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天 學習內容 一、推理 (一)推理的含義 從具體事物或現象中歸納出一般規律,或者根據一般原理推出新結論的思維活動,前者叫歸納推理,本質上就是概念的形成;而后者就是演繹推理,本質上屬于問題解決的范疇。 (二)推理的種類 1.演繹推理 (1)三段論推理 三段論推理由兩個假定真實的前提和一個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這兩個前提的結論組成。人們的推理并不一定總是遵循嚴格的邏輯規則,如,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C都是B,很多人會得出所有的A都是C的結論。研究者認為,在進行三段論推理時出現錯誤有以下幾種解釋。 ①前提氣氛效應:武德沃思認為,推理前提中所使用的邏輯術語產生了一種前提氣氛,促使被試容易接受包含有統一術語的結論的現象。 ②換位理論:查普曼認為,三段論推理中的錯誤是由于人們錯誤的解釋了前提。 ③心理模型理論:約翰遜—萊爾德等人認為,人們推理的過程就是創建并檢驗心理模型的過程。三段論推理中的錯誤是由于對前提加工不充分,只創建了一個心理模型理論。 (2)條件推理 條件推理是人們利用條件進行推斷并得出新結論的過程。在條件推理中,個體傾向“證實”,而不是“證偽”,如沃森的“四卡片選擇任務”,翻卡片驗證一條規則: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則另一面是偶數。結果發現,只有4%的人作出了正確選擇,即認為翻卡片“E”和“7”。 (3)線性推理 線性推理又稱關系推理,在這種推理中,所給予的兩個前提說明了三個邏輯項之間的可傳遞關系。由于三個邏輯項之間線性的特點,所以又稱線性三段論推理。休騰洛切爾等人認為,線性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復現在人腦中,并按照一定的空間系列進行操作。 2.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指從特殊事例到一般結論的推理,它是一個人認知發展和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標,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兩類。 (1)完全歸納推理 在前提中將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加以考察,進而得出一般結論的歸納推理。 (2)不完全歸納推理 在前提中只考察該類事物的部分對象進而得出一般結論的歸納推理。 二、問題解決 (一)問題解決的含義 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標,運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思維操作(關鍵和核心部分)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具有目標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操作認知性。 (二)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就是在問題空間下,經過思考與推理,達到目的的心理歷程。具體可分為四個階段:發現問題、分析(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 認知心理學家用問題空間的概念說明問題解決的過程。問題空間是指問題解決者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切可能的認識狀態,包括對問題的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的認識,以及如何從初始狀態轉化為目標狀態的認知操作等。問題解決就是對問題空間進行搜索,找到一條從問題的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通路。 (三)問題的種類 1.界定清晰和界定含糊的問題 (1)界定清晰問題 界定清晰問題是指,初始狀態、目標狀態以及由初始狀態達到目標狀態的一系列過程都很清楚的問題。 (2)界定含糊的問題 界定含糊的問題是指,問題的初始狀態或目標狀態沒有清楚的說明,或兩者都沒有明確的說明,這些問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2.對抗性和非對抗性問題 (1)對抗性問題 對抗性問題是指,解決問題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解題活動,而且這種活動還會受對手解題活動的影響。 (2)非對抗性問題 非對抗性問題是指,解決問題時,沒有對手參與。 3.語義豐富和語義貧乏的問題 (1)語義豐富問題 在語義豐富問題中,解題者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很多相關的知識。 (2)語義貧乏問題 在語義貧乏問題解中,題者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相關經驗。 (四)問題解決的策略 1.算法式 算法式指,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逐個嘗試,直至選擇一種有效方法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算法式策略能保證問題的解決,但費時費力。 2.啟發法 啟發法指,人根據一定的經驗,在問題空間內進行較少的搜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啟發法不能完全保證問題解決的成功,但較省時省力。下面是幾種常用的啟發法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所謂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將需要達到問題的目標狀態分成若干子目標,通過實現一系列的子目標最終達到總的目標;而且,有時人們為達到目的,不得不暫時擴大目標與初始狀態的差異。