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天 學習內容 一、動機概述 (一)動機的含義 動機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需要和誘因分別是動機產生的內部和外部因素,動機的產生必定需要一個外部對象。 補充:1.學習動機的含義(非統考) 激發、維持、朝向;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2.學習動機的類型(非統考) 1)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高尚的正確的動機和低級的錯誤 2)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近景動機和遠景動機 3)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4)根據學習動機起作用的范圍:一般動機與具體動機 5)奧蘇伯爾: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二)動機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動機是個體能動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具有發動行為的作用,能推動個體產生某種活動,使個體由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 2.指向功能 動機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對象或目標。 3.維持和調整功能 動機維持功能表現為行為的堅持性,動機激發的某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受到動機的支配和調節。 (三)生理動機和社會動機 1.生理性動機 生理性動機也叫驅力,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一般具有周期性;饑、渴、性、睡眠、排泄、疼痛、母性等都屬于生理性動機。 2.社會性動機 社會性動機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是后天習得的;如,興趣、權利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認識動機和學習動機等。 (1)興趣 興趣是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 (2)權力動力 權力動機是指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力。 (3)交往動機 交往動機是指,愿意歸屬于某一團體,喜歡與人交往,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友誼、支持、合作與贊賞的動機。 (4)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指,希望從事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并能超過他人的動機。 (5)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 (四)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系 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系體現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如下圖。 1.動機強度與行為效率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2.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行為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趨勢。 (五)動機的理論 1.本能論 (1)詹姆斯 詹姆斯認為,人的行為依賴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動物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和誠實等。 (2)麥獨孤 麥獨孤系統的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思想與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而形成的。他認為,人類有18種本能。 (3)洛倫茨 洛倫茨認為,本能是由遺傳決定的、受特異能量驅動的物種特有的固定動作模式;個體的經驗可以轉化成本能行為,行為是本能與學習交互作用的結果(印刻現象)。 (4)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行為的推動力、內在動力;人的一切行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間接驅動;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兩種本能。 2.驅力理論 (1)赫爾認為,個體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供給機體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 (2)驅力給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他認為有的驅力來自內部刺激,不需要習得,稱為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稱為獲得性驅力。 (3)驅力(D)、習慣強度(H)和抑制(I)共同決定了個體的行為潛能(P),即P=D×H-I。注:不能解釋暴飲暴食和通宵達旦的工作。 3.喚醒理論 喚醒是指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一般來說人們喜歡中等程度的刺激。 (1)赫布和柏林認為喚醒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一般來說人們喜歡中等程度的刺激,它帶來最佳的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太高或太低,個體都會感覺不舒服。 (2)三個原理 ①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且都會追求達到這一最佳喚醒水平。 ②簡化原理。即重復進行的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 ③個人經驗對于偏好的影響。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于復雜的刺激。 4.誘因理論 誘因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斯彭斯認為誘因(K)也是激發人行為的重要因素,P=D×H×K-I。 5.認知理論 (1)期待價值理論 托爾曼認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目標的期待,即行為的動機是期待得到某些東西或企圖躲避某些討厭的事物。 (2)歸因理論 ①海德認為,行為的原因有內部和外部原因;羅特提出了“控制點”(注: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前者認為成敗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后者認為成敗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類似于內部/外部歸因。后期“控制點”發展為一個連續體,個體處在這個連續體上的某一個位置,既有內控,也有外控);韋納系統提出了動機的成敗歸因理論(注:在內部/外部歸因的基礎上,增加了可控/不可控,穩定/不穩定)。 ②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有歸因傾向,歸因是復雜而多維度的,不同的歸因方式影響個體今后的學習動機。 ③人們傾向于將活動成敗的原因歸結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等因素,這些因素又能分別納入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等三個維度之中。 ④歸因的內外源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可控性維度影響個體今后努力學習的行為。 (3)自我功效理論 ①班杜拉認為,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甚至決定性因素。強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獎賞或懲罰之中,是一種期待強化;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②結果期待是對行為結果的估計,效果期待是對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和判斷,即自我效能感,它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的動機水平。 ③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有: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與情緒喚起。 成功的經驗往往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獲得的信息,對自我效能感也有重要作用。他人的建議、勸告、解釋和激勵等也可能改變人們的自我效能感。正情緒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負情緒則會減弱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標理論 ①德韋克等人的成就目標定向理論是以內隱能力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持能力增長觀的個體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隨著學習的進行而提高;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則認為,能力是固定的,不會隨學習而改變。 ②由于人們持有不同的內隱能力觀,因而導致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成就目標觀。持能力增長觀的個體傾向于確立掌握目標、任務目標和自我標準,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認為自己比之前進步就是成功。持能力實體觀的個體則傾向于確立表現目標和他人標準,他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證明自己的高能或避免表現自己的低能,認為比別人表現的優越才是成功。 (5)自我決定理論 德西認為,自我在動機過程中起能動作用,自我決定是一種涉及經驗選擇的人類機能品質,它組成內在的動機。自我決定是人的一種選擇能力,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個體的一種需要,人們具有基本的內在自我決定的傾向,人們行為的因素是自我決定,而不是強化、驅力或其他任何力量。 (6)逆轉理論 阿普特爾認為,人們的心理需要是對立的,有四對相反的動機狀態:目的—超越目的、順從—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不同狀態派生不同的動機模式。每對動機都是按相反方向對應排列的,在當前任務中每對動機的兩種狀態中只有一個能激活。 第16天 測試習題 1.引起動機的外在條件是( )。 A.誘因 B.需要 C.興趣 D.信念 2.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描述喚醒水平與績效水平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說明( )。 A.任務難度 B.任務參與 C.被試年齡 D.被試性別 3.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屬于穩定、內在、不可控的因素是( )。 A.努力 B.運氣 C.能力 D.任務難度 4.托爾曼有關動機的觀點是( )。 A.對達到目標的期待是個體行為的決定因素 B.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動的動力 C.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的動機水平 D.誘因和驅力共同決定個體行為 5.個體目標定位在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認為達到既定目標就是成功。根據成就目標理論,該個體所持有的成就目標屬于( )。 A.掌握目標 B.成績目標 C.效能目標 D.表現目標 第16天 習題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動機內涵的理解與掌握。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行動,使行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動力。動機產生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動機的內在條件是需要,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引起動機的外在條件是能夠滿足需要的事物,即誘因,它們經常誘發動機。誘因是驅使個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外在條件,是引起動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答案】A 【解析】動機和效率呈現倒U型曲線的關系,而且隨著任務難度增加,曲線朝Y軸即效率軸移動。 3.【答案】C 【解析】能力屬于內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排除法。 4.【答案】D 【解析】托爾曼認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目標的期待,即行為的動機是期待得到某些東西或企圖躲避某些討厭的事物。 “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力”這是本能論者。“自我效能感決定個體的動機水平這是班杜拉的“誘因和驅力共同決定個體行為”這是赫爾的。 5.【答案】A 【解析】動機的成就目標理論,把成就目標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掌握目標,個體的目標定位在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認為達到了上述目標就是成功。另一種是成績目標,個體的目標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績上,認為只有贏了才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