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免费影院,久久91精品久久久水蜜桃,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天天2023亚洲欧美,久久久久日韩精品,久久这里只是精品最新,9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考研論壇

 
查看: 8430|回復: 3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感謝此版曾給我的幫助-文學理論筆記(華中版)

[復制鏈接]

1

主題

26

帖子

422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1
威望
236
K幣
186 元
注冊時間
2009-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11-26 22: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章 文學觀念與文學文本
文學理論:要以文學整體為對象,通過討論文學的存在依據、基本性質和主要特征,來回答“什么是文學”的問題。
文學整體:指文學理論對各種類型、各種形態和各個時代的文學現象的抽象和概括。

第一節        文學的審美性
一、        文學和文學觀念
1、*歷史上對“什么是文學”的認識。(多種多樣)
廣義 孔子《論語?先進》 “文學”:古代的文獻
     西方 1800年前 歐洲        :著作或書本知識
狹義的“文學”觀念形成: 西方:18世紀末浪漫主義運動之后
狹義的“文學”觀念的不同理解:
艾布拉姆斯:文學四要素——“世界”“作品”“藝術家”“欣賞者”

模仿說,表現說,實用說,客觀說

*從文學與世界、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看(最古老、影響最深遠):感物說、模仿說
感物說(中):文學是感受萬物的表達。
大自然:劉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陸機——“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社會:  鐘嶸——強調現實生活的各種人生境況與社會矛盾所觸發的感受
模仿說:“模仿”,最初指祭祀活動巫師表演的歌舞,后由祭典用語轉化為哲學術語,表示對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復制。
        亞里士多德——《詩學》:
        關注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文藝所描述的應該是可能發生的而不是已經發生的事”;
        一切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并強調不同的藝術在模仿的對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點;
        不排斥想象和虛構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
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的觀點在西方文學理論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
*鏡子說

*實用說:出現很早,影響久遠。
         “把藝術品主要視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從事某事的工具,并常根據能否達到既定目的來判斷其價值”(艾布拉姆斯)
         功能角度:強調文學是一種教化的手段
“文以載道”——孔子:“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毛詩序》:“正得失,動天地,……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教育目的)
西方 賀拉斯: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樂”,強調“快感”“感人”對文學的重要性
     西方世界主要的審美態度——實用主義觀點

*表現說:“一件藝術品本質上是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創造,是詩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體現。……”(艾布拉姆斯)
中——“詩言志”、“詩緣情”(陸機):把情感視為文學表現的主要對象。
西——18世紀末浪漫主義興起時產生。
      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西方表現說文學觀的宣言),突出了個性、天才、想象的因素在文學構成中的作用。

*客觀說:“在原則上把藝術品從所有這些參照物中孤立出來看待,把它當做一個由各部分按其內在聯系而構成的自足體來分析,并根據作品存在方式的內在標準來評判它。”(艾布拉姆斯)
        把文學的特質歸結為語言形式,強調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聯。
        20世紀初的形式主義的文學觀

2、多種文學觀念并存的原因
*文學觀的形成受主體的知識背景和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限制
*文學本身在構成上的復雜性和發展中的多樣性
多種“文學”觀念都越來越強調文學的特殊性,強調審美、想象、情感、形象、虛構以及語言等因素對文學的規定——即形成狹義的審美的文學觀。

二、        審美與文學
*最初:人們從語言形式上理解文學的審美性
     魏晉時:文辭美是區分文學與非文學的一個基本標準
            曹丕:“奏議宜雅,書論宜理,詩賦欲麗”。
            蕭統:“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西方 斯威夫特:把恰當的詞放在恰當的位置。

歷史上,將文學的審美特點歸納為講究語言形式的美,是中外文學理論界定文學審美屬性的一個重要根據。尤其是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缺點:忽視了文學審美性所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

*人類的勞動具有合目的與合規律相統一的特點。
人類活動及其結果有雙重的內容和意義:(P9)
人的社會實踐和社會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內涵成為人類認識自己的對象;
人類社會實踐改變了生存環境,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了顯示人的力量與才智的對象。

審美關系:社會實踐使人與世界之間形成一種新的關系,即人“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關系”,這種關系為我們從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去尋找和發現人的價值,感受和理解人生的意義,并從中獲得與物質享受全然不同的精神上的喜悅和快慰提供了可能。這種關系即美學上的審美關系。由此獲得的感受和認識,稱為美感或審美意識。
美,最根本意義上講,是指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
審美是文學的內在規定。(P10)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審美價值,并不取決于它是否寫丑的東西,而取決于能否從審美關系上去認識和表現這種對象。(05年論述題)

*文學是“人學”。以審美為價值取向,形成的文學在把握人生和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08年論述題)
含義:1、文學的審美性而言的,即文學對社會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現象,追尋人生意蘊,表現人的價值的特點。
      2、就文學對人和人生的表現特點及表現領域來說,從審美關系上理解和表現人與人生,使文學展現了一個唯有通過審美方式才能進入的世界,文學對人的表現的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的特點和領域。

文學對人生的把握,對人生意蘊的追尋和感悟,是在個體的生命體驗中,以感性、直觀的方式感受人生的現實。
生活現實的蘊涵豐富而雜多——不具有明確性、純粹性——非理性、非邏輯——審美方式(感性、直觀)

三、虛構與藝術真實
*文學是一種虛構的意識形態。虛構是文學審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學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重要的屬性。

*馬克思:精神生產的意識形態的一般性質和特點
1、        是“擺脫”世界用想象去虛構一種“現實”。
2、        是理想和愿望的表現,源于人的精神追求。
關注文學的理想性,關注隱藏于文學活動中的精神追求。
   
*文學由幻想和理想構成,是對現實人生的展現,也是對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現。如:弗洛伊德對“白日夢”的闡述(P15)
文學要超越現實,表現理想,根本上源于文學的審美性。如巴赫金:“孤立”“隔離”(虛構)——發掘和表現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
文學的幻想和對人生理想的追求與文學的虛構性、審美性的聯系:
1、        只有通過藝術虛構,文學才能實現對人生的審美把握。
2、        審美關系是虛構和想象的基礎,只有在審美的語境中,虛構和想象才能成為理想的表現,才不會沉溺于個人欲望的幻想。

*文學活動的主體性特征(文學藝術與科學的區別):
文學的虛構性顯示了文學活動的主體性特征。
相當真實地描繪生活中,顯示主體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主體的個性和情感。
文學(藝術創造)實質上是用生活材料來表達藝術家對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文藝是因為有了主體精神才擁有了生命的活力。

*怎樣理解和判斷文學的真實性
1、文學的真實性實質上是一種藝術真實,藝術真實不等于生活現實。
中:“神似”
西:個別之中顯示一般
3、        判斷:三個不同的測度
A反映的測度:滿足理解生活的需要
B表現的測度:滿足對真情實感的需要
C心理的測度:滿足讀者接受的需要
*藝術真實不完全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還和審美活動及接受心理有關。藝術真實是其構成的三要素(根本上保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造主體具有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態度;文學的虛構和想象要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的統一。文學的真實性是檢測文學作品在實現藝術真實上所達到的程度。

第二節 文學的形象性
一、        文學形象的含義:P22
*中:古文論——
     “言不盡意”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莊子:“……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道的復雜)
《周易?系辭》:“立象以盡意”。
西: 蘇珊?朗格:概念化的語言符號無法表現主觀的心理世界

*傳播學:形象——具有語言符號所沒有的功能
                只暗示或喻示某種意義
                模糊、寬泛、含蓄(較之概念語言)
                與文學形象的不同——不是一種憑借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實體或實像,而是語言激發想象的結果。
現代西方文學理論:“意象”(描述存在,隱喻存在,來自語言的表現。)
                 “形象”(強調圖象意義,訴諸于視覺想象的物象。)

*文學形象:凡是能夠將審美意義通過語言外化為使他人在接受過程中產生審美想象和聯想的感性對象。

二、        語象、形象、意象
*語象:主要指對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讀者具體感受和豐富聯想的各種語言用法。
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維姆薩特P26
         好的比喻是喻體和喻旨的并列對照而產生新的意義。

*通感:一種心理語言現象。(06年論述)
      語言喚起的想象與聯想,由此形成豐富感受超出某種感官的感覺范圍,出現“感覺挪移”的現象,形成五官感覺彼此打通的“通感”。
      漢字本身的象形特點,也能造成一種視覺化的效果。

*具體可感性為一切藝術形象所共有,但不同種類的藝術卻因媒介的差異而使這種可感性有了區別,形成各種藝術形象獨具的特點:
1、文學形象在表現形態上有自己的和語言性質密切相關的特點
2、表現形態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藝術形象的包容性和表現性

*形象:抽象型的形象;
       是語言的描繪使人聯想到某種物象(特點);
       接近生活形象,是敘事文學最為常見的一種形象類型;
       目的在于通過摹寫引發視覺、嗅覺、聽覺、觸覺想象,給讀者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受。

*意象:指為表現思想感情而創造的一種形象。
       作家主觀之“意”,即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構成因素;“象”,是為表現內在的思想感情而創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時為意的顯現提供感性形態。
中:重視“意”的顯現與客觀景物之間的關系。
西:把“意象”理解為一種主觀經驗的直接顯現。
意象的主要表現對象:思想感情和內在精神
意象的特點:化虛為實,以實顯虛
            劉勰:“神用象通”“擬容取心”
            王夫之:情景說P30

*意境:與意象有關又高于意象的詩學范疇
       王昌齡《詩格》
老子關于“無”的闡釋——“意境”的理解
佛教思想——“境界”
意境的三重結構:1 由意象構成,特點為情景交融
                2 境生象外,特點為虛實相生
                3 韻外之致,特點為鮮明生動,深邃,形而上

三、        文學形象的特點
*間接性 需要通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想才能間接地被感知
        要求讀者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文化基礎
        為文學形象的創造與接受留下廣闊空間
*心象性 文學形象實質上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態存在的
        使文學將本身不具形體、難以捉摸的心理活動轉化為使人能夠感知的審美對象。
        說明文學形象可以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
*概括性 包含遠遠大于個別性和具體性的內涵
        使文學擺脫了如何處理個別、具體、感性和普遍、概括、理性之間的關系矛盾、困境
        是藝術概括的結果,是通過對富有特征性的具體事物的表現來顯示某種普遍意義的

