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復試成績出了,考研終于是落下了帷幕。總的來說,南開新傳MJC與其他新傳名校比起來難度較低,寫下此貼說一下我的淺薄經驗,希望學弟學妹們備考時少走彎路。 這個貼子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自我情況介紹與擇校 2、專業課復習(書目、題型、如何看書、背書進度、答題小技巧) 3、公共課復習 4、考研心態的調整 一、自我情況介紹與擇校 我是一名二戰考生,本科雙非,三跨。17年3月開始備考新傳MJC,一戰武大MJC失敗,政治65,英語77,專業課220+。二戰南開新傳,從去年8月開始準備,已擬錄取,政治72,英語70,專業一127,專業二123,總分392。 去年5月我決定二戰的時候在選學校上十分糾結。一開始我是準備二戰武大,當時報了一個機構的全程班,但是各種畢業聚會+寫畢業論文的種種事情讓我在7月前都沒有進入好的復習狀態,看著同機構里考武大的同學每天都在認真學習,覺得自己這樣下去怕是考不上了,于是決定換學校,換成了湖南師大。選擇湖南師大是因為這所學校的考題部分與武大相近,并且中新史和編輯出版考的基本都是課后題,離家近。在決定換成湖南師大后,加了一個湖師大新傳群,看著群里越來越多的人數我也開始不安,害怕報錄比過于可怕。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南開MJC只收往屆生,報名人數少。雖然不提供住宿,但南開作為985老牌名校,并且專碩考題相對于其他學校較為基礎,對我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誘惑力。在買了一份學姐的真題并仔細對比后,我決定換考南開MJC,那時候剛好是7月31號。我的備考南開之旅從8月正式開始。 二、專業課復習 南開MJC的考試書目雖然已經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按照歷年考題和之前給的書目來看,還是這四本書沒變—— 334: 《現代傳媒業經營管理》屠中俊 《新聞寫作教程》劉明華、徐泓、張征 440: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 《現代廣播電視概論》陸曄、趙民 (一)專業課題型 填空10個或20個(20分) 名解5個(20分) 簡答4個(40分) 論述+實務(70分) 334——2題論述(各20分),1題實務(30分) 440——2題論述(各20分),2題實務(各15分) (二)如何看書 由于第一年考研花了很多錢在課本上,今年除了440原本我就有的兩本,334我都買的二手或復印版。我的專業課復習是從8月正式開始。 1、利用真題 在決定考南開之前,我就先買了一份真題。決定考南開后,我先是在四本書的目錄劃出了往年真題內容,再在書里做了標記。南開會考重復的名解,簡答和論述也是多集中于一本書的某幾個章節,這對找到老師大概的出題的題型范圍很有幫助(填空題是全書都不能放過),并且后期復習你會知道應該多注重哪一塊兒的知識。到后期可以看著書或筆記給自己押題。 2、看書第一步,學會用目錄 為了以后背書方便,我把四本書都按目錄劃為了好幾個部分: ★《現代傳媒業經營管理》 ①基本知識(體制、政策、市場、戰略、制作、組織、人力、財務,1,2,3,4,8,9,10章) 除了1,2章考論述簡答較多、其余章節以填空、名解為主。 ②營銷廣告公關(5、6、7章) 第6、7章考察論述簡答較多,第5章名解填空。 ③媒介轉型與融合(11章) 這一章看書用處不大,需要補充論文、相關政策、xdd說的話及熱點案例,多次考論述與實務,并且媒介轉型與融合的內容都可以與廣電、紙媒考題互通。 ★新聞寫作教程 ①總論(1—7章) ②消息(8—11消息基礎,12—15消息分類) ③通訊(16—19通訊基礎,20—27通訊分類) ★《傳播學教程》 ①傳播學(定義、起源、學派、研究方法、新門類,1,13,14,15章) ②傳播是什么(定義、進程、模式、類型、功能1,2,4,5,6,7章) ③控制研究(第8章第2節,第9章) ④媒介研究(第2章,第8章第1節) ⑤內容研究(第3章) ⑥受眾研究(第10章) ⑦效果研究(11、12章) 這只是針對這本書不算嚴謹的簡單分類,并且傳播學教程這本書只是讓我們窺見了傳播學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內容需要大家去不斷的積累與補充(比如批判學派與技術學派的理論、經驗學派的創新與擴散理論等)。 ★《現代廣播電視概論》 ①廣電基礎(1—7) ②廣電新聞(8、9) ③廣電節目(10、11、12) ④廣電法規(13、14) ⑤廣電受眾(15) ⑥廣電發展(16、17) 這本書的分類最為簡單,基本按著目錄來。 3、筆記or思維導圖 我整個8月+9月上旬都在第一輪讀專業課書。這一遍過書的效果我個人感覺很一般,因為我這個人很不喜歡做抄書那種筆記,第一遍覺得剛開始起步,并且有之前一年學習的基礎,也沒想著畫個思維導圖,看書到后來就有點力不從心(特別是媒管那本),基本是看了后面忘記前面,過完一遍后,對書本內容還是沒有一個大致的知識框架。并且8月過完就是9月了,南開對書本知識的考察又多又細,反思自己,必須開始背書了,而我腦海里對除了傳播學教程以外的3本書都是空白狀態。 這里要提醒學弟學妹,看書背書除了要帶著真題去,終極目標是在腦內形成每一本書的知識框架,這樣考試時才能快速反應過來答案。喜歡做筆記的可以根據目錄、章節買本子做筆記(但不推薦買抄書式筆記),不愛寫筆記的也一定要自己畫個思維導圖(電子版紙質都可以)。做思維導圖的app推薦Xmind。 后來不愛寫筆記的我,每本書都用筆記本畫了思維導圖,也在圖上標上了真題記號,后期背書拿著筆記本看導圖背非常方便。 除此之外,我也手寫了歷年名詞解釋的答案、打印了之前考過的填空題,并補充了自己覺得會考的內容,也算是一份筆記了。 (三)背書計劃 我的專業課一共背了三輪,從9月中開始背到12月中。在過完一遍專業課書之后,我每天都會給自己定背書計劃,本來是準備每天都背四本書的一小部分,后來一輪背書覺得這樣太累,改為了一天背334,一天背440。 一輪背書:9月中~10月中 由于第一遍看書沒有做思維導圖,我是邊背書邊做思維導圖,也算是加深印象了。不過第一輪背書總的來說效果不好,可能是第一遍吧,真正記住的東西不多。 二輪背書:11月 第二遍背書也是拿著導圖按順序背,比第一遍好些了,這個階段我開始每晚讓我媽拿著思維導圖抽查我。這時候我的手寫名解也完成的差不多了,同時開始背誦。 三輪背書:12月7日—12月16日 最后一輪只用了10天,從早背到晚。打印了填空題每晚翻看。 背書方面希望二戰黨不要踩的雷: 不要像我一樣,感覺一戰時候復習過的課本學的還行,背書就不重視,南開這幾年真的越考越細,今年名詞解釋考了“元傳播”和“符號互動論”,這8分我直接送掉。 (四)答題小技巧 我其實一戰武大就報了班,自認為自己的答題經驗還是十分充足的hhhh,先用數據說話:備考兩年共參加了8次模擬考試、寫了60+道論述題。 ①首先填空名解以及334的簡答沒什么可說的,背就行了!!! ②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記性不好也不愛背書的人,一定要在論述題上下功夫。基本上,簡答有開頭然后就可以直接列點寫了,但是論述,建議大家最好有開頭、有結尾、有大標題、有小標題,就像寫文章一樣哦。 ③簡答及論述開頭:可以解釋題目中給的新傳名詞,再根據問題內容寫過渡句。比如問中央廚房對媒體資源整合的作用,你可以解釋一下中央廚房的定義,兩三句話就好,不要太多。 ④論述和簡答都一定要分點作答,必須有標題,如果時間充裕,盡可能將論述的標題寫的對仗漂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問公民新聞運動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積極影響——“草根參與服務于公共利益”、“傳受交互呈現出新聞真相”、“技術賦權有益于新聞自由”。 ⑤辯證思維,除非是一看就不是啥好玩意的東西,問你影響最好是答有利有弊。建議大家答影響題可將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換一種表達,換成機遇與挑戰能讓你的答案更出挑。 ⑥加案例——湊字數的好幫手,也足夠吸引老師的目光。 干巴巴的論述有背書的嫌疑,也不好佐證自己的觀點,有了實例,一方面可以湊字數佐證自己,一方面也讓老師在快樂【并不】地閱卷中讀讀故事!比如媒介融合題中,你要寫傳統媒體創新新聞呈現方式,可以舉例“財新網的新聞游戲《像市長一樣思考》”,但是不能只把例子擺出來,還要對這個新聞游戲簡單的解釋說明“財新網制作的新聞游戲《像市長一樣思考》讓用戶扮演市長角色進行治污,反映了當下經濟與環境的平衡、保護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還有切記案例越新越好,且舉例的媒體不要局限于國內,像buzzfeed、storyful、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是很好作為案例加進論述的,告訴老師你是有著國際化視野的學生。2015年之前的例子不建議大家選擇,畢竟都9102年了。 ⑦結尾段,如果是觀點題可以重申自己的觀點,原因分析題簡單說一下該現象今后的發展趨勢及整治措施。結尾段也可以加入合適的名人名言(非新傳領域,不約)。推薦大家了解一下批判學派和技術學派學者的理論和說過的話,實用程度max,說一些普遍的,保羅·萊文森提出的補救性媒介or人性化趨勢,還有他的“技術起源于人類的需求”這句話,非常的百試百靈。 ⑧考試答題的格式問題。每題標清題號和關鍵詞,段與段之間留出適當的空行。南開MJC題量非常大,考試時大家不一定能保證字跡美觀,所以卷面分能掙一點是一點啊。我今年是每場專業課都寫到了13頁,第1頁給填空+2名解,第2頁3名解,簡答1問1頁,論述+實務每題1頁多,特別提醒,當你的論述或者簡答已經寫翻頁但沒寫滿,那么就空出來好了,重啟一頁寫下一題,最好不要緊跟著上一題結尾段,排版不好看。 ⑨最后放一道我備考武大時寫的第一道真題,現在來看小標題還有不足。 Eg.問媒介生產技術和新聞真實實現的關系 開頭:新聞真實是細節真實和總體真實的統一,媒介生產技術是新聞媒介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信息生產與傳播技術。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媒介生產技術促進了新聞真實實現,但人們對媒介生產技術的錯誤使用也會破壞新聞真實,相應的,追求新聞真實也反作用于媒介生產技術的發展。 分論點:一、媒介生產技術促進了新聞真實實現 (一)復現事實真相,增強新聞細節真實性 (二)盡可能勾勒世界真實圖景,使新聞趨向于總體真實 1、移動通訊技術提升新聞發布速度 2、互聯網的發展提供更多新聞生產渠道 3、大數據應用降低媒介生產成本 二、媒介生產技術對新聞真實實現的挑戰 (一)技術性處理破壞了新聞真實 (二)網絡平臺信息發布的無序和把關的缺失 (三)社會化媒體帶來的“后真相”困境 三、對新聞真實的追求也反作用于媒介生產技術的發展 (一)對新聞真實的追求豐富了媒介生產技術 (二)對新聞真實的追求淘汰了過時的媒介生產技術 結尾:保羅·萊文森曾說:“技術起源于人類的需求。”媒介生產技術蘊含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人們如何利用和控制它,是定義它與新聞真實實現關系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