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紹下我的基本情況,本科就讀于南京某211的英語專業,畢業后開始正式準備考研(之前走了點彎路,大四上學期的時候在準備出國讀商科,后來發現還是真心喜歡心理學,就回到考研的戰場啦),初試成績是:專業課252,英語88,政治63,初試排名第4。英語是我本專業就沒花什么時間,沒太多經驗,政治考的并不優秀,就不分享這兩科啦,主要寫一下專業課的初試經驗: 目錄: 一、參考書目 二、每天時間安排 三、每一輪詳細計劃 四、學習方法 五、答題技巧 六、心態
一、參考書目 普通心理學 1.《普通心理學》彭耽齡 2.《心理學與生活》津巴多 發展心理學 1.《發展心理學》 林崇德 2.《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 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 社會心理學 1.《社會心理學》侯玉波 2.《社會心理學》 戴維.邁爾斯 心理測量學 《心理測量學》 鄭日昌 實驗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郭秀艷 心理統計學 《心理與行為科學統計》甘怡群 管理心理學 1.《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王壘 2.《心理學與工作》 姚翔 3.《組織行為學》 魯森斯 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許燕 變態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錢銘怡 臨床心理學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錢銘怡
二、每一輪詳細計劃 6月底-8月底 一輪 材料:課本+真題 方法:把指定教材角角落落都看了一遍,邊看邊做思維導圖,主要是為了提高看書效率,順便建立框架;分析真題,知道考試的側重點和考法。 效果:對心理學考研的全面理解,在腦中建立起大框架,知道心理學每個方向到底在講什么。 8月底-10月中旬 材料:輔導講義 方法:每天都在背講義,其實并沒有照著書呱啦呱啦背過,一直在分析邏輯,提煉關鍵詞,畫框架,在理解的基礎上復述,實在理解不了的就機械復述以記憶。每天晚上都默寫當天復習章節的框架,等第一本書復習完后,之后每天晚上都帶上之前背誦的框架一起默寫。 效果:終于在腦子形成了結構分明的框架,重點基本掌握(因為講義上只是總結的重點) 10月中旬-11月中旬 材料:課本+補充書目 方法:拿出塵封已久的教材,角角落落都不放過地看,和第一輪的方法相似,但感覺完全不同,這一遍是細化知識點,上一輪雖然背完了重點但沒有完全吃透,這一輪在框架的基礎上加上骨肉,把書上的例子也都仔細看看,加深理解。但并不是拿到書就開始看,這樣容易沒有重點,看之前會先默寫或口述或者簡單回想這一章的內容,根據自己掌握程度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另外是進行額外知識的補充,社心額外看了兩本書,發心認真看完了外國人寫的那本,管心榨干了另外兩本補充書目。都是把指定教材沒有的知識點加以補充,擴展理解。 按照自己習慣的邏輯結構畫屬于自己的更全面的框架。 開始練實驗設計,從一頭霧水到有點感覺。 效果:對知識理解基本到位,對知識點的記憶再次加強,能夠完整地進行真題模考,其實已經可以上考場了。(除了實驗設計沒有底氣) 11月中旬-十二月上旬 材料:各種收集來的題目,包括北大期中期末題,其他院校347真題等; 方法: 每天從做題開始,鍛煉輸出能力,并且繼續查漏補缺。 另外每周模擬一套真題。 總結出自己的實驗設計模版,繼續練習。 效果:輸出能力加強,書寫速度和語言組織能力提高到可以參加考試的水平。 十二月上旬-考研 材料:講義,Anki,北大老師文獻 方法:框架都記牢了,理解也差不多到位了,因為書太多,時間跨度長,有些之前熟記的知識點開始模糊,便開始從頭到尾背每本書的講義,每天大量記憶鞏固,發現還是有很多細節之前沒背到,這次都一網打盡。把難背的知識都記在Anki上,每天零碎時間復習。 繼續練實驗設計,不斷改進之前的設計。 看北大老師文獻,了解其研究領域,避免考到相關概念不知道(今年考到工作倦怠,有的研友說不知道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甘老師的做過的研究內容)。 效果:保證所有知識點在腦中的活躍程度,考試時容易提取。 三、每天時間安排 7:30-8:30 起床刷洗,練會兒瑜伽或冥想 8:00-9:00 早餐,去圖書館 9:00-11:30 用1-2個小時復習前一天或前幾天的知識,剩下的一點時間留給政治或英語 11:30-2:00 吃飯,更新計劃,趴著睡會兒。 2:00-5:30 專業課 6:30-9:45 專業課 9:45-12:00 復習當天學習內容、干些雜事兒 12:00 睡覺
*因為我在學校外面住,到圖書館需要時間,一般路上的時間也會利用上,我會把自己最近復習到的知識點錄音到手機上,走路時聽,尤其復習到另外一本書的時候,可以聽聽其他書的知識點,保持知識的在線狀態。 *每周會上兩次左右的瑜伽課,瑜伽館簡直是我的心靈棲息所,每次上完課都覺得特別放松和平靜,學習效率都高了起來,大家一定要選擇喜歡的運動勞逸結合!