*符號性 視文學形象為“語言”或符號,有助于理解文學形象的隱喻性或象征意義
        強調文學形象的符號就是強調對文學形象蘊意的理解
中:藝術形象=作家表達審美意識的物質承擔者、載體、化身
西:羅蘭巴特—符號學理論P37

第三節        語言的藝術
一、        文學和語言
*藝術的分類
根據:變現媒介的不同
四類: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綜合藝術
文學屬于語言藝術,語言是文學塑造形象的媒介
*語言 從發生學上,是人類出于交流需要才創造出來的一套符號系統,目的在于將其作為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
      復雜性(與人類關系):a對個體而言,語言具有先在性,語言先于個人而存在;b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傳統c是前人經驗和心理的儲蓄P39
      語言成了人與世界發生關系的一種中介,語言并非只是一種工具,它還影響人的經驗,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

*語言與文學:
傳統文論——修辭學層面上討論,“語言工具論”范疇
當代文論——“文學文本”范疇

*語言先于個體存在對文學活動的影響體現:P41
A結構
B話語
C互文性
如:中國古典詩歌“俯視/仰視”結構

二、        審美和言意矛盾
*語言本身固有的文化內涵,有可能遮蔽個性思想感情的醞釀和表達,于是產生文學活動中的言意矛盾。

類型:一、“文不逮意”,“意”的豐富多樣和“言”的符號表達之間的差異、距離或不對等的矛盾。
      二、語言本身攜帶的意義太多、太復雜,顯得不夠單純、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達,“語言的遮蔽性”。
      三、先于個人存在的語言可能影響人的感覺與思維,從而限制了個體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文學的語言活動必須克服兩種困難:
A、來自文學傳達過程中言意矛盾
?講究語言修辭,對日常語言進行藝術加工,強化文學語言的表現性、形象性
B、由更深刻更內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發生于感受和思想生成的過程——語言所負載的文化蘊涵,以語言本身固有的結構和邏輯,影響、規范和限制個人意識的發生
?面對現實,投入生活,堅守、執著于個體對人生的切身體驗和感受

*文學語言層的美學功能(05年論述題)
三、語言藝術的特點
*文學的基本特征:以語言為媒介把握現實生活,表現文體的思想感情。
*語言是一套抽象的符號系統,人們用語言描述某個對象,實際上是把具體的對象符號化、抽象化、概括化。
*文學以語言表現喚起表象、情感、想象的方式作用于讀者,直接與接受者發生關系的是語義和語音;讀者依賴想象進入文學世界。

特點:A、很少受時空的限制,具有審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B、能深刻、細膩地傳達思想感情,變現人的心理活動
       1 通過語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號傳情達意,使難以言說或不可言說的情緒、感受獲得一種具象化的變現
       2 利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這一特點,展示思維活動,特別是對其過程,傳達只能用語言才能準確表達的思想

后記:未完待續,工作很忙!

       C、其豐富表現潛力拓展了文學的審美空間,使文學在把握人生上成為最自由、最帶普遍性的藝術種類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200 K幣 +100 收起 理由
    龍馬擔乾坤 + 100
    kjckjc + 100 + 100 太感人了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6

    帖子

    422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1
    威望
    236
    K幣
    186 元
    注冊時間
    2009-2-16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10-11-26 22:27 | 只看該作者

    為感謝此版曾給我的幫助-文學理論筆記2(華中版)

    第二章 文學文本與文學種類
    一、文學文本的含義和結構
    *作品:傳統文學理論,是某個作家創作活動的產物,它從屬于某個主體,作品不能脫離作家而獨立存在。
    文本:“本文”,是指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際存在方式,是一個符號或符號系統,是按照一定的代碼規則形成的一個自足的有機結構。

    文本與作品的區別:“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從屬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獨立性
    作品-作家個人表達的思想情感形成作品蘊意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來源。
    文本-強調的是語言結構對文本意義的規定和“文本”作為符號系統的開放性。

    *文學文本是一個符號體系,也指向或蘊涵著某種意蘊
    文學文本的結構特點、層次
    1 語言層
    包括語音和語義兩部分
    在文學文本中,語言可以不和具體意義相匹配而存在于文本中,造成獨特語音效果
    -韋勒克強調“諧音、節奏和格律”

    文學文本的語言層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語言通過“能指”即自身的特點,給讀者以審美的感受(尤其是詩歌)

    文學文本在語義層面有和非文學文本不同的特點:
    文學文本:語義表達基于內涵的豐富性,信息的綜合化合體驗個性化的要求,會借助各種修辭手段,有意違反已有的語言成規。
             具有多意朦朧、含蓄蘊藉的特性
             語境的建立以與日常語境相脫離為前提
    非文學文本:追求明確而單一的效果

    2 現象層
    文學文本語言符號所指是一個文學形象體系,由此構成文學文本的形象層。(非文學文本-抽象的概念)
    體現:抒情類文學文本-連貫流動的情感對應物
          敘事類文學文本-行動的人物、發展的情節、變換的環境
    特色:抒情類-以實出虛、以有寓無,在虛實相生中塑造朦朧又完整的文學形象。
          敘事類-其形象層的形象體系同樣是虛構和想象的產物

    3 意蘊層:文學文本的“蘊涵意指”
              文學文本的靈魂所在(其價值最終取決于它所蘊涵和顯示的審美意味)
              文學文本構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它是否豐富、深厚,直接影響文本的審美價值
    與現象層的關系:融合統一
                  特點-多意、含蓄(只可意會)

    二、文學文本的體裁分類
    辨識與文學文本結構形成相關因素的差異,是理論區分文學種類和文學體裁的主要根據。
    體裁:文本的明顯可辨的種類特征
    *體裁文類理論的意義:(文本體裁分類受重視,是文學發展相對成熟,文學觀念趨向自覺,文學理論逐漸完善的標志)
    1 具體文本與總體文學的中介
    具體的文學文本都是個性化的,個體化文本只是獲得穩定的,非個性化的形式即取得某種體裁后,才能形成特定的意義。
    體裁分類理論的批評闡釋與文學整體的理論框架之間建立了聯系,其理論成為具體文本、總體文學之外的第三種研究成果的結晶。
    2 作者創作與讀者閱讀的紐帶
    作者-必須學會以體裁的眼光觀察現實
    讀者-體裁似乎賦予讀者一個確定的角色,用一套程序來引導讀者的閱讀
    體裁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學語法”,從而規范著創作過程和結果,讀者也必須具有理解這一套語法的“文學能力”,才能完成體裁樣式所規定的閱讀任務。
    3 文學傳統和個人寫作的橋梁
    體裁理論,實際上把當前的文本與歷史形成的文學規范相對照和聯系,通過成規和慣例來把握文本的特點。
    體裁理論能夠反映個人創作于文學傳統的內在聯系
    P62卡勒-“創作一首詩或一部小說的活動本身就意味著介入某種文學傳統,或者至少與某種詩歌和小說觀念有關”。

    *中國二分法:韻文和散文-基于語言形式因素;
    外國二分法:史詩和戲劇-亞里士多德《詩學》
    三分法: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
    四分法:弗萊-戲劇、敘事詩、抒情詩、小說(表現形式)
            中國-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第二節 詩歌
    一、詩歌與抒情
    *詩歌: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學樣式
    詩:用講究韻律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現情感與思想的文本
    主要特點-抒情性、韻律性、想象性(西方曾更注重其敘事性)

    *抒情性表現:首先,在對題材的選擇和處理上。情感生活成為詩歌特有的內容。以人的內心情感的流動和變化為線索展開。
    其感情,凝聚了詩人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審美理解,有強烈的感染力。
    抒情不等于毫無節制的感情宣泄,而是提煉、升華詩人自己的情感為普遍的審美意義。
    *想象性:情感的運動為想象和幻想的活躍提供了內在動力
             唯有豐富的想象才能成為情感的表現找到外化的形象

    二、詩的語言和結構
    *“詩是語言的精粹”(朱自清)
    詩的語言:凝練而富于變現力,具有節奏和韻律
             對日常生活語言的“背離”a扭曲、變形語言
                                     b“破壞”規范句法
    *節奏:詩人情感支配下,由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以及音節的停頓所構成的一種有規律的運動。
           是傳達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情緒、情感的構成部分。
           體現在句子內部,也體現在句與句、節與節之間的聯系和結構上。
    *韻律、格律:在字數、節奏、押韻、音調等方面的某些固定要求。
    *語言與形式關系研究
    西方形式主義-強調、關注
    黑格爾:“……一種著意安排的藝術就會損害真正的詩的效果”
    對日常語言的“背離”與“回歸”的矛盾P69

    *結構:表層結構-分行、分節排列
           深層結構-跳躍式

    三、詩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那種蘊涵著特點意念,讀者得之于言外的藝術形象。“意”指意念、意蘊。“象”指經過意念、意蘊點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
    特點-是一種為表達某種意蘊而創造的形象。
    西方:偏向于主觀印象在意象構成中的作用
          T?艾略特P70-“客觀對應物”-由意生象
    意象的創造與運用受民族的心理結構、文化背景和文學慣例的影響,還受已存在的詩歌意象體系的制約,甚至和人類共通的心理有關。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或審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點。應具有鮮明的生動性和藝術感染力。(王國維-意境論集大成者)
    A在構形和表意兩個環節上,表意居于主導地位。
      表意一般還具有超越性、哲理性的特點——
    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蘊不但超越了具體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留下可再三玩味體驗的空間。
    哲理性:其包含的意蘊往往已不是或不僅僅是對具體事物的認識評價,而是對整個社會、人生、宇宙、歷史的一種哲理性感受和領悟。
    B其繪形受主體意識的投射、點染;還有虛化、集合性的特點
    虛化:P71
    集合性:

    第三節 散文
    “邊緣文體”
    一、散文與感受的抒發
    散文的產生始于文字記事
    *文學散文與非文學根本區別并不是在于是否講究語言形式之“美”,是否講究修辭技巧;其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它是人生審美感受或感悟的抒發,而非文學則不以這種審美表現為目的。
    文學散文是一種以抒發對人生審美感受為內容的文學體裁。