如,河內塔問題的解決。 (2)爬山法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的距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爬山法是一種只向前不退后的策略。 (3)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從問題的目標狀態開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狀態的方法,又稱“反推法”。 (4)選擇性搜索 選擇性搜索是根據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關規則,選擇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從突破中獲得更多信息,以便進一步搜索,直到解決問題。 (5)類比遷移策略 類比遷移策略就是把先前解決問題的經驗應用到解決新問題上的策略,即找出先前解決過的問題與新問題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似性,運用這些相似性信息去解決新問題。(將軍問題、腫瘤問題) (五)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知識 (1)知識的數量 專家與新手相比,記憶存儲的信息量大,組塊多,因而解決問題的爭取率高、速度快。 (2)知識的組織方式 專家根據問題的深層結構進行分類,新手根據問題的表面結構特征進行分類,因而專家解決問題的質量高。 (3)知識表征的方式 同樣的問題,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表征方式,有時候只有知識表征方式發生改變,問題才可得到解決。解決九點連線問題,是其經典研究證據。 2.定勢 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對活動的準備狀態,也叫心向,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陸欽斯量水實驗,是其經典研究證據。 3.功能固著 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了某種物體的傾向叫做功能固著,在它的影響下人們不易擺脫事物用途的固有觀念,因而直接影響到問題解決。鄧克爾盒子問題,是其經典研究證據。 4.動機 一般而言,中等強度的動機水平,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5.情緒 緊張、惶恐、煩躁、壓抑等消極情緒會阻礙問題的解決,樂觀、平靜、積極的情緒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6.人際關系 人處在一個復雜的社會中,解決問題不僅受到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影響,例如,互不信任的人際關系就會妨礙問題的解決。 7.原型啟發 原型啟發是指因受到某種事物的啟發而找到問題解決途徑或方法的現象。 8.個性特征 一個有遠大理想、意志堅強、勇于進取、富于自信、有創新意識、頑強、堅韌、果斷、勤奮的人常能克服各種困難,善于迅速、正確地解決問題。 三、決策 (一)決策的含義 決策是指在幾種備選的方案中進行選擇的過程。決策的好壞直接影響行動的效果。決策可以分為確定性決策和風險決策。確定性決策是指,在確定的條件下,對備選的方案做出選擇的過程。風險決策是指,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做出選擇的過程。 (二)決策的理性觀 1.古典決策理論 該理論的理性觀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決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決策者總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2.行為決策理論 (1)西蒙認為,決策是對行動目標與手段的探索、判斷、評價,直至最后選擇的過程。 (2)決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理性,無法找到所有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最優的決策不太可能實現。決策的標準是滿意性原則,即決策時個體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索。 (3)決策受時間、精力等其他資源有限性的制約。因此,要考慮決策的時效性問題,還必須考慮決策的后果。 (4)人們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經驗,即采取啟發法,而不是采用嚴格建立在數理邏輯推理基礎上的、考慮各種條件后的算法策略進行的決策。 (三)決策過程研究 1.期望效用理論 期望效用理論采用嚴格的數學方法來說明決策者對效用的偏好問題,且假設決策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2.前景理論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偏好”的。該理論提出了損失厭惡的概念,即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 (2)卡尼曼繼承了西蒙的啟發式策略研究結果,認為人們在決策時采用的策略有以下三種。 ①代表性啟發法:人們估計事件發生的概率時,受它與其所屬總體的基本特性相似程度的影響。如,心理學家關于讓被試判斷一段話描述的是“工程師”還是“律師”的研究。 ②易得性啟發法:人們傾向于根據事件或者現象在記憶中獲得的難易程度來評估其概率,即根據事件或現象在記憶中是否容易提取出來做判斷和決策。如,人們往往認為英文中“以R開頭的單詞”比“R是第三個字母的單詞”多。 ③錨定和調整啟發法:人們根據給定的信息作出最初的估計(錨定)后,以后根據當前的問題對最初的估計做出調整,但是調整的幅度不大。如,人們對“8×7×6×5×4×3×2×1”的估計遠遠大于對“1×2×3×4×5×6×7×8”的估計。 