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2020考研真題
中外電影史(回憶版) 一、名詞解釋 1.馬丁斯科塞斯 2.場面調度 3.邵氏公司 4.十七年 5.社會主義 6.現實主義 二、簡答題 1.簡述瑞典電影學派。 2.簡述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對中國電影的借鑒意義。 3.簡述吸引力電影提出者和主要理論。 三、論述題 1.論述國內犯罪電影近年的發展。 2.新媒體語境下,經典電影理論和當代電影創作的互動。 答案解析: 一、名詞解釋 1.馬丁·斯科塞斯是美國著名導演、編劇,好萊塢80年代的四大導演之一,享譽世界影壇的電影大師。斯科塞斯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以電影冷靜地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癥。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結果的環境下,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意愿,不遺余力地追求電影語言的探索,是一位頗為敬業的“電影社會學家”。1967年,斯科西斯執導了自己的處女作《誰在敲我的門》。1977年,他執導《出租車司機》獲得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四項提名。1980年,他執導了《憤怒的公牛》。1986年,他憑借《下班后》獲得第3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1990年,他因執導《好家伙》獲得第47屆威尼斯銀獅獎最佳導演。2004年,他執導了《飛行者》。2007年,他憑借影片《無間行者》(改編自香港電影《無間道》)獲得第79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第64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他執導了《雨果》。2013年,他執導了《華爾街之狼》。 解析:定位、作品及特點,最后簡單評價。 2.20年代的默片時代發展起來的電影理論,蒙太奇理論雖然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其人為地切割和重新編排時空,制造銀幕幻覺的特點引起了巴贊等電影理論家的不滿。于是巴贊提出了與蒙太奇美學截然相反的“場面調度”理論,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長鏡頭”,不切割完整的時間和空間,“尊重感性的真實空間和時間”,同時也尊重觀眾的選擇和思考的權力,避免蒙太奇手法營造的強制性、單義性、封閉性和傾向性的主觀世界,展現出開放式的、可選擇的、含義多樣性的客觀世界。 解析:提出者及含義即可。 3.邵氏兄弟五十年代末在香港成立的電影公司,是家族式企業。其源頭是天一公司,所以遵循的則是一條更為純粹的商業制片路線,邵氏兄弟”在選材時都切準了市民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通俗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題材。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 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代表作品有《天仙配》《江山美人》《大醉俠》《獨臂刀》《女人心》《傾城之戀》等。解析:時間、源頭、企業特點及代表作品。 4.指的是從1949年到1966年,在這時期,中國電影“四起四落”,這一時期的電影把表現“工農兵”和“重大題材”作為創作重點,在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一種像烈火一般的激情。十七年電影為新中國電影確立了蓬勃宏大的美學走向和富有中國氣魄、民族精神的藝術風格。從創作主體來說,來自解放區的“延安派”和來自國統區的“上海派”。在藝術探索上,這時期的電影語言并沒有與世界電影同步發展,使得創作主體視野受限,多突出正面人物,角度上,以仰攝偏多,景別上以中近景為主,代表作品《小兵張嘎》《早春二月》《舞臺姐妹》《農奴》等。 解析:時間、電影特點及代表作品等。 5. 社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種 社會學思想,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的概念在西歐廣為流傳,發展出不同分支。社會主義的最初形態是 空想社會主義。中國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走向現代化,當中國社會發展陷入困境時,社會主義在俄國的勝利使苦苦探索中國出路的先進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發展出自己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解析:含義、發展及理論基礎即可。 6.