    *散文把感受的抒發作為基本內容和行文脈絡P74
    散文不僅在內容上要求真實、直接、自然地表達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和體悟,更揭示其產生的過程和緣由。取材廣泛、豐富,幾乎沒有對象上的限制。表現方式、手法,兼用敘述、描寫、抒情,沒有慣例、成規。限制僅在于必須融進作者自己對生活對象的真實感受和體悟,反對虛構。傳達審美感受往往直接,保持原生形態,自然親切。

    *抒情性散文:較多情感成分,注意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散文詩)
    記敘性散文: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分敘事、記人、寫景、狀物等。
    議論性散文:以議論為主,在敘事或描寫的語境中,融合較多的抒情成分,抒發自己對人生、社會、歷史的審美感受和體悟。

    *雜文、小品、隨筆P76

    二、自然和自由的形式
    *與詩歌比較P76 結構方面
    *以主體內心情感和思緒流動起伏為線索,具有心理結構或情緒結構的特點。沒有一定的模式或成規,具有靈活性。

    *語言
    質樸自然,隨性而談,娓娓動聽;有相當高的精煉和想象性的要求;風格整體上要求自然和放松;重視修辭方式和語言技巧(格律)。

    *為作者個性張揚提供廣闊的空間。

    第四節 小說
    一、小說與敘事
    *中-小說源:《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亦遠矣”
               漢-一文體,“叢殘小語”(桓譚) 雛形
               唐-獨立的文體
    西-新奇的故事 novel——roman,中世紀,傳奇故事——fiction,謊言和杜撰虛構之辭

    小說的本質特征:敘事性、虛構性

    *敘事:即講故事,是一個按照一定順序用話語講述一系列事件的過程。
    敘事原則:接續與轉換
    敘事順序:敘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與事件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和關系。
    敘事的特征:1 展示連續發展的,趨向于一個充實和圓滿結局的系列事件,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順序排列起來的。
                2 “逆向的因果關系”,“反向語言”。
    從敘事層面看,小說具有運用敘事話語相對完整地客觀展示普通人生的特征,從而使小說明顯地不同于其他文學體裁。敘事是小說的本質特征之一。

    *虛構
    不等于虛假,在文學藝術中,虛構處于真實與虛假之間,
    1 一種敘述因為它是虛構的而具有了文學性。文學敘述賴以存在的條件是,敘述者或敘述手段的存在,以及所敘述事件的不存在。
    2 真實生活構成了小說家和讀者的經驗世界,而小說的虛構則是在經驗世界上的改造和變形,或者說是被作家心靈折射之后的結果。

    強調小說的虛構性,主要目的不在于顯示它與真實的界限,而在于說明小說敘事的可能性和自由性,展現小說對于可能世界的構建與描繪,虛構是小說敘事又一本質特征。

    小說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有一定長度的、虛構的敘事文體。

    二、故事和人物
    故事構成小說敘事內容的基本成分,是現代小說形成之前的一種敘事形態。
    小說對故事的敘述實際上是通過情節展開的。

    *情節與故事的不同P83(09年論述題)
    故事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蘊意取決于事件本身。
    情節是對事件所以發生的原因和過程的描述。

    情節敘述的特點P83

    *傳統小說理論:強調人物、情節、環境三個基本要素,三者關系,構成其主要內容。
    人物塑造離不開情節,情節的展開也不能沒有人物。
    (現代小說理論看法不同)P84

    *情節上:功能性人物觀-體現其在情節中的作用
             心理性人物觀-是獨立存在的意義

    *人物分類:
    A共時層面:a福斯特-扁型人物、圓型人物
                b韋勒克-靜態型的、動態型或發展型的
    B歷時層面:a博爾赫斯——史詩-英雄-人類典型
                             小說-    -人物的毀滅、角色的墮落
                b中國傳統小說人物形象發展過程:魔化-凡化-變形化

    三、敘事理論
    *現代敘事理論討論重點:小說的敘事方式上
                           敘事作品是如何說的——敘事作品的組織形式和表現方式
    主要研究課題:主人公、敘述者、敘事方式、敘述行為
    *研究涉及三層面:
    (一)故事層面
         故事層面上,敘事理論的關注焦點是在小說的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關系。
    語言學:A表層結構:指這些句子本身的組織形式
            B深層結構:是隱含于句子內部的更為簡單和抽象的規則公式
    敘事學深層結構-從文本中抽象出來的一系列被敘述的事件及其參與者,體現作者對世界的認知傾向,小說人物的角色地位及人物與行動之間的內在語義關系等。
    敘事學表層故事-體現了從有限數量的基本結構中生成故事的無限變體,體現了敘事者按照一定的時序原則和因果原則對故事的支配。

    (二)敘事層面
    敘事層面關注的是敘述者及其敘事行為的問題

    敘事層面上的文學分類:
    A有敘事人但無故事——抒情詩
    B有場面和故事,無敘述人——戲劇
    C有故事又有敘述人——敘事文學

    敘事學理論有研究的一個要點:敘述人與作者的關系
    小說中的敘事人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創造的一個特殊角色
    強調敘事人和作者的區別,意味著敘述者和他的敘述行為實際上是構成敘事內容的一種成分,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敘事者的分類:P87
    “熱奈特”等人分:“超故事”敘述者-處于所敘述故事的“上面”
                     “內故事”敘述者-為“超故事”敘述者所講故事中的一人物,他又講了一故事
                     “異故事”敘述者-不參與故事,不再故事中出現
                     “同故事”敘述者-參與故事,在故事中出現
    “全知”特質的敘述者——最常見(魯迅《藥》)

    (三)文本層面
    主要討論敘事時間、敘事視角、敘事距離等問題。

    敘事時間:文本時間-故事時間
              兩者關系的處理-敘述技巧在敘事虛構作品中,時間為故事和文本之間的年月次序的關系。
    熱奈爾:A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B進速  (加速、減速)
            C頻率   (事件在敘述中發生的次數和重復次數)

    敘事視角/距離——小說語言處理方面
    敘事距離:在敘述文本中體現為所提供的細節的數量和精確程度,細節多、精確則敘事者與讀者離場景近,否則,則遠。
    敘事視角:又稱“透視”“聚焦”
             關注“誰在看”“誰在講”的問題
             可分A外部視角 外部敘述者聚焦結果 B內部視角 故事中人物的角度
    *巴赫金 復調小說理論 (陀思妥耶夫斯基)09年
            強調小說人物自身意識的獨立性,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作者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 “雜語”“多聲部”
    *米蘭?昆德拉 復調性——結構層面上
            小說中有關章節對同時展開的多條故事線索的結構性處理

    *里蒙-凱南 文本內部的復調
               文本外部的復調

    *文本的互文性(09年名詞解釋):文本外部或文本之間的多聲部復調結果
           指一個文本之內引用、融入、指涉其他文本

    第五節 劇本
    特殊性:是戲劇性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為演出而寫,服從于戲劇藝術的整體特征
    一、戲劇藝術與劇本
    *戲劇:狹義-drama 話劇
           廣義-包括傳統舞臺演出形式,戲曲歌舞伎
           是以演員扮演劇中人物,通過動作和對話等方式塑造的舞臺形象作為審美觀照對象的表演藝術,是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

    劇本:為戲劇提供文學底本及舞臺演出記錄,也稱“臺本”,具有過渡性、中介性。

    *戲劇-處理演出時空和劇情時空的關系
    西-寫實的方法、“三一律”
       閉幕、暗轉換場等方式
       寫實布景
       動作在固定的空間和延續的時間中發展
       盡可能與日常生活接近
    中-虛擬性 寫意性
       語言和動作結合交代與體現時空變化
       借助簡單道具
       動作、語言與日常生活有一定差異
       有特定意味的表演程式

    *劇本需充分考慮舞臺表演方面的特點,同時考慮觀眾的接受條件和習慣。
    首先,劇本在篇幅上有一定的限制
    其次,和小說、報告文學相比,要求人物、事件及場景相對集中,使觀眾在有限的時空里對作品內容留下較清晰深刻的印象。
    再次,劇作家必須充分注意戲劇的藝術特點,包括各種不同的戲劇樣式的特點。
    注意觀看演出的觀眾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

    二、戲劇結構、沖突和情境
    *戲劇結構-講求集中性
    “三一律”:規定劇中的情節、地點、時間必須完整一致,即每劇限于單一的故事情節,事件發生在一個地點并于一天內完成。

    集中性要求:A幕(閉幕)、場(暗轉)的劃分
    B把許多應交代的時間,人物推到幕后,通過人物敘述來表現。

    *戲劇沖突:指表現在戲劇中的,因矛盾雙方的意志對抗或人的內心矛盾而造成的,能推動劇情發展的矛盾、沖突。是戲劇藝術表現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是戲劇性的集中表現,也是戲劇、劇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強調戲劇沖突,是為了適應戲劇舞臺演出的需要。
    戲劇沖突具有集中性、激烈性、必然性
    必然性,即形成戲劇沖突的根本動因在于矛盾雙方內在的對立和沖突
    內在對立-人物性格、命運和利益之間的對立,而不是與之無關的偶然事件
    意志沖突-矛盾沖突的性質具有內在的、必然的特點

    *戲劇情境(07年):是指孕育和表現戲劇沖突的情節和境況;
    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活動的具體的時空環境,對人物發生影響的時間的具體情況和人物之間的關系;
    包含了戲劇情節構成的諸多因素、環境條件、人物關系……

    *根據戲劇沖突的性質和特點,分類戲劇:
    (一)悲劇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
                主人公不甘心于命運的安排,不屈從與環境的壓迫,而進行的抗爭和奮斗。
    (二)喜劇 以可笑性為外在表現特征
    阿里斯托芬 四種A以社會生活中的否定**物為對象的諷刺和幽默喜劇
                    B表現社會生活的肯定**物的抒情喜劇
                    C把人生最深層苦難扭曲為笑的荒誕喜劇
                    D通過逗樂的舉動和夸張戲謔來引人發笑的鬧劇
    (三)正劇 兼有悲劇和喜劇成分的戲劇樣式
    十八世紀,狄德羅、萊辛倡導,博馬舍正名
    矛盾沖突總是以先進戰勝落后、正義戰勝邪惡獲得解決,以正面人物戰勝反面人物獲得勝利而告終。