四、學習方法: 1. 制定計劃的方法:用倒推的方式定計劃,備考時間有限,把努力都用在刀刃上,,明確每一個計劃的作用,并且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核查是否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我看文獻,可以學到很多方面,但初試的目的是什么?我著重要從看文獻里學到什么?在執行幾天后回過頭檢查是否偏離了目標,及時更新。 2. 記憶方法 a. 畫框架 這個是對我最重要的方法,我是先形成大的框架(比如每本書的每一章和每一小節的標題),然后再一遍遍把框架細化的,不建議拿起書就背,心里有了框架,就會有種胸有成竹的感覺,整本書都在心中,問哪個知識點都能快速定位,并且知道上級知識、下級知識和并列知識是什么。我前期用思維導圖,后期自己手寫。 b.關鍵詞 尤其是剛開始背書時,我主要記關鍵詞,沒有大段大段地背,這樣記憶負擔小,畢竟北大考的知識點覆蓋面很廣,我覺得記地全比記地細要更重要一些(要是提前一年就開始背書當我沒說哈),記關鍵詞還有個好處是更靈活,利于和其他知識點聯想或重組。 c. 多練提取 提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啦,畢竟得多少分就看能在卷子上寫出來什么。不要像茶壺里的餃子,心里有貨倒不出~我會拉著朋友講今天背的內容,或者自己對自己復述。而且剛看完書上的內容準備整理到筆記上時,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下來。背書上原話多省事兒啊,自己組織語言多費腦子,但就是這些有意識的主動學習而不是自動化的思考,是讓學習效果翻倍的關鍵。 d. 及時復習 剛開始背書時經常發現上周剛背的知識點居然跟沒背過一樣??真是讓人頭疼,所以后來我特別注重復習,其實我每天真正用來學新東西、推進進度的時間并不是特別多,早晚有很多精力是花在復習上。我覺得不必要每天從早學到晚,一直在不停地往腦子里塞新東西,反而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非常有挫敗感。及時復習能讓你有一種對知識的掌控感,更有動力去學習。
五、答題技巧 - 靈活性:不需要想書上的原話,按自己的理解,把十本書相關的地方融會貫通,適當擴展。(比如今年讓寫A型人格的行為模式,我借鑒了強迫癥人格障礙的特點,因為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 邏輯性:答題前先想好提綱,寫的時候也要分條分點寫,卷面看起來豐富又結構清晰。
- 豐富性:每一個知識點千萬不能只寫一個詞,雖然有些地方背的時候是只背了關鍵詞,但自己要擴充一下。
六、心態 1. 把握考研的動機的度很重要。如果目的非常強烈,天天想著我一定要考上,每天焦慮擔心,那么整個過程或許會很痛苦,壓力山大呀。我的狀態大概是“超越目的”式,蠻享受這個學習知識的過程的,因為以后就想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覺得考研是給我打牢知識基礎的一個很好的契機,以后哪有這種大塊又無人打擾的學習時間了呀,就希望通過這幾個月充實自己,學的很開心,有動力,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吧。 2. 除了考研你的生活應該還有別的事情,沒必要營造一個真空的環境,導致眼里只有考研這一件事情。我備考期間會保持練習瑜伽和書法,還“接待”了兩波來南京找我玩的好朋友,經常會去研友家玩貓,一起去shopping~我覺得上天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好好活著,照顧好自己,享受生活。不要因為急功近利丟掉對生活的耐心、慈悲、熱愛,比考研重要的事多著吶。 3. 一開始努力的不要太猛,有長遠的計劃,悠著點~我們不要轟轟烈烈的“愛過”,要細水長流般走到勝利的終點~ 4. 關于焦慮,我本身是個焦慮水平很高的人,容易急躁,但是要明白備考時焦慮情緒太正常了,重要的是我們怎么面對和處理。正念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每次焦慮水平比較高的時候,允許自己,擁抱焦慮,適當調適,然后繼續朝向自己的價值方向努力,所以一些負面情緒很少影響到我的學習進度啦,建議大家可以每天練習15分鐘冥想,減少壓力,提高專注力,對知識點間的聯想能力也很有幫助。
最后的小tips: 我這些備考過程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量身定制,而且很多細節我都沒來得及寫,所以大家不要照搬哈,學習方法還可以參考,但每一輪復習的計劃一定要根據自己情況來~通過自己的現實情況和想要達到的目標去推測復習計劃吧!
以上就是我的備考過程了,沒哭過,沒想要放棄過,沒覺得自己慘過,幸運的是一路都有愛和好奇驅使向前。讓我們一起快落考研,開心生活~祝寶寶們都收獲美麗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