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綜合備考經驗增補版
【拓展問題】
1、名詞解釋的專門整理:是否必要?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必要的。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考試內容直接涉及名詞解釋。去年考研我對民法的每一門,民總物權合同侵權婚姻繼承,都準備了一份名詞解釋用于背誦,因為一般民法會考名詞解釋,17年還考了一個比較偏門的“代位繼承”。18年考研甚至連憲法都涉及名詞解釋,如“共和制”。
第二,整理一份名詞解釋并不難,也不耗時,也就是從每一門的筆記中抽出重要名詞及其解釋,稍加完善和修訂即可。
第三,整理名詞解釋的過程可以讓你對知識重新做一遍梳理,用“主動參與”的方式加深你對基礎知識的印象。比如,你可以把名詞先抽出來,自己對名詞進行解釋,再根據筆記看自己寫得對不對,當作一次背誦測試。
第四,幫助后期背誦。內容比較多的科目,筆記本身可能就比較厚,把名詞解釋單獨整理出來,單獨背誦,背筆記時就可以著重放在概念之外的部分,這樣久了你會發現各自都會過一遍過得越來越快,而不是混在一起都想背下來,拖慢速度。
2、憲法除了教材如何進行拓展?如何應對憲法的論述題?
關于第一個問題,如何拓展:
憲法的核心教材無疑是《憲法學講義》,很多人也會同時提到《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這本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后者本質上更像一本論文集,是代表林來梵老師重要觀點的文章的整合,因此,要實質地看,不要只顧著一定要把這本書讀完,那只是外在的形式,重要的是理解并掌握林老師的重要觀點。從這個思路出發,我提出這樣幾點建議:
第一,《憲法學講義》怎么熟練都不為過,在理解這本書的基礎上再去考慮《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這本書》要讀哪些部分,怎么讀,節約時間,注重效率。比如,《憲法學講義》中已經充分理解的部分,在《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中可能也有體現,此時未必要花重復的時間。
第二,不要只把視野局限在《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也要關注林老師近幾年最新的代表性的論文,了解林老師最近的學術興趣(可能對憲行的同學更加關鍵)。比如,國體概念和國體憲法學的相關問題是林老師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這樣的論文可以花點時間讀一讀。
第三,結合憲法領域的前沿動態,用專題的思路去梳理。比如,去年考研,我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閱讀整理了林老師的文章和學界的一些文獻:憲法與民法(民法典是一件大事)、依憲治國與合憲性審查問題(涉及監察法立法)、憲法學的中國立場問題(林老師堅持的學術立場)。
關于第二個問題,憲法的論述題:
憲法近兩年都考了一個比較大的論述題,這個趨勢值得注意。我認為可以作下列幾點考慮:
第一,內容上并不超綱,不需要擔心寫不出來。從近兩年的題目來看,基本是從教科書中的知識出發,進行引申論述。但是,由于憲法前面的題目總體比較基礎,憲法的分數差距可能就出在這個題。
第二,怎么提高這一題的分數?雖然看不到標準答案,但是從今年的答題經驗出發,我提出兩方面建議:
(1)基礎方面:卷面好,字未必寫得很好(也來不及)但是要基本清楚、注意行距和排版,形式上是一篇小論文、一篇文章(不要像一般的簡答題一樣完全分點),給這道題充足的時間,字數盡量充實。這一點可能有點啰嗦,但是臨場時很容易忘記,我上次考試卷面比較隨意,這次考試特別注意卷面,應該是有一定效果的。
(2)內容方面:這里我提供一個我總結出來的小技巧,就是要注意領會林老師的一些核心觀點和精神,在論述時靈活運用。比如今年的論述題考的是保障基本權利的方式,這個題目雖然針對的是基本權利,但是如果只寫基本權利就顯得視野比較狹窄、行文比較單調,畢竟基礎知識就是那些,不能把論述題又變成基礎知識的簡答。可以這樣考慮,林老師一直強調“規范憲法”,規范憲法的實質不就是要限制專斷的權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么?因此,注意引入“規范憲法”的概念,把規范憲法的內涵和基本權利的保障結合起來論述,效果會更好。
3、對民法的前沿問題如何進行準備?
前提說明:
在15年改革之前,清華法學考研只需要考一門法理(當然之前的法理考得比現在難)+一門所選專業的專業課。從15年開始,民法才成為所有專業都必須考的科目。就近幾年的題目來說,17年的民法題目考得最難,考了非常前沿的土地三權分置,先期違約、不安抗辯權與合同解除的民法典編纂設計問題,還考了一個比較偏的房地一體問題。正是民法這一門的難度導致了當年法綜的整體分數不高,95-100已經是不錯的分數,110就已經是高分。
18年的民法題沒有出得特別前沿,而是回歸了案例分析的形式。但是,考慮到現在進行民法典編纂,有很多民法領域熱議的前沿問題,難保不會出現或者換一種面貌出現在考卷上。因此,還是不能忽視對民法前沿問題的關注和準備。
準備方法:
1、首先要意識到,民法的前沿問題可能是準備不完的,因為正在進行立法,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太多的文章可以看。因此,應該確立一個原則就是:只關注重點,主要關注清華自己的老師。
2、不必每看到一篇文章就從頭到尾看完,可以先在學術數據庫搜一搜清華老師或一些學術大咖、瀏覽一些學術公眾號,篩選出一些比較重點的需要研讀的文章,劃定范圍,再進行閱讀整理(我個人推薦整理成一份筆記),對重點問題建立起自己的了解和一定的理解,至少保證萬一考到相關問題,不會無話可說。
3、結合新聞動態和民法的領域劃分,找出民法下每個領域的重點問題。比如,去年考研,民法總則很值得注意,我就重點讀了相關文章;物權方面,我仔細讀了崔建遠老師的一篇關于物權立法的文章;居住權是申衛星老師比較關注的問題,我也讀了一篇文章;另外還關注了一下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問題,合同和侵權具體來說相對沒有太突出的學術熱點。
4、從學術文章中抓重點,從重點回歸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讀一篇學術文章,勢必會發現其中有一些比較重要的點,或者說是有一定“考相”(感覺有可能出成題目)的點,比如,讀一篇崔建遠老師或梁慧星老師解讀民法總則的文章,會發現有一些點是比較理論知識性的(而不是像類似保護英雄烈士名譽這種不太好出題的點),比如非法人組織。梳理出這些點以后,還要注意的一點是,一定要回歸教科書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明確相應的前沿熱點處在知識體系的位置,并進行一定的聯系、對比整理。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從考研來說,老師一般很少僅考察熱點本身,多數情況下應該是結合基礎知識出題。