    三、戲劇語言
    *戲劇的敘事具有抒情性
    *人物語言在戲劇文學中的重要性
    戲劇的敘事主要依靠人物語言
    人物語言在戲劇抒情和敘事中承擔多項任務,展開劇情、推進戲劇沖突、表現人物性格特點,與臺下的觀眾形成交流。

    *有動作性、個性化的特點,富于潛臺詞
    個性化: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氣質、職業、經歷、性格和所處的特定情境
    動作性:人物語言不僅讓觀眾聽,更要讓觀眾能夠看,能夠影響其他人物、人物關系,使矛盾沖突發生變化。
    潛臺詞(01、08年):指有些話戲劇人物沒有說出,但觀眾可依據劇情,意會到話中有話,另有所指,還有一層潛在的意思沒有直說,給觀眾留下意會、回味、想象的余地。
    ——為了表現戲劇沖突。
    *要求盡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動聽
    *不能封閉于劇情之中,僅限于劇中人物的交流,還應包括和觀眾交流、對話的成分。
    06年論述題 戲劇文學的審美特征
    02年       荒誕派戲劇特征

    后記:至今仍然無法坦然——2010年自己因3分英語沒法進入華中復試
          望后來者加油!少走彎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6

    帖子

    422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1
    威望
    236
    K幣
    186 元
    注冊時間
    2009-2-16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10-11-27 00:04 | 只看該作者

    為感謝此版曾給我的幫助-文學理論筆記3(華中版)

    第三章 文學的形態類型
    第一節 文學思潮、流派和形態類型
    文學的形態類型在文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而文學思潮的發展變化和各種流派活動對文學類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學思潮與流派
    *文學思潮:(07年)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下,為適應社會變革和藝術創新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并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的文學思想潮流。
    特點:以張揚某種文學觀念為標志,探索和建構與時代變遷相適應的審美范式是其顯著特點。

    *文學運動:指稱思潮現象,強調“思潮”對于某個“階段”,某個“時期”文學活動的影響的廣泛性和持久性。
    形成:A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一種思想所倡導的文學思想和創作主張,是隨著社會變革的進程和創作時間的深化才逐漸清晰起來的。
          B文學活動本身的矛盾沖動是促成思潮發生的內部原因,也是探討思潮形成時不可忽視的因素。
    文學思潮形成的內部原因:是指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在文學活動直接相關的各種因素,如文學觀念和審美追求的變化,與之相應的文學規范和創作準則的提出,……

    *文學流派:(06年99年)指一批作家,因為在思想傾向和文學觀念上有了相近的見解,在創作實踐上有共同的藝術追求,并以他們的創作實績顯示了相似的風格特色,而形成的創作群體,流派形成的基礎和標志,相近的文學見解,共同的藝術追求,特有的群體風格特色。

    *流派與思潮的關系:P103
    聯系:常常同時出現,幾乎形影相隨
         表現為一種文學思潮促成了某個流派甚至多個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或表現為某個文學流派以其廣泛、深刻的影響促進了某種文學思潮的產生。
    區別:思潮的特點體現在對某種文學觀念的倡導上,思潮以文學思想的更迭體現了文學活動對社會變革的回應。
         流派則是創作活動的產物,致力于創作實踐和通過創作成果顯示群體特色是這種文學活動的特點。

    形成:(一)從文學的生存環境看,某些社會歷史條件對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矛盾尖銳復雜、思想文化解放——促進作用)
         (二)與文學生活直接有關的因素構成了流派形成的內部原因
          A從文學本身來講,體現了成規延續的師承關系被許多學者視為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B(地域文化因素的作用)思想傾向相近,有共同關心的文學和社會問題,在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上有共同語言,一致認同和遵循某種創作準則,才促成流派形成的重要基礎和根本原因。

    文學思潮和文學流派的出現時文學走向自覺,走向成熟的一種標志。

    二、文學形態類型的風格特征
    *目前,不少學者承認的文學創作類型分法:浪漫主義文學、象征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
    文學分類涉及-A文體種類的劃分
                 B風格類型的劃分

    文學形態類型的形成實質與文學觀念有關:
    表現形態是某種文學觀念在藝術創作中具體體現
    表現形態是創作主體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的外在體現。

    竹內敏雄-體現作家精神特質的藝術風格為區分文學形態類型的根據

    *艾布拉姆斯 兩種關于文學的隱喻
    1 將文學比喻成“鏡子”,用鏡子的反映來說明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所以作者關注藝術形象與現實的相似程度,追求藝術創造的真實感,形成表現形態上的寫實風格;
    2 把文學說成照亮人生啟迪心智的“燈”,強調文學是詩人的情感、幻想和理想追求的表現,文學被解釋成心靈的表現,是主體情感的自然流溢。

    *文學形態類型形成后,成為規范創作和接受的一種因素。
    *文學形態類型形成中,思潮和流派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現實主義文學
    04年論述題 現實主義具有哪些特點?是否具有“細節的科學的特點”
    *現實主義的三種意義:
    A指一種文學思潮或文學運動,在這個意義上,現實主義是一個與特定時期相關的概念,指發生在文學史上某個時期的思潮、運動或流派,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歷史過程。
    B指一種審美理想或文學精神,根本特點在于它尤為強調文學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參與,包括了一切嚴肅對待現實人生的文學。(98年 與浪漫主義的不同)
    C指文學的一種表現形態或形態類型,其特點是以生活固有的樣子來建構藝術世界,把文學視為現實生活的再現。

    一、現實主義文學與寫實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的形態類型,現實主義文學最為顯著的風格特征是它的“寫實性”,主要體現在“真實性”和“客觀性”

    A真實性:要求文學在表現形態上具有再現生活原貌的特點是“寫實性”的標志,也是其基本內涵。
    a注重藝術表現的具體、細致、精確,如重寫實白描和細節刻畫
    b其寫實性以藝術概括為基礎,以求表現更廣泛的人生內容,揭示隱藏于瑣碎生活現象之中的某種本質性的東西。

    B客觀性:主體創作態度的“客觀性”
      客觀性,是現實主義文學表現“真實性”的條件和前提。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內在規定。
    要求作家必須忠于現實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飾生活;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生活,按照現實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去表現生活。
    是對“總體性”即社會整體而言的,而非只是記錄生活現象,絲毫無介入。
    讓人洞悉人生的藝術魅力,具有了近乎歷史文獻的價值。

    *現實主義是一種以寫實性的形象和形態,通過典型化的藝術概括來表現社會現實和人生經驗的文學類型。

    二、現實主義理論的發展
    *19世紀前期,開始在歐洲形成
    1826年出現“現實主義”專用的文學理論術語
    1842年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前言》:“嚴格摹寫現實”……創作主張已涉及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
    1855年法國畫家庫貝貝其畫展的展覽目錄前言——“現實主義宣言”,強調面對現實
    1857年《現實主義》一書出版  論文集
    1857年《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遭審判
    現實主義 19世紀中后期影響最大的文藝思潮

    *柏拉圖-模仿說-模仿的是“感覺世界”-失去再現真實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詩學》-模仿說-對外在世界的復制或再造-一直在西方傳統文學理論中居于主導地位

    *重要性
    對敘事文學的研究:體現在與人物形象創造有關的典型理論上。

    *“典型”概念
    (一)典型:指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典型問題的論述(06年 闡述15分)
    1 典型人物具有“整體個性”的特點
    2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體現了深廣的社會歷史蘊涵。
    典型人物以他們獨特的個性和命運,顯示了人生和人性與社會歷史活動密切相關的某種底蘊,從而成為人們關照生活理解人生和洞悉人性的社會蘊涵的對象。

    (06年)典型人物身上所顯示的人生或人性的普遍性,是人的社會性,社會關系和社會環境對人生和人性的深刻影響。

    從環境的典型性上理解人物的典型性:
    一方面強調了社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和促使他們行動的原因
    另一方面,又通過環境的典型性,揭示了影響人物性格和命運的社會環境的豐富內涵。

    3典型人物在表現人生上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典型的獨創性在于他能從人們熟視無睹的對象中發現奧妙,并以這種發現和敞開提升了讀者對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形象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以審美的形態顯示了人生和人性的社會價值。
    *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敘事文學所創造的,在整體個性的表現中顯示了某種社會歷史蘊意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
    現實主義文學的藝術概括是通過典型化的途徑來實現的。
    典型化:通過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材料,從中提煉出最能體現某種人物或某種生活現象特點的素材進行整合、虛構,在藝術加工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來。

    *自然主義 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興起
              是對批判顯示主義文學理論的一種延續和發展
              理論的形成深受實證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特別是遺傳學的影響。

    (05年)自然主義就是以自然科學和實證主義哲學的理論與方法來觀察和表現社會人生的一種文學主張和文學實踐。

    自然主義文學只表現生活現象是“怎樣”的而不去追問“為什么”的原因,其基本出發點是追求“絕對的真實”。作家如左拉。

    第三節 浪漫主義文學
    表現理想和幻想是促成文學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學構成的基本要素

    一、浪漫主義文學與表現
    *“表現”為浪漫主義文學形態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義對“表現”的張揚是反對新古典主義的產物
    是資產階級反對王權和貴族的民主運動、民族覺醒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浪漫主義文學的“表現性”主要體現在“抒情性”和“個性化”的方面
    (一)抒情性
    根源于它的“表現論”的文學觀P124

    把表現性視為浪漫主義的一種質的規定,還在于表現和抒情促使浪漫主義形成了其作為一種文學類型的特點。
    (對情感的表現讓浪漫主義詩歌擁有了自己的對象和自己的感受方式)
    (二)個性化
    浪漫主義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于個人理想和幻想的表現。根據作品和它所反映的世界關系來判斷文學的價值的。

    浪漫主義把個性主體視為文學的靈魂所在。
    浪漫主義文學創造的藝術境界是一個想象的,超現實的,主觀化了的世界,通過建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縱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個人的愿望。
    強調個性表現使浪漫主義文學帶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

    *“表現性”規定了浪漫主義文學類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義文學在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和藝術表現的方式上,都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鮮明特點。(推動了重情感分析和個性研究的批評模式)