四、創造性思維 (一)創造性思維的含義 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們運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并能產生首創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認知活動過程。有人認為,遠距離聯想能力(在彼此相距很遠的觀念間看出其關系的能力)可作為測量創造力的一個標準。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的主要成分。 (二)創造性思維的特征 1.新穎性 創造性思維最突出的特征是與創造性活動聯系在一起,結果具有新穎性。 2.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 發散思維具有變通性(發散項目的范圍或維度)、流暢性(單位時間內發散項目的數量)和獨特性(提出超乎尋常、獨特新穎的見解,吉爾福特采用《命題測驗》來測試獨特性)等特點,可以打破原有思維模式,產生新穎獨特的思想,但發散思維不能離開聚合思維單獨發生作用,必須通過聚合思維,依據一定標準,從眾多選擇中尋找最佳解決方案。 3.創造想象的積極參與 創造性想象可以彌補問題解決時有關事實的不足或尚未發現的細節,提供未知事物的新形象,使創造性思維成果具體化。 4.靈感狀態 靈感是指人在創造性活動過程中出現的認知飛躍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集中全部經歷解決問題時,因偶然因素的觸發而突然出現的頓悟現象。 (三)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過程 1.定向階段 對問題進行定義和確定問題中的重要維度。 2.準備階段 積累有關知識經驗,掌握必要的創造技能,搜集有關資料信息。 3.醞釀階段 在已積累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問題和資料深入地探索和思考的時期。可能出現看似將問題擱到一邊不再去想,而實際上仍然在思考的現象。 4.豁朗階段 新思想、新觀念、新形象產生的時期,有時很突然。頓悟的產生標志著醞釀階段的結束。 5.驗證階段 對新思想觀念進行驗證并補充和修正,使其趨于完善的時期,也是對整個創造過程的反思階段。 (四)影響創造性思維的因素 1.遷移 遷移是通向創造性思維的橋梁。 2.啟發 啟發就是從其他事物上看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它可以促進思維的飛躍,對解決問題起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勢 定勢對問題解決發生什么性質的影響,取決于人的思維品質。 4.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是問題解決過程的開端,是正確制定計劃的直接出發點,有些問題只有采取特定的表征才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5.醞釀 醞釀有助于重新形成問題的表征,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是以靈感的形式獲得的。 6.社會因素 有研究表明,被試知道他人會對自己的成果作出評估時,其創造性會降低。還有研究發現,人們為了競爭而工作時,其創造性會受到限制。 五、表象 (一)表象的含義 表象是人腦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觀性 表象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在頭腦中出現。 2.概括性 表象表征事物的大體輪廓和主要特征,具有抽象性,是關于某個事物或某類事物的概括形象。 3.可操作性 人們可在大腦中對表象進行操作,就像操作客觀事物一樣。 庫泊和謝帕德的心理旋轉實驗證明,人們會把傾斜的字母在頭腦中旋轉到直立的位置,然后作出判斷。它還說明,人們在完成某種作業時確實可以借助表象進行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支柱就是各種各樣的表象。 (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礎 2.表象促進問題的解決 (四)表象的種類 1.記憶表象和想象表象 記憶表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人腦中的重現;想象表象是人腦在已有表象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和整合而形成的新形象。 2.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動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觸覺表象 根據表現形成時占主導的感覺通道不同,表象分成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動覺表象、嗅覺表象、味覺表象、觸覺表象等幾種。 3.個別表象和一般表象 人感知某個事物并形成于此相應的表象,成為個別表象;人感知某一類事物后并概括地形成反映某類事物的表象,稱為一般表象。 4.遺覺象 刺激停止作用后,腦中依然保持異常清晰、鮮明的表象稱遺覺象。一般情況下,這種遺覺象在兒童身上表現的比較明顯。 (五)表象理論 1.雙重編碼理論 佩威奧(Paivio)提出的雙重編碼理論認為,在人腦中存在兩種信息編碼和儲存系統:一是表象系統,它對具體的事物或事件信息進行編碼、存儲、轉換和提取,其表征類似于知覺;二是言語符號系統,主要用言語聽覺、抽象概念或命題形式對信息進行加工。佩維奧認為,表象和言語是相互平行和相互聯系的兩個認知系統。言語編碼加工抽象的語言信息,是序列加工;表象編碼加工具體的形象信息,是空間加工。 2.表象存在論和計算模型 科斯林(Kosslyn)認為,表象與現實客體的知覺相似,人們可以對表象進行操作,這種操作類似于對具體事物的操作。該理論認為表征生成表象的過程為圖示過程、發現過程、放置過程和表象過程。 