來源的位置。字母呈現后,要隨機回答出一個角的聲音。結果證明其容量約為5個。 (三)感覺記憶的特征 1.鮮明的形象性 2.容量較大 3.保持時間極短(0.25~2s) 4.感覺記憶向短時記憶轉換取決于注意 二、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一)短時記憶的含義 短時記憶是人對信息的短暫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記憶,是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中間環節。 (二)短時記憶的信息加工 1.編碼形式:以聽覺編碼為主,也存在視覺和語義編碼。 (1)康拉德向被試呈現了一些發音相似和形狀相似的字母,要求被試記住字母順序,結果發現,發音相似的字母,其順序容易混淆,形狀相似的很少混淆。這說明聽覺編碼是短時記憶的一種主要編碼形式。 (2)波斯納在研究中向被試呈現兩個字母,要求被試判斷兩個字母是否是同一個字母。兩個字母的呈現方式為同時呈現和先后呈現,字母關系為同形關系(AA)和同音關系(Aa)。結果發現,同時呈現時,同形關系的字母反應更快;先后呈現時,同形關系和同音關系的反應時沒有差異。波斯納認為,同時呈現時,同形關系比同音關系字母具有形狀的優勢,因此只靠視覺編碼就能進行判斷,由此推斷,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也存在視覺編碼。先后呈現時,反應時沒有差異,說明此時為聽覺編碼。 2.編碼的影響因素 (1)覺醒狀態 覺醒狀態即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它直接影響記憶編碼效果。一天的不同時間,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不同,記憶的效率也不同。 (2)組塊水平 將幾種水平的信息歸并成一個高水平的信息單元,這一過程叫組塊。例如,1,9,1,9,5,4,不熟悉中國的人會按照6個數字(6個單元)記憶,熟悉中國的人會按照“五四運動”(1個單元)的日期去記憶。 (3)加工深度 認知加工深度也是影響短時記憶編碼的因素。研究中,讓兩組被試分別對一個字表進行特定字母檢索任務(淺加工)和語義評定任務(深加工),最后讓兩組被試都對字表進行回憶,結果發現特定字母檢索任務組的被試回憶成績顯著低于語義評定任務組。這表明,加工深度越深,記憶效果越好。 (三)短時記憶的信息存儲與提取 1.短時記憶的信息存儲 短時記憶中的主要儲存方式是組塊化和復述。 (1)組塊化 組塊化,根據個人經驗將幾種水平的信息歸并成一個高水平的信息單元。 (2)復述 復述,不出聲的重復,有機械復述(不斷簡單地重復)和精細復述(將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聯系)兩種形式。研究表明,只是機械復述不能加強記憶,精細復述是短時記憶保持的重要條件。 2.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 斯騰伯格根據加法反應時實驗提出,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是一個完全系列掃描過程。 斯騰伯格在給被試呈現1~6個不等的數字序列,之后呈現一個探測數字,要求被試判斷探測數字在剛才的數字序列中有沒有出現過,出現過就做肯定反應,沒出現過就做否定反應。反應時為因變量指標。斯騰伯格認為,被試可能有三種提取方式:平行掃描(判斷時,同時對所有數字進行提取)、自動停止系列掃描(對數字逐個進行提取,一旦找到即停止)和完全系列掃描(對全部數字進行完全檢索,再做出判斷)。結果發現,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是完全系列掃描。 3.短時記憶的遺忘:干擾 沃和諾爾曼(1965)讓被試聽數字序列,數字序列呈現后出現一個數字序列中的數字作為探測數字,被試要回答出探測數字后面的是什么。數字呈現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每秒4個,一種是每秒1個。這樣就可以在間隔數字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數字間隔時間,從而把保持時間和干擾信息兩種因素分離開來。結果發現,兩種情況下,被試回憶正確率都隨間隔數字的增加而減少,而不受間隔時間影響。這說明,短時記憶的遺忘主要是由干擾信息引起的。 (四)短時記憶的特征 1.信息保持時間也很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 2.容量有限,一般為7±2個組塊。 1956年,米勒發表了《神奇的數字7±2》一文,對此有很詳細的闡述。 3.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有意識的、可操作的。 4.復述是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途徑。 (五)工作記憶 1.工作記憶的含義 工作記憶是指,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對信息進行暫時存儲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如,口算2×4×5×6,你首先必須記住2×4等于8這個結果,其次必須記住8×5等于40這個結果,然后才能進行下一步計算。 2.工作記憶的成分 巴德利和希奇認為工作記憶包括四個成分:語音環路、視覺空間模板、情景緩沖器和中央執行系統。 (1)語音環路 用于處理以語音為基礎的信息,又分為語音存儲和發音復述兩個部分。康拉德發現,語音類似的刺激,其回憶效果差,證明了語音存儲裝置的存在。而“詞長效應”(詞長越長,復述時間會增長,導致給定的時間內,復試次數會減少,回憶量降低)證實了發音復述過程的存在。 (2)視覺空間模板 用于處理視覺和空間的信息,信息可以直接進入視覺空間模板,也可以表象的方式進入空間模板。干擾范式為其存在提供了證據。研究中,在被試執行某任務時,給予不同類型的干擾任務(次任務)。結果發現,當干擾任務為言語任務時,它干擾了言語記憶,不影響空間記憶;當干擾任務為空間任務時,它干擾了空間記憶,不影響言語記憶。 (3)中央執行系統 是一個注意資源有限的控制系統,是工作記憶中最重要的成分(核心成分)。其主要功能有:協調語音環路和視覺空間模板活動;注意資源的分配與控制;選擇性的注意及轉換策略。 (4)情景緩沖器 用于整合視覺、空間和言語信息,是一個容量有限空間,用于整合來自語音環路和視覺空間模板的信息。情景緩沖器與長時記憶相連。 大量研究表明,工作記憶在問題解決、推理和閱讀理解等許多復雜認知活動中,有重要作用。 三、長時記憶 (一)長時記憶的含義 長時記憶是指,儲存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的記憶。多數信息來源于短時記憶,但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性獲得的,如閃光燈效應。 (二)長時記憶的信息加工 1.信息編碼 把新信息納入已有知識框架內,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單元組合成一個新的知識框架。將材料進行組織,可以使輸入信息有效地進入長時記憶。 2.編碼形式 (1)按語義類別編碼 這是長時記憶的主要編碼方式,如按照語義關系組成一定系統,并進行歸類。 (2)以語言特點為中介進行編碼 借助語言的某些特點,如發音字形等,對當前輸入的某些信息進行編碼。 (3)其他編碼方式 ①主觀組織:學習無關聯材料時,既不能分類也沒有意義聯系,這時個體傾向采取主觀組織將材料組織成有主觀聯系的整體。 ②表象編碼:以表象代碼形式編碼和存儲關于具體事物或事件的信息,主要用于加工和處理非言語對象或事件的知覺信息。 3.編碼的影響因素 (1)編碼時的意識狀態 在研究中,給被試呈現不同顏色的字母,如OBPVMORB,要求被試記住其中有幾個O,分別是什么顏色,除了O以外,還有哪些字母,它們是什么顏色。結果發現,在有意編碼的情況下,被試回答的最準確。 (2)加工深度 將被試分為兩組:一組被試要記住“主—謂—賓”結構的簡單句子;一組用句子中的主語和賓語造句。之后進行回憶賓語。發現加工深度深的第二組回憶率高于第二組。 (三)長時記憶的信息存儲與提取 1.存儲的動態變化:消退、概括化、完整化、具體化。 補充內容: (1)量的方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時記憶的保持量逐漸減少。但也有例外,如記憶回漲,學習一天后測得的保持量比學習后立即測得的保持量多。記憶回漲是海馬長時程增強作用的體現,隨年齡增長而消失。 (2)質的方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時記憶的內容變得簡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細節將逐漸趨于消失;內容變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義;內容變得更加具體,或更為夸張和突出。 卡米克爾給被試呈現了12個刺激圖形,然后被試分為兩組,一組被試在看圖形時聽一些物體名稱,另一組在看圖形時聽另一些物體名稱。之后,讓被試畫出看過的圖形。結果發現,被試所畫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很大變化,所畫圖形與聽過名稱的物體類似。 2.存儲的條件與方法 (1)組織有效的復習 ①復習要及時 ②合理安排分散復習和集中復習:研究表明,分散復習的效果要好于集中復習。 ③閱讀與重現交替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響:避免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現象出現。 (2)利用外部記憶手段 如,記筆記、記卡片、列提綱等。 (3)注意用腦健康與用腦衛生 營養不良,將導致記憶力下降。 