    題材:神話傳說,奇異故事,異國風情
         描繪了一個理想的世界
         民間文學的資源(傳說民歌、民謠)

    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大膽的夸張,奇異的想象,強烈的情感,華麗的語言,濃郁的色彩……

    *浪漫主義是以一種充滿激情的藝術形象來表現理想追求、主觀情感和某種社會心理的文學類型。

    二、浪漫主義理論的發展
    *形成影響:柏拉圖-靈感說、迷狂說
               朗吉弩斯-天才論

    浪漫主義文論是西方文學從古典向現代的一次蛻變,從模仿論的文學觀向表現論的文學觀的一次蛻變。

    *從范式的轉換的角度看,浪漫主義文論對想象、自然和詩歌藝術的闡釋對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想象
    浪漫主義之前,以文學創造的機械論為基礎
    浪漫主義強調想象的創造性

    浪漫主義文論對想象的研究:A推動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形成這種文學類型的標志性特征
                             B促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文學觀念的確立
    2自然
    *浪漫主義文論所說的“自然”的第一含義:把自然視為人的本性
    浪漫主義文論要求文學表現真情實感

    “原始主義”:推崇人類生存的原始狀態,認為只有在那個時代才有語言和人性的純樸

    *浪漫主義文論所說的“自然”的第二含義:相對于“社會”來說,浪漫主義文學一方面把大自然作為自己的題材,另一方面,在對自然的描繪中,表現對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違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業文化的失望。

    *“自然”,在浪漫主義文學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神秘感——神話、宗教的意象

    *浪漫主義對想象自然和詩歌藝術的理論闡釋是相互關聯的 如韋勒克的話P129
    浪漫主義自然觀——象征、神話——洞察實在——相信人類心靈的創造力的認識論——有生命的自然界、真正的象征主義


    第四節 現代主義文學(09年名詞解釋 08年論述)
    *產生于19世紀末,衰落于20世紀中葉
    包括了象征主義、未來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意識論小說和超現實主義等文學流派或文學現象
    表現動蕩不安的20世紀的西方社會思想、心理、生活
    顯著特點:對傳統的顛覆

    一、現代主義文學與象征
    *作為文學類型的現代主義在表現形態上具有“象征”特點,是從總體特征上說的。

    象征最主要特點:它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意義的
    現代主義文學所說的“象征”不僅是一種表現技巧或表現手段

    *導致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發生的兩個重要原因:
    傳統理念和信仰的喪失以及對現實社會的迷惘

    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哲學和思想基礎

    基本內容:表現有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全面異化產生的精神創傷、表態心理、絕望情緒和虛無思想
    示意符號和表現形態——象征(不僅是一種表現技巧或表現手段)

    現代主義所塑造的形象:A往往帶有某種象征意味,不僅是形象本身,而且還是一個符號,含有大于其本身的意義和內容
                          B要求讀者更關注其暗示、隱含或象征的意味

    二、文學傳統的顛覆
    現代主義文學以形象、主題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創新與變異,顯示了現代主義對傳統的顛覆

    主要體現:
    1在內容上的“向內性”
    包含兩層意思:a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觀性,即現代主義在整體表現上的主觀化;b指現代主義把自己的表現對象轉向人的心理生活、思想生活、及至潛意識心理和非理性世界

    現代主義認為人的心理生活,特別是潛意識的心理活動,更能夠揭示人性和人生的意義。

    2在表現上的“隱喻性”
    指現代主義文學常常用間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現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塑造藝術形象
    使形象成為一種符號、一種象征,其蘊意隱含于象征符號中

    作品和形象所蘊涵的意義,往往不是其直接呈現的意義,不是其本身具有的意義,而是一種引申的、隱含的或象征的意義。

    3形象的“符號化”
    也可理解為形象的象征性,指現代主義文學形象一般都有符號特點,都有某種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抽象性。
    讀者不能按照想象直接呈現的內容來理解形象,而要把形象視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感悟其隱含的內容。

    對文學主題的把握、理解和拓展上,涉及“異化”的主題
    對異化的反思、揭示和批判,是現代主義文學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的集中表現。
    A人與人關系的異化:極端冷漠、殘酷、自我中心成為人際交往的方式和準則
    B人與社會關系的異化:人對于生存于其間的社會的反對,表現了個人全面反對社會的傾向
    C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理性與本能的對立,感官與精神的對立,以及由此形成的雙重及至多重人格。
    “尋找自我,追問‘我是誰’,表現人性的失落,無法確認自己的身份現實人格分裂等等”——表現的題材和主題
    D人與自然關系異化:常以現代都市生活與自然的對立,以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以技術、物質對人類的壓抑甚至控制這類題材來表現

    *現代主義文學揭示和暴露了資本主義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反映了由此造成的社會和精神危機,有它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但,它所表現的對人類社會和前途的徹底失望,確實一種消極的情緒。

    *藝術特征:(08年+及其藝術成因)
    表現方式和手段上有了許多不同于傳統文學的特點
    認為藝術是表現,是創造,不再是再現,更不是模仿,極大膨脹了文學的主觀成分
    內容和形式關系上,傾向于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

    A重主觀表現;
    采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
    ——晦澀難懂 –變現、變異+主觀
    B重藝術想象;
    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相當大的主觀性-離奇、乖巧、跳躍性
    C重形式創新
    語言形式上,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式、排列方式,來暗示人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6

    帖子

    422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1
    威望
    236
    K幣
    186 元
    注冊時間
    2009-2-16
    地板
     樓主| 發表于 2010-11-28 19:25 | 只看該作者
    抱歉,因為主編為王先霈、孫文憲,所以誤記為華中版,實為高教版。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6

    帖子

    422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1
    威望
    236
    K幣
    186 元
    注冊時間
    2009-2-16
    5
     樓主| 發表于 2010-11-29 21:08 | 只看該作者

    筆記4《文學理論導引》

    第四章 文學創作
    文學理論關注創作問題的原因:
    1創作構成了文學活動的起點,了解創作對理解文本有重要的意義
    2創作過程體現了審美創造活動的一些列特點,研究這些特點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文學的性質和特征

    第一節 文學創作與作家
    文學創作的主體是作家,沒有作家就沒有創作。
    個性主體的存在時決定文學創作是否具有獨創性的基礎和前提

    文學創作的過程可以理解為作家表現他對人生感悟而力求超越種種既定文學規范的過程

    一、文學創作與個人體驗(文學創作兩個基本要素:作家、人生體驗)
    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審美活動,文學創作體現了作家對人生的一種審視、感悟和反省。

    *西方文論-柏拉圖——詩靈神授說,人們對于藝術創造的神秘感;人們對藝術創造神秘性的探索和猜測。
              康德——創作天才論,強調主體創作特殊才能,否定生活經驗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劉勰——感物說,強調自然物色是作家生活經驗中的最基本元素,強調創作活動的“感物”特點,突出詩人在創作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把外物世界視為激發創作必不可少的審美對象。

    *高爾基:我之所以想說是為了“釋去重負”
    錢鐘書:苦痛比快樂更能產生詩歌……
    司馬遷:發憤著書說(04年名詞解釋),《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坎坷的生活閱歷或悲劇性的人生體驗成就了偉大的作品

    文學創作的歷史告訴我們,創傷性生活經驗似乎較之歡愉性生活經驗有著更高的審美價值,更容易激發讀者的共鳴。

    *創作是主體與生活的結合、融合,體現了文學創作的“對象化”特點。
    文學創作的對象化是指作家以體驗的方式感受生活,將世界作為人的對象性的存在來把握,從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對象,成為主體感覺體驗中的對象。生活不僅僅是認識對象,更因為作家的感同身受,因為作家切身經驗的體認,而成為主體化、情感化和個性化的對象。

    從創作緣起于作家和生活對象的遇合關系上講,生活經驗不僅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和激發創作激情的緣由,而且也是制約和規范作家創作的因素。

    二、文學創作與文化傳統
    文學創作不僅與作家及其人生經驗有關,而且還收歷史文化傳統和文學慣例的影響。

    本土文化和文學的傳統和慣例
    外來文學和文化帶來的種種規范和模式

    *文學經典對后世有影響
    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無形之中影響甚至決定后人的創作

    *歷史傳統的影響
    艾略特——P149“他(詩人)的作品中,不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個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輩詩人最有力地表明他們不朽的地方”
             詩是非個人化的,強調形式、技巧因素(與傳統、慣例有關)
    布魯姆——強調文學創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生命和發展維系于不斷地創新,維系于對傳統的不斷超越
              “創造性的誤讀”“戲謔性模仿”(超越的方法)

    *文學運動、思潮的影響
    中國文論——“復古”傾向/思潮
            劉熙載:“詩不可有我而無古,更不可有古而無我”

    *母題與原型(影響因素)
    (一)母題:(04年)指源于傳統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節因素”
    如:西方文學中常見的錯認身份、老少婚配、兒子尋父、子女對父親的忘恩負義扥,中國文學中的幻化、離魂、閨怨、復仇等

    反復出現于不同文本的、與敘事類型化特征相關的最小單元和成分

    母題以它的構成顯示了文化傳統向敘述形式的轉化、浸滲和凝聚

    “垂死化生”(中古神話)“殉情幻化”“離魂”P150-151
    (二)原型:指在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并能激發讀者情感反應的構思、形象、意象或情節類型。如:英雄、大地母親、智慧老人、魔鬼、月亮、香草……

    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表現
    個人無意識:曾經意識到,但以后因遺忘或壓抑而轉入無意識層面的內容
    集體無意識:存在卻不取決于個人后天的經驗,由遺傳獲得的普遍性精神機能

    原型并不直接作用于創作,而是規范當下的創作,具有整合、歸納現實經驗的作用
    原型整合現實經驗,也是接受心理的需要
    (三)母題與原型的區別:
    原型是一種源于文化傳統的原始意象,主要表現為形象類型,而母題則是在敘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一種基本的敘事單元,具有敘述模式和形式結構的特點。
    共同之處:都是文化或文學傳統的組成部分,生成于族群積累的人生經驗,并在這些經驗中積淀族群共有的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