八、想象 (一)想象的含義 想象是對頭腦中已有的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二)想象的特點 形象性和新穎性是想象活動的基本特點。 (三)想象的過程 1.黏合 把客觀事物中從未結合過的屬性、特征、部分在頭腦中結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例如,美人魚、豬八戒、飛馬等。 2.夸張 又稱為強調,通過改變客觀事物的正常特點,或者突出某些特點而略去另一些特點在頭腦中形成新的想象。例如,千手佛、九頭鳥、大人國、小人國等。 3.典型化 根據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例如,魯迅指出,人物模特沒有專門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 4.聯想 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想象聯想不同于記憶聯想,它的活動方向服從于創造時占優勢的情緒、思想和意圖。例如,請替我修理下年代吧,它已不能按時間度過。 (四)想象的種類 根據想象活動是否有目的性,可把想象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兩種。 1.無意想象 也叫不隨意想象,是一種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地產生的想象。它是當人們意識減弱時,會在某種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種事物的過程。例如,看著天上的浮云,想象各種動物形象。 2.有意想象 也叫隨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據新穎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創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根據言語的描述或圖示,在人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2)創造想象 在創造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3)幻想 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系的想象,是創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不一定以客觀規律為依據,幻想的形象常是人們希望寄托的東西。 (五)想象的功能 1.預見作用 想象有預見作用,能預見活動的結果,指導人們活動進行的方向。 2.補充知識經驗 想象有補充知識經驗的作用,對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尤為如此。 3.代替作用 想象有代替作用,當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實際滿足時,可以利用想象得到滿足。 4.有助于創造性活動 想象的新穎性、形象性是人們創造性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5.調節作用 對機體的生理活動過程有調節作用,能改變人體外周部分的機能活動過程。第11天 測試習題 1.小張閱讀《西游記》時,根據文字描述在腦中呈現出孫悟空的形象,這是( ) A.創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無意想象 D.幻想 2.謝帕德和庫柏的“心理旋轉”實驗主要說明了表象具有( ) A.概括性 B.可變通性 C.可操作性 D.穩定性 3.通常把解決問題有啟示作用的相類似事物稱為( ) A.原型 B.定勢 C.遷移 D.變式 4.解決“河內塔”問題最有效的策略是( ) A.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B.算法策略 C.逆向搜索策略 D.選擇性策略 5.教師要求學生列舉磚的用途,某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列舉出很多例證,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圍之內,這表明該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流暢性和變通性方面的特點是( ) A.流暢性差,變通性差 B.流暢性好,變通性差 C.流暢性好,變通性好 D.流暢性差,變通性好 第11天 習題答案 1.【答案】B 【解析】再造想像是想像的一種。根據語言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再造出相應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如根據《西游記》的描述,再想像出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形象。 2.【答案】C 【解析】表象的性質包括:直觀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心理旋轉實驗說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3.【答案】A 【解析】原型有兩層含義:(1)代表著自身特征的形狀;(2)在解決問題時,對于新假設的提出有啟發作用的那些事物。 4.【答案】A 【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是指問題解決者不斷地將當前狀態和目標狀態進行比較,然后采取措施盡可能地縮小這兩個狀態之間的差異。當問題可分成若干個各自具有目標的更小問題時,人們常常采用手段目的分析啟發式。用手段目的分析來解決河內塔問題,就是把一個問題分成若干個比較小的問題,每個小問題都有自己的目標,通過子目標的實現使問題的當前狀態達到最后的目標狀態。 5.【答案】B 【解析】發散思維具有變通性(發散項目的范圍或維度)、流暢性(單位時間內發散項目的數量)和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