3.信息提取形式 (1)再認 ①含義: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如,好友重復能認出,故地重游處處熟悉。 ②影響因素:間隔時間;材料的性質和數量;原有經驗的鞏固程度;原有事物與重新出現時的相似程度;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個性特征。 (2)回憶 ①含義:人們過去經歷過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 ②影響因素:聯想(回憶的基礎);定勢和興趣;表象和詞語的雙重搜索可提高完整性與準確性;暗示和再認有助于提取;干擾。 (3)再認比回憶簡單、容易。有些事情能夠再認,不能回憶。但兩者沒有本質區別。從個體發展來看,再認比回憶出現的早。 4.信息提取的線索:情境和生理或者心理狀態。 (1)情境依存性記憶 所謂情境依存性記憶,就是指提取信息時的情境和編碼時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記憶。 (2)狀態性依存性記憶 所謂狀態性依存性記憶,就是指提取時的生理或者心理狀態和編碼時越相似越有助于記憶的現象。如,心情好時,往往回憶更多美好的事情。 (3)以上兩種情況提醒我們,在進行記憶活動時,可以遵循編碼特異性原則,即保證提取和編碼時的狀態信息一致。 (四)長時記憶的特征 1.信息保持時間很長,可終生。 2.容量無限。 3.內容會發生重構。 4.語義代碼是主要的編碼形式。 四、遺忘 (一)遺忘的含義 遺忘是指,記憶內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時有困難的現象。 (二)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采用節省法對記憶進行研究。節省法的計算可以采用下列公式: 節省的百分數=(初學所用時間-重學所用時間)/初學所用時間×100% 艾賓浩斯的研究結果發現,剛學完時信息保持量最大,學后短時間內保持量急劇下降,如1小時內保持量降低到44.2%,然后漸漸穩定下降,最后趨于穩定。據此,他繪制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三)遺忘理論 1.衰退說 衰退理論認為,對材料的識記會在大腦皮層留下痕跡。遺忘是由于這些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致消失所致。 2.干擾說 干擾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回復。干擾說可以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進行解釋。 (1)前攝抑制 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 (2)倒攝抑制 指后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前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 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也可以解釋系列位置效應,即材料中間部位同時受兩種抑制影響,因而識記與回憶較為困難。 3.壓抑說 弗洛伊德認為,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有些經驗進入人的意識會使人產生痛苦的體驗,因此被壓抑到無意識中。一旦這種壓抑解除,記憶就能恢復。 4.提取失敗 該理論認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永遠不會丟失的,之所以對一些事情想不起來,是因為提取有關信息時沒有找到適當的提取線索。 (四)影響遺忘的因素 1.時間 很明顯,識記后經歷的時間越長,記憶的效果越差。 2.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量 熟練的動作和形象的材料遺忘得慢;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遺忘要慢得多;學習程度相等情況下,識記材料越多,遺忘得越快。 3.學習材料的意義 對無重要意義、不符合自己需要和興趣的、在生活中處于次要地位的信息遺忘得快。 4.學習的程度 對材料的識記沒有一次能達到無誤背誦的稱為低度學習,容易遺忘;若達到恰能成誦后還繼續學習一段時間,就叫過度學習,適當的過度學習(150%)記憶效果更好。 5.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 在回憶系列材料時,材料的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影響。