    三、文學創作與創作個性
    *對于作家的創作來說,有無創作個性至關重要,它影響到一個作家的創作生命和藝術成就。

    創作個性是一個作家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它顯示了作家在文學創作上的個性特點
    *創作個性是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體現為一個作家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和藝術表現上都有的自己的特點,并將這種特點保持下來,成為他的特點和標點。

    *創作個性的形成和個性有密切的關系
    個性影響作家,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響他對題材的選擇和表現題材的方式

    “文如其人”——未必(為什么P155)
          生活實踐有可能使一個人的氣質從反面影響他的創作,選擇和自己個性相反的對象,利用文學的虛構性,以心理補償為動機來創作

    中國文論“才性”

    *體現在創作過程中和作品中的創作個性(07年論述題)
    (一)審美理想與趣味上的個性化
    指一個作家在切入生活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方式以及對生活材料的理解上,有他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特點
    (二)在藝術形象和作品意蘊的提煉上的個性化
    創作什么樣的藝術形象和挖掘、表現什么樣的主體、意蘊……
    (三)還體現在作家的藝術表現中
    藝術表現形式各樣,用何種體裁樣式,語言操作的方式,修辭造句,甚至某種句法某些用詞——個性顯示

    *(01年)創作個性即體現于創作時間和創作結果中的個性特征,其顯示了一個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現生活上的與眾不同的個性特點

    第二節 創作心理
    一、動機、藝術觸發與靈感
    *創作動機:指促使創作欲望和創作行為發生的(主觀意圖)心理原動力

    文學理論關注創作動機的原因P157

    亞里士多德-模仿天性(人有模仿的本能;在模仿中獲得快感)
    現代心理學-欲望的表現和宣泄
    弗洛伊德-以想象和虛構來彌補現實的缺憾
    李漁-戲曲的虛構和人們的愿望
    廚川白村-文學是“苦悶的象征”,釋放或轉引“苦悶
    榮格-集體無意識是作家進行創作的潛在動機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屈原-缺乏性動機:對痛苦的宣泄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豐富性動機:對歡樂的渴望
    魯迅-與群體的需求、意志連接一起的動機

            創作動機的生成原因相當復雜
    *藝術觸發:指在創作動機的驅使下,現實生活的某種因素激發了作家的創作欲望,使之進入創作實際操作的過程。
    標志:作家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非寫不可

    從時間上,可分為當下性和長期性
    當下性的藝術觸發:創作沖動的即時形成
    長期性的藝術觸發:創作欲望的萌生經歷了一個過程

    與藝術觸發有密切關系的兩個因素:
    1素材的積累、孕育、消化,是創作出于繼續待發的狀態
    2某種生活因素的介入,沖撞,激發了積累的素材和經驗
    藝術觸發源于生活素材和作家意向的碰撞

    *靈感:創作過程中由于思維緊張、情緒高漲而導致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對創作的認識而言是一種飛躍

    靈感的產生:偶發性、短暫性、亢奮性、創造性(本質特征)
    靈感的形成和作用還要以一定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經驗為基礎
    靈感的狀態時非理智的,帶有直覺性
    靈感的靜態特征—中國文論:陸機-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
                              劉勰-陶鈞之思,貴在虛靜

    二、藝術構思與想象
    *藝術構思:(07、08年名詞解釋)即創作構思,是文學創作中最為重要的階段,指創作主體以想象的方式,對創作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個體現創作意圖的藝術整體的思維過程。

    重要性:只有通過構思活動,才有可能將生活素材轉化成審美對象,使種種想象結構成整體意象,為進入寫作打好基礎。
    目的和特征:創造性,即通過想象、虛構、創造出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藝術世界

    *陸機《文賦》之處藝術構思三特點
    (一)“精鶩八級,心游八仞”
    以現實生活的經驗和材料作為想象的基礎
    劉勰-神與物游
    (二)“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與限制,它可以穿梭于古今之間,可以在瞬間之中把握。
    (三)“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已成嘆”
    想象過程中包含豐富的情感活動
    劉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
    (四)“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
    想象推動構思深化,思想感情和藝術形象都在豐富多彩的想象過程中逐漸形成

    *藝術構思的具體目標:孕育形象、醞釀意蘊、安排結構
    創作沖動的萌發源于作家的感悟,對感悟的咀嚼、品味、分析,是對意蘊或主題的醞釀和把握。
    意蘊或主題的醞釀,是在形象孕育和結構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意蘊或主題的提煉、開掘過程亦是意象、形象的孕育過程。
    結構對意蘊或主題的顯示,對意象和形象的創造,有相當的影響;藝術形式結構的安排在藝術構思中有重大的作用。

    藝術構思中的想象受限制:
    1受生活經驗的限制
    2受制于創作的意圖和目的
    3受文化傳統和創作成規的制約

    三、審美情感與理解
    *中國文論始終都把感情視為文學構成和文學創造的基本要素
    《詩經》        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        劉勰“為情造文”        李贄“童心說”        公安三袁“性靈說”        湯顯祖“至情說”……

    西方文論-黑格爾:強**感是藝術作品生命之所在
             托爾斯泰:主張用情感來界定文學
             ……

    *情感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
    1情感推動、引導想象的展開
    2影響著對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3對作家理解人生、判斷價值形成深刻影響

    *藝術理解的作用表現在作家對情感積累的再開掘,再認識、再理解和再思考

    創作心理活動的表現
    1作者在情感驅動下的想象,通過想象實現對生活的超越
    2要求作者以“他者”的身份,通過藝術理解對自己的情感活動和想象活動進行某種審視和判斷。

    藝術理解的參與        文學創作心理活動有了思維的特點和性質

    文學創作可以理解為一種形象思維或藝術構思的過程。
    藝術思維始終不脫離感性形象但又能達到理性把握。

    第三節 形式和風格
    一、形式的凝聚
    *形式的凝聚:指文學創作過程中,用以表現藝術構思的成果(即作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的一定形式

    *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古典文論討論形式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形式從屬于內容
    韓非-否定形式,“文為質飾者也”,“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不美也”。
    嵇康《聲無哀樂論》認為音樂本身并不含有或哀或樂的情感內容,只有“單復”(旋律的單一與繁復),“高  (土+卑)(樂音的高亢與低回),“善惡”(悅耳與刺耳)等形式的因素。
    亞里斯多德-有機論(organism),文本結構觀
    黑格爾(05年分析題)認為形式和內容互為存在的前提,且相互轉化。

    *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法國結構主義和英美新批評等理論流派強調語言形式的相對獨立性,認為語言形式決定了文學和文本意義。

    從文學創作角度,形式主義文論強調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建構功能——文本的意義來自形式的排列組合,敘述的方法、角度和語言修辭效果。

    藝術形式具有不可忽視的能動作用表現在:
    1內容只有通過與之相應的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顯現;
    2完美的藝術形式能深化、提升和拓展內容。

    *形式的“凝聚”作用:藝術創造本身是這樣一過程,生活材料被置于某種藝術形式之中,成為審美的對象,讓原來生活與其中的人通過藝術作品,對自己、對他所熟悉的生活,產生全新的感受和認識。藝術形式“照亮”“強化”了生活材料。

    *“陌生化”理論(反常化,奇特化)
    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
    指通過用陌生或反常的方式表現人們熟悉的事物,把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變成藝術作品里德陌生或新奇對象,從而使人們在藝術形式中獲得對事物的真實感受,克服習慣造成的感覺遲鈍、麻木。

    *對形式“凝聚”功能的運用:以獨特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敘事。
    如,俄國?布寧《輕輕地呼吸》

    藝術形式是審美意識物化的基礎,也是實現藝術提煉、藝術概括的基本方式。形式的“凝聚”在文學創作中的意義正在于此。

    二、風格的形成
    *(文藝學)文學風格:作家的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藝術呈現,是通過一系列作品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藝術風貌和藝術格調。
    (文學理論)文學風格:一指一個人所特有的作風及其表現,即個人風格;二指某種特有的藝術表現方式所體現的風范格局。

    文學風格作為文學創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標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中二區別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丹納:同一個藝術家的風格有“相像之處”
    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甚至同一民族的整體風格
    錢鐘書-詩分唐宋
    不同地域的作家作品有不同的文學風格
    *文學風格的形成有內外兩方面的因素:
    作家的創作個性和作品評的語言形式。

    就個體作家而言,風格具有一以貫之的穩定的統一性,又有開放的動態的多樣性

    中古文論“文體形態”研究的路徑P183
    一據才性以明體貌
    二據文體以明體貌

    風格研究之難處:分類之難;言說之難

    中古文藝學的風格品評源于人物品評
    《世說新語》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風格言說——人格化,意境化)

    *風格的多樣性與人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性密切相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164

    帖子

    813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1
    威望
    31
    K幣
    782 元
    注冊時間
    2010-5-2
    6
    發表于 2010-11-30 13:40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樓主!期待剩余的那幾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82

    帖子

    1795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3
    威望
    300
    K幣
    1495 元
    注冊時間
    2010-11-10
    7
    發表于 2010-11-30 16:10 | 只看該作者

    感謝

    非常感謝!期待你的第五章、第六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6

    帖子

    422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1
    威望
    236
    K幣
    186 元
    注冊時間
    2009-2-16
    8
     樓主| 發表于 2010-12-1 22:59 | 只看該作者

    筆記5 《文學理論導引》

    第五章 文學接受
    文學接受時文學活動系統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原因
    一、文學作品只有通過接受環節才能進入社會,創作因此才有了意義
    二、接受活動以再創造的方式參與了文學生產,直接規定了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功能的發揮,從而形成了在審美活動層面上的文學接受與文學創作之間的互動關系。

    第一節 接受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
    接受的過程是把文學文本從一物質對象轉換為審美對象的過程
    接受過程不但成就了作品,且對文學創作發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形成與創作之間的互動關系

    一、接受與文本意義的衍生
    文學作品的意義或價值的實現不能脫離它和接受活動的關系,當文學作品孤立存在時,其價值和功能此刻都處于潛在的狀態。

    海德格爾P188
    英伽登P188
            文學作品的潛在意義不能自己釋放出來,而有待于讀者的閱讀

    接受活動是激活并使文本意義得以衍生的具體手段

    曼古埃爾“閱讀就是書寫的禮贊”