現實主義是藝術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創作方法之一,它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較大的包容性。從最原始的舊石器時代的巖洞壁畫到古希臘的雕塑,達·芬奇、庫爾貝的繪畫,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的小說;從《詩經》到杜甫詩、《三國演義》等等,優秀作品浩如煙海。它的基本特征是:藝術描繪的客觀性、藝術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傾向和情感的隱蔽性。現實主義在表現手法上,往往要求運用樸素的藝術語言,客觀、寫實地敘述和描繪,冷靜、細膩地刻畫人物和事件,從而構成了現實主義的外部特征。 它的基本特征是:藝術描繪的客觀性、藝術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傾向和情感的隱蔽性。現實主義在表現手法上,往往要求運用樸素的藝術語言,客觀、寫實地敘述和描繪,冷靜、細膩地刻畫人物和事件,從而構成了現實主義的外部特征。比如現實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時期的產物,流行于19世紀30年代。現實主義的作家首當其沖是巴爾扎克,他的《人間喜劇》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解析:特點和代表作品即可。 二、簡答題 1.解析: 瑞典學派是20世紀10至20年代以維克托·斯約史特洛姆和莫里茨·斯蒂勒為代表的瑞典電影。他們原來都是演員,1912年被瑞典電影創始人查爾斯·麥格努森聘為導演。他們的影片主要特點是讓自然景象在劇情中占主要地位,這也就是他們被稱為瑞典學派的原因。斯約史特洛姆的《生死戀》(1917年)和斯蒂勒的《阿爾納先生的寶藏》(1919年),是瑞典學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后結合作品來談特點。 2.解析: 先說美國電影分級制度是什么,然后再按照標準給中國電影分級,關鍵是舉例論證,其實是考察學生對當下電影的了解。美國電影分級制度: G:大眾級,任何人都可以觀看 ,如《玩具總動員》《獅子王》;PG:輔導級,該級別電影中的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 ,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神偷奶爸》;PG-13:特別輔導級,建議13歲后兒童觀看 ,如《阿凡達》《坦泰尼克號》; R:限制級,建議17歲以上觀看 ,如《黑客帝國》《特洛伊》等;NC-17:17歲以下(包括17歲)禁止觀看 ,如《色戒》《索多瑪的120天》《 巴黎最后的探戈》; 3.解析: 這道題北電有個講座就是講“吸引力電影”。 湯姆·甘寧于1986年發表了兩篇具有奠基意義的重要文章,提出了“吸引力電影”概念。第一篇是《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它的觀眾和先鋒派》。點亮甘寧思想的靈感來源則是愛森斯坦的力作《吸引力蒙太奇》。愛森斯坦認為,“吸引力”是能夠從感覺上和心理上感染觀眾的那一切要素,但這種感覺上、心理上的感染是基于“直接的演出效果”而言的,而非心理上的展開和理解,“吸引力”就是測量藝術感染力的單位。為了把感染力的單位結合成整體,于是將它與日常的生產術語“蒙太奇”融匯在一起,“吸引力蒙太奇”由此誕生。在《吸引力電影》中,甘寧將自己關于電影歷史和風格的新觀念做了清晰的表述:主宰早期電影的,并不是后來左右這種媒介發展的敘事沖動;盧米埃爾和梅里愛之間的差別,并不代表敘事電影和非敘事電影的兩極,而是源于一個共通的電影觀念,即他們都不再把電影當作講故事的方式,而是當作向觀眾呈現一系列景觀(奇觀、運動、魔術)的方式。甘寧將這種電影觀念稱為“吸引力電影”,它直接訴諸觀眾的注意力,通過令人興奮的奇觀激起視覺上的好奇心,使觀眾產生快感;當敘事電影占據主流時,吸引力電影并未消失,而是轉入地下,既在某些先鋒派電影實踐中存身,也作為敘事電影的一個成分來呈現,在某些類型中(比如歌舞片)甚至表現得很突出。《黑客帝國》就堪稱“吸引力電影”重現銀幕的一個絕佳案例,因為它“一門心思想要的是:展現各種非連續性的視覺誘惑和奇觀時刻,而不是講述故事”。由戲曲電影脫胎而來的功夫/武俠/動作電影,是另一種極具中國特色和世界魅力的“吸引力電影”類型。早期的《定軍山》有打斗場景和引人入勝的雜技,是功夫/ 武俠電影類型的先聲。1928年,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將武俠與神怪相結合,配以不可思議的特效奇觀——口吐飛劍,手炸驚雷,劍光斗法,開創了武俠電影類型以及更加復雜、深層的互文性。 三、論述題 1.解析: 犯罪題材電影在國產電影市場偏小眾化,受尺度、審核、劇本、市場等多方面影響,優質的國產犯罪電影就更加鳳毛麟角了,比如有《暴裂無聲》《烈日灼心》《追兇者也》《暴雪將至》等,從內容、主題、電影語言一一分析。 3.解析: 經典電影理論有:電影文化學、電影心理學、蒙太奇電影理論、類型電影理論、紀實美學、現代主義電影。與當下電影創作呼應較多的是類型電影和紀實美學電影。美國動作片、中國喜劇片等可以來論證。先介紹理論再用電影去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