如,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最后呈現的材料較容易回憶,遺忘較少;首因效應是指最先呈現的材料較易回憶,遺忘較少。見下圖: 6.識記者的態度 識記者對識記材料的需要、興趣等,對遺忘的快慢也有影響。研究發現,不重要的、不引起人們興趣時、不符合人的需要的容易出現遺忘。 五、內隱記憶 (一)內隱記憶的含義 過去經驗對個體當前活動的一種無意識影響,叫做內隱記憶或自動的、無意識的記憶。 (二)內隱記憶的經典測量 1.知覺辨認 在實驗中,被試首先學習一系列單字,然后要求在速示條件下對學過的單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學過的單字進行辨認。 2.詞干補筆 被試學習一系列單字后,測驗時提供單字的頭幾個字母,讓被試補寫其余幾個字母而構成一個有意義的單字。 (三)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區別 1.加工深度對內隱記憶無影響,對外顯記憶有 2.內隱記憶相對外顯記憶保持時間較持久 圖爾文等人利用再認任務和詞干補筆任務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被試的再認成績在一周之后出現了顯著下降,而詞干補筆的結果前后沒有顯著變化,即依然會填充成之前見過的詞,這表明內隱記憶能夠保持較長時間。 3.記憶負荷量對內隱記憶遺忘幾乎無影響,對外顯記憶影響很大 羅德格發現,用再認測量的外顯記憶成績隨著所學詞匯數目的增加而逐漸下降,而用知覺辨認測量的內隱記憶成績并沒有受到詞匯數目增加的影響。 4.呈現方式對內隱記憶有很大影響,對外顯記憶則幾乎沒有 加考比等人研究發現,以聽覺形式呈現的刺激以視覺形式進行測驗時,這種感覺通道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內隱記憶的成績,而對外顯記憶沒有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感覺通道效應”。 5.干擾因素對內隱記憶無影響,對外顯記憶有 陳世平和楊治良在實驗中先讓被試進行詞對聯想學習,同時利用干擾詞對該詞對進行干擾。之后分別利用線索回憶任務來測量外顯記憶的成績,而利用詞對補全任務來測量內隱記憶的成績。結果發現,干擾詞影響外顯記憶成績,很少影響內隱記憶的成績。 第09天 測試習題 1.長時記憶最主要的編碼方式是( ) A.視覺編碼 B.聽覺編碼 C.語義編碼 D.形象編碼 2.在對系列呈現的學習材料進行自由回憶時,最后呈現的材料遺忘少;這種現象稱為( ) A.首因效應 B.啟動效應 C.詞優效應 D.近因效應 3.根據米勒的研究,短時記憶的容量是( ) A.3±2組塊 B.5±2組塊 C.7±2組塊 D.9±2組塊 4.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觸景生情,回憶起許多在其他情況下不太容易想起來的事情;能解釋此現象的是( ) A.層次網狀模型 B.逆行性遺忘 C.編碼特異性原理 D.激活擴散模型 5.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為了取得最好的記憶效果,個體對初次識記的無意義材料進行復習的時間應在識記后( ) A.1小時內 B.2~12小時 C.13~24小時 D.24小時后 第09天 習題答案 1.【答案】C 【解析】語義編碼是意義編碼的形式之一,也是長時記憶最主要的編碼方式。它是按語言發生的順序以系統方式來表征信息的,包括言語聽覺和言語運動兩個方面的信息 2.【答案】D 【解析】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3.【答案】C 【解析】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教授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加減2:我們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確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即一般為7,并在5~9之間波動。這就是神奇的“7±2效應”。 4.【答案】C 【解析】編碼特異性原理:當提取信息的背景與編碼的背景相匹配時,記憶最為有效。如果與當初編碼和識記時一致的線索,那么事件的回憶將有所改善。因此,盡可能多地再現犯罪現場情景,將有利于幫助證人進行全面、準確的回憶。 層次網絡模型強調的是概念按邏輯關系組織起來構成一個有層次的語義網絡系統。 逆行性遺忘是一種記憶障礙,指回憶不起疾病發生之前某一階段的事件。與之相對的還有順行性遺忘,指回憶不起疾病發生以后一段時間內所經歷的事件。 激活擴散模型強調概念以語義聯系將概念組織起來。 5.【答案】A 【解析】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所以,為了保持記憶效果,復習應盡早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