    *語言符號        解讀和想象        獲得形象感               
    通過文本語言層 、形象層呈現的描繪、比喻、象征、隱喻……的理解和感受+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再創性的藝術想象                 接受過程
                    獲得文本的本身蘊涵的意義,又有了自身的發現和創造

    二、接受與創作的互動
    接受再文學活動中的中介作用集中體現在接受與創作的關系上

    *文學接受制約著文學生產即文學創作體現在
    1作家創作的文學文本,只有通過接受才能實現其作為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學作品
    2指文學接受具有推動文學創作的作用,具體體現為接受的閱讀需要為創作提供動機。

    *創作對接受的影響和制約
    文學創作是接受活動得以形成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文學創作,就沒有文學接受
    文學創作引導接受活動,創作要求文學接受必須有審美的特點,按照文學的方式來接受和理解作品

    文學接受和文學創作是文學互動兩個統一的組成部分,既相區別又相聯系,是一種互動性關系

    三、接受與文學功能的實現
    *文學可以發揮多種社會功能
    首先與文學的性質及其構成有關。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認識作用;審美方式        教育功能
    文學的社會作用是出于一定文化環境中的讀者的積極參與下才能得以形成的。

    讀者的接受活動是文學功能實現機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由于不同的讀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心理結構,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有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受各自心理定勢的制約,以及特定文化環境的影響等等,都會使借助藝術形象來傳達意義的文學作品,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效果。

    *傳統文論,作品的意義——來自其表現的生活內容給予的暗示,或來自作者主體的賦予
    現代形式主義,作品——文本時獨立的自足體,其意義存在于文本的結構形式之中,對于接受者來說也是,是意義已經確定的對象。

    文學文本意義的傳達和理解必須通過形象符號,決定了接受活動在文本意義生成中的能動作用
    文本意義是讀者與文本交流的結果,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取決于作者的意圖

    *文學可以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往往與文學接受者的不同需要有關
    (求知動機、學習動機、娛樂動機、欲求動機、審美動機等)

    從根本性質上說,文學接受時一種不帶功利目的的審美活動,是為了獲得審美愉悅,即怡情悅性。
            不意味著文學接受的實際只形成這一性質的需要,也不能排斥或拒絕別的接受的需要。

    *文學接受分類:閱讀和欣賞,闡釋和批評,個體接受和群體接受

    1個體接受:指讀者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對文學作品的接受
                具有獨特性、偏愛性等特點

    “期待視野”(09、06年名詞解釋)(姚斯——“方法論頂梁柱”)P195
    指文學接受者事先擁有并作為標準或框架而帶入接受活動的全部經驗和知識積累,包括接受者從已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獲得的經驗知識,對不同文學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接受者的生活經歷、文化水平、欣賞趣味等。

    在接受過程中存在不同的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使讀者敏感地感知作品中與自己具有“同構性”的內容和形式(極易和作品產生“共鳴”)
    期待視野包括文學的期待、生活的期待、價值的期待
    期待視野構成層次:個體的審美趣味、理想、情感傾向
                     時代要求和審美趣味
                     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2群體接受
    指一定時期里社會上的大多數成員都趨向于接受某些觀念、某些內容、某些種類、某些形式的文學作品。
    具有公共性和溝通性等特點

    在一定的社會心理和公共關心問題的推動下,在一定時代文學風尚,民族審美文化積淀與藝術慣例的贏下形成
    社會心理——文學接受上的“從眾”
                是社會群體接受對個體接受的一種制約和支配
    共同關心問題——被眾多接受者閱讀        形成群體接受
    文學風尚——一定時期社會上普遍流行的文學風氣、習慣,流行得很快,消失得也快。
    民族審美文化積淀——是一種“先在”的東西
                        從深層次上制約接受者的審美情趣,影響接受者的期待視野
    藝術慣例——制約作家,規定接受者的接受

    *個體接受與群體接受時一種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第二節閱讀和欣賞
    文學接受最基本的形式:閱讀和欣賞

    一、消極接受和積極接受
    *一切閱讀都是閱讀主體的積極地主動地活動,所謂消極只是相對來說有些被動罷了。

    文學欣賞是讀者為了滿足審美需要,在理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聯想、情感、思維、再創造等心理活動,以構成審美意象,獲取美感愉悅的精神動機。

    文學欣賞的再創造:指讀者在作家審美創造的基礎上,以自己的切身的人生經驗來感受、體驗和理解文學作品所表現的生活、感情及藝術形象
    這種再創造以再現性的想象作為手段。
    (杜夫海納 反對觀點P199)

    *文學接受過程可分:審美期待的設置、審美格局的調整、審美空白的填補、審美意象的生成與升華等階段
    1審美期待的設置
    欣賞主體對欣賞客體的欣賞就是欣賞作家對生活的獨到的觀察和認識。讀者應持“在半路上迎接作家”的態度。

    讀者審美期待的形成于閱讀動機P201
    A補償性動機
    B求知性動機
    C審美創造動機

    *決定欣賞的成效:欣賞者有沒有與欣賞對象一致或相近的情感狀態或精神狀況,主體與對象在精神心理上有無上述相似性
    和作為欣賞客體的藝術形象保持一致的心境就是欣賞主體暫時潛入作品,把自己化身為作品里面的人物,和他們融為一體,以他們的身份去體驗他們的經歷、情感和思想而“入乎其內”(P202)

    欣賞者要選取一定的欣賞時間:
    A要有時間的注意和集中
    B欣賞主體所選擇的欣賞時間應與作品的性質構成相應的關系
    C欣賞主體所選擇的欣賞時間應與作品的性質構成某種一致的關系

    2審美格局的調整
    理論上說,讀者與作品閱讀交流得以進行,讀者的審美心理應與作品間有一種“同構關系”

    讀者的審美期待視野與文學創作的距離會阻礙文學欣賞的進行——故要調整審美格局

    審美格局是一個多層面的有機復合體,對于不同層面的障礙要對癥下藥,進行不同的調整。
    首先要調整由于主體的審美趣味、情感傾向而導致的欣賞上的“偏食”
    若讀者的審美結構落后于時代、社會的發展,則要求讀者不斷地接觸現實生活、感受時代社會的脈搏,不斷積累接受文學所必備的社會生活經驗和人生體驗。
    要調整自己的文化結構,這是審美格局調整的關鍵,
    讀者能否接受某一種或某一類文學作品,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取決于讀者所積淀的文化結構同作家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化結構是否有統一性以及統一到何種程度。

    3審美空白的填補
    “召喚結構”(02年)文學作品的不確定性和空白

    要求讀者將過去的常規閱讀改變為空白閱讀,使文本中的空白成為閱讀主要關注的對象,做到有意識地去發現空白,充分挖掘,玩味文本中那些沉默無言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中的作業,以自己的想象和思維參與到文本的創作中去。

    4審美意象的生成
    三個階段
    (—)審美感知,是審美的基礎
    文學接受的三個特點:
    A間接性 感覺器官只有“眼睛”,眼睛視覺成為“外視覺”或“生理視覺”,不能直接獲得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象的感覺
    B主觀性 接受者將“外視覺”或“生理視覺”接收到文字符號的刺激后便展開想象,將自己記憶中所儲存的感覺材料調動起來,使之在頭腦中浮現,從而獲得對審美意象的感覺。這種感覺成為“內視覺”或“心理視覺”,是一種想象性的視覺,其所帶有的主觀性是不言而喻的。
    C差異性 文學接受的感覺與作家原來賦予的審美意象的可感形式及其特征是有差異的

    審美意象的感覺是個別的、分散的,為了完整地感知審美意象,必須將其上升到審美直覺
    文學接收過程中的直覺也存在間接性、主觀性、差異性,但它不同于感覺的最大特點在于對審美對象的整體把握。
    *“通感”(09年簡答 06年論述) 審美感知中一個重要的現象,或叫聯覺
    指接受主體在想象中將各種不同的感覺器官的信息通道聯系起來,使各種不同的感覺材料交叉刺激,互相補充,彼此滲透,相互轉換,從而形成生動鮮明、完整統一的感知映像的心理活動。
    (二)審美體驗,指接受者對感知到的審美意象進行體察和查驗的審美心理活動,是其構成意象生成的第二階段。包括兩方面:P205
    A體察審美意象
    B查驗藝術境界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三)審美判斷 審美體驗的理解升華階段
    “出乎其外”: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拉開一定的心理距離

    審美判斷是由感性直觀直接升華為理性“頓悟”的思維活動,它沒有思辨推理過程,也離不開面前的“這個”審美意象。

    其表達方式一般是,作品中的“這個”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價值屬性
    它是具體的個別的審美對象在同樣具體個別的審美主體的意識中直接產生的一種理性效應

    文學接受就是讀者接受作品的“邀請”,調整好自己的審美格局,滿懷期待地進入作品之中,通過空白的填補,調動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入乎其內”,又通過自己的理性思索“出乎其外”的過程。

    二、語感、體認和想象
    *作為積極接受的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活動,接受者的接受心理有著不同于閱讀心理的特殊性。
    閱讀者的心理活動受制于科學的認識活動
    文學欣賞中的心理活動屬于審美心理活動,一般閱讀所排斥或拒絕的那些主觀的、情感的、想象的心理因素,在文學欣賞中不僅允許存在,且相當活躍。
    *語感、體認和想象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語感指個人對話語形式的音、形、義等方面的直覺反應,如判斷聽到的話語是正確、有沒有歧義,以及對話語隱含意義的領悟。
    語感因個人受教育的程度、具體經驗、專業和職業等活動領域的不同而不同。
    是否具有敏銳的語感,是讀者能否進入欣賞境界的關鍵。

    (二)文學欣賞中的“體認”:欣賞者調動自己的情感,把生活經驗、思想經驗等投入到藝術形象中,入乎其內地以己之身,以己之心去察覺、感受藝術形象,并作出審美取舍,即文學欣賞中的“體認。
    文學欣賞中的“體認”,以現實生活的“體認”為基礎,是現實生活中的“體認”在文學欣賞中的體認。

    “體認”的過程是情感投射的過程,是“同化”的過程,“移情”的過程。

    “同化”的含義:(P209)A西方解釋學方法論術語,意為重新體驗或設身處地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命運,想象自己處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會如何思想,如何行動,實際上是使那些異己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使他人的經歷情感成為自己的經歷、感受。
    B指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總是把具體的文學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審美心理結構中,當作品所傳達的審美信息與它的審美心理結構相一致時,他的審美心理結構得到強化、鞏固。

    審美心理結構的“順應”問題:
    文學接受中那些讀者不愿意放棄那些自己一時讀不懂得作品,而是想方設法改變自己原有的審美心理結構,補充和更新自己的審美心理結構,使自己的審美心理結構能夠適應作品,讓自己能夠讀懂那些作品的情形。

    *“體認”中的“同化”不等于移情式閱讀
    移情式閱讀指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是抱理解和欣賞的態度,而是做“個中人”,尋找作品中和自己相似的人物,將自我的情感移入到這樣的人物身上,以此一人物自居于作品之中,并以此來評說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

    (三)文學欣賞中讀者的想象要靠語言的刺激來激起
    語言文字這種特殊材料不具直觀性,所以,人物形象的相貌在讀者的頭腦中是模糊地,沒有定型,不穩定。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想象可將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

    三、欣賞的再創造
    文學欣賞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召喚結構(德?美學家 伊瑟爾)
    A是文學作品如何調動讀者的能動作用,促使他對文本中描述的時間進行個性的加工
    B是本文在何種程度上為這樣的加工活動提供了預結構

    文學文本所使用的語言是表現性或描寫性的,于是形成了文學文本所沒有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有兩種基本結構:空白和否定(伊瑟爾)
    不確定性的存在,使文本具有開放性,使讀者積極地去填補空白,為讀者提供想象和解釋的自由。

    召喚結構實際上包含著不確定性和一定的確定性,兩者的交織決定了讀者接受活動既是選擇的和自由的,又是非隨意的。

    期待視野,表現為期待定向,使讀者的鑒賞有了相對確定的范圍,此范圍構成了接受可能實現的限度。
    構成期待視野的因素:藝術修養、生活經驗、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期待視野的擴大時讀者有可能鑒賞各種文學作品的必要條件

    審美的欣賞關系的形成:
    要求鑒賞活動的主客之間,即期待視野和召喚結構之間,應有相互對應的關系,即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文本的審美表現,與文本的召喚結構,應處在同質同構的關系中,使期待視野和召喚結構能夠一致或相近。

    優秀文學作品都有其藝術的獨創性、新穎性       
    讀者,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期待視野,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文學創作

    第三節 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是文學接受的一種理性的方式
    一、批評和闡釋
    *文學批評(03、04、00年)(literary criticism):廣義上涵蓋非常寬泛,從新書的評價道系統的理論研究都包含其中,狹義上是一種在鑒賞的基礎上,以文學理論為指導,對文學文本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學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和評價的科學闡釋活動。

    文學批評必須在文學欣賞的基礎上進行(00年)
    只有在閱讀欣賞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有了真切的感受、體驗,并根據自己生活體驗、情感體驗、思想體驗、以及形象記憶、情緒記憶,才能夠在頭腦中復制出文學作品的整個生活畫面,并使之作為“內心視象”浮現在自己的眉睫之前,從而予以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夠進行分析,評價和判斷。

    *闡釋:從廣義上,是弄清楚整個作品的含義,把語言看做是傳達作品含義的手段,包括詳細闡釋作品的各個方面,如作品的類型、構成結構、主題、效果等。
           狹義上,闡釋一部作品就是用分析、釋義和評論的手段來闡明作品中的語言的和形象的意義。

    文學批評對作品進行闡釋時,前提條件是批評者放棄自我意識,走進作品的情境中去,實現與作家、與作品的融合,注重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和傳達,這種闡釋不應是批評者由文本的一點因由任意想到的,而應是批評者從文本所感受、體驗、領悟、理解到的,對文本原意的傳達和闡釋。
            闡釋的前提條件是能夠客觀地傳達作品

    *批評是評說作品:
    A所傳達的含義是否值得傳達(思想內容)
    B作者是怎樣傳達的(藝術形式)

    文學批評探討和闡釋:
    作者的創作意圖
    作品的審美意識形態
    形式結構、語言體裁、表現技巧等方面

    批評的形態:
    A讀者的批評(讀者反應批評)
    是根據批評主體劃分出的一種批評類型,它把讀者當做批評主體,有蒂博戴提出。
    具有隨意性、印象式、大眾式的特征

    職業批評:在文學理論、美學理論以及其他人文科學的一系列概念、術語、范疇、命題的指導下,通過對作品的仔細閱讀,反復分析,認真比較和對其他與作家作品相關的材料的詳盡充分的占有,揭示作品具有的審美價值、社會功能,基于科學的評價和判斷,實事求是地確立該作品在作家的創作中,在同時代作家中,甚至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職業批評出來要對作品進行整體把握和科學定位之外,,還有一種對讀者的擔當意識。

    B審美批評:是嚴格意義上的狹義的文學批評,認為美事文學作品的最重要的屬性,把文學作品看做是超越功利的審美對象,著眼于文學作品的審美構成,從分析作品對讀者產生的愉悅情感的強弱、長久短暫的程度入手,具體評價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審美意義、判斷作品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

    非審美批評:關注文學與社會人生、歷史文化和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關系,往往把文學作品當做一個可以運用的材料,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去分析、評價、判斷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種種現象和內容,揭示這些現象和內容所具有的種種意識形態以及文化意義。
    非審美批評的局限:不具有文學批評的性質P219

    二文學批評的意義(07年論述題)
    文學活動系統包括:文學創作和作家,文學接受和讀者,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美學理論以及文學在社會中的作用等。

    文學批評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
    文學批評面對:作家-作品-讀者(動態環節)

    (一)對作品的評價是文學批評的基本功能
    評價:是判斷作品的功能、價值、意義
    第一步是闡釋性的,即真實而客觀地把握文學作品所包含的全部經驗事實,并對這些經驗事實所蘊涵的意義和價值進行闡釋,也是破譯,即將語言符號破譯為藝術符號,將能指破譯為所指。
    第二步是反思性的,意在超越文學作品的外部經驗形態,洞悉作品的深層底蘊,從作品既有的價值意義中探求人類活動的一般法則和內在本質。

    (二)對創作的規范功能(對作家的創作而言的)
    文學批評通過對作家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其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高下優劣、成敗得失,給予肯定或否定,贊揚或批評,并代表社會和讀者向作家提出要求和希望,幫助作家認識自己創作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從而進一步明確創作方向,提高創作水平。

    文學批評對創作的規范作用最終要上升到從整體上把握文學創作的規律,構建一整套觀念體系,為創作設置相應的方向,引導、制約和規范現在和將來的文學創作的高度。

    (三)對讀者的引導功能:指文學批評引導讀者的鑒賞
    讀者有不同的層次,并不是每一個讀者都能讀懂作品,看出作品的內在的意義,明白作品的技巧。

    *整個文學活動來說,文學作品的價值的實現,也需要批評的引導。

    (四)對文學理論有突破、超越、豐富和發展的功能
    文學批評從批評實踐中從文學創作的發展變化中提出新問題,總結新的經驗,從而推動文學理論的發展。

    三、批評尺度和價值判斷
    *有了批評的尺度,文學批評才能夠依傍一定的準則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審美趣味、美學追求作出相應的批評和判斷

    從文學史上看,所有批評家在進行批評的時候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一定的批評標準。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文學批評的標準應該依據文學本身的性質或結果及這些所賦予的價值和功能來制定,同時,批評時還應該比較和區分那些相同、相似的情形

    文學批評是又標準的,只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集團,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持的標準不同而已。

    *文學批評的尺度是用來衡量、評價和判斷文學作品在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藝術等各個方面所達到的水平高低的標準。

    文學批評的標準是根據人們對文學的性質、特質、構成和功能的認識以及對文學的要求制定出來的,期中最主要的是審美價值觀念。

    *文學批評的價值尺度具有多樣性
    可以從審美價值方面去評價和判斷外,也可以從其他價值方面如政治、社會、歷史、文化、哲學、宗教、心理、語言甚至從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去批評、判斷

    文學批評的尺度具有歷史的相對性
    每一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批評尺度(WHY   P226-227)

    文學批評的尺度又具有絕對性的一面
    文學作品的客觀存在本身規范和限制著批評必須圍繞文學來進行
    同一時代、同一民族、同一國家的文學批評,如果沒有共同的批評尺度和規范,批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作用。

    后記:若有錯別字,希見諒。望自行改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主題

    316

    帖子

    1046

    積分

    中級戰友

    Rank: 3Rank: 3

    精華
    1
    威望
    141
    K幣
    905 元
    注冊時間
    2007-2-2
    9
    發表于 2010-12-4 15: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以前論壇是舊版本的筆記,現在樓主傳了新版本上來!
    好啊,謝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1

    帖子

    191

    積分

    一般戰友

    Rank: 2

    精華
    0
    威望
    0
    K幣
    191 元
    注冊時間
    2010-10-9
    10
    發表于 2010-12-13 18:19 | 只看該作者
    太謝謝樓主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人人連接登陸

    本版積分規則   

    關閉

    您還剩5次免費下載資料的機會哦~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使用手機端考研幫,進入掃一掃
    在“我”中打開掃一掃,
    掃描二維碼下載資料

    關于我們|商務合作|小黑屋|手機版|聯系我們|服務條款|隱私保護|幫學堂| 網站地圖|院校地圖|漏洞提交|考研幫

    GMT+8, 2025-5-13 10:38 , Processed in 0.097251 second(s), Total 9, Slave 8(Usage:7.25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千阳县| 长沙县| 瑞安市| 富裕县| 渭源县| 尼勒克县| 乐安县| 潼南县| 台湾省| 平和县| 舞钢市| 都昌县| 东平县| 桂东县| 阜南县| 清徐县| 琼结县| 常宁市| 镶黄旗| 甘孜| 普兰县| 佛山市| 东乌| 怀宁县| 阿克陶县| 洱源县| 阜南县| 碌曲县| 大庆市| 错那县| 体育| 上高县| 景谷| 且末县| 宜兴市| 江西省| SHOW| 灵武